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辑人员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是编辑出版工作中一项基本问题,实际上比市场意识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编辑自身更为基本的意识和能力,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亦对此做了探讨,有益于编辑管理工作。
编辑作为知识工作者,在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里,被要求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更要求做好自我管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共同成长。同时,和谐出版也要求编辑通过自我管理,达到心理和谐,做一个快乐的和谐的出版人。
对于编辑,管理意识管理能力比市场意识市场能力更重要
在1990年代,我们编辑出版行业非常强调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各出版社恨不得把编辑赶上市场去卖书,诞生了编印发一条龙的操作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很快各出版社基本上都否定了这一做法。对于编辑,市场意识强调的是,选题策划来自市场调研,符合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一位编辑就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就有一摊事需要管理,自身也需要自我管理。管理,对于编辑人员,比市场更重要。因为,市场之于编辑,毕竟还有一步之遥,还有专门的发行部门;而管理,更为切近,就在自己身边甚至身上,就发生、存在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
“管理,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目标。”编辑的自我管理就是优化配置自身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自己的编辑出版工作。
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要求作为知识工作者的编辑能够自我管理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员工个人的自我发展要求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计划,也要求其自己管理自己。
自我管理,借用过去的话,就是修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彼得·圣吉曾在其书中提出了一套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方法“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基本上是讲个人的自我修炼。可以看出,这五项自我修炼,实际上就是自我管理,好像是回到了中国古人的修身,只不过条分缕析,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当然,这些道理似乎很空泛,但是,编辑作为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有我们行业的内容。首先是认识自己,认识所从事的行业和所处的职业环境,规划自己的编辑出版的职业生涯。
和谐出版要求编辑学会自我管理
“和谐出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等等,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出版和谐的基础。”编辑如何做一名和谐出版人?最好的途径就是自我管理。
市场化了,人家总是把编辑当做市场人——商人。绝大部分编辑把自己定位为文化人。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让我们感觉自己很崇高,可是人家总把你当做为利而来。这,就是尴尬。编辑的职业要求是杂家,常常要参与自己并不很专精的行当之中,这时,那个行当的人视你为外行,甚至以为你无知,根本不把你当一回事。这,就是边缘化,更是一种尴尬。这些尴尬让你委屈,甚至令你火冒三丈。但是,你必须让自己快乐起来,你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达到“心理和谐”。这种调整的过程,上升到自觉状态,就是情感管理,属于自我管理。
在出版社内部,因为存在着诸如职称晋级、职务提升、岗位调整等方面的竞争,也会出现很多客观的或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又需要情感管理或自我管理,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和谐”。
编辑生涯的自我管理
1. 公共关系管理。我们提倡的经营公共关系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给自己一个好心情。个人有必要“内部营销”,把自己在企业内部先推销出去,就是让同事们了解自己的想法,得到理解和支持,实施起来就畅通无阻。编辑出版,完全是多环节多部门多人合作的事业;编辑工作又是一项有一定独立性的个性化的创意工作,如果彼此沟通不好,不同环节就无法顺畅对接,产生障碍。
管理好自己的公共关系:一,不要贪图利益和便宜;二,学会换位思考;三,对工作要全程了解。
2. 学习管理。学习什么?一个是与时俱进的东西;一个是自己的专业;一个是我们行业:编辑出版发行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管理知识、行业动态。
学习的效果表现在理论知识、思想见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格和风采等方面的提高。还有一个效果,体现在写作上,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做编辑,一定要动手写。写作不是目的,思想才是目的。
3. 时间管理。麦肯锡顾问公司时间管理建议:每天制作一个图表,随时明确目标,安排好事情的优先次序,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化繁为简,永葆激情。
建立有序的工作环境,能增加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没有条理,杂乱无章,意味着浪费时间和精力。每天抓好一件事,解决一件事,每天清理一件事,每天有一点点提高。每件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抓好一件事就带动了一批事。
编辑业务的自我管理
1. 信息和文档资料管理。信息采集,是指选题策划的前期准备工作。电子化和网络化给信息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是极大的挑战,因为出现了海量信息,管理更成必要,否则就被信息淹没。电子网络时代纸质文档的保存管理不仅不可取代,甚至尤为重要,如果他日发生争端,有案可查。文档管理还关系到时间效率问题。
2.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编辑们不可回避的工作,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项目,必须经营它,管理它。不管出版单位是否实行了项目负责制,责任编辑对其所编辑的书,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应该用心的,努力使其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这两“化”的过程就是管理。
3. 流程管理。项目管理实际上是通过流程管理来实现。当一位编辑负责某一选题项目时,组稿、编辑加工、印制、营销,虽不全是他亲力亲为,但所有的责任都是他的,他要进行全程管理。他应思考、监控:跟什么人组稿,交通费活动费最低,稿费最低而写作质量又能达到要求,宣传营销活动怎样开展,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应用心协调以上各环节工作人员,使流程畅通无阻。这些全是管理的功夫,全靠编辑自我管理。
4. 外包业务管理。各出版社不少业务流程是通过外包完成的,如策划、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等。但责任编辑或项目负责人也必须对外包环节进行一定程度和某种方式的监管,否则有可能失控。编辑除了承担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加工和审稿把关工作外,还要承担对社外特约编辑的组织协调、培养扶持工作,尤其是要严把政治关和质量关。
5. 作者资源管理。作者管理,既是信息管理,又是资源管理,还属公共关系管理。建立长期稳定的作者资源库,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对事业的执著,对朋友的热情,处世的涵养,人格的魅力,社交的能力,学问的功底,创新的敏锐,伯乐的慧眼,学生的谦诚,服务的心态,缺一不可。
6.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要贯穿全程,首先要有高质量的策划创意,然后要物色到合适的高水平的作者,拿到高水平的书稿,这是源头。书稿拿到后,责编仅仅认真审稿把关还不够,还必须协调好各环节工作人员,使其明了策划意图和目标要求,责任分明,互相监督,又互相补救,让错误消灭于每一个环节。应建立质量档案,对各环节的质量情况进行认定记载,分清责任。最容易忽略的是服务质量,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上下游工作环节服务,责编或项目负责人应负起服务质量管理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