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七大趋势引领出版业加速转型升级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Trend(China Part)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9/25 作者:赵玉山 王璐璐 杜永生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2019年10月版/68.00元

■赵玉山、王璐璐、杜永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进步,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对社会各行各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成为出版业的“黑天鹅”,对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本文从国家政策、主题出版、数字阅读、教育出版转型、专业出版创新、实体书店、新技术等多层面多角度,细致入微地梳理及分析了与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出版产业链的各板块、各环节自2019年以来,因应市场和社会变化进行的创新举措。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并行的,是新技术与传统出版业的融合。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加快向出版产业渗透,出版产业将焕发更强劲的生机,并将迎来更深层次的转型升级变革。

趋势1

出版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不变

2019年以来,以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指向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继续出台,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夯实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基本面。《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由三部委联合发布,规定指出,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对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机构提供了税收政策支持。同时,中央财政预算、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预算、国家出版基金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从基本面稳定了行业预期,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出版业的战略布局。

2019年年初实施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明晰了中国出版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提出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统筹规制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此后,《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等重要文件出台,从顶层设计出发到行业细分领域,正在形成出版业新时代发展的普遍共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聚焦内容质量生产,鼓励多出精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不断推动出版产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从基层出版实践来看,行政主管部门推动开展了一系列行动措施,也在坚定不移地夯实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2019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将主要对2018年以来出版的文艺、少儿、教材、教辅和科普类图书进行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加大对引进版、公版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的检查力度。后续还公布了质检工作的结果,并对责任出版社和相关编辑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又针对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要求出版单位要严格履行“三审”,认真执行“三校”,严把人员资质要求。

趋势2

以新时代发展为导向的出版物成就斐然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全面反映、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成就,各出版机构相继推出了大批高质量的主题出版物。例如,中国统计出版社的《新中国七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纪事》(7卷)、青岛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7卷)、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建国70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丛书”、长江出版社的“长江巨变70年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的“辉煌中国70年丛书”等出版物,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不同形式,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取得的丰硕成果。

根据选题相关数据分析,2019年报送的主题出版2800多个选题中,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等板块较为集中,特别是聚焦学习宣传思想建设,解读有关讲话、文件等主题,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出版物。例如,学习出版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大纲》、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辨析》、中华书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连环画丛书”等出版物,针对不同读者群体,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出版产品。

同时数据也显示,2019年全年出版社共报送选题22.8020万种,总量比2018年的23.5042万种减少7022种,同比减少2.99%。在选题总量精简的背景下,马列毛邓著作及思想理论研究、历史、哲学的选题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马列毛邓著作及思想理论研究的选题数量在2019年同比增长近30%。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版机构积极把握出版发展趋势,围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着力推出一批回应时代关切、体现时代主题的重要作品。

趋势3

数字化阅读成为全民阅读重要内核

阅读力就是生产力。全民阅读连续六次写入国家两会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指出“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时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江苏、湖北、辽宁、广东等省相继出台了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法规,并于2019年开始正式施行。可以看到,我国各级政府对促进全民阅读十分重视,“书香中国”“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年会”等阅读活动连年开展,在政府、出版机构和众多出版从业者的努力下,全民阅读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整体上看阅读人群持续增加,阅读量得到明显提升。

特别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集中促进了移动阅读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掌阅、QQ阅读、多看阅读、爱奇艺阅读、咪咕阅读、微信读书等综合阅读平台经过长期的深耕细作,用户规模都已经上亿。这些综合性阅读平台依托各自内容提供商的优势,都已经完成初期市场的布局,在疫情期间迎来集中增量。从出版上市企业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披露报表可以看到,出版上市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影响,传统板块多年的增长势头就此停滞,22家出版上市企业营业收入相较去年同期减少9.95%,利润同比下滑50.12%。营业收入、净利润相较去年同期均有增长的只有三家企业,包括读者传媒、中文在线、掌阅科技。读者传媒近年来以其核心业务为基础,紧密围绕数字资源多元化开发与应用,在有声资源结合网络阅读模式、电台模式以及大众阅读、在线教育等领域,开拓出了“读者读书会”“读者·新语文”“读者电台”和“读者蜂巢APP”等矩阵式有声产业生态。中文在线、掌阅科技一直就是以数字资源为核心资产,在移动阅读时代成为领跑的出版企业。

广义的移动阅读包括通过移动终端浏览或收听小说、报纸、图书、杂志、动漫及有声读物等内容。据艾瑞传媒测算,2019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204.9亿,同比增长22.4%。毫无疑问,未来移动阅读在商业模式、内容运营、渠道营销方面将开拓更大的市场,为全民阅读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方式,也必将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趋势4

疫情防控常态化助推教育出版转型加速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物理隔离已成常态化管理,为云端线上出版业务提供了新的服务机会。特别是作为出版业重要板块的教育出版,在无法保证正常教学时,音视频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电子课本、直播服务等多种线上云端方式,成为应对突发疫情造成实体书业暂停的应对措施。

2020年春季,当延期开学无法保证正常教学时,教育部发出通知制定实施方案,推出线上教学网络平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2月17日开通,资源包括新冠肺炎防疫知识、红色教育资源、专题教育资源、数字教材资源、以及从小学一直到普通高中主要学科课程的学习资源。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响应。例如,“北京数字学校”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和学科的同步课程,不仅有40分钟一节的常规化课程视频,也为方便学生和家长在手机上点播,及时组织制作8~10分钟的微视频教学课程;“湖北同步学堂”由湖北广电网络有线电视、长江云TV、湖北移动“和TV”提供电视教学服务,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吉林利用“吉教云”网络学习空间及第三方直播授课工具,研讨制定各学科学段教学内容、选拔指定授课教师,进行直播教学互动授课……根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各省市教育为应对疫情造成的无法正常教学,全部搭建平台,开展了线上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部署,所有教材出版机构全部提供免费教学资源服务师生。根据“出版资源库”行业微信公号统计,在教育部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用书供应工作的通知》发布后,全国共有67家具备资格出版国家课程标准的国家教科书出版社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力量,推出了电子课本及教学免费资源。其中47家出版社参与了小学学段国标教材的出版、41家出版社参与了初中学段国标教材的出版、31家出版社参与了高中学段国标教材的出版,这些机构都按照要求发布了相应科目的电子教材及教学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其他3家机构还为五四学制以及盲校、聋校、培智学校提供了相应的电子资源。

其他出版机构也纷纷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社会读者开展了免费电子资源获取及学习服务。在疫情严峻挑战下,出版机构迅速响应,积极应对,体现了出版行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对出版机构近年来数字化资源及融合出版业务的集中“检阅”,有利于推动出版机构更加迅速地推进产业转型与数字资源的建设。

趋势5

普及宣传抗疫知识 专业出版守正创新

相关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新冠肺炎在武汉出现,一直持续到3月中旬全国抗疫峰点,手机传播涉疫信息达到91%,微信占到了71.13%,微博占57.74%,参与的非官方网站达54%,仅微博话题疫情信息阅读量就达213.7亿,疫情通报、数据阅读量日达150亿次,讨论量分别达到3734万条和261万条,是中国互联网接入以来的最高峰。面对全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传统的出版机构担负起传播正确、及时、科学的专业信息的任务,就非常重要。

全国32家科技类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涉及“新冠肺炎”的123种电子版、纸质版、科普折页、绘本、挂图、视频、专题数据库等出版物,内容包括病毒防护、疫情防控、疾病诊断、心理疏导等方面,普及提高人民群众防控新冠肺炎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经过48小时日夜奋战,就将第一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出版上市;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紧急策划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20多万册,并很快在相关媒体转发,几天内点击量达100万+,成为网红读物。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在短短时间内出版上市,为迅速普及疫情防控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左右。

此外,在“封城”“隔离”的情况下,科技出版的数字产品也得到深度开发和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坚持纸质图书与电子书同步出版。在疫情暴发不到1个月,已出版8种电子书,约1500家媒体、网站、平台对人卫版出版物进行全文转载或报道,总阅读量达2000万次。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新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音频、视频资料,多个二维码同步生成,与喜马拉雅共同策划的特别节目,让55个明星主播共同献声,一起播报这本书,36个小时听众超过1000万。电子工业出版社策划并组织录制的88位世界冠军为武汉加油的短视频,60家媒体同步联合发布,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2020年3月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守护童心:疫期学前儿童心理防护指导Q&A》《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自助手册》两本防疫心理辅导类新书,通过京师E课等平台开放免费阅读。同时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开放了“科学文库”“中国生物志库”和“科学智库”;人民邮电出版社开放了人邮学院平台的172个视频课程和Proedu专业自主学习资源库的9979个视频微课,电子工业出版社的2万种悦系列知识服务产品和悦读平台电子书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正确宣传疫情相关的疾病知识、也需要缓解心理压力、寻找特殊时期开展正常工作的替代性方案,专业出版机构除了做好专业性信息宣传普及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后疫情时代深度垂直的服务路径。做好传统出版“守正”的同时,专业出版机构如何能够深挖用户需求、应对趋势变化,积极“创新”服务读者,是疫情带来的新课题。

趋势6

实体书店经营模式面临双重挑战

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出版的普及,实体书店受到巨大冲击,读者大量流失,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每年全国减少书店将近1000多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把扶植实体书店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实现方式,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的政策。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发布实施《关于开展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专门强调推动全民阅读、扶持实体书店发展。2018年,图书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政策进一步延续。扶持实体书店政策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实体书店行业逐渐复苏,大多数书店通过强化设计、注重布局、关联文创、多元经营,形象和面貌不断得到改进,数量恢复增长、客流增加、经营困境有所缓解,发展迎来难得机遇。但从整个行业来看,绝大多数实体书店其实仍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有客流无商流、有流量无销量。整个行业的走势其实并不乐观。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成为压垮大多数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开卷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实体店渠道销售同比下滑47.36%,不少书店关门歇业,实体店销售呈断崖式下滑,业务受到全面冲击。

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文化坐标,实体书店不仅是销售场所,也呼应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座城市因为书店而充满生机,有活力的实体书店是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未来实体书店经营模式到底如何发展?仍然值得认真研究,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除了电子商务与数字阅读力量进一步放大增强,人们的社交、安全、文化消费以及心理正在产生微妙的变化,减少出行、云端相会、线上会议、虚拟体验都正在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实体书店在双重挑战和压力下,能否开创出一条复兴发展的生路,已经成为当前全体书店发行人面前的哈姆雷特式拷问!

趋势7

新兴技术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决定力量

新兴技术与出版产业的融合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趋势,尤其是以疫情为契机,更促进了新技术在出版产业的深度渗透。未来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出版产业将焕发更强劲的生机,整体将迎来更深层次的转型升级变革。目前除了电子商务、智能编校、新媒体、大数据、AR与VR技术已经在出版领域广泛应用外,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算法、5G技术等也必将成为影响出版物未来发展的决定力量。

区块链技术已开始在出版产业初步探索。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都强调要深入学习,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突破口。延伸到出版行业,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议题。出版业对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能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应用。出版商可以将庞大、复杂的版权和版税管理及交易存在一个公共区块链上,想要被授予许可和获得版税的人,只要通过区块链上的交易就可以完成,这将会直接导致大笔节省交易费用;其次是发行应用。特别是电子出版物的发行将会从技术上解决拷贝、复制与非授权的转借、转售、赠送,这将大大促进正版电子出版物的市场提升;再次,可以应用到实体图书跟踪。可以将一个唯一标识符嵌入实体出版物中,再将这些标识符输入数据库。使产品的发行与阅读信息分布在多个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读者信息收集和阅读跟踪。2020年8月,在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上,BiG-Books(Blockchain in Global Books)全球区块链出版发行计划正式发布,现场举行了首批区块链图书出版发行示范项目签约上链仪式。相信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技术将对著作权的确权、维护、交易带来极大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创作者与出版者的权益,其深度应用也必将进一步探索。

(下转第39版)


表2 2020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入藏品种排行榜(101名~116名) 单位(种)




表3 2020年度海外馆藏最多的中国图书(中文)排行榜 单位:种







(上接第34版)

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业的渗透也将从探索走向应用。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出版流程中的策划、创作、编辑、出版、传播等各个环节。首先,人工智能机器或机器人能够及时在互联网世界抓取多数用户最为关心的核心话题,进而实现对出版选题的优化选择。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抓取相关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相对高质量的初级创作。通过设置既定算法和规则,能够有效指导人工智能便捷寻找写作角度和素材,特别是在语音出版物、智能视频节目制作、多语种翻译方面会大大精简人工劳动,并高质量完成任务。此外,对于出版物质量控制和检测方面,人工智能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敏感内容、低俗内容、非法内容的监控和过滤,效率大大超过传统的人工编辑。

此外,机器学习助推内容筛选与智能推荐,对于专业出版和小众读物将迎来精准市场。精准的内容分发技术是移动阅读领域持续打造的重点,千人千面的内容推送模式正在为阅读带来新的发展空间。5G背景下,出版企业可将内容开发为音频、视频、AR/VR等各种内容产品形态,并可进一步带动全媒体运营,尤其是近两年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关注量激增,许多出版机构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技术会还会给出版产业带来哪些影响?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描绘出出不同的蓝图。但未来已来,技术正在成为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将深刻影响出版业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