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世界读书日
摘要:
■吴海鹰(杭州)
11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日庆典活动。
去年读书日,瑞士举办了一项名为“政治家读书”的活动,多位政界名流朗读自己喜欢的图书选章,并与公众分享读书心得;法国人依然是浪漫的,名为“一本书,一枝玫瑰”(Unl ivre,unerose)的全民阅读活动,在法国全境展开,共有约350家书店参与其中,读者当天购书一本,可获赠一枝玫瑰;英国,一个地理上的小小岛国,却是一个读书大国。全英各地,各种读书团体已逾5万家,书业年产值高达40亿英镑,且四分之一的图书产品供出口。
中国国民阅读意识较差,据两年一度的“全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5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我国国民2003年图书阅读率为51.7%,其中城镇居民为69.6%,农村居民为45.3%,以识字者总体样本计算,分别比1998年下降了8.7%、7.8%和9.6%。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左右。我们现在的读书风气是对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显得漠然,对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出版物则显得盲从。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抽样调查: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潜下心来读《红楼梦》,读鲁迅的书,读钱钟书的书,恐怕所占的比例会少得出奇。至于有丰富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先秦诸子之书,有兴趣阅读者更是凤毛麟角了。
再者是功利性阅读严重。读书追求短期利益,不少人的阅读和考试、出国、评职称等功利性的目的有关,这些目的一旦达到,自然就弃书不观。打麻将、唱卡拉OK、洗桑拿是比读书更普遍的休闲方式。长期形成的求快心态使人们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将读书进行到底,无法再将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享受,作为开启心灵智慧之门的钥匙。人们开始把读书当成了敲门砖,渴望在书中找到一个一夜之间就能开启财富、权势、地位之门的阿里巴巴咒语。功利性阅读暴露了人们行为的短视,功利性阅读增强与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知识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需要人们博览群书,多多涉猎。过分注重阅读的功利性,会使人们的知识结构明显残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另外,当前人们的阅读,还越来越强调过程本身的愉悦性和轻松感。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出版物也越来越以“易读”为取向。标志有二:一是“读图”的泛滥,二是内容上的泡沫化。正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一位资深编辑所批评的那样:目前图书出版的门槛太低,个别出版社为了赢利大力推广一些平庸的图书,她举例说:“现在的青春文学读物里究竟有多少是值得孩子们阅读的书?”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更何况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越来越迅疾,要和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全民学习,更要终身学习。有人说:“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愿书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