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莫把教材当书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6/20 作者:杨向东

这世界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理科生现象”算是我有感而发。这些“成功理科生”多半在三十八岁至四十五岁之间,不是总经理,就是董事长,手握创收、升迁、生杀重权,还有一点,他们一定爱读书,谈哲学,尤好谈“人生感悟”。

我遇到的“成功理科生”实在太爱谈哲学,而我遇到的同样年纪的“文科生”反而陷入莫名的沉默。一方越发现这世界越来越容易控制,一方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难以理解,两者的反差,实在让我好奇。

怎么扯这来了?其实我想探讨的是教材与书的关系。中国大概有两种印成书籍模样的东西,一种是书,一种该称为教材。中国有太多的教材,太少的书;中国有太多爱读教材的人,有太多的人把书当教材来看;有太多的人读了一辈子教材,却以为自己读的是书。

中国有多少学生在高考前理直气壮地读“课外书”?这里的课外书概念宽泛,只要是教材以外的读物,都可以被收进来。记得小时看课外书受到老师斥责,而家长甚至比学校更严厉。在他们眼里,课外书是“不正经”和不学无术的代名词,所以课外书是一定要锄尽的。但新学期开学,家长都急匆匆赶到一些据“内部消息”说正在卖特效教材或教辅的书店。我们不能说家长都那么急功近利,既然知道让小孩子学钢琴、绘画和舞蹈,自然也知道“修身养性”的重要。有了钱,可能缺乏的是“优雅”,文学艺术正是可能带给未来花朵们以“优雅举止”的最佳途径。所以,没有人会笨到不让自己的小孩接触这些“高等教材”。

某些出版社很是聪明,迎合市场的需求,“把书当成教材来卖”,于是编了一大系列又一大系列的经典。文学经典、史学经典、哲学经典、科学经典、童话经典、精神经典,无一被家长们用心搜罗;但可能是受限于眼光和见识,所以他们买得最多的,是最通用的教材化了的“经典”。他们只选择必要的、公认有效的“教材”。好端端的经典,就这样被赋予了“教学意义”,被强制性地用来教育下一代。书,成了教材。

这世界,有太多的把书当成教材来读的人,同样也有把教材当成书来读的人。开头提到的好些“优秀理科生”正在干这样的事情。前不久采访一个人——其实我采访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美滋滋地说,我现在正组织全公司的员工读某本书,我要把某本书提倡的精神,训练成我公司文化的精髓。

那这些“企业家”们,宣扬的是些什么书呢?是“心灵鸡汤”、“定位”,是“奶酪”、是“狼道”、是“没有借口”,是“哈佛案例”,是“曾国藩”,是“胡雪岩”。想起高中语文老师,他曾在课堂上引导我们说:同学们,大家走上社会之前,要好好读读“三国”,这是一部人生智慧大全,你可以学到你需要的一切狡猾本领。

读这些书,当然没有错。这些书,有太多值得细细勘察思考的“哲学深意”。一个企业家甚至说得好,“全公司共同读一本书,有利于把大家的心聚集到同一个方向”,所以他要求员工读书要写心得,要开会讨论,要上台演讲。前几年,不是有个传奇,某本书,成了老板送给员工的生日礼物,成了领导奖赏员工的“年终奖励”。

但这些书,到了这些自认为很有文化的人的手里,摇身一变,成了教材。对那些刚读完“速成”等教材的下属来说,被迫阅读这些“先进文化”,就成了取悦老板的手段,成了投机取巧的“机遇”。到最后,又培养出一批伪君子,一批潦草过关的人。总之,根本无法自发而心悦诚服如领导层所希望的全公司“无一漏网”地“沉入书籍的美妙之中”。

书籍是美妙的,本来是陶冶心灵的,但这些“无上妙品”到了我们的手里,就成了垃圾快餐,阅读,也成了世界上最功利的行为方式。

问题就这样来了:中国古代通过知识获得权力和财富的人,在他被启蒙之后,马上就进入既识字又背教材又被经典熏陶的阶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记汉书楚辞唐诗。他们这样的安排,到底是让书成了教材还是让教材成了书?难道教材和书非要一体化,才可能为大众普遍自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