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记者手记(下):
文化资本总是流向产业中利润最丰厚、份额最庞大的部分,因此港台和海外资本进入教育出版营销领域是迟早的事情。在高校教材出版领域,海外公司在2006年的业务拓展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其发展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纸介图书,以新技术实现的内容资源提供有效地避开了政策上的壁垒;在诸如家教图书这种非敏感地带,一系列由港台出版企业注资成立的公司,同样表现出蓬勃的增长势头。
2006年教育出版各细分市场的蛋糕如何被切分,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其间反映出的各种出版势力的消长,及其对于教育出版未来走势的影响,又似乎是一件相当玄妙的事情。
家教类图书
点评人:樊国宾(中国妇女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一块“小蛋糕”的乱局与机遇
自2001年家教类图书板块勃兴以来,家教世界经典、家教理念、亲子沟通、成功父母经验、习惯与分阶段培养等方向上,均涌现出大量品种,目前已无空白选题可图谋。然而所谓“说理观念多/操作方法少、印象式经验多/科学化成果少、跟风拼凑多/沉稳原创少”的症状,并没有明显的改观。进入2006年后,市场上动辄“哈佛”、“北大”之恶俗状况,几乎令稍有独立阅读趣味的读者忍无可忍、呕吐无门。这个市场迟迟不能进入成熟培育期的原因,根源于四大焦虑:
一、 读者:选择的焦虑
居民家庭支出结构中,子女教育已经位忝住房、医疗之前。如何对独生子女精雕细琢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变成了家长如何再教育的问题。目前5~18岁的少儿,其父母大多是1980年代或1990年代初高考的失意者,他们的事业期许与财富梦想无奈位移到了子女身上,问题是他们眼睁睁地瞅着面前的“半成品”找不到有效的指导。大量“短平快”编著出来的家教读物泛滥的结果可能是这个市场的崩盘——劣币多良币少的下场,不只是劣币驱逐良币,是购买者对劣币和良币一起丧失了信心。
二、 作者:标准的焦虑
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目标呢?因为教育方法之争其实是教育标准之争,这完全是个学术话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辩回到家庭中后,是齐达内要不要撞马特拉齐胸口的问题,想来真是颇为愁苦茫然——来一套卡尔·威特,还是来一套卢勤?!来一套蒙台梭利,还是来一套郑渊洁?!谁敢拿孩子的前途来豪赌一把?在孩子的人格、修养、性情、品德、习惯……的塑造上,“体”与“用”的迷惑深深地困扰着家教图书的作者,“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抑或胡乱混用,焉能不焦虑?从近年部分出版社引进的韩国家教书看,引进之初认为文化差异不大的踌躇满志,如今在冷淡的市场反应面前早已成为笑谈。
三、 出版社:品牌的焦虑
家教书的持续升温,吸引了百余家出版社及民营力量的投资,带来选题细分化、品种丰沛化的同时,策划行为的功利化与内容设计的同质化也在损害着这个新兴市场。漓江、长江文艺、作家等社并未把家教当作主要产品线来培育,偶尔有畅销书冒出来冲上总榜,也不难看出是“金黎”类组合打打野食罢了;卢勤的著述说理晓畅明白,善于归谬,激情洋溢,容易引发家长共鸣,但缺点是流于印象式和情绪化,且被改头换面不断重复推出,拉动板块市场整体成长的功绩有限;动销品种中多数销售平稳,但无大作为,竞争的激烈使单品种的收益不断下降,定价已被迫从平均一个印张2元钱压低到1.3元。新近频频有巨大营销动作的“家庭教育第一方案”,号称“引爆家庭教育革命”,仔细看来却使人哑然失笑。部分出版社有意将家教图书作为核心产品来规划战略,但品牌方阵迟迟难以巩固,“只闻阁楼语,不见人下来”。
四、 行业:秩序的焦虑
诸如教材、计算机、外语、词典等主要的类别板块,经过20年中原逐鹿后,硝烟散尽,座次排定,一些原本边缘板块进入了瓜分市场份额的视野,家教即一例。然而家教市场至今仍是个鱼龙混杂的乱局,包括强势的辐射全国市场的家教图书专业销售中盘并未形成,因此,就行业而言,生产秩序还无从谈起,竞争也就相应无序。
我个人认为,目前该板块的外部出版环境虽不宜说进入了“黄金时代”,但也可以说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家教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人口,当4∶2∶1的家庭结构被迫把6个人的生活重心沉淀在一个孩子身上时,对这个孩子教育的失败是不可以原谅的。因此而推动的阅读期待与需求的蓬勃态势,必然导致板块行情看涨与类别市场的扩张。2005年以来,各大卖场纷纷设立了“家庭教育”图书专区或专架,对台港地区的版权输出也迅猛增长。
家教图书市场仍是一块“小蛋糕”,仅占市场总量的1%~2%左右。但饼小不意味饼不香,未来几年,有意把家庭教育图书出版作为特色主业的出版社,一是需要大力培育有强势中西文化教育背景、家教理念深沉老到、原创力丰沛的作者群(譬如与高等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早期教育专家搞好对接,改变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凸显内容与品质的亮点,锻造产品研发的可持续能力,建设完整的阵容规模化的产品链条,进而培养持久的品牌忠诚度;二是关注与家教类杂志的博弈,争夺此消彼长中的市场份额;三是要在产品类型与服务方式(譬如进行专家巡回演讲等)上做到细化,同时推动渠道的专业化,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准确的定位分类。譬如相对普适产品的同质与低水准,反倒可以开发类似针对多动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的家教指导读物;或者巧妙选取选题角度,制造市场亮点,例如最近上市的一本《女孩富着养,男孩穷着养》。
总之,2006年的家教书市场可以用一句话归纳,那就是:市场吁请品牌,乱局孕育机遇。
家教图书年度荐书榜
汉语工具书
品种收缩后的质量提升
点评人:雷 华(四川辞书出版社社长)
2006年,由于电子出版物、网络、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整个图书出版业不景气等的影响,汉语语词工具书受到一定冲击,总体是不温不火、呈下滑趋势。但几家欢乐几家愁,各家的情况差异明显,有的销售下降厉害,有的还略有上升,前两年那种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的局面不复存在,各专业出版社处变不惊,没有盲动,而是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沉着应对。
新书品种明显减少。由于汉语语词工具书出版早已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传统大宗品种可以说应有尽有,本年度各出版社所出新品种均不多,均注重细分领域产品开发,没有出现前几年你方唱罢我登台、热闹纷繁的局面:商务印书馆“工具书王国”增添《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新华谚语词典》、《新华多功能字典》等几个新面孔,均为后出转精的传统大宗产品,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同义成语词典》、《歇后成语词典》、《学生新词语词典》等新产品,四川辞书出版社推出《褒义词词典》、《贬义词词典》、《谦辞敬辞辞典》、《汉字形义演释字典》等新产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推出《学生汉语活用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实用社交语词典》等新产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仅推出《小学生汉语学习词典》、《汉语成语学习词典》两个新产品……一家出版社一下推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工具书的现象已成为过眼烟云。
内容质量显著提高。在普遍存在同类书的情况下,各出版社不再是仿冒、跟风,低水平重复,而是后出转精,在内容上比拼,以质量取胜。如汉语同义词词典,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出版了不下200种。商务印书馆年初推出由著名同义词研究专家张志毅编著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精心选收现代汉语常用、易混词3600多条,编成1300多组同义词,进行精当、准确、到位的辨析,既指出词性、词义和用法上的共同点,又指出词义、色彩、语法和用法上的主要差别,例证选自十几亿字的多语体巨型语料库,语料均源于国内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名家作品和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刊,从而使该书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典范性、思想性、稳定性、示查性和语体多样性的特点。汉语字典已经出版了几百种,四川辞书出版社的《汉字形义演释字典》独辟蹊径,先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分析,追溯该字的造字渊源及本义,然后讲解本义,并围绕本义由近及远地讲述引申义或假借义,引用经典例句加以论证,最后用方框联络图简明扼要、脉络清晰地展示字的本义及其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汉字研究者、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母语为非汉语的人士研究、学习、使用汉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出版、发行秩序初步规范。新闻出版总署继2004年10月18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辞书出版管理的通知》(新出图〔2004〕1182号)规定“只有在出版范围中包括此类业务的出版单位才能出版,其他出版单位一律不得超范围安排出版单语或双语辞书”,2006年3月10日发布《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新出图〔2006〕232号),规定从2006年5月1日起,出版业务范围中无辞书出版业务的图书出版单位,只有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并经申请批准后,方可出版、发行辞书,而出版业务范围中有辞书出版业务的单位,也要接受质量检查,质检不合格或存在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将被暂停或撤销辞书出版业务。民营书商到边远出版机构买书号出版劣质汉语语词工具书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盗版、仿冒、假冒、高定价低折扣发行等得到遏制,汉语语词工具书的出版、发行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但仍然暗流涌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辞书出版的有关文件精神并未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书店柜台仍充斥着民营书商策划的劣质汉语语词工具书。
出版机构、读者维权意识增强。2006年两件官司引人注目,引发多家媒体炒作,热闹非凡,对汉语语词工具书编纂、出版、发行影响巨大、令人深思。一是商务印书馆诉西安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封面设计仿冒案,2006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西安出版社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令其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商务印书馆的胜诉,对于打击仿冒、假冒,规范汉语语词工具书出版、发行秩序,均有积极意义。二是上海读者马捷、陈丁祥分别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起诉状告《新华字典》(第10版)质量严重不合格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驳回起诉,理由是字典差错是学术争议,而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婺城区人民法院虽然认为《新华字典》(第10版)为合格产品,但判决商务印书馆支付原告陈丁祥勘误补偿费1980元。此案将学术争议诉诸法律,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未经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认定,读者就可信口开河、动辄宣布某工具书差错惊人、差错率达到多少多少,加上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推波助澜,热炒此类新闻,对知名出版机构、知名品牌工具书将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汉语工具书年度推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