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求变”应“瞬息万变”
摘要:
井狩春男在《这书要卖100万本——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中反复说明了一个观点:畅销书不是单靠内容,更重要的是出版和市场规划。书籍出版愈趋市场化和商品化,在既重内容又重包装的时代,井狩的提醒实在值得出版人予以重视。
以香港为例,本土市场虽细小,却容纳了不同背景和资本来源的出版社,包括传统华资、中资和外资,百花齐放。从近年教育出版所见的一些情况,出版社为争夺市场和读者,重视出版物质量以外,愈来愈重视出版和市场营销的策略部署。加上一些外资出版社吸纳了其他行业的营销专才,以新思维突破了一些固有的做法,为行业带来新的冲击。据个人观察到近年的一些趋向,在此提出供出版业同人参考和反思。
首先,是重视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制订出版、营销策略,需要有准确的数据分析。话虽如此,却不一定所有出版社均能有效、持之以恒地掌握到有用的数据。愈是有经验的出版人,往往倾向相信自己的眼光与直觉,而不愿浪费时间和金钱在市场调研上。其实,眼界和调研并无矛盾,反而是互补。出版是一盘生意,处处涉及准确的估算,因而需要准确的数据支持,例如读者对象、读者数目、阅读习惯、书价的承受能力等。有用的数据和调研,会让出版人有更充足的信心。以香港近年的教育出版为例,愈来愈多出版社在正式出版之前,会将样稿制作并印好,分发予指定的读者对象,听取意见然后修改,令出版物更贴近读者的需要。重视数据和调查,是一种工作方法,同时是一种经营观念。当然能否善用和懂得数据,就要靠眼光和专业。
其次,从“卖书”到“卖服务”。读者与出版社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向来是出版人重视的课题。不过,过去似乎较多从出版社的角度思考,较少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在读者群缩小,愈来愈少人看书的时代,出版人更要学习其他行业,更要重视读者、重视品牌以及与读者维持长远而紧密的关系。香港的教育出版社近年提倡的,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多于只是“一本书”的销售。出版社于读者购买书籍前后,尝试为他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 (例如:工作坊、讲座等) 和信息,营造品牌效应,从中影响读者的判断和习惯,建立彼此的长远关系;概念与软件或计算机营销相近。加强售前和售后服务,无疑会令成本上升,唯“纯单本”核算已非惟一的计算方程式,以“项目”(project) 和“较长时间”(long-term) 争取回报,亦不一定会亏本。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桥”,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出版社的形象、品牌和服务。
最后,是出版“大包围”的策略。学习革命强调“以学生为本”,教育出版社亦逐步掌握学习的过程,策划不同的出版物,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课本、教材和阅读书籍是不同类的出版物,教育出版社一向只会考虑前两者。情况在近年似乎有所变化。一些外资出版社在策划某种课本时,不单出版配套教材,更备有多元化的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均紧贴课程和课本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阅读时即可选用。这种具“出版大包围”的策略极为高明,堵塞了上游,令其他同行较难沾手。此证明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高明的出版战略,往往能占先机。
以上是个人近年在教育出版市场的一些观察,当中的通则在其他类型出版上亦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能否得乎其法,在乎心。井狩春男100招中的第1招是“认清自己的盲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抱有开放与求变的态度极为重要,愿共勉之。
李家驹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副总编辑 (商务印书馆 “香港”有限公司全资附属机构),专注于教育出版。同时兼任香港教育出版商会理事、香港版权授权协会理事、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顾问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近着有:《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北京:商务,2005年,2月),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中国近现代书籍史、出版史和新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