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编辑工作背后的工作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3/25 作者:斯日

■斯 日(北京)

前几天,和几位同行聊天,盘点一年的工作,谈谈各自的心得。有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当编辑的好像没工作似的,一个礼拜也上不了几天班。单从到单位上班这一点,我是有些同感的。不过,作为一名编辑,我还想谈谈这看似不上班的工作背后的工作。

图书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需要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一是为组稿,二是为加工整理稿件。组稿需要去“活动”,现在的诸多好选题好稿子都是在活跃的“活动”中产生或得到的。坐在家中等好稿子,如同天上掉馅饼一样难。这种“活动”包括市场调查、信息采集、参加相关社会活动以及亲自拜访作者等,都需要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同时,编辑加工稿子需要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个责任心强的编辑而言。“甘于寂寞”、“埋首案头”等形容编辑工作的词语都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么一来,虽然一周去不了单位几天,但实际上编辑的工作是繁多和琐碎的,虽不坐班但永无下班时间。

正因为编辑工作弹性极强,工作效果就完全取决于编辑的个人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在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专业素养。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

“无错不成书”,“出点错算什么,还没达到万分之一出错率”……这几乎是一些编辑的日常用语,说者神态轻松,听者一笑而过,也许这就是习惯使然吧。由此,便不难想像书店里一些装帧华丽却错误百出的图书是如何“诞生”的了。近年来,媒体不断地曝光图书中存在的差错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在对辞书、教辅书和少儿读物的质量检查中发现了不少较为突出的质量问题。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与编辑的素质即责任心、职业作风联系在一起的。

图书是精神产品,图书编辑就是产品的生产者。这又如图书是孩子,编辑就是母亲。对于一本书来说,责任编辑就像怀胎十月的母亲,从约稿、谈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到印刷出版,都应当像对待胎儿般精心呵护。可是,真正为图书的质量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却不是很多。我非常敬重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隋丽娟老师,听说她在编辑满妹的《我的父亲胡耀邦》时,只要遇到自己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时间,她就会一个个地去查资料,查不到就会向有关专家咨询,直到都考证核实为止。

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凡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拒绝浮躁,杜绝粗枝大叶。如今,虽然社会节奏加快,时间就等于效益,但是我们编辑一本图书,即使不可能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也应当兢兢业业、认真仔细。而实际上,只要编辑在看稿时再多用一点心思,再多下一点功夫,图书质量就会上一个台阶。

最后,希望全行业不要因为2007年是“质量管理年”才集中力量抓图书质量,而是要将其当成每年每月每日的工作,将质量管理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