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地洼学说的最新力作:活化构造成矿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4/29 作者:彭省临

由陈国达和杨心宜共著的《活化构造成矿学》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7章,108万字。该书从理论基础与基本研究方法两方面,对活化构造成矿学这门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与矿床学交叉的新学科,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证。其中对活化(地洼)构造成矿区、大地构造递进成矿演化、多因复成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壳体构造与成矿、递进成矿演化动力源机制等地洼学说与成矿学理论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证;并运用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一运动的新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主要非金属、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大地构造成矿类型及其成矿演化特征,产出与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其规律性进行了新的论述。

基于成矿演化过程是与地壳演化过程同步发生并有机关联于统一的大地构造成矿系统中这一基本论点,全书将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与矿床的形成和定位有机结合,将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机理有机结合,将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地洼学说成矿学科体系。全面反映了随着地洼学说对地壳演化运动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进展,对成矿演化规律和空间展布规律的不断认知和深化的过程。活化构造成矿学是随地洼学说的创立而创立的。它是从多类地壳“稳定”(克拉通)构造区与构造区之间递进演化的角度,强调与之同步的成矿同样是遵循递进演化的,并据此建立了递进成矿论。

依据对递进成矿演化必然形成的标志性矿床的识别,著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因复成矿床这一新的矿床成因类型。并指出这类矿床在演化程度相对高的活化区尤为发育,常形成超大型或特大型的矿床。

根据构造在成矿作用的叠加富集和再造富化、改造富化等一系列主动成矿作用,著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构造成矿”的概念和成矿构造分析法。

为了阐明同类大地构造区在演化—运动史不同的地域中,成矿特点差异悬殊的原因,著者最先建立了与演化—运动相统一的“壳体”概念,强调了成矿过程除受到壳体大地构造动“定”递进演化的制约之外,还受到不同地域壳体大地构造分异演化差异的制约。从而为更深层次地探索不同演化史地域间成矿大地构造体制演变的规律性,开拓了一条新途径;并为“壳体成矿学”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为探求递进成矿演化及壳体之间大地构造造成成矿特点差异的热动力机制根源,著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幔热能聚散交替”制约成矿演化的假说,并延伸提出了“幔—壳成矿”和“壳—幔成矿”的概念。从地球内部的物质—能量动态变化规律这一主要因素来阐述发生在岩石圈内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地壳演化运动图景和成矿作用特征和方式,使之成为更科学合理和令人信服的科学假设,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以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体系为框架,将地洼学说发展中的核心创新内容围绕成矿学问题巧夺天工地融为一体,主题十分明确,逻辑性非常强,展现了一幅随地洼学说的创新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亮点峥嵘的活化构造成矿学的立体巨幕,在全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领域独辟新径,金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