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商报10年成长全记录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7 作者:方菲

十年,一年一个脚印;十年,一步一个台阶……

初创 变脸 扩张 迁徙 分身 跃进 成熟 提升 探索 思考

○ 历史凝结了这个日子。

○ 1995年1月2日。

○ 中国图书商报从这里启程。

○ 中国出版业铭记了这个名字和这个时刻,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 如同一行出生婴儿的小脚印迤逦前行,渐行渐远……

商报脚印之十

2004思索

周一刊,大报对开16版。子刊书评周刊,4开16版;子刊导购周刊,4开16版。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背景 2004年,中国图书商报几经创业、发展、探索、追求之后,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中国书业的改革环境更趋复杂,集团化、产业化、市场化变数增多,书业资源竞争加剧。中国图书商报将怎样突破自身的局限,在新的形势下立身潮头,把创业的激情转为理性的深思,更加稳妥积极地发展壮大?商报人需要认真总结十年经验教训,在品牌的维护建设上、在团队的培养提升上、在资源的占领和利用上、在市场的巩固和拓展上,都需要提出一个全新的对策。这是历史投给商报人的庄严的使命。

版面结构

9月8日开始,书评周刊因故暂停出版,书评内容减半8个小版并入导购周刊。导购周刊由16小版扩为24小版。

书业理念

渠道整合:上半年以来,中国书业首轮上游争夺渠道控制权的渠道变革拉开序幕。本报与此同时于7月份提出渠道整合理念。

出版业告别幸福时代:7月9日本报发表程三国专论《出版业告别幸福时代—— 〈出版大崩坏〉读后》,在中国书业史上第一次提出"出版业告别幸福时代"理念,提醒人们注意:图书在被电视、网络、游戏等快速消费品惯坏了的大众消费者面前被冷落已成定局。

重点报道

■1月2日,局长会议报道《2004新闻出版:勿等勿观望》。同期出版新年特刊44版。发表于慈珂《2003年新闻出版、版权政策法规回顾与展望》、张福海《细节见证力度——关于2003年发行业体制改革》文章,分别就政策法规和发行行业历史现状做了新年的回顾与展望。另有2004值得关注的人物、分销与出版展望、国际上可期待的作家。

■1月16日,出版北京图书订货会特刊。综述:《书业困境和理性力量》。其他内容有"分销"、"出版"、"海外分销"等。

■2月13日,孔燕红《从英美平装书革命看中国图书市场的增长》。

■2月20日,本报特别报道《教材出版价值链解构与重组》,并配言论《以教育的名义 以未来的名义》。

■3月5日,[英]保罗·理查森《俄罗斯出版业 出版大国风范依旧》。

■3月19日,用4版篇幅出版"民营专刊",发表提要文章《新的游戏规则考验民营书业》。3月26日,《龙门天鸿两大巨头联手2004渠道整合新动作》。

■4月9日消息《国务院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柳斌杰评论《我看出版大崩溃》。

■4月30日,程三国专访教育出版与国际业务集团(汤姆森学习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纳德·G·道恩《美国大学教材无缘"中国制造"》。

■5月21日,《柳斌杰解读转制六大焦点》。

■5月28日、7月2日分别发表《新闻出版总署再次取消下放24项行政审批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再次修改废止相关文件》。

■6月11日,本报专稿《2003中国书业数字全报告》

■7月9日,专题研究"日本出版大崩坏警示录",含程三国《出版业告别幸福时代——〈日本出版大崩溃〉读后》、郝明义《〈日本出版大崩溃〉对我们的意义》、胡守文《清醒地远离"大崩溃"》、陈万雄《〈出版大崩溃〉再思考》、李长声《谁杀死出版业?》

■8月27日,本报用48个版的篇幅出版北京2004国际图书博览会专刊和法国专刊。

■9月3日,为迎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本期推出德国专刊(4版)。

■9月10日,本报第11届BIBF综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走向理性与成熟》。

■11月5日,专题报道《收视率点击率冰火两重天》。

事件

1月7日,本报主办"2004书业物流管理论坛"。综合报道见1月16日本报《打造书业现代物流体系》。

2月,本报与法律出版社共同邀请荷兰威科集团亚洲总裁马修·苏立文在京做主题讲演《怎样经营一个跨过出版公司》。演讲内容见4月9日本报同名文章。

3月11日,德国书商学院院长海因里希·奥托先生一行访问本报,演讲《书业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5月12日,本报与威科亚太信息技术公司联合主办"跨过出版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出版改制的启示"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见5月28日本报《东欧出版转制对中国的启示》。

8月27日,本报与开卷合办"国外出版机构中国经历人沙龙"。

商报脚印之九

2003探索

周一刊,大小报折合对开32版

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背景 2003年,是中国书业激动人心、空前看好的一年。三个重要因素使人们对改革的深入发展寄予厚望:一是中国入世,使政府逐步由管理层面向服务层面转换角色;二是分销开放将使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扩大参与书业竞争的空间;三是政府加快了文化产业化改革进程。作为书业媒体,感到需要深入探索的东西很多,需要更加扎实地研究和对实践的深入调查。新年社评《书业新元年》,表达了商报人对2003的理解。

版面结构

导购周刊11月7日改版,每周固定16版,主要版面有封面画、文化(人物、焦点、酷评到底、沙龙、城市书信)、营销(场销录、人物、卖场、千里之作)、资讯(类型书情、书情报、排行榜、新书秀、好书吧、精彩阅读、原创竞拍、版权热卖)等。

另,不定期出版"营销手册"专刊、"助学读物专刊"及其他主题专刊。

重点报道

■1月3日,为迎接北京图书订货会,出版新年特刊32版。含"2003书业11大关注"、"2003年值得关注的产业人物"、"200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19个悬念与提问"等内容。

■1月10日,报道本报主办的"2003中国书业高峰论坛"实况《2003:中国出版产业利好年》。同时发表柳斌杰演讲《2003年中国出版业政策走向》。

■1月17日,出版分销沙龙,聚焦北京图书订货会《从京会观察2003书业》。刊之刊聚焦《2003刊业五大趋势》。

■2月14日,出版高峰论坛专辑,发表聂震宁、张福海、孙庆国、李国庆、王庆、艾柯、潘燕、熊晓鸽、王斌等人在"2003中国书业高峰论坛"上的讲演。

■3月28日,本报用12个版的篇幅聚焦高校教材《高校教材市场:活跃异常》。

■4月4日,本报消息《我国分销市场开放进入倒计时》,并配发本报专访《三司长解读分销开放》。

■4月18日,本报用6个版的篇幅聚焦世界图书日《4·23世界图书日 城市引领书业》,本报第一篇报道"非典"消息:《"非典"见证出版社公共危机反应力》。

■4月25日,本报消息《高教社与中大、天大、吉大签约,筹建高教出版集团》。

■5月9日,聚焦"非典"书业《非典时期书业诊断》。出版"助学读物专刊"。

■5月16日,本报与开卷合作的《中国六城市读者调查报告》。

■7月25日,本报消息《西安书刊批发市场罢市》。

■8月1日,本报消息《我国出版物发行业进入全面开放时代》,并配发张福海《关于 〈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的修订说明》、本报《解读 〈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

■9月12日,出版BIBF专刊、台湾专刊、德国专刊、法国专刊。

■11月28日,欧宏留学英国期间撰写的长篇学术论文《英国出版商与中国》。

■12月26日,出版年终专刊。含"2003中国书业十大新闻"、"年终回顾产业篇"、"年终回顾产品篇"、"年终回顾出版观象"。

事件

1月8日,本报主办的"2003中国书业高峰论坛"在皇家大饭店举行。这是中国书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高峰论坛。16位图书出版业重量级人物发表演讲,300多位中外书业界人士争先与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总署发行司副司长张福海、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聂震宁、台湾城邦出版集团主席詹宏志、贝塔斯曼直接集团亚洲区总裁艾柯、北京开卷研究所常务副总孙庆国、当当网上书店联合总裁李国庆、四川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王庆、IDG国际副总裁熊晓鸽等在会上发表重要演讲。

9月16日,程三国专访荷兰威科集团亚洲总裁马修·苏立文。访问报道见10月10本报《从荷兰走出去》。

9月18日,本报与高教社联合举办"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战略论坛"。论坛报道见9月26日本报《学习与超越》。

11月4日,欧宏专访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总裁彼得·乔万诺维奇,访问报道见11月21日本报《全球化加本土化就是培生教育》。

11月11日,本报与麦格劳·希尔联合举办招待酒会,程三国专访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总裁贺思博。访问报道见11月28日本报《中国战略第一》。

商报脚印之八

2002提升

周二刊,对开16版 / 周一刊,折合对开32版

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背景 2002年,中国图书商报进入第八个年头,迎接自己的8周年纪念。

1月1日,编辑部新年寄语题目是:"2002,我们与书业共同提升"。"提升",是商报人纪念8岁生日的吉言,更是为自己壮行的慰勉。

版面结构

这一年是商报历史上改版、增刊规模最大的一年。

刊之刊:7月23日,刊之刊创刊。每月一期,每期8版。主要版面有:要闻、广告营销、分众市场、国际刊业、发行方略、设计与制作、编辑与策划等。

音像电子:8月20日,音像电子创刊,每月一期,每期8版。主要版面有:要闻、渠道与市场、教育天地、专题、市场跟踪、综合视听、海外、网络出版等。

这样,从7月份开始,商报正报分别与刊之刊、音像电子、原有的书评周刊组合出版,版面异常丰富多彩,结构已达健全完善。使商报更加好读、好用。

导购周刊:9月5日,专事为渠道、书店、读者提供图书资讯的报纸——导购周刊创刊。和晚一个月改版的书评周刊一样,导购周刊也是4开16版,每周一期。主要版面有时尚书坊、个性空间、专业书语、学而有方、书新闻、成长书坊、排行榜、新书资讯等。

书评周刊:到本年10月18日,书评周刊改版为4开16版,从母体中脱离出去,单独出版发行。主要版面有封面画、主张、读者、人物、小说、艺术、传记、财经、管理、图摘、文摘、学术、科学、旅行、时尚、成长、书话、专栏、童书等。举凡主要书籍类别和读书活动,都有专门版面予以对应。使这张办了4年之久的报纸变得更加典雅、亮丽、人性化。

12月13日,原"书店周刊"改为"分销周刊"。这是商报"分销理念"第一次以版别形式出现。

改版:因书评周刊已于10月18日改成4开本,单独出版;导购周刊也已于9月5日单独出版,从11月1日起,商报改为周一刊,每周出大报16版,书评、导购各16版,总共折合每周32大版。

书业理念

畅销书时代:2月21日,本报发表孙庆国文章《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进入畅销书时代》,开启人们对中国畅销书现象的思考。

三大出版:10月11日,程三国在本报8周年特刊《理解现代出版业——兼析"日本出版大崩坏"》一文中,明确提出现代出版业由大众、教育、专业三大出版构成。这是图书商报给"三大出版"第一次具体的系统解释。

重要报道

■1月8日,出版新年特刊24版。含"中国书业2002十大展望"、"2002中国发行业十大热象"、"2002财经出版十大提醒"、"2002IT出版十大悬念"、"2001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2002大众出版14大问号"、"2002法律出版10大节点"、"2002年世界出版业十打前瞻"、"2002教育出版十大商机"、"2002书业十大热门话题"、"2002刊业十大关键词"、"2002刊业八大猜想"。

■1月22日,聚焦日本出版业:王益《日本出版大崩坏?》、迈克·汤姆森《一个西方出版商眼中的日本出版业》、白晓煌《2001年日本出版、读书界什大事件》。

■2月19日,书评周刊出版"2001公民与阅读"新年专刊。

■2月21日,孙庆国《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进入畅销书时代》。

■3月7日,出版"三八妇女节专刊"《书业:为女性骄傲》。

■3月19日,消息报道《教材发行招标揭晓:安徽、福建、重庆三省市新华书店中标》。

■4月11日,本报消息《中国出版集团成立》。

■5月21日,本报专稿《中国图书零售业进入新大书城时代》。

■5月23日,出版德国专刊《书中的德意志》。书评周刊出版BIBF专号《引进版十年1000种书》。

■6月11日,杨牧之《当前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7月4日,商报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沙龙":《畅销书的渠道开发与管理》。

■7月9日,程三国专访麦格劳-希尔高等教育出版集团总裁、美国出版商协会主席罗伯特·艾文森文章:《教育出版 应变之道》

■9月12日,聂震宁《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 〈哈利·伯特〉的整体开发与营销》。

■百版特刊:10月11日,商报出版八周年百版特刊。这是继五周年之后的第二个"百版"工程。特刊主题为"人在书在"。分为"人与商报"、"人与理念"、"人与书店"、"人与出版"、"人与书"五大部分。

事件

5月25日,程三国在中国版协举办的"两岸杰出青年出版专业人才研讨会"上做《图书市场粗分之道》演讲。

5月26日,本报趁台湾出版专家苏拾平来京参加BIBF机会,邀请其为业界人士近百人做演讲《出版运营的十个策略》(发于本报6月13日)。

8月31~9月1日,全体员工在八达岭长城饭店参加主题培训《新商报 新起点 新未来》,集中策划商报创刊8周年纪念特刊和纪念活动方案。

8月29日开始,版权处所属主管主办单位改为"中国出版集团"。

商报脚印之七

2001成熟

周二刊,对开16版

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版面结构

从 1月2日开始,商报改版。这是商报创刊以来第三次较大的改版。一是版面有新变化,二是版面扩容,三是实行版面主编制。周二出商报16版,周四出商报8版、书评8版共16版,每周达到32版,比上一年版数翻了一番。这个周总版数一直持续到今天未变。

各版版别:要闻、发行、市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国内书业、书业专题、国际书业、海外营销、环球书情、书摘、新出版、书业研究等。

从上一年本报将"出版"划分出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一年后的今天,在新改版的商报上,又出现了"教育出版",至此,同世界书业接轨的商报三大板块理念走向成熟。

"新出版"也是新的理念,是个板块结构,每月一期,每期4版,含"期刊观察"、"网络时代"、"音像专刊"等版面。这个版块为日后逐渐形成的"刊之刊"、"电子音像"做了内容和人线上的准备。

书业理念

助学读物:上年度以来,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骆丹首度提出"助学读物"概念,本年6月21日,第937期,由本报专论《助学读物: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引发助学读物讨论。

重要报道

■2月13日,陈昕《抓紧建设中国出版业的现代物流体系》。

■2月27日,本报专稿《中国书业需要一场物流革命》。

■3月8日,商报、书评,分别出版女性专刊《她们在孕育着太阳》、《女人十本书》。发表程三国专访哈柏·科林斯出版社CEO简·弗里德曼《世界出版奇女子简·弗里德曼》。

■3月15日,陈斌专访宋木文《改革寻突破 发展求效益》。

■3月22日,开始本报连续报道"非国有书店系列报道":《风雨兼程二十年》(22/3)、《万类霜天竟自由》(29/3)、《笑傲江湖终有时》(3/4)。

■4月12日,程三国专访剑桥大学出版社首席执行官米诺特文章:《出版的终极目的是教育》。

■7月12日,本报开始连锁经营系列报道:《卖场强势需求整合优势》(12/7)、《发货店大中盘构架大连锁》(17/7)、《群雄四起 切分市场》(31/7)、《两岸陈斌共话连锁 大陆连锁经营前景看好》(16/8)、《连锁经营挑战书业IT战国春秋》(28/8)、《开启连锁经营之门》(18/10)

■8月21日,邬书林《认真研究WTO加快我国出版业的发展》。

■11月1日,出版中国期刊展特辑《清算期刊》(24版)。

■11月13日,本报消息《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全面启动》,配合言论《新一轮分化整合 新一轮产业提升》,对国家实行教材招投标试点工作给以及时分析和关注。

■12月18日,开始本报2001年终系列专稿:《2001年终刊业回眸》(18/12)、《社区书店遍地飞花 营销服务立体多元》(20/12)、《助学家教热透市场 城里城外两头扩张》(25/12)、《2001国技书业十大趋势》(27/12)。

■12月20日,程三国美国专访麦格劳-希尔高等教育及专业和国际出版集团总裁亨利· 贺思伯文章:《中国市场与互联网都是我们的机会》。

事件

3月22日,剑桥大学出版社首席执行官米诺特访问本报,并接受本报采访。

商报脚印之六

2000跃进

周二刊,对开8版

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背景 这一年是商报创刊五周年纪念。这年第一期出版"社庆五周年珍藏版"百版特刊。

版面结构

进入2000年,版面结构又有新的调整:

从1月14日开始,原二版的"流通"改为"书店"(到5月19日又改回"流通"),原3版的"出版"划分为3版的"大众出版"和4版的"专业出版"。

从2月4日开始,不定期出版"数字时空",包含"要闻与特写"、"本月专题"、"数字出版"等版面。

从4月21日开始,商报历史上第一次推出开卷研究所"市场月报"(4个版),成为商报名牌栏目。这个合作一直持续到今年12月。

书业理念

书业假日经济:5月12日头版发表报道《盘点书业假日经济》,一文,第一次将书业与假日经济联系在一起思考。

分销:2000年BIBF期间,中国图书商报主办"现代图书分销研习会",会议议题中明确提出"分销概念"。

重要报道

■百版特刊:1月7日出版百版特刊,主要由5大板块组成。

精彩回放:五年中重要的头版头条、重要事件报道、重要专题讨论、重要的产业专论和调查报告、经典海外报道。如两岸畅销书作家出版人关于畅销书的研讨/图书营销专题研讨/本报调查回顾:我们用数字报喜又报忧/看世界书业风起云涌等。

业界反馈:著名专家学者对图书商报的评价。

书业备忘·中国:书城、书展、信息、渠道,时尚出版、畅销书。

书业备忘·世界:世界出版兼并风潮、书市巨无霸、风云人物、畅销书策划营销术。

新世纪展望:中外书业人士畅想书业新千年。

在商报出版百版特刊时,书评周刊出版了"大话九九"专刊,用8个版的整期篇幅对1999年流行书作了追踪回顾。

■1月18日、1月25日,书评周刊又分别出版了两期"阅读千年"专刊,余华、张军、西川、止庵、赵汀阳、秦晖、王鸿飞分别主持了小说、经济、诗歌、散文、哲学、美术、政治、科学的阅读。

■1月14日,本报专文《中国书业直面新千年第一挑战》,就教育部规范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事,请业内专家发表了见解和应对措施。

■2月18日,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彼得·魏德哈斯文章《文学的世界将从沙龙转向股市》。这是彼得·魏德哈斯1999年1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发表的一次演讲,认为出版业本质没有变,但图书的文化功能正在减弱,它与其他商品越来越相似。

■3月17日,陈斌专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完善管理机制 服务西部开发》。

■3月24日,姜乐英《美国出版业亲密接触网络》。

■4月21日,王益文章《我看库存》。

■6月16日,本报陈斌评99全国图书市场《两个下滑暴出隐忧》。

■8月25日,本报《刮目看入世前业的BIBF》,本期同时出版德国专刊(8版)、法国专刊(4版)、英国专刊(4版)。

■9月8日,程三国访谈日本角川书店总裁角川厉彦:《出版业的扩张模式》

■9月29日,程三国专访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总裁罗伯特·克里斯蒂:《传统出版的危机无处不在》。

■11月17日,陈斌专文《云南新华书店"工者有其股"》。

■书评周刊8月29日出版专刊《世界正在读什么》,聚焦世界阅读,迎接当年的BIBF.

事件

6月,本报常务副社长程三国应邀参加了美国书展期间举办的"国际图书市场圆桌会议"和"中国图书市场研讨会",并就中国入世后跨国集团如何进军中国市场、传统出版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等重要问题考察了美国书业,约见采访了近十位美国书业领袖和专家。所写采访事后陆续在本报发表。

8月31日上午,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卢多夫在北京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应邀来本报访问,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认为"虽然越来越多的版权贸易将在网上举行,但国际书展将魅力永存。

9月1日,日本角川书店总裁角川厉彦先生应邀访问本报,并接受本报专访。

9月3日,本报与德国图书商报社联合举办"当今世界出版业趋势研讨会",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彼得·魏德哈斯应邀出席。程三国发表演讲认为,所谓出版业的全球化,主要是英语出版的全球化和专业出版的全球化。

9月5日,本报和中发协非国有协会承办"现代图书分销研修会"。

商报脚印之五

1999分身

周二刊,对开8版

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书评周刊》独立出版

1999年,1月5日,书评周刊正式创刊,从商报分身,独立出版。这是商报历史上第一次分身。从而商报改版为周二刊:每周二出版书评周刊,对开8版;每周五出版商报,对开8版。从此商报以一拖一形式面世,从产业和文化两个向度上拓展了阅读空间。

新创刊的书评周刊主要版面有重点新书评论、思想·学术、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科技·时政·信息时代、传奇、成长、时尚·立志等。这个结构在后来的几年有些微调,但基本结构未变。

9月14日,书评周刊出版"回眸特刊",对试刊以来的书评周刊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

9月21日,新版书评周刊面世,各版均有醒目栏头,分别为:"小说"、"非小说"、"传奇"、"生活"、"思想"、"外语空间"、"时尚"。陆续又增加了"科学与技术"、"财经"、"成长"。

版面结构

商报版面结构在继续上一年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每月底新推出四个版的"观察月报",包括"书情报告"、"本月专题"、"出版文化"和"电子出版"。

书业理念

书业服务商:1月29日本报发表蒋晞亮文章《98下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报告》一文,首次亮出中国出版业零售市场数据分析服务的旗帜。随后"书业服务商"概念大行其道。

超级书店:本年12月,随着"中国超级书店联盟"宣布成立,"超级书店″概念由此不胫而走。

重要报道

■1月22日,陈昕《欧洲出版集团考察报告》,周立伟《对1999年中国书业前瞻与思考》。

■4月2日,姜乐英《新技术与出版业未来》。

■从4月16日到6月18日,本报发表王一方、薛野等4位专业人士,对图书营销进行了专题研讨。

■4月16日,本报98全国成人读书购书调查报告专稿,全国成人"读书风气日盛 主体更趋年轻"。

■5月14日,国际书商联盟主席斯坦博格访华期间接受本报的专访《多数国家愿意保留净价图书协定》;路英勇专论《日本出版业步入"出版过剩时代"》。

■8月24日,艾立民专论《书业经营需要提升理念》。

■9月24日,本报对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小影访谈《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统一是一本好书的唯一标准》。

■9月17日,赵斌在亚洲出版研讨会专题发言《在跨媒体竞争中生存》。

■9月24日,郝明义在亚洲出版研讨会专题发言《21世纪出版者的定位与机会》。

■10月15日,温世仁在亚洲出版研讨会专题发言《未来的书》。

■10月22日,程三国在亚洲出版研讨会专题发言《中国图书出版业现状观察与未来展望》。

■10月15日,程三国、唐明霞《贝塔斯曼:誓做电子商务盟主-贝塔斯曼总裁米德霍夫访谈录》。

事件

1月9日,商报与开卷研究所承办了1999中国图书市场高级研讨会。1月10日,与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联合举办了1999中国书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1月11——12日,台湾最大书店——金石堂文化广场主持人陈斌应本报之邀来北京讲学,在为期两天的"图书零售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为国内业界200余人发表了《理想在务实操作中实现》的专题演讲。

4月9日,国际书商联盟主席斯坦博格访华期间接受本报专访,并寄语《中国图书商报》读者:"我希望将来在国际场合更多地与你们接触,同时我想让你们知道,你们在书业的工作很出色。"

7月1日,程三国应邀参加本年度"亚洲出版研讨会"。本次会议主报告有:赵斌《在跨媒体竞争中生存》、郝明义《21世纪出版者的定位与策略》、温世仁《明天的书》以及程三国《中国图书出版业现状观察与未来展望》。这几个主报告会后陆续在商报上发表。

9月26-27日,借《财富》论坛年会之际,本报记者专程赶往上海采访贝塔斯曼总裁米德霍夫。

10月12日,尼泊尔新闻代表团访问本报。

商报脚印之四

1998迁徙

周一刊,对开8版

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三楼

迁址

1998年对商报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商报完成了历史性大迁徙。

1998年4月17日,第650期,商报报眼发表《迁址公告》,商报办公地址由北礼士路迁到外研大厦,从此商报居有定所。

800平米的公寓式办公环境,每人配有独立的办公区域、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脑,员工有了白领先生、白领丽人的感觉。安定感、归属感、崇高感、现代感激励商报人不断攀登更高的目标。

版面结构

这一年版面结构曾做过调整。从1月23日起,新的版面计有:要闻,流通,出版,环球书业、环球书店、环球书苑、环球书榜,研究),书苑。

6月19日,第659期,推出"书评周刊"试刊号。

试刊号的书评周刊共8版。

重要报道

■1月2日,周立伟《对书业改革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1月16日,1997年终专稿《1997年畅销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刘杲文章《出版与综合国力》。

■2月6日和12月4日,第八届全国书市读书调查报告和中国5城市儿童阅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

■2月20日,专论《中国书业:挡不住的诱惑》,从98北京图书订货会现状展望了图书市场的发展态势。

■从3月20日到6月26日,本报连续四个月开展中国图书零售业发展战略研讨,先后发表艾立民、李朋义、张胜友等8位专家文章。

■5月8日,两岸畅销书作家与出版人关于畅销书的研讨。

■7月3日,辛广伟策划的中美版权交流专刊。

■8月28日,第669期,商报出版"'98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刊",内容包括"博览会专访"、"世界图书"、"华文出版"、"版权代理"、"环球书业"、"环球书苑"、"版权资讯""出版参考"、"版权引进"、"电子出版"、"图书出口"、"背景资讯"及广告,共28个版。

■9月11日,本报专访:《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集团总裁马丁·马勒斯卡谈"世界出版业发展趋势"》。

■12月11日,本报《中国出版业离WTO有多远》,分析中国入世以后对中国书业的影响和意义。

事件

9月4日,日本讲坛社访问商报。

商报脚印之三

1997扩张

周一刊,对开8版

北礼士路135号

改版

中国图书商报自1995年创刊,经过两年厉炼,迈过两道门坎。伴随1997年钟声敲响,再一次静悄悄改版。这次改版重点在一变二——由原来的4版扩为8版,一张报变成了两张报。

版面结构

扩版后的版面结构如下:

要闻版、市场传真、出版风向、商报论坛、商报书苑、环球书情。新开"市场传真"。

书业理念

中盘:继续上年陈昕"中盘"之论,从1月到9月,本报陆续发表邓耘、王益、张金福、王庆、孙庆国、张佩清、虎长才等22人专论,探讨分销渠道整合问题。这是商报创刊以来最大一次规模的专题研讨活动。

退货制:10月17日,第627期,发表孙庆国文章《图书市场急呼退货制》,这是国内书业界第一篇系统深入探讨退货制现象的文章。

重要报道

■1月3日,本报专稿《一九九七 我们带什么上路》,提出在久经理性思考之后,中国书业要找准位置,步入良性轨道。

■4月28日,集中报道了新华书店建店60周年的纪念活动。

■10月31日,本报出版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五周年纪念专刊。

■11月7日,胡守文文章《潮头断想:中国出版业集团化问题初探》。

■12月5日,香港联合出版公司赵斌文章《香港在中文出版中的特殊地位》。

■12月26日,本报发表陈斌专稿倡言:"1997——中国书业主渠道年"。

商报脚印之二

1996变脸

周一刊,对开4版

北礼士路135号

改版

1996年1月5日,在商报创刊一周年的时候,新出版的图书商报以对开4版形式面世,脸面变换一新,只是总的版数未增,折合4开报,仍为8版。

改版后的图书商报,报头依然是大标宋,但把红颜色让给了手书体"图书"二字,其他的字变成黑色以作衬托。这个报头从此持续9年,直到今天未变。

版面结构

改版后的图书商报版面结构如下:要闻版在该版显著位置首次推出固定言论专栏"商谈",不仅倡言商讨,尤重言商意蕴。乃一石二鸟。书业时空交替呈现三种版面:由商报书评改成的商报书苑和商报书摘、商报论坛。另有环球书影。

书业理念

泡沫出版:9月20日,本报头版发表欧宏文章《市场对泡沫出版说不!》,由此,人们将"泡沫经济"中"泡沫"的概念移入书业进行背景化审视。

中盘:11月13日,第573期,发表陈昕文章《图书市场呼唤中盘雄起》,首次提出"中盘"概念,引起下一年长时间的大规模探讨。

重要报道

■1月12日,刘杲《对跨世纪出版发展战略的思考》。

■3月15日,本报1995年读者问卷调查报告《商潮依旧,读书依旧》。

■3月28日,姜乐英《美国的出版教育与培育》。

■7月12日,为"集中展示"各地新华书店改革成就,增出专版共16版。这是商报创刊以来组织的第一个主题专刊。

■8月23日,增出62届国际图联大会特刊(8版)。这是商报创刊以来组织的第一个大型书业专题特刊。发表了费孝通专论《面向多元一体化世界新格局的图书馆》、吴慰慈的回顾文章《1949-1996,发展中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以及本报特别专题《变革时代出版发行业与图书馆业关系面临调整》。

■7月19日、9月20、10月18日,本报连续发表探讨中国图书市场症结和潜力的文章《96图书市场怎么啦?》、《市场对泡沫出版说不》、《中国图书市场:蛋糕有多大》

■8月30日,增出国际图书博览会"版权贸易"特刊。

■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开幕,商报与大会组委会联合出版《书市快报》,每日一期,连出七期。

商报脚印之一

1995创刊

周一刊,4开8版

北礼士路54号、135号

创刊

创刊号的图书商报标明为原《图书发行报》之474期。创刊于50年代、经历40多年,办过473期之后,"图书发行报"于1995年1月2日更名为"中国图书商报"。取消了"发行"的限制词,意味着"报"的外延扩大到整个"图书"业,乃至与图书相关的整个出版业。一个"商"字,令习惯于把图书看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思想教育工具的书业人,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商业属性。

创刊号的发刊词《做好商字文章》。

高张图书业的"商"字旗帜,在市场竞争中推动中国书业前行。这是中国图书商报的使命。

概况

新创刊的中国图书商报为周一刊,4开8版;

由新华书店总店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办,到5月22日,版权处加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管"。

版面结构

新创刊的中国图书商报4开8版。创刊号的8个版面分别为:

要闻、书业时空、综合新闻、综合新闻、书业·新知、人与书、环球书影。版式设计:岛石。

从第2期开始,"书业·新知"改为"理论·新知";1月23日,新辟"商报书评";2月20日,新辟"书摘"。

到此,新创刊的中国图书商报版面结构初具规模,这个结构一直稳定持续到1996年改版,才开始有微调。

这年8月21日,第506期头版推出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从此每月发布一次,直到2004年10月因故停止。

书业理念

代理制: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1993年访日时发现日本书业产销之间普遍实行代理制。1994年邓耘在全国新华书店财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代理制"概念。本报1995年推出"代理制"理念的系列报道。

重要报道

从创刊号开始,全年5次连续报道贵阳科技书店拆迁安置不当的事件。鉴于当时把新华书店从繁华地带挤走已成风气,本报大声疾呼,连续重头报道,有效促成了类似事件的最终解决。

■2月13日,本报上一年试刊号以后进行的读者问卷调查报告《商潮不掩读书声》。

■4月27日,李国庆专论《书业界八大困境及思考》。

■7月31日,周立伟专论《深化发行体制改革不仿模拟一个突破口》。

■8月11日,本报专文《书市能火多久》,对中国书市现状和前景做出忧虑性分析。

■8月21日,关于纸张涨价的走势与对策报道。这是出版业首次遭遇成本因素价格变局考验。本报的报道和评论,提高了业内人士的应变警觉和积极寻找对策的意识。

事件

10月10日头版发表消息《中国图书商报召开第一届通联工作会议》,通报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图书商报在各地建立记者站的意见批复,公布第一批31个记者站站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