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向老出版人学习什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5/19 作者:王鸣阳,顾青

编者按 在出版界,有那么一批老出版人、老编辑,有的即便一生只是做着普通编辑,但在编辑业务方面做出了他人难以达到的高质量、高标准,受到了著译者和编辑同行们的尊敬。而这批出版前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作风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特别是他们在编辑流程的掌控、编辑加工的技巧以及稿件处理的原则等,无疑是进入书业的新编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学习前辈也是提升自我的捷径之一。在此选择介绍曾在科学出版社工作36年的吴伯泽和中华书局的程毅中二人,冀望我们都能从中明白如何提升自身的编辑业务水平。

吴伯泽:科技“脑力工人”的典范

\Images\2005-2009\sb060519T1001.JPG

■王鸣阳(科学出版社编辑)

就在图书界被年轻而且知名的王炜的早逝而惋惜和慨叹的时候,出版界还有一位前辈离开了。他就是在科学出版社工作了36年,编辑和翻译许多科技图书、科普图书的吴伯泽先生。吴伯泽先生因《物理世界奇遇记》曾经获得科学时报参与组织的第一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的银签奖,2002年,台湾方面邀请他赴台北参加颁奖盛会,吴先生犹豫了很久,最终因为健康状况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转过来的年初,科学时报又组织了获得“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的有关出版社的座谈会,随后又以各种机缘介绍吴先生的译著。他的名字从来都与科普图书的优秀翻译联系在一起,从来都是由林自新、卞毓麟、王鸣阳、暴永宁等这些科普出版、编辑、创作和翻译的大家们提起,同时正在展露头角的科普领域的年轻的后生们也多有感于或得益于吴先生。

王鸣阳是吴伯泽在科学出版社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先后有两段时间在同一间办公室,计有15年时间。据王鸣阳总结,科技编辑处理涉及科学技术许多不同学科知识的书稿,要替读者把关,要尽可能补救著译者在书稿中可能遗留下来的种种疏漏。可是,任何一位科技编辑人员都要受到自己早先所受有限专业教育的局限,所谓“隔行如隔山”,新的科技概念又层出不穷,因此,要做一位真正合格的科技编辑,必须做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对一位编辑是否真正对读者负责,是否有社会责任心的一种考验。吴伯泽一生做着普通的科技编辑工作,却做出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质量、高标准,受到了著译者和编辑同行们的尊敬。

王鸣阳回忆道:“刚做科技编辑时,我向他(吴伯泽)请教过的问题真是无数。记得我问过他什么是‘驻极体’(一个固体物理术语),为什么物理学中的‘等离子体’和生理学中的‘血浆’来自同一个英语词,他都向我解释得十分清楚。还听到过他向其他年轻编辑系统解释罗马数字的书写规则,关于科技图书中使用正斜体符号的规定。他的解释与我从有关书上查阅到的无异。有一次,我向他请教一个涉及希腊神话的常见英文词的译法,他脱口就说出了非常贴切,而辞典上并未列出该译法的中文词。原来,他读过一般科技编辑很少阅读过的希腊神话和《圣经》,知道相关的故事。年轻编辑问到的每一个问题,单独看,也许不能算什么大学问,可是涉及五花八门各方面的知识,老吴都是有问必答,那种博学多识,足叫人惊讶和佩服。后来才知道,老吴喜欢看‘闲书’,那正是编辑人员所需要的广泛狩猎,‘文革’中才知道是所谓‘一贯右倾’的一位社领导提倡的‘杂家’。可是,科技编辑戏称自己是‘替别人做嫁衣裳’,又可以用‘文责自负’为借口推脱自己在出版物中出现错误的责任,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做到?”——王鸣阳先生的回忆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说:“我喜欢在老吴暂时离开办公桌时去‘偷看’他正在加工的书稿。先看原文,再读老吴改动后的文字。我发现,他能够通过简单的勾勾画画、不多的落笔,来纠正原稿中错误、自相矛盾和歧义,使之变得确切和通顺。对他的这种简洁的改稿功夫,我至今也未能够学到手。在‘文革’前,物理组处理的翻译稿件比较多。老吴曾经告诉我,对于同一个意思,你至少要能够用三五种句式来表达,才会比较得心应手。还说,当编辑,中文不会自然提高,相反,看惯了中文不规范的原稿,语感变坏,中文水平还会降低,必须在业余注意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编辑首先是案头工作、文字工作,这个概念我就是受到他的工作启发形成的。”

“从我自己后来的编辑实践,我发现,做科技编辑工作这一行,马虎一点,领导或检查人(不仅要受检查时间的限制,也要受到他或她自身专业的局限)在多数情况确实不一定能够发现,而且即使被发现,也可以用‘文责自负’来搪塞。然而,要为读者负责,就必须认真,而认真的科技编辑工作,功夫必须下在编辑之外,注意自身的知识积累。在这种意义上,编辑不搞科研,不做学问,却时时都在应用和检验自己的学问。编辑工作的好坏,不是用简单的量化指标可以考核出来的,反映的是做编辑的人对读者负责的社会责任心的大小。同事和同行们的评价,好似模糊,其实是非常准确的,更有价值。我比较幸运,刚跨进科技编辑工作的大门就能够得到周围一些以老吴为代表的好编辑的言传身教。”

王鸣阳说,吴伯泽不是名人,也不是可以利用地位或者所掌握的属于公众的资源来挂名组织出版有轰动效应的大套出版物的“出版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科技编辑,实实在在的普通脑力劳动者。现在什么什么“家”的头衔满天飞,自封的“家”也不少,价码大跌。我实在不愿意用“编辑家”来总括吴伯泽,害怕误解。我想,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段,现在也有白领工人一说。那么,吴伯泽就是做科技编辑工作的一名工人,而且是一位技能高超的八级工或者技师。“工人”这个概念,对于我是神圣的。我仍然喜欢《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谁养活谁》两首旧歌(可惜,尤其后一首,已经听不到了)。出版社要出高质量的好书,难道不该培养和重视技术高超的脑力工人吗?

吴伯泽,1933年2月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53年9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1953年9月被选派哈尔滨外专俄语专业学习。1957年9月到科学出版社工作,先后在第一编辑室、编译室工作,任编辑、副编审、编审、副主任。1993年3月退休。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4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程毅中:予任其劳而使后人受其逸

\Images\2005-2009\sb060519T1002.JPG

■顾 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编审)

多年以来,中华书局一直提倡“编辑学者化”,或者说要求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华书局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在中华书局这样的专业古籍出版社里做编辑,仅仅精通编辑业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古代文献的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应该自己从事学术研究,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学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胜任古籍整理编辑出版工作。我的老师程毅中先生就是中华书局“学者型编辑”的典范。

程毅中先生从1958年调入中华书局,从普通的编辑,到编辑部主任,到副总编辑,直至退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书局和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可以说,中华书局出版的许多文学古籍之中,都凝聚着程先生的心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常常查阅中华书局的书稿档案,总是能够看到程先生写的各类出版计划和审稿意见,其中的资料、见解、例证、结论总是那么精辟。

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使程先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古籍整理工作经验与心得,为此他撰写了多篇文章,谈文献、谈校勘、谈版本、谈标点、谈引证、谈异文,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古籍整理浅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已经成为古籍编辑的案头常备书。

程毅中经常说:我的本职工作是整理编辑古籍,业余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领域。程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师从浦江清、吴组缃两位先生,从此确立了一生的治学方向。进入中华书局之后,数十年来,编辑业务和行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然见缝插针地利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坚持学术研究,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从不间断。1986年,程先生辞去行政工作之后,尤其是退休之后,终于可以有大量的时间专心治学,数年间,丰厚的学术积累化为源源涌现的学术成果。他的专著《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和《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是对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小说的总结性研究,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参考书。他主持整理的《古体小说钞》之《宋元卷》(中华书局,1995年)、《明代卷》、《清代卷》(中华书局,2001年),以及亲自校注的《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都已经成为研究和教学必备的基本资料。

我师从程毅中先生学做编辑和问学的时候,程先生已经快退休了。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一个温厚长者。每次说话不多,但对于谈到的问题,总是愿意讲得清清楚楚。对于年轻编辑的请教,他总是悉心指导,唯恐言之不尽。记得程先生在担任审稿工作时,发现书稿有问题,他会拿着书稿,走到责任编辑的办公桌前,坐下,轻声说:这部书稿我们要讨论一下。然后,按照稿子上贴出的浮签,一条一条地指出问题的所在,应该如何校改。我从没见他急躁过,也从没听他高声过。我没有问过其他编辑的感受,我自己每次和程先生“讨论”过后,内心总会深感震撼,产生出一种对书稿、对学术的由衷的尊重和敬畏。从此对书稿中的问题再不敢轻易滑过,对文字再不敢草率妄改。程先生的这种工作态度和方式,对我影响至大。

在即将出版的《程毅中文存》的《后记》中,程先生说:“作为一个古籍出版工作者,我的主要任务是为专业读者提供资料和提供方便。我信奉的格言是王鸣盛提出的‘予任其劳而使后人受其逸’。”简单的信条,程先生则是用自己的一生、用成就卓著的工作来践履的。

专业类出版社 人情大搜索

1.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今年2月,社领导班子重新调整,朱智润和原副总编辑分别接社长和总编辑职务。

2.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底,张金从中信社重回社里,担任副总编辑职务。

3.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该社今年将发行部一分为二,成立南方营销中心和北方营销中心,同时新设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信息化和网络建设。

4.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5年7月,严峻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研究院调任总编辑,原总编辑王树魁回研究院。

5. 成都地图出版社

谢晓辉从编辑部主任升任副总编辑后,今年再度升任总编辑。

6.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5年年初新设开发部,同时将发行部更名为营销部,强调营销意识和分工,王瑞国担任营销部主任,原发行部主任回学校,今年学校还派来两名编辑。

7.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因杨建忠调往化工社,原发行部副主任宋飙升任主任。今年年初的竞聘,再次新增十多位年轻中层干部,同时新设机电图书事业部、学术出版与网络出版事业部、信息化图书事业部,自2004年以来在外设立的办事处现已达到12个。

从2005年初至今,该社共招聘18人,本科1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填充到业务部门,今年还将继续招聘编辑和业务人员,每年还将针对策划编辑和新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此外,社内的美编与排版工作交由独立运作的北京华信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8.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层以上没有调整,但招聘员工很多,去年仅大学生和研究生就有20多人,今年又有10多人,同时还接收转业军人2人。

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是培训月,每周三个半天,今年六月至九月,还将开展科级干部培训,与局里的处级干部培训内容相同。

9. 法律出版社

今年,该社法规与大众读物出版分社拆分成法规出版分社和大众读物出版分社,前者仍由王晓增担任分社社长,大众读物出版分社在运作当中。同时法律运用出版分社社长杨克同时出任市场部主任。值得关注的还有此前孙志华出任中国法律图书公司总经理。

10.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前后上任社长的黄培武再度兼任总编辑。

11. 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新平接替王跃平担任社长,迪力夏提·克力木接替米吉提任总编辑。

12.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2月至7月,该社领导干部先后两次进行较大调整,从原社领导班子人员6人中仅保留2人在现任班子中,主要领导人员都调整了。原来的社长、总编辑和书记均退居二线,做调研员或其他单位的部门副职,社长由总社社长杜森兼任,由云南教育社过来的何醒出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主持工作,代总编辑为唐一雄,副总编辑有张典炎、谭文智,副社长苏登兴。

在2005年3月份,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方案,并于3月中旬举行了“全社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演讲会”。全社有27人报名参加竞聘,根据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个人意愿以及工作需要三原则,社委会从中选拔了21位同志作为新一届中层干部。今年年初对一两个部门中层干部作了调整。

而在2005年4月和2006年1月,该社两次面向社会招聘编校人员,经过笔试、能力测试、电脑操作测试和面试,挑选出9人作为新编辑,均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对社内编辑校对和发行人员进行了两轮培训。同时自2005年11月开始,各部门实施双向选择,未被选上的3位正式员工实施半年的待岗处理,对不称职的8位聘用员工采取辞退的办法。

同时,编辑部门成立了教材开发中心和五个编辑室,校对室和审读室合并为校审室,原社务办公室拆分为社办公室和总编室,发行部成立图书直销部。旗下《少年科技博览》杂志社和南宁嘉昶信息咨询公司实行独立核算。

13.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底,施福根接替丁聪担任该社社长一职。

14.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河南省店副总经理汪林中接替李景林担任该社长,此前汪林中还曾担任中原图书批销中心经理。

15.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自2005年以来,该社社级领导和中层干部都有调整,熊穆葛6月从集团调任该社党总支书记、副社长;徐为11月任副社长。俞志华去年1月出任市场营销部副主任,6月贾平静任教材编辑工作中心主任、吴炜任科普编辑室主任,今年2月林澧波任总编室主任。另外,新进员工3人,调入1人,招聘2人,均为大学本科学历。

目前,该社发行部门和美编室都是独立运作,并正在进行改革,美编室将撤销,其他机构也可能会有些变化,2005年新成立机构有教材编辑工作中心。

16.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杨建忠从电子社过来任该社销售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张津睿升职社长助理。

17. 机械工业出版社

今年年初,该社新设汽车图书出版分社,社长杨民强、副社长徐巍。

18.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今年1月,出版社实行扁平化管理,发行部不单设主任,由总编辑助理出任,同时撤销美编室。编辑和业务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每年都要新招聘一批编辑,去年招聘5人,留下2人。目前正对全社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由发行人员讲解市场情况。

19.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近两年,该社高层和中层领导均有调整。2005年8月,原社长兼总编辑胡明琇退休,副总编辑黎雪升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3月,葛庆文任上任社长助理,钱亮和傅梅任总编助理。4月,马桂琴上任技术培训编辑室主任,龚彬任美术编辑室主任。

此外,该社去年12月还招聘了5位编辑,学历均为硕士。

20.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年4月,新社长高路到任,同时从健康报、化工报等媒体调入虹露任专题部主任,梁曦就职办公室,李卫东出任编辑部主任,另外还招聘两名员工。

21.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年中,总编辑蔡鸿程退休,出任《科技与出版》主编。

22. 人民交通出版社

该社每三年进行一次竞聘,今年竞聘后中层包括团委书记共换了35人,其中正职20个,副职16个;职称正高4人、副高22人、中级8人、初级2人。管理部门整合后共6个,其中党群部在原党办的基础上增加纪检和离退休办等功能,综合管理部在社办基础上新增部分财务职能,财务和审计合并为财务审计部,新设市场营销部,生产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不变。生产经营部门除公路、汽车、水运、地图、规范、发行等没变外,计算机出版业务合并到综合出版中心,新设对外开展业务的培训中心,教材出版中心则志在加大教材开发力度。支持服务系统也新增了信息中心,负责网络和信息化建设。

23. 人民体育出版社

该社有些调整,新任社长兼总编为刘猛,原社长兼总编史勇担任副总编辑。

24.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该社总编辑胡大卫改任社长,没设总编辑,下设四个副总编辑,其中毛文涛、魏晓峰为新任。

25.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该社领导班子全部更新,现任社长为陈秋生、副社长肖元春、副总编辑黄健、社长助理杨雪军。同期招聘3人,其中1人博士,1人硕士,1人本科。

近期,主要安排员工参加全国编辑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者参加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必须获得3个学分。

26. 学苑出版社

2006年初,刘小灿出任文史民俗编辑室主任,陈辉为医药编辑室主任,刘丰为《民间文化论坛》编辑室副主任,盘勇任发行部副主任,李耕新调入,为由原总编室和办公室合并而成的总编室副主任。去年,该社还招聘了发行2人,编辑4人。近期派出7人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办的社长总编培训班、编辑培训班、总编辑室主任培训班等。

27. 中国三峡出版社

该社去年新进员工6人,以本科为主,人员结构基本没有变化。

28.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该社新进员工近10人,学历几乎都是硕士,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都发生了改变。

29.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去年,该社新进8个大学生,其中编辑招聘了四五个,学历都在大本以上,其中硕士为主。

30.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该社原社长退休后,从中国医药报调来王温正出任社长。

31.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年招聘了20多人,留失了一部分,2005年替换了5个人,80%以上都是本科学历,新招聘的以硕士为主。因为是三年一聘,所以中高层领导暂无变化。

32.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年,该社新进了50多个,出去了30多个,学历以本科为主,中层领导略有变动,个别人员副主任提升为主任。

33. 中国地图出版社

今年年初,该社领导层发生变动,具体由赵晓明任社长、党委书记,高锡瑞仍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杨树德任副社长兼纪委书记,倪庆华任副社长。

34.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年只进了四五个人,中高层领导新增加了一个社长助理李春宇。

35.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今年,该社领导班子由李思经出任社长,赵庆惠任总编辑。

36. 中国纺织出版社

年初,该社副社长李陵申接替陈之善升任社长。

37.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该社2005年新进了30多个员工,大部分是硕士。并新调入博士后王新程任社长兼总编辑,老社长任书记。

38.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去年,新引进2个发行人员,4位编辑,发行主要是大本,编辑以硕士为主。

39.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年人员变化很频繁,至少超过20人。学历以本科为主,但进入编辑部的都是硕士。因原社长、副社长都退休,去年5月份,确定原书记郑建东为新社长,新增社长助理钟家栋,副总编郭宇、王健,田京芬升任总编辑。

40.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新进员工2人,同时因李法宝离开出版社,由庞建兵出任发行部主任。

41. 中国工商出版社

今年年初,该社高层发生变化,原社长、副社长、副总编都调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委派齐成华担任社长,从贵州公路局调来刘宏伟担任副社长。

42.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该社2005年高层领导发生两次变化,现任社长由总编辑杨西京兼任,郝嘉杰升任副总编辑。

43.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该社成立了书稿加工部,将外编人员统一管理。当时只有1名美编,隶属出版科,封面与版式设计可选择外包,2006年增加了一名美编,取消了外包的规定。同时总编办公室合并入办公室,周建平任主任。另外,新进人员2名,其中博士1人,本科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