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非虚构写作的崛起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3/22 作者:


非虚构文学走热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现象。早在2010年,《人民文学》即正式开办“非虚构”栏目,陆续刊登了《中国在梁庄》《上课记》《中国,少了一味药》《出梁庄记》等著名的非虚构作品。此后,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等作品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于非虚构作品的普遍认知。

至于“非虚构作品”这一提法,则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以“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盛行一时,著名的包括《冷血》《刽子手之歌》《寂静的春天》等广为国人所知的作品。每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都设有非虚构类奖项,《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也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这充分显示了非虚构作品在美国图书市场中所占据的地位。

当非虚构这一概念被引入国内,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都可称为非虚构写作。有学者在学术论文中,将报告文学、非虚构小说、新闻报道、纪实小说、口述实录文学等统称为“非虚构文学”。网易人间频道负责人、著名的非虚构作者和倡导人关军认为,在中国,“非虚构创作”应该特指叙事性现实题材的写作,亦即“非小说类的故事”。《时尚先生Esquire》总编辑、著名作家李海鹏认为,非虚构的定义只有两条:真实和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编辑室主任张吉人把由新闻特稿发展而来的称为纯粹意义上的非虚构作品,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虚构作品还包括人物传记、科普和历史类作品等。

如果说早期国内的非虚构写作更多的是以新闻特稿形式呈现的话,近年来的题材则越来越宽泛。2006年创刊的《读库》在创办人张立宪的主持下,以每两个月一期杂志书(Mook)的形式,证明了非虚构写作的活力和可能性。例如,《读库》非虚构写作项目赞助的作者绿妖调查中国台湾农业的作品《果蔬吟》《稻米歌》以及《阡陌行》,在《读库》刊登后引起很大反响。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非虚构写作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兴趣?普遍的观点认为,了解真相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发展、生活无比丰富的时代,人们更加渴望作家能够揭示出现实的真相。而在今天的中国,“现实生活比想象和虚构更精彩”,“生活比小说更像虚构”,于是,以描绘现实生活为立足点的非虚构作品渐热也是合乎情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