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5书业的春夏秋冬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2/30 作者:张翠侠,刘颖,王东

盘点2005

十年一弹指。新千年的头十年已走了一半。2005年,静下心来,从头体味书业冷暖。春季刮起的反“伪”风暴,其影响远不止于业内,北京图书订货会则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生态与趋势,走过十年的商报,忠实见证并记录着产业的十年;夏季书业人情报告是书业“英雄”的一次大点兵,在民营书店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考问的同时,新华书店方面则以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组合方式扩大自己对市场的控制力;秋季,BIBF、“走出去”,中国出版业再次敞开了她的世界襟怀,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试点工作也在2005年颇有一锤定音的况味;冬季,天气渐冷,但“发标”,这个书业新概念、新热点、新指向,却让整个图书发行业热血沸腾……2005,忙碌了一年,喧嚣了一年,当然也是书业收获的一年。

2005声音回放(上)

■打折卖,还能保证30%的利润吗?多销一定有薄利吗?314.9%,多么奇怪的利税增长数字!图书零售能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图书零售是一个微利的行当,零售书店生死就在一口气间,因为我们实在做不出太大的利润。——浙江图书大厦徐冲(商报1月14日 《图书零售专家徐冲质疑武汉新华——给武汉市店打折算笔帐》)

■加快发展并不等于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做大不一定就意味着做强,处理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总署今年会集中力量认真制定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重大出版工程和重点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切实提高出版业的知识、科技含量和出版物质量,以发展互联网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和推动民营书业上规模为新的增长点。——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石宗源(商报1月21日《推动出版业全面健康发展》)

■伪书是中国出版业的耻辱,必须“严罚铁律”,坚决予以打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商报3月4日《伪书是中国出版业的耻辱》)

■大学教材的主渠道是大学书店。——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高等教育、专业与国际出版集团的集团总裁贺伯年(商报4月1日 《大学教材的主渠道是大学书店》)

■看看那些畅销书,除了享受生活,就是名人轶事,以前的知识性和艺术性几乎荡然无存,这体现的完全就是娱乐业的标准。——营销策划人、图书策划人方希(商报 4月22日 《向其他行业看齐》)

■购书,尤其是购专业书,不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书价,尤其是专业书价,不是太高,而是还不够高。——科学出版社马学海(商报5月13日 《价格与打折的误区》)

■不管我们怎样评价中国出版业的现状,不管是把它描述得多么美好,还是一团糟糕,它都是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现实基础。要充分肯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出版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要有足够估计。要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出版业具有的良好条件和优势,满怀信心地推动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明确功能,遵循规律,推动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强化管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商报5月20日《把握态势 遵循规律 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 推动出版业可持续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2005中国出版业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对未来预测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对有些带规律性的趋势是可以说的。教育出版关乎教育,关乎出版,毫无疑问它有特殊的个性,应该遵从教育规律和出版规律,但我想指出的是,我们不要把个性放大,而更应该强调它与其他产业的共性,要遵循市场规律。依此我提出一点展望供各位参考:一是中小学教材市场将进行重组,行业集中度将提高,从而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教育机构将重组,会形成若干大的出版集团;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北师大出版社社长赖德胜(商报5月20日《中国教育出版转型:机遇大于挑战》)

■陈年和俞渝,这两位中国网上书店的旗帜性人物,他们的观点却是如此对立而尖锐,前者坚定地认为,目前中国不可能实行全品种模式,而后者则信仰般地强调,全品种才是网上书店的必然模式。(商报6月3日《亚马逊中国换帅的标本意义》)

2005书业数字(上)

■200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展场面积共4.2万平方米,展位1939个;共有645家出版、发行及图书行业相关单位参展,其中出版社443家,期刊社24家,民营一、二级批发单位101家;参展人数达到91848人次,订货码洋30.09亿。(商报1月28日《书业迎来“大浪淘沙”时代》)

■仁爱百万年薪聘请集团总编辑,斥资600万元请民营图书营销团队。(1月14日 商报广告)

北京锡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公布《西方管理类100本假书名单》,称仅2005年1月份,北京市场销售西方管理类假书就有106种,估计年发行量达到800万册以上。(商报1月28日《管理类假书的销售“狂欢”》)

■12名人员通过北京优秀人才资格认定,北京构筑新闻出版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商报2月25日《12名人员通过北京优秀人才资格认定 北京构筑新闻出版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五百人次参与,上书议案提案数十件,两会人士建言出版业。(商报 3月18日《两会人士建言出版业》)

■中国再过10年有1/3的人口年收入将在3万元以上,目前每年将增加1200万的城市人口,2012年受教育人口将翻一番。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于是2005年刊业又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无论是外资、港资、台资还是内地资本。(商报4月8日 《未来三年 谁与争锋》)

■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教育出版码洋的60%、册数的70%、利润的80%都来自教材,新华书店的70%的利润也在这里边。但是,假如这一部分没有了或切掉一部分会是什么概念?现在国家为贫困地区的免费教材埋单,一旦国家明白了教材其实不用年年买,会是一个什么概念?一旦教材循环使用起来,原来的200个亿分摊到两年、三年、四年甚至五六年会是一个什么概念?据上海市政协委员、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扬计算,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商报4月15日 《教材循环使用会动了谁的奶酪》)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的调查资料表明,近8年来,中国图书实物销售量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72.61亿册下降到67.96亿册。其中,2003年,中国人均购书5.23册,远低于人均7册的小康水平。而另一份调查资料表明,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全国国民读书率”五年来持续走低:2003年,在识字者中只有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读书率比1999年下降了8.7%,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农村居民下降了9.6%。读刊率也从1999年的57%、2001年的49.8%下滑到2003年的46.4%。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商报4月22日《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今年,仅次于法兰克福书展的德国第二大书展莱比锡书展,共有2100多家参展商参与,比去年增长了4%,参观展会的观众人数超过了10万人。(商报4月22日《2005年莱比锡书展参展商数量增长4%》)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上午,北京版权保护标志启用仪式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22家“正版产品销售示范单位”的代表接受了北京市版权局颁发的牌匾,此前,已有20家“正版产品销售示范单位”获得了同样的荣誉。(商报4月29日《北京启用版权保护标志 正版图书销售示范单位已有24家》)

■经新闻出版总署核实,《没有任何借口》《最伟大的管理思想》等19种图书含有虚假信息,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不得继续销售。(商报5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首批19种含有虚假信息的图书名单》)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4年,全国各类印刷企业94282家,比2003年增加了1893家,增长率为2.05%,自2001年12月以来,中国印刷业持续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4年印刷总产值约2600亿元,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商报5月27日《印刷业发展迅速 用纸缺口仍很大》)

■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27个省市、国家部委出版管理部门的113家出版社报送的325种图书进行充分论证后,最终确定了100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图书被推荐。(商报6月3日 《关注示成年人健康阅读 引导青少年出版规划 百种推荐图书亮相“六一”》)

■5月27日上午,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展开销毁首批伪书行动,十余种3万余册伪书被切割化浆。(商报6月3日《三万册伪书“粉身”化浆》)

■2005年,亚马逊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7800万美元,同比下滑30%。业绩增长但利润却下滑的趋势仍未改观。统计显示,2004年,卓越网年营业额约1.3亿元人民币, 约占亚马逊总体收入的1/550。此外,卓越网的业务量相当于亚马逊日本的50%,收入却只有日本市场的1/60。(商报6月3日 《亚马逊中国换帅的标本意义》)

■北师大社新教材停租。在全国新课标教材的总用量中,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从停租前的12%~18%上升到30%。(商报6月24日《停租,打破原有分配格局》)

关键词:“伪书” 订货会 商报十年

2005年,注定是书业不同寻常的一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当冒作家周国平的两个“李鬼”现身书市的时候(一是《纯粹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2月版,一是《读禅有感悟》,金城出版社2005年1月版),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不过又是一起冒名事件,经历了去年的河北农民王跃文冒名湖南作家王跃文的事件后,人们对此已见怪不怪。

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这一事件只不过是春季甚至全年轰轰烈烈的书业反“伪”风暴的垫场。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新闻发布,公布了一些出版社在出版西方管理学图书方面的造假行为,北京锡恩公司还提供了百种假书的名单并称资料信息可靠并愿意承担一切法律后果。这成为春季反“伪”风暴的导火索。此后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锡恩公司的意料,反“伪”风暴逐步升级,引起了业内外极大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出版道德、商业理性与文化伦理的拷问,甚至引发了行政干预,其影响至今仍余音不绝。

据北京锡恩公司称,仅2005年一月份,北京市场销售西方管理类假书就有106种,估计年发行量达到800万册以上,管理类假书正在进行着一场出版、销售的“狂欢”,假书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一大公害。

2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坚决制止虚假图书,营造诚信出版环境”的会议,认为假书不仅欺骗了读者和消费者,而且侵害了原作者与出版者的权益,有损于出版业的诚信形象,在国内外均造成恶劣影响,必须“严罚铁律”,坚决予以打击。总署还对涉嫌作假的伪书进行了专项检查,一批伪书被曝光,二十几家涉嫌出版“伪书”的出版单位受到相应查处。

2月底,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共同发起“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百名歌星演唱会”等系列活动;同日举行的中国音像版权保护高峰会议上,政府人士也表示将着重帮助公众提高版权保护意识。

正值业内外对“伪”书进行口诛笔伐的关口,3月1日,新版《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给反“伪”风暴注入了底气。“两会”期间,许多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皆对出版业打假问题提出了看法。书业掀起的春季反“伪”、“假”书的风暴继续升级。

“3·15”前后,反“伪”在业内外的共同推动下进入高潮,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本报于3月11日、3月18日、3月25日连续三期重磅推出“伪书出版现象系列报道”,从书业对各种“伪书”的反应,到书店如何对伪书说“不”,从书业之种种“假”“劣”现象的批露,到探讨如何从制度上根治“伪书”,到两会人士及出版界人士剖析伪书,再到数十家图书零售企业联合发出倡议以营造诚信出版环境进而刹住伪书歪风,学者、律师、出版人还聚会本报沙龙,追溯伪书根源,建言整治伪书还须利用法律的武器。至此,“伪书”已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辨出来叫假书,辨不出来就是“经典”!细细想来,对于底子比较薄的中国出版业而言,伪书的破坏性无疑是巨大的。这种破坏,不仅仅在码洋的表象意义上,它给建立于诚信体系之上的出版业所带来的冲击和颠覆,将深远地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出版业的文化理性与商业秩序。因此,贯穿在今年春季的反“伪”风暴,在书业、行政管理部门、两会人士、法律界人士及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其意义和影响远不止于一个春季。由此再联想今年一月份京版九联联手对那些缺乏诚信的书店采取制裁措施,因为诚信,京版九联、社科十联将出版界第一份终身成就奖颁发给原广州购书中心副总经理戈易非等事件,这些都让我们对书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反“伪”风暴推进的同时,图书业的焦灼与希望仍在春芽吐绿中按部就班。1月28日,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改制依然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话题,但很多出版社在改制面前依然徘徊、观望;种种基于资本或是营销层面的联合,也彰显出从业者“做大做强”的梦想;营销趋于细节化和理性化,深度分销已经受到出版社高度重视;经营环境不善,出版社“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各地出版集团竞秀北京图书订货会既展示形象和产品也相互暗暗叫劲;“民营”首次正式亮相充分显示出其逐步壮大的发展态势……200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生态与趋势。

政策打喷嚏,出版就发抖。今年2月份,教育部宣布将从今年6月份开始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进行大幅调整,一向社会呼声很高的四六级改革是福是祸,也只有书业人士冷暖自知。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春季的各种书业论坛和沙龙由于以岁末年初和书业的纵横发展为参照尤其不同。

1月14日,来自清华社、人民邮电社、电子工业社、机械工业社、高教社等出版机构就2004年IT出版的行情、书情、人情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转型中的市场、品种困局、难以预测的市场大盘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不乏真知灼见。

在2006年底外资全面进入国内书业发行领域之前的保护期内,在总署对民营书业放开总发权的背景下,民营书业是成长为大象,还是美丽的跳蚤? 2月14日,“2005年民营书业成长之道发展论坛”上,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司长刘波提出的“与新华联手是民营发行企业抓机遇、上规模、谋发展的可取之路”的余音犹在,论坛落下帷幕还不到十天,山东世纪天鸿公司就与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达成第一份全面合作协议。当然,两极分化、两极共存、大象与跳蚤共舞的欧美书业结构也为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日韩、欧美卡通一路攻城掠地的背景下,国产卡通显得先天营销不良,全球动漫嘉年华都已经瞄准了中国,新的一代卡通消费也已经启动,看来发展中国卡通,我们自己的确需要换换脑筋了,也因此,3月4日的中国动漫出版人的梦想与焦虑引起了业内的积极共鸣。

年初,恰逢本报创刊十年。商报十年,产业十年。十年如一日,商报见证和记录着书业的历史。也因此,商报的十周年特刊令业界瞩目。1月7日开始的连续四期共204个版的大制作,对书业环境、书业数据、分销变局、出版变局、出版理念、出版人物、书业国际化、分销未来、出版未来的细致梳理和理性前瞻,使书业的脉落和前景更清晰;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撰写十年中国阅读不完全报告,以不同的视角解读10年阅读方式的变迁,筛选10年来读书界重大新闻事件,在国际背景下回顾书评10年的发展脉络,点评10年来对阅读有突出贡献的阅读人物,选出10年来值得回味的好书以及对出版有着特殊贡献的畅销书,近10年来阅读文化的变迁在此深度呈现;我们还对十年刊业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于图书营销时代会遇到的林林总总,也给出了N个答案。(侠)

关键词:人情报告 书店扩张 数字出版

每年三四月间,是出版业人才流动的高峰。4月初的本报“人情报告”发布了40多家出版单位的人事变化情况。另外根据本报对2004年招聘广告的统计,职位供应量超过3000个,其中高层招聘占5%,中层占15%,销售与市场人员招聘数量占据本报发布招聘职位的80%左右。本报在“人情报告”的调查访问中发现,跨国出版公司中国区发生比较大的人事振荡,多名从业多年的首席代表离职,回流到国内出版社或者独立创业。

在这一季度,中国书业还经历了几桩备受关注的人事变动。4月底,亚马逊重组卓越网高层,原卓越网总裁林水星以及执行副总裁、创始人陈年告别卓越网。一批具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卓越网高层。这场亚马逊投资仅256天后上演的高层换帅,引起了业界关于中国网上书店的命运关注。5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今年以年薪50万元全国招聘总裁之事已尘埃落地。曾在海尔集团任职的年轻经理人李权就任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常务副总裁。业外背景、高薪招聘、新华高管,这些修饰语赋予人们关注李权的理由。

4月11日,年仅54岁的风入松书店创办人王炜逝世。在追思这位民营书业标志性的人物时,业界也把目光投向那些仍然与王炜同时期开设所谓“第二代民营书店”的人们和那些坚守与改变着的民营人文书店。人,对书业这样一个有关知识的行业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全部。

3月19日,思考乐书局浦东店“因经营调整的需要”而停止营业。四家合约1.5万平方米的营业场地在三年内开出,但年销售额仅6000万元,扩张过快被认为是导致其最终资金链断裂的原因。而席殊公司在年初暴出“帐户余额不足”新闻后,接受了一名法国人琼-雅客·奥格作为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位在国外开过多年书店的职业经理人,形容他与席殊公司的合作是“友好的援助性合作”。他提出,席殊试图成为家乐福超市的独家图书供货商,而且,在新华书店之外,席殊仍然有3500个可开发的特许经销地区。可见,大部分民营书店依然雄心勃勃。初入夏天,已有17家连锁书店的鸿国集团将自己当初辛苦注册下来的“南京书城”“常洲书城”等店名更换为“大众书局”,并且喊出三年内开100家连锁书店的口号。不过,上海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张金福还是奉劝民营书店谨慎扩张,量力而行,因为民营书店的房产都不是自己的,贷款又有困难,一旦做大,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新华书店方面则以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组合方式扩大自己对市场的控制力。4月10日,新华书店总店与北京两家民营公司合资成立的新华求知求索(北京)图书有限公司,在北京翠微路开设第一家连锁书店,成为新华书店总店实施全国图书连锁战略的一部分。4月24日,新华书店总店与11家国内外知名出版发行单位、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组建出版物发行中盘企业——新华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注册资金3亿人民币,新华书店总店持40%股份,处于控股地位。5月12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总资产35亿元,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持有85.92%的股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退出思考乐后,6月传来与国内最大的零售业集团——百联集团正式签约组建“上海百联世纪图书连锁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百联集团占55%的股权比例,世纪出版集团持股45%。百联欲借助旗下已有的近5000家零售网点,进行图书发行业务,还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千余家网点。

这一季度,还有其他几股书店力量有所扩张。台湾地区最大的基础教育出版公司台湾康轩文教集团涉足大陆发行业,以教育大省江苏为基地试探大陆市场温度。其投资的南京康轩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今年4月获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成为去年12月出版物批发权开放后首家台资出版物批发公司。此前,康轩已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合作成立南京凤凰康轩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开发了幼儿园教材。由出版社投资的北京知不足书店也迈出开店步伐,进驻北京郊区密云。

4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与英国康特纽姆出版公司在英国伦敦签订合作协议,约定进行风险与成本共担、利润共享的合作,打破现有单纯版权买卖的形式。这是国内外出版商利用知识产权,共同获利的合作。在4月26日国际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几个关于出版业商标使用权纠纷的案例引发了一场关于“出版业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问题”的大讨论。

数字出版商们同样关注知识产权。5月举办的中国eBook产业年会召开前夕,近百家出版社举办会议共同提出倡议,希望能遵循“复本数”模式。很多人将这一行动视为eBook产业化进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不过,在中国eBook艰难前行的同时,全球eBook产业的发展已然进入新的竞争阶段。2004年,“Google出版物”让全球出版业大吃一惊。尽管争议颇多,但这一项目依然在2005年进入市场测试阶段,多家大型出版机构已经与其开始合作。置身于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ebook出版商们,虽然在2004年创造了eBook品种数量世界第一的纪录,但是面对迅速发展的技术,依然感觉到强烈的威胁。

在世界网络出版大潮冲击下,传统出版社也开始为自己的数字化生活谋划。比如,四川辞书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确定首先合作开发语料库。标准出版社开发按需印刷和网络出版业务。高等教育出版社启动复杂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CMS)等。

天气转暖,书业中的各种交流活动趋于频繁。2005年全国文史图书订货会第十三届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营销峰会,2005年教育图书订货会都在4月举行。5月中旬,15家媒体出版社在沪成立联盟,期望通过交流共同提高竞争力。5月18日,第十五届全国书市在天津举行,掀起了全年书业活动的一个高潮。书市上的“中国出版发展高层论坛”因其发言人的“高规格”引起业内高度关注。而书市上实惠的订货码洋,对出版社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的“火暴”的图书馆订货让很多出版社把这一市场提升到“战略高度”。部分出版社甚至改变了参展策略:不设展位,紧盯团购。机工社和人大社等书市期间发货码洋都在百万元以上。

天津书市那边刚落帷幕,国际书商联盟年会就紧随其后地召开了。5月23日~2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书商联盟2005年年会,对中国意义可不小,这是中国于1995年正式加入国际书商联盟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年会,而且,主题就是“变化中的中国市场”。(颖)

关键词:走出去 教材招标

7月下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在通知中声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对购买或者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进行翻译费资助,首次为走出国门的中国图书翻译费埋单。而在同时公布的《2005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中,包括了国内52家出版社的近千种图书,在书目的选择上主要以外国人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文学类别为主——中国政府对于出版业“走出去”的推手力道合适而又恰逢其时。

从1992年中国颁布《著作权法》和加入《伯尔尼公约》及《世界版权公约》之后,中国书业与世界书业正式接轨,中国书业也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突围”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7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提出倡议:帮助法国出版机构出版中国图书;2000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首次举办了“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成就展”;2002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曾代表中国部分作者,向德法两国的有关机构转赠了部分中国作品的版权;2003年,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大型工程“金水桥”计划全面启动;2004年3月,首批获资助出版的70种3000本法文版中国图书亮相第二十四届法国图书沙龙并成功销售,我国政府开始将“法国模式”向世界推广;2004年下半年,我国政府与6个国家9家知名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约200万元人民币、出版110种中国图书的协议。而2005年政府买单翻译费,表明政府在“走出去”的政策上不断地寻求着切入点和突破口,且日趋理性而富于针对性。从1995年版权输出354种图书到2004年的1811种,中国出版业的年版权输出翻了5倍,从中也可以看到政府推动的效果所在。

中国书业走出去的第二件大事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从1986年开始创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高扬“把世界图书引进中国,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主旋律中,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在今年9月1日至5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再次唱响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旋律。参展的海外出版商涉及48个国家和地区,与去年相比,来自法国、美国、英国以及香港地区的海外参展商展台数量增幅较大,另有巴西、墨西哥、波兰、丹麦、越南和埃及等国,今年首次报名参展。今年的BIBF首次引进了“主宾国”的概念,而主宾国法国的展团则成为会上的最大看点之一。虽然展会从参展商到活动安排都体现了国际化的品质,但是同法兰克福相比文化味仍显淡薄,而且较之专业化标准,BIBF在服务的细节上依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0月19日,第57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开幕,中国出版业首次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亮相国际书业界。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研社和上海新闻发展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阵容参展:中国展团统一设计,3天展会举行了22项活动,展团人数超过500人,中国出版界也第一次联合举办大型招待酒会。很多出版商在展会第一天就与国外出版商确立了合作项目,并成功签约。而外研社与培生公司、麦克米伦公司联合成立对外汉语出版工程海外合作公司,则成为整个法兰克福书展最具轰动性的事件。

从2001年开始启动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试点工作,在2005年颇有一锤定音的意思。先是7月份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对原来的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并且将浙江、江西等8个省(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7月25日西北五省(区)新华书店研讨会上,西北五省的新化书店负责人重点探讨了教材招标的应对措施,希望通过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来打造“西北概念”,增强竞争力。在9月13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扩大试点工作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对于2006年试点扩大工作又进行了部署,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推行教材招投标的决心有多强。(东)

关键词:ERP 发标 新规定

7月15日,四川新华ERP项目成功上线运行,这个被命名为“凤凰行动”的项目成为该发行集团在改制和股份制改造之后,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信息“瓶颈”的一次战略选择。早在2004年10月,德国的SAP公司通过招标取得了四川新华发行集团ERP项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作业标准、技术标准,使项目组在系统开发中面临巨大困难,而四川新华ERP项目的成功上线,通过一个信息自动化的手段,将集团的管理实现了转型:实现了集团多层面的集中式财务管理,实现了总、分公司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支持多地点、多组织的集团组织,为战略性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并最终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四川新华的ERP上马,中国书业信息化的水平又上一个台阶。

10月以后天气渐冷,但这个月份绝对是一个让图书发行业热血沸腾的月份,中国第一个书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对话标准——《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问世了,它被称为“发标”。“发标”界定了流通业务过程的对话内容,定义出10种信息类型以支持15种业务的信息处理,划分了流通信息的交换数据子集,规范化定义了构成图书流通过程中繁荣基本词汇,制定了图书流通信息交换的技术规则,从而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公共数据接口平台,使企业间数据库能够以标准格式提供所需数据。而“发标”的诞生和实施,对于清除中国书业多年来由于出版发行供应链之间信息交换无法统一标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的障碍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书业由于生产盲目、恣意铺货、退货增长、结算困难所带来的行业滞胀与市场流失,也对于提高出版发行行业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从课题立项至今历时15个月;2004年1月19日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技术委员会成立;9月1日《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起草工作组成立并开始工作;2005年2月工作组开始起草,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征求意见稿);新“发标”系统自9月份的实施动员会开始,开始进入 “中试”阶段,之后第一批23家成员(17家出版社和出版集团,6家发行集团)开始使用“发标”并进行系统调试;11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在北京召开了“发标”的审查会,在听取了汇报并充分讨论之后,一致通过了该标准的审定。到了12月,“发标”的第一批实施单位之一的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就率先与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酝酿签订《社店信息对接合作协议书》,并希望将这个协议推广至新华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江苏新华发行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发行(集团)公司等所有第一批发行实施单位。“发标”,势如燎原之火。

在这个季节还有几个规定很引人注目:先是《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代替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正式出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正式规定的出台,是由于出版活动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原本的行业监管需要被社会监管所取代。而10月中旬在国家版权局网站公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中的部分条文,被业界人士认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存在一定的权益失衡,将对出版业发展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东)

2005书业数字(下)

■中小学教材出版改造招投标试点范围扩大到11省(区市),扩大试点工作最迟从2006年春季开始。(本报7月8日《新一轮教材出版改造招投标正式启动》)

■7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向外界公布了第二批含有虚假信息的图书名单,12家出版社的49种图书被确认为伪书。并强调,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监督。8月15日上午,8家出版社的5.6万册各自回收的伪书被集中销毁。(本报7月22日 《第二批49种伪书名单被爆光》)

■法国有6000多家标准的图书销售网点,2004年,各级书店销售图书占总销售收入的43%,文化超市和专卖店占34%,大型超市占23%。法国190家发行和销售商承担着2400家出版商出版图书的发行和销售,但10家分销商承担着图书总数90%的商品和资金流通。(本报8月19日《法国图书的发行与销售》)

■从数量上看,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图书版权贸易的输出数量超过7000种,年平均输出超过700种。从数量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十年的发展线条呈波浪形。其中前五年呈明显的抛物线状,起伏较大;后五年发展线条虽也有起伏,但走向相对平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从1995年的354种,到2004年达到1811种,中国出版业的年版权输出翻了5倍,这是中国书业方方面面努力下的一个长足进步。但10年共输出7000多个品种,对于年出版近10万种新书的中国书业而言,似乎只是沧海一粟。与此同时,输出数量远远落后于版权引进数量,两者比例在1∶10左右,逆差严重。目前,中国图书出口额每年为1800多万美元,仅相当于内地发行量的0.3%。而世界出版大国美国每年出口图书近20亿美元,约占到其图书销售总收入的7%。由于读者数量差距太大,中国的实物出口与美国等国际语言国家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本报8月26日《走出去,中国图书的国际化跨越》)

■历时半年之久的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部署的“2005年全国少年儿童图书质量专项检查”近日结束,有86本不合格图书上了“黑榜”,将依法受到查处,对“问题严重的出版单位将取消其出版辞书、教辅及少儿图书资格”。这是继2003年专业图书质量检查、2004年教辅书质量检查后总署开展的第三次图书质量检查。(本报10月21日《图书“质检”又一波一批童书上“黑榜”》)

■200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08294种,总印数64.13亿册(张),总印张465.59亿印张,定价总金额592.89亿元。其中新书121597种,与2003年相比,品种增长9.4%,图书定价总金额增长5.5%,总印数略有下降,总印张增长了0.7%。年图书出版品种首次突破20万,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的出版规模进入一个新的层级。2004年全国课本出版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共出版课本36087种,总印数32.71亿册(张),总印张219.81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21.47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25.35%,总印数增长0.54%,总印张增长5.06%,定价总金额增长12.96%。2004年的全国报纸出版是各类出版物中唯一品种下降的出版物,虽然只是下降了9.3%,但却使全国报纸品种从2119种,减少至1922种,降至2000种这一层级之下。2004年全国音像出版业在出版品种增长的情况下,出版数量、发行数量、发行金额均下降:共出版音像制品34323种,同比增长21.61%;出版数量5.68亿盒(张),同比下降1.05%;发行数量4.17亿盒(张),同比下降8.55%;发行总金额25.1亿元,同比下降8.89%。这种年出版数量、发行数量和发行金额的下降,是近五年来的首次出现。2004年度的统计已涵盖各类出版物发行,因而发行网点数量达139150处。(本报10月21日《新版年度产业报告的权威解读之2004中国出版产业大透视》)

■目前全国有代办站81家,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的49个城市,有8家是股份制的单位。2004年按上报综合报表的70个站的数据统计,70家代办站的码洋为9.75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9.5%,发行教材图书共3846万册。(本报11月11日《高校图书代办站积极应对竞争压力》)

■2005年1月1日,起点中文网正式介入经营环节,每一毛钱的收入,按照三七开的比例进行分配,作者拿七分,网站拿三分。到2005年5月止,起点中文网继创造出近日PV6000余万的流量奇迹后,单月发放稿酬首次突破100万人民币。仅7月份,有逾20位作者领到过万稿酬。(本报12月2日《写手也能成为百万富翁》 )

■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第一批9家发行单位名单,建立发行单位违规档案。(本报12月23日《总署公布第一批违规发行单位名单》)(张翠侠/整理)

2005声音回放(下)

■小出版社是出版市场的探矿者,总是可以挖掘出一些隐藏的有价值的出版资源;能够持续保持一定活力的小出版社,主要是些特色性的并有一定依托的出版社。——美国出版商协会总裁帕特里夏·施罗德。(本报7月15日《小出版社如何“鳄口夺食”》)

■现代出版业正在向保险产业转型,向现代服务业范畴转型。未来的出版业是集内容提供、文化创新、创意推广和知识服务等多种产业属性于一身的新型产业类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本报9月2日 《现代出版业的趋势与创新》)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若顺利施行,将会在中国出版发行史上留下浓浓一笔。——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本报9月16日《邬书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网络出版和信息服务的成功与否,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这才是一个出版社最核心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简单地模仿爱思唯尔的原因了。——科学出版社马学海(本报9月16日《大公司的大手笔》)

■威立并不是把中国看成一个单纯的销售产品的市场,而是希望做到互惠,我们正在计划在中国市场进行长期的合作的战略和项目。——美国约翰·威立公司亚洲区执行总监刘荣源(本报9月16日《在中国,不只以赚钱为目标》)

■中国图书“走出去”,应该牢固树立五大基石:文化经济实力、文化繁荣、翻译力量、中介队伍、流通渠道。——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路(本报9月30日《走向世界不能只走向唐人街》)

■超女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大众参与的巨大力量,而书业的运作往往是排斥大众参与的,也通常是冷静而摒弃煽情的。——图书策划人方希(本报9月30日《超女给书业带来什么》)

■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通常就是两种态度,一种是盲目自大,一种是妄自菲薄,就是缺少了一份自信心。没有自信,我们拿什么去感染别人羡慕你的文化,崇拜你的文化?——团结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本报11月11日《从大长今看中国书业如何走出去》)

■儿童阅读大部分是从趣味出发的,然而纯正的审美趣味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引导,所以需要阅读教育。阅读教育能够开拓阅读眼界,学会鉴别,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玩味文学、欣赏文学。更重要的是,阅读教育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精神,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金波(本报11月18日《儿童的文学 大家的事儿》)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被冠以“中国”二字,就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水平。集团从挂牌成立到今天,虽然只有三年零七个月,但却成绩斐然,可以说是不负众望,不辱使命。——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石宗源(本报11月25日《中国出版业“航母”出海》)

■如果教材发行招投标推进程度能与我国义务教育课本由国家采购的进度同步进行,即只将国家采购部分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供应商,诸如市场管理、征订时限、备货计划、收款付款等问题都能很好解决。——陕西省新华书店总经理陈志宏(本报12月9日《中标之后谈竞标》)

■今年的图书市场暂时好像没有特别让人振奋的新热点出现,也或者是因为现在信息获取的途径确实渐渐不再需要这样的罗马市场。——机械工业社张渝娟(本报12月9号《法兰克福今年有点冷》)

■法兰克福书展不会做出调整。当然,法兰克福书展将加强对图书以外媒体的关注,增加图书以外的媒体参与分量。比如电影及电影版权交易、网络数据库、有声读物等等,将构成法兰克福书展很重要的一部分。——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岳根·博思(本报12月23日《法兰克福书展不会做出调整》)

(张翠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