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闪亮的日子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7 作者:袁江

\Images\2005-2009\sb050107T6411.JPG

10年前初出茅庐的袁江

袁江 1972年出生,湖南人。人大公共管理硕士。1995年任Harlequin营销代表,1995年底至1998年任Simon & Schuster北京代表处英语学习(ELT)营销主管;1999年初至2004年底任Thomson Asi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区经理。庆幸拥有弥足珍贵的感情,真心喜欢“随缘素位”的人生。

\Images\2005-2009\sb050107T6412.JPG

袁江和她敬仰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起

1995年的春天到2005年1月, 是中国出版业历经巨变的10年, 是《中国图书商报》成长发展的10年,也是我个人与出版业结下不解之缘的10年。期间的回忆与回味,恰似年少时最爱听的罗大佑的歌《闪亮的日子》。

提笔的瞬间,泪水竟然湿润了眼眶——因为,人生能有几个10年呢?尤其是从青春韶华步入而立之年,漫漫旅途经历的种种会给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最深刻的烙印;而自己其实单纯而又轻浅的脚步,又在与时间巨人同行,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些许影像印记,这又是值得庆幸和欣慰的吧。

细节的力量:

我在西蒙与舒斯特工作的日子里

最初加入国际教育出版行业的时候,面试、接纳我的老板是吴德鸿(Gunawan Hadi)先生。他当时是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出版集团Simon & Schuster/Prentice Hall(西蒙与舒斯特)的亚洲区总裁,也是进军中国出版界的国际出版巨头第一人,以真诚的努力和务实的作为促进了中美知识产权的正式交流和沟通。年仅33岁就荣任亚洲区执行总裁的吴先生, 因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与中国的不解缘分,从1986年起踏足中国市场到1995年创建Simon & Schuster北京代表处, 再到1999年设立Thomson Learning 和McGraw Hill北京代表处, 他对中西出版文化的交融与版权合作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深远作用。

博学儒雅的吴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大细节:运筹帷幄淡定从容,言谈举止温文有礼,走路办事快速有效,最会倾听最善提问。当时我负责做ELT(英语学习)业务,刚学会做版权联络及合作出版流程。吴先生当年首创的Co-publishing(合作出版)模式给了我们很多教益,让我们学会于细微处多揣摩、于实战中多磨练。在合作出版过程中,我们与国内的出版社建立了非常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我们需要接触出版社的版权部门、财务部门、音像部门、营销部门和发行部门等等。初出茅庐的我运筹过首次印量就高达10万套的英语教材,当一张张版权洽谈、会谈记录、P&L(损益表)、Publishing Schedule(出版流程)、营销计划等文档资料一份份成功进行时,合作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而吴先生给予大家的信任也是无可比拟的,他在认真审核我的工作报表后,很快会毫不犹豫地签字,从不多问一个字,就让一个庞大的计划就此启动和运转。也许,正是吴先生如此沉静的"放手"和威严,成全了当年一队20多岁年轻人的成长吧!

除了核心的版权合作业务,我还经常需要跑学校、拜访老师,经常有脚底磨穿的感觉。其他同事也做类似工作,大家都开玩笑说都不怕累,就是样书和目录太重了。吴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什么也不多说,只是非常细心地从国外给大家带来了带滚动滑轮的旅行箱,说是院校代表专用的。箱子很大,黑色真皮,很结实,带有四个小滑轮,跑学校和出差用都很方便。就是拎着那只大箱子,我拿到了生平的第一张大订单,那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的吴树敬老师给我的订单,8000多本的"Side By Side"合作版图书的订单。后来吴先生又把他曾用过多年、已经"伤痕累累"的大皮箱送给了我,其鼓励之情远胜于千言万语。几年后我自己开始带团队的时候,没有人教我,我也会记得给大家配备好带滑轮的小箱子,不太形似而求神似,吴先生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一件更小的事情,也让我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是真的年轻,都是刚毕业、刚工作,很多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有一次,吴先生在长城饭店请我们全体吃完晚餐后,也不出声,看看嘻嘻哈哈的大家,然后自己慢慢地把用过的餐巾纸整整齐齐地叠起来放到餐桌一角。我是脸红了(也许大家都脸红了吧),赶紧悄悄地把乱扔在一边的餐巾纸好好收拾起来。——现在,经常看到风度翩翩的姜峰,整洁文雅的武卫东,漂亮伶俐的郭咏雪,风采奕奕的韩炎,妩媚多姿的薛睿丽,我都不禁莞尔,他们还跟我一样记得多年前叠餐巾纸的瞬间吗?

一起成长的故事:

"禾林"老板李栋"令狐大哥"姜峰

闪亮日子的纪念册里,最多的留念还应该写给一起共同成长的业界朋友。现任McGraw Hill北京代表处领军人物的姜峰,1995年时是Simon & Schuster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也从那时起赢得了"令狐大哥"的称呼。10年前姜峰给代表处的师弟师妹们最大的帮助是带着大家严肃认真地学习Sales Manual(销售手册)、勇敢执着地学习英语。Sales Manual绝对是国际教育出版巨头的发明创造和无价之宝,是每个院校代表必须认真学习的宝典,是能去对教授"敲门"的秘密武器。很多次我们都"被迫"去熟悉当时看起来古怪而又深奥的Sales Manual,熟记脉络复杂的学科分类和课程代码,熟记一串串的教材简介、特色优势和作者名字。每次姜峰要我们讲解或复述Sales Manual的时候,我们都悄悄地说:"又要过鬼门关了!"就那样一次次地闯过"鬼门关",也就锤炼了我们对教育出版最初与最扎实的基本功。而姜峰最勇敢的事情则是带领大家学习英语,并且一直身先士卒、独领风骚。那时大家出国的机会还非常珍贵,即使在外企,一年也就一次去国外开Sales Meeting(销售会议),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在会上听懂所有的英文发言并与国外同事顺畅交流。姜峰是计算机背景出身,对英语还是比较发怵。所以每次Sales Meeting之前,他都号召大家赶紧背TOEFL单词,以便"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而且他也是惟一一个那么多年下来愁眉苦脸却执着坚持地背单词的,也是对任何老外都敢侃侃而谈不怕出错的一个。天道酬勤,1999年初姜峰离任时,他的英文已经突飞猛进了,甚至是用英文与大家道别再见的。我们所有的人都还记得他写给大家的英文信件:"Bye-bye, Prentice Hall",写得非常好非常感人,而且,看完长信后,大家都流泪了。

深嵌在我最初入行的日子里的,还有我第一份出版业工作的老板李栋先生。他现在是国际著名专业出版公司Wolters Kluwer(威科出版集团)旗下的CCH出版公司的中国总经理。10年前他就成功运作了90年代知名的"禾林"小说的引进和营销。我当时在他手下工作。印象很深的是李先生办公室的一尘不染和工作要求的极其严格。因此,我的办公桌上永远不允许有一张废纸,电话线都擦得干干净净,每支黑笔红笔都站得整整齐齐。每天的电话记录都必须做好,几个W(when, for what, to whom)都记得清楚无误;去拜访在百万庄的外文出版社和安华里的现代出版社的路线都要提前做好,是坐中巴还是地铁,几点几分谈完什么事情,都有Daily Work(每日工作)的小结。为了全方位地拓展市场,我还按要求学会"雅俗共赏"地营销,既要去深入地掌握地铁沿线书滩的发货、布点情况,又要与北京电视台、北京音乐台等联络,把爱情小说与当时最红火的"今晚我们相约"及"音乐礼品卡"等时尚节目结合起来推广。到了自己"领军作战"时,我常要求团队成员都要保持最高工作效率以及最洁净工作环境的时候,我才被10年前所受到的培训深为触动。——极端繁忙中,我从未忘记将弯弯绕绕的电话线擦得干干净净!成长的过程,原来是这样一个被精细严密地打造和磨砺的过程!

亮丽的ELT风景线:

我的版权得意之作

因为工作性质,我亲身经历并促成了ELT界的几大版权合作盛事,比如说1996~1997年由著名的英语专家Steven Molinsky所著的"Side By Side"国内合作版的出版发行,Steven Molinsky作为惟一的美语专家莅临中国教育学会外语协会在济南的大会现场并做了主题发言,他的来访标志着最新的国际美语教材与本土英语学习与改革的成功呼应。与此同时,由亚洲作者领衔著作的"Reach Out/Step Out"少儿英语教材也登临国内市场,顺利地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合作,并与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的一套测试配合运作,以《剑桥少儿英语》的中文书名为少儿类英语培训图书的"洋为中用"首开先河。1997-1999年"Super Kids"(《灵通少儿英语》)也成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双方在内容本土化及联合进行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一教材也已成为人教社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小学教材之一。

1999-2004年"Go For It"(《新目标英语》)顺应教育部初中"新课标"改革的需要,由Thomson Learning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成功地推出。这一教材聚合了中外双方在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任务型教学方法)的顶尖专家,以国内初一至初三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为主线,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与经济效应。同一时期,大学英语改革也风起云涌,我们也参与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成功推向大学的《新时代交互英语》的新型多媒体教材的出版,为清华提供了原汁原味的丰富素材和内容。能够在这么多年里踏踏实实地促进有关ELT业的深入发展,是我一直引以为荣的事情。

不过工作那么多年,因工作失误而痛哭流泪的事情也是发生在ELT业务中。我记得是在与外研社共同做《进步美语》节目首发式的当天,我犯了个小错误,却差点闯了大祸。那天上午在东城有别的活动,我开车带着两位台湾来的女同事一起参加。然后把午餐安排在王府井的香港美食城。饭后是下午1点半多,我才开车往首发式地点新世纪饭店赶。那时心里有点害怕了,害怕赶不及下午2点半的首发,而且我必须提前到的,日程第一项要用的录像带就搁在我的后备箱里。并且我刚开车不久正"手潮",行车路线也不熟。结果越着急越出事,在积水潭立交桥下,我还把前面的一辆车"顶"了一下。跟人道歉了半天,还赔了100块钱,才又继续赶路。那么耽搁下来,已经严重迟到了。我狼狈不堪地赶到盛大的会议现场时,活动早就开始了。该播的录像带早就播放完毕,神采飞扬的李朋义社长正在做主题致辞。原来,是聪明的同事们临时赶回办公室去取的备用带,效果不如我拿着的原版带好,但总算是在几百嘉宾和听众济济一堂、翘首以待时没让公司误事。我当场就被老板狠狠地"骂"了一顿,直被骂得痛哭失声、后悔莫及。那天,我也就差点为这个错误引咎辞职,也难过得很多天没敢去见李社长他们。再见面时,李社长对我严厉但善意的批评是:"知道自己错了就好!"——那一次之后,多少年里,我再也没有那么哭过,因为自己再也没有犯那么愚蠢的错误。无论是运作更为庞大的活动,接待更大规模的访问,还是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我都能够更周到和妥善地去处理。撒落在新世纪饭店大门外的泪水,还有那种莫名其妙的轻狂,足够我反省和铭记终生了!

水随天去的工作契机:

国际出版风云变幻下的机会

我很喜欢辛弃疾的《水龙吟》里的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在我的心目中,"水随天去"是难得的水天相融、自然壮阔的美景,更是人生追求的和谐境界,能在艰难的旅途中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己理想的境界。

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出版巨头的加入。而且,不但ELT市场获得许多外商的青睐,其他市场领域也因国际教育出版业的变化而凸显重要。尤其是近5年以来,长期以纸本出版为主要核心业务的几大巨头,在信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兼并收购和业务重组,迅速将业务扩展到了基于教材、基于网络的各大版块,特别重视e-learning(电子学习)平台与产品的构架和推广,以实现"提供信息→帮助教学→进行测评"的有机整合,并占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样一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图书馆系统、远程教育、在职培训及考试测评市场等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在其中学习到的全新理念和操作的过程,真的是有融入"水随天去"、天水一色的那种幸运之感。

国际教育出版业的重大变化,首先从自身业务的多元化开始。几年前,即使很大的出版集团也就是通常主打ELT和高等教育的产品线;逐渐地,随着细分市场的需求,P&T即专业出版也就应运而生,以满足更多专业人士的需求。之后因为margin(利润率)的驱动以及高端市场的开放,L & R(图书馆及参考资料)市场也成为重要的一块。因此,一个具有综合实力的出版大家就最少要占领以下几大领域:

*ELT/School Market (英语学习/学校市场)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市场)

*Professional & Trade(专业市场)

*Library & Reference (图书馆及参考资料)

而且在这些领域里,对传统的纸制教材和图书的开发必须立体化、纵深化、网络化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以前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师参考书,就可以走遍天下。现在呢,任何一本略有名气的教材,任何一本2001年以后生产的教材,最少都要有三五种以上的电子教辅产品,比如作品本身的在线网站、几秒钟就能出题的电子考题库、有教学录像和案例实况的多媒体教辅等等。这样新兴的潮流里,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不同出版商的院校代表在做营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娴熟地告诉老师:"我们有最好的电子教学平台,您在家里就可以给学生上课,还可以免费获得我们全部的e-supplement(电子教辅产品)。" 另一个有趣的例证是国际教育出版巨头对L & R(图书馆及参考资料)市场的争夺。国内最大的买家CALIS(全国高等文献保障系统)的文理中心深藏在北大和清华,但是,各家营销代表的拜访依然络绎不绝。无论是在线期刊还是数据库,都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没有库存和物流压力的销售,是最能有效地实现双赢的商业模式。

国际教育出版业的最新趋势,同时还体现在对整体教育市场的冲击与掌控。他们似乎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只有print products(印刷产品)和相应的教辅产品的出版者,而更看重于开发和提供更丰富的online information(在线信息),甚至不惜投入巨资成为e-platform(电子平台)的直接股东,并更多地与大学、图书馆直接合作,成为潜在的、意义深远的"教育服务提供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似乎再没有一家全球前几名的出版者在自己的宣传册和网站上说自己只是publisher(出版者)了,最能吸引大家眼球的称谓和定义都是:information provider(信息提供商),complete solution provider(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educational service provider(教育服务提供商)。

这些重大变化和趋势也为我的工作多元化带来了契机,使我能在日复一日、看似波澜不惊的变化里很好地把握市场的脉搏。首先要学习的产品更多了,了解几大领域的产品成为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对网络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多了,以前是听"网"色变的我也要最快地学习电子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特色;同步地,客户群体急剧增加并多元化了,从出版社到图书进出口公司,从单个教授到有规模的集团采购院校;提供的服务也更多样化,上午还在介绍图文并茂的教材,下午就得用精心准备的PowerPoint讲解刚上市的在线数据库了。这样的变化,最初带给自己的是巨大的压力,有时候,觉得行业变化太快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感觉特别深刻;但逐渐适应并充分调整后,又很庆幸能有机会在出版业的变迁里潜心修炼,直到能慢慢体会如水随天去般的乐趣和境界。

追梦的"蒲公英":

将吴敬琏的著作推向国际市场

最近的这两年,加强国内外版权合作的双向交流、将祖国优秀的作者和文化推荐到国际市场去,成为很多出版人的共识。中国作为出版大国,不但能够"海纳百川"地广泛吸纳优秀的国外版权资源,也应该能够将国内最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推介到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去,并获得全球业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出版业的这一显著变化,国际出版巨头在这一领域竞争的烽烟渐起,其实也是国家的富强与伟大并日益融入国际大家庭的重要象征吧!

在2003年12月的时候,我曾经在上海呆了20天,开始促成我最敬仰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首部经济学著作在国际上的出版。那是孤独、生病的20天,却因为自己能为心中的精神偶像做些最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而备感欣慰。我在最古老的上海和平饭店的房间里为吴老的书与北京、新加坡和美国的同事们连轴开会、讨论,为某个细节某个安排而彻夜难眠;我在上海潮寒的冬日里好几次去了吴老任教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在这个最新排名可以笑傲江湖的院校里听取老师们对吴老的介绍和褒扬。2004年的春天,因为这本著作的出版事宜,我和一直投入此事的北京同事郭咏雪终于在北京的昆仑饭店见到了吴老。他比电视上的形象更为亲切和慈蔼,并在午休的间隙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为了联络方便,他认真地为我们写下了所有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因为我偶尔翻看了他桌上的最新一期的《财经》杂志,他亲切地把那本杂志送给了我。那一天的短暂会谈,却对我的出版生涯意义重大。我好像突然明白自己这么一路走过来,是因为从不放弃对出版的热爱与追随,直到可以站在吴老的身边,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他出版著作的首个英文版本,并且让国际上更多的人通过他的著作来了解历经苦难却仍是"最有良知"的中国经济学家和他身后同样历经沧桑巨变却青春勃发的中国。

吴敬琏先生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和高级研究员,任教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他是公认的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他还是多产的作者和学术及政策研讨的积极参与者。因为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影响和作为学者的人格魅力及创造力,吴敬琏先生曾连续两年当选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1及2002年度"最杰出的年度经济人物"。他还是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及英国牛津大学的客座教授。

是的,我的确应该庆幸,在从业的历程里,因为对书的热爱、对出版的倾心,所以有着一份书香浓浓的梦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创立了丰功伟绩的出版巨头,我对他们充满尊敬,他们仿佛是擎天的雪松;而我的10年历程,就像是田野溪边的蒲公英,柔弱朴实、毫不起眼,却不乏追梦的勇气。曾经,我只想做一个踏实的院校代表,能勇敢地在陌生的校园里"敲门"拜访;曾经,我只想一路前行,可以与我熟悉、喜欢的客户和同仁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新项目;曾经,我被自己敬仰的学者打动,渴望可以用我所学、用我的努力为他们去做些什么!——也许,就是这些最微小和热切的希望,最平实和普通的梦想,构筑了我10年里的理想,并让我历经艰苦却享有很多"闪亮的日子"吧!而且,我深信,无论出版业如何风起云涌,无论群雄如何逐鹿江湖,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里还是需要很多我这样的"蒲公英",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能实现点滴汇聚的理想,珍惜生活所赐予的独特芬芳,拥抱属于我们本身以及这个大时代的闪亮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