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06中国书业大势大事 下半年回顾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12/29 作者:金霞,郭虹,王东,蓝有林,吴妍,陈彦

上半年版详见7月28日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一年,也是整个书业冷静思考、归于理性的一年。

一年来,出版、发行领域都做出了新的探索,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本报以“环境·大事”、“理念·热点”、“分销”、“出版”为大框架,进行了不完全梳理,期望对业界有所启迪,以更好地推进明年工作,推进“十一五”发展,同时也是读者回顾本报下半年报道的导读。(《’06中国书业大势大事》上半年版详见7月28日第1版)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话题是不能截然分类的,如教材招投标、“三农”出版发行、信息化建设、上下游相互渗透等,这也恰恰说明,健康、快速发展的书业环境,需要全行业共同营造。

环境·大事

“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重大举措。

9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

《纲要》规划了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和人才队伍等八个方面的建设任务;明确了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的九类重点文化产业: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确定了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四项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按照《纲要》的安排,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落实的重要任务有13项,涵盖构建公共出版发行服务体系、推动改革创新、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加强版权保护等方面。

链接:9月15日1版《构建公共出版发行服务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实施方案》中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目标和根本任务分别提出了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新闻出版总署7月出台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了转企改制的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实行企业的财政、税收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提出了具体措施。

11月26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研讨会上强调,深化大学出版社改革是推进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出版社的改革是整个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学出版社改革。要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将大学出版社改革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不搞“一刀切”。为保证大学出版社的发展,要注意保证大学出版社管理层的相对稳定。

12月16日,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电力出版社顺利完成转企改制,成为第二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首家由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据了解,其他列入改革试点名单的出版单位也都紧锣密鼓地推进转企改制工作。“邮电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工商注册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从2007年开始即可基本按照企业体制运行;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代表的期刊集团积极探索集约改革;同时,伴随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人民社的改革已经由原来的茫然、观望,转变为从不同路径积极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与进展。

链接:7月18日4版《新一轮体制改革启动 政策扶持更加务实》,8月4日2~3版《大学社改制:态度决定一切?》,9月26日1版《企业注册:细节决定成败》,10月24日1版《人民社们的转制改革试水之旅》,11月17日1版《期刊集约改革进行时》,11月28日1版《积极稳妥推进大学出版社改革》、2~3版《大学改制步入深度攻坚》,12月1日7版《效益化经营 专业化出版》,12月1日7版《效益化经营 专业化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季仲华访谈》,12月19日1版《五问电力社改制关键点》

反商业贿赂出重拳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维护公平竞争原则、完善市场体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深入推动反腐败斗争的重大举措。

新闻出版总署12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出版发行领域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促进我国出版发行业的健康繁荣发展。要求各地各单位集中在行政审批、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方面,重点分析梳理研究行政和经营决策、资产处理、资金调度、物资采购、市场营销以及重点岗位、关键环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管工作。

出版物销售中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优惠价格,属正常经营行为。出版单位委托有关单位协助进行出版物的宣传推广,并按定价(零售价)全额收取价款的,可按推销出版物总定价不超过10%比例支付宣传推广费,用于宣传推广活动。在自查自纠工作开展之前,出版单位以宣传推广费名义支付对方费用的,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出版发行单位结合自查自纠工作主动纠正。

链接:12月8日1版《总署重拳出击治商贿》

“十五”出版业六大关键词 对2005全国出版物销售排行和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的分析,既对出版业热议的问题从数据角度进行解读,又厘正某些行业媒体对产业状况的一些有失准确的评述。

2005年国有书业全国出版物销售(纯销售,下同)金额共达4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11省销售逾15亿,8省销售主宰地方市场半壁江山,江苏、山东以30亿量级称雄书业市场;江苏、山东、广东、四川、河南、浙江、湖南7强雄踞份额近5成,第二方阵显示新华均衡发展,颇具潜力;出版社自销图书近80亿,成立出版集团的省份自销能力较强;产业发展趋向专业化。

“十五”期间,课本出版比重先降后升,出现反弹的轨迹,显示了中国出版业结构调整的艰难曲折。一般图书价格增长总体低于居民文教消费增长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书价增长基本适度;课本价格增长略高于居民文教消费增长,在“十一五”期间有必要缩小其增幅,通过教材出版发行招标和进一步降价,这一问题已获解决。出版物销售实物量业已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值,并成为急需解决的书业发展“瓶颈”。中国出版业图书品种不断攀升,创意度提高,而总印数却多有徘徊乃至下降,受众面拓展微弱,要实现产业科学发展,应追求二者的协调同步增长。“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图书出版呈波浪形趋势,2003年为波峰,此前此后均呈下降态势,农村图书发行网点骤减,农村市场份额下降,服务“三农”结果不尽如人意。中国出版业外贸频次顺差,外贸数量、金额逆差缩减,版贸逆差减小。

链接:9月12日1版《强势企业掌控市场 产业运行趋向成熟》,9月19日1版《“十五”出版业六大关键词》

竞争力 从2004年全国图书出版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区域出版业发展模块形成,资本和造货是影响核心竞争力关键。

2004年,我国图书出版业总资产达到446.39亿元,出版社平均资产规模8297万元;年销售收入全行业达到279.31亿元,出版社平均销售收入5191.69万元;全行业实现利润49.38亿元,出版社平均实现利润917.83万元。图书出版的产业属性不断凸显,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

2004年,资产规模1亿元以上的出版社118家,其中,5亿元~10亿元的9家,10亿元以上的2家(其中1家超过了20亿)。在“十一五”期间,力争3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的出版社达到2家;20亿元~30亿元资产规模的出版社达到3家;10亿元~20亿元资产规模的出版社达到5家;5亿元~10亿元资产规模的出版社达到20家。届时,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产业集中度以及竞争力将大大提高,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区域而言,除北京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图书出版业发展模块,这两个区域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图书出版业有着几乎相当的共同发展的倾向。从排名前10位出版社可以看出,要成为超级的强社、大社和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资本和造货的作用非常大。

链接:8月8日1版《全国出版社竞争力谁领风骚》

应对教材微利时代 教材招标和各省单独定价,使教材出版的利润持续摊薄,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深入到了出版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今年年初全国中小学出版发行进入第二轮招投标,试点省份也由3家增加至11家,新课标原创出版社在这轮招投标工作中也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参与试点省份本版教材所在标段投标的通行证。由于异地印供本版教材不用承受租型费的负担,原创教材社在让利空间上多少还具有一点优势,因此他们也都纷纷成立专门的招投标办公室专门承担招投标工作。但由于教材招投标试点过程中的情况错综复杂,原创教材社的中标率其实并不理想,他们的“拿”标过程多少显得有些艰难和无奈。而招投标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教材发行利润的降低,而降低的利润中,有一部分转嫁到了教材原创出版社的身上。

在今年教材的秋季发行工作中,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通知的发布,按照通知的要求,教材印刷和配套光盘的价格都在下浮5%~10%的幅度内各省单独定价,而单独定价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幅度压缩了教材出版的利润空间,出版社开始考虑严格控制教材推广成本,而教师培训成本控制由于较有弹性而成为成本控制的首选环节。

当多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教材发行步入微利阶段时,新华发行集团(省级店)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继续做好教材、教辅服务的基础上,新华书店比以往更加关注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大力推进连锁、缩减经营成本、扩充营业网点反抢团购市场、开拓农村领域、实行多元经营,以调整新华书店过去依赖教材的单一经营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链接:7月25日1版《出版社调整方略应对变局》,8月22日1版《组合拳应对教材发行微利时代》,12月5日6版《高中新课标教材培训成本控制:一厢情愿还是理性回归?》

书业步入研发创新时代 出版业一些令人忧虑和深思的现状,使选题创新日益重要和迫切。中国书业正在步入研发创新时代。

浮躁功利、无序跟风、快餐文化、重复出版的现状,使消除泡沫化、出版好书,强化研发创新,到了很关键的时候。9月13日~14日,中国出版集团在京举办“图书选题创新论坛”,来自各出版集团的40余位专家普遍认为,集团选题创新,利用转制政策,把集团所属出版社培养成真正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建立创新保障机制,是关键。

选题创新实际上是一种选题管理创新。参会代表认为,出版集团创新必须有一个总思路,以建立独特、合理的出版结构。地方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出版特色定位十分重要。既要考虑历史形成,也要考虑市场检验。要把选题创新作为一种投资来管理。

链接:9月15日1~2版《书业步入研发创新时代》,9月22日2~3版《出版专家香山论剑 切磋图书选题创新》

反盗维权天天在行动 对于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鼓励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变阶段性的专项行动为长效监管,意义更为重大。

7月15日至10月25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0部委联合,在全国开展为期100天的集中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行动。国家版权局10月30日召开“全国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视讯会议”,部署重点地区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经过“反盗版百日行动”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市场得到明显净化,在境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为巩固“反盗版百日行动”工作成果,拓展治理领域,强化日常监管,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十部门12月1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保护知识产权 反盗版天天行动”,重点是加大对盗版源头的治理力度。十部委要求继续深挖盗版制品生产、仓储窝点,切断盗版制品的产供销链条,抓捕幕后组织策划分子;全面清理并取缔销售盗版书刊、音像和计算机软件的无照经营者及游商、地摊,加强对集贸市场及各类展销活动的管理,清除销售侵权盗版制品的商户。

链接:7月18日1版《“反盗版百日行动”打响》,9月19日1版《1300万盗版光盘集中销毁》,10月27日1版《“反盗版百日行动”告捷》,10月31日1版《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12月15日1版《“反盗版天天在行动”启动》

理念·热点

书业品牌:尴尬与期待 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是检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根本指标,品牌效应本身就意味着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出版者为中心。

对于书业而言,“品牌”一词并不陌生——早在十几年前,“精品战略”即已成为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工具书出版、教辅书的竞争、畅销书的营销已经和正在书写着各色“品牌故事”,那些拥有强势品牌效应的出版机构和出版品,在刀光剑影的市场征战中,矗立起令人艳羡的旗帜;出版业也从出版各种品牌营销的经管图书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和声誉。种种迹象表明,书业正从产品竞争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我们有什么样的书业品牌现实?在书业品牌的理念、推广、开发上又有多少实质的进步?带着希望被否定之否定的预断,本报进行了系列采访和调查。正如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书业一方面在期待着品牌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却在浅尝甚至缺失着从产品向品牌经营的转轨。

链接:5月19日1版《书业呼唤践行品牌战略》,2版《图书品牌:出版业竞争的利器》、《叩击读者心扉 解读书业品牌》,7月4日1版《寻绎经管图书品牌锻造术》,9月8日1版《中小社品牌建设惑中求立》

中国书价“高书价”? 近几年来,书价高,读书人买不起书,是媒体乃至社会的主流声音。书价到底高不高?业外读者在“虚实难断”的书价前不信任地指摘,业内人士则在“高低难说”的利润前欲语还休。

7月7日,本报刊发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冲的《“高书价”是不是一个伪命题?》通过对近三年图书平均价格进行抽样,分析了偏低定价对行业发展的制约,并建议适度上调书价,在其他成本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将原定书价上调10%或更多。其增加的利益,由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分享,进而缓解零售书店的经营困难。但这一手段,应集中用于大众阅读包括学术类、专业类品种,涉及学生用书的品种不建议采用。此文引起了业内乃至业外的广泛关注。本报陆续刊发了部分关于书价的讨论文章。

为了对“书价”有一个整体、客观的认识,本报对1991年至2005年15年间的书价变化数据、同时期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访了大量业界专家。分析认为,书价总体增长水平处于合理状态,但消费者和生产者因出发点不同而产生认知差异。我们讨论书价的目的不是非要评判它的高低,因此,在对书价有了客观了解、对某些观点做出澄清之后,我们更关注出版界和读者关注的书业生态。

链接:7月7日1版《“高书价”是不是一个伪命题》,7月28日2版、9月1日7版《各方人士PK“高书价”》,9月29日2版《对书业“暴利说”的反思》,12月1日1版《中国书价是是非非》、3版《圆桌议书价》

上下游相互渗透 出版社办大书城,发行商参与出版,上下游的相互渗透,是否暗示着产业链的新一轮整合?

9月26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投资创建的大型书城——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开始营业。大厦经营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各类图书15万种,是一家标准的综合性大型书城。这是国内首家由出版社出资成立的大型书城,它的开业,标志着社办书店从读者服务部、专业书店、连锁书店发展到了大型书城,几乎囊括了图书零售业态的各种类型。

10月26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在上海书城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共同组建“新华百家出版编辑部”。该编辑部将充分利用新华传媒紧贴市场的渠道优势和信息优势,负责编纂由新华传媒提供的图书选题,做好图书出版的前期工作,定稿后交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所属百家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传媒中盘事业部向全国总发行。新华书店以前都是向出版社采购,仅仅做发行环节,现在与出版社合作,共同策划选题,生产自有的产品,同时获得总发行权,从而更好地打造市场,特别是打造全国市场。

链接:9月29日1版《上游独资办大书城 出版社延伸产业链》、2版《店销网销直销三位一体》,10月31日1版《上下游牵手打出版品牌》

多元化发展 坚守主业还是多元化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还是彼此削弱?书业企业在多元的大潮中面临哪些困惑和抉择?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出版领域,多元化也是出版业寻求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步伐,支持大型国有出版企业和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新闻出版企业互相参股。政府明确提出,以资产为纽带的联合、收购、兼并、重组,是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出版、发行企业集团的有效途径。一些敏锐的出版、发行机构已经开始在多元产业的发展中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并积极进行实践。

在出版物分销市场正在向社会资金、外商外资一步步开放的大背景下,当多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教材发行步入微利阶段时,新华发行集团(省级店)传统的赢利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么办?是死守阵地还是向外拓展?一些发行单位在经营方式上所作的尝试,促使其在经营机制上做更多地思考和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链接:8月15日1版《多元化:馅饼or陷阱?》,10月20日1版《书城:走在多元互动的路上》、2版《多元化经营乃大势所趋》、3版《用文化MALL挖掘人气》,11月10日2版《大书城抗冲击能力增强》

克服不足健步“走出去”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自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国出版“走出去”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由于观念和机制的制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仍然受到一定阻碍。

7月10日至11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山东召开。会议介绍了2006年上半年“推广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对“推广计划”的宣传推广还不够,许多国内外出版机构还不了解这个计划的政策、目的、运作和推荐图书、申请资助的程序等;其次,出版机构对推荐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推荐图书还缺乏一个明确、合理、方便操作的标准。

第一批推荐图书专家评审报告指出,当前外向型图书规划尚存在几个方面的欠缺:一是存在同类作品重复的现象,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和西藏文化部分;其次是推荐图书中描写当代中国的作品比较少;三是一些出版单位对“走出去”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推荐的图书针对性不强,缺乏示范效应。针对下一阶段工作,各方认为,只有资助机制是不够的,还应建立对外推广的激励机制,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到国外学习考察、参加国际书展等方式,多了解海外一线信息,规避“走出去”中存在的风险。

链接:7月14日1版《对外推广:观念第一 行动第一》

BIBF:书行天下 书魅天下 书美天下 版贸20年,使中国出版界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先进经验,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出版品质和管理水平。中国大陆出版产业发展与世界差距在大大缩小,外向型人才得到培养,出版选题策划、营销意识、渠道管理、印制水平等得到飞速提升。

首届BIBF总展商228家,海外展商仅165家,版贸成交区区97项。2006年第13届BIB有1200多家海外展商与会。

版贸2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出版产业不断成长的历史。这期间,自然也得益于通过版权贸易而不断深化国际出版交流合作,使中国出版界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先进经验,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出版品质和管理水平。国外优秀的科技、社科学术、文学、历史、财经、少儿、时尚生活等类图书,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图书品种,带动了市场繁荣,也直接促进了出版经济的发展。而引进与输出曾经10∶1乃至15∶1的逆差,不过是产业成长过程中一个弧度较大的弯道。中国书业,终将在国际版贸的对等交流中,通过出版资源的革新与开发,全面融入世界出版市场,开创文化中国的世界出版新格局。

链接:8月25日《书行天下》之《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版贸历史闪回》、《版权输出20年渐入佳境》、《中国版权引进20年本土化之路》;《2006BIBF法国专刊》;8月29日《书魅天下》之《文化中国孕育版贸良机》、《中国:出版集团实力版图》、《你必须了解的100本中国书》、《全球目光:找寻中国出版“绩优股”》、《新技术VS出版:福音or 困惑》、《中国市场的TOP10》;《俄罗斯专刊》;《2006BIBF德国专刊》;9月1日《书美天下》之《今年,中国书业眼光向外》、《中俄,让我们彼此阅读》、《中德出版面对面》、《两岸出版面对面》

法兰克福书展 政府主推成效显著,“走出去数量质量双突破”;中外合作模式新,原创输出亮点多。中国在世界出版的舞台上,正快马加鞭。

金秋十月,参加第58届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代表团收获颇丰:输出版权总数1936项,其中合同820项,意向1116项;引进版权总数1254项,其中合同159项,意向1095项;合作142项,其中合同59项,意向83项。而在一年前的第57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代表团共输出版权378项,引进版权481项。中国代表团共推出展品3600多种、4000余册。中国在原创作品的版权输出方面表现出多个亮点。反映当代中国文化、生活及人文景观的出版物版权输出的数量明显增多,在自然科学、当代儿童文学等原创出版领域,一些出版社实现了零的突破,搭建起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文化平台。我国出版社与国外进行合作的形式日趋多样化,紧跟世界潮流。

链接:10月10日1版《法兰克福飘曳汉风唐韵》

“红色”阅读经久不衰 出版者的选题营销创新与市场的热切回应,都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红色”读物作为出版资源开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感人魅力。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红色”读物热潮云涌全国。在红色经典屡被改编乃至恶搞的余波未消之际,厚重而严肃的“红色”读物以其独有的感染力,激荡着老中青读者的心田,给人以历史的启迪和反思。

链接:7月4日1版《“红色”读物销售飘红》,8月1日1版《“红色”富矿开采空间广阔》,9月29日《红色经典专刊》,10月20日1版《200余种出版物再现长征壮举》

文博会遍地开花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博会、中部文博会、中国东北文博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遍地开花,效果如何?新意何在?“文博会现象”已开始引起业内关注。

10月下旬,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举办,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打造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促进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中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首届中部文博会参展客商1200家,签订协议金额超过100亿元。2006年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11月底在四川举办,以“资源·创意·合作”为主题,全方位、大规模展示西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建设成果,推介西部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为做大做强西部文化产业,促进西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创意·科技·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12月中旬开展,展览展示、论坛峰会、推介交易、创意活动、文艺演出五大系列数十场活动联合上演了一部“创意大片”。

链接:10月31日1版《首届中部文博会创意产业唱主角》,12月1日1版《巴蜀烹出西部文化盛宴》,12月12日1版《高科技引领文化创意产业》

书号由10位升至13位 ISBN升位是世界出版业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新标准的实施,将涉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及图书馆等。

2007年1月1日起,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将正式生效。届时,沿用20年的10位书号将升至13位。

书号升位,有利于国家通过对出版社的书号管理进行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出版物总量的盲目增长,优化出书结构,压缩低质图书的品种,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出版社、发行单位、图书馆正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修改计算机的系统和数据库。通过登陆www.chinaisbn.org.cn网站,按照中国ISBN中心信息网提供的转换软件,将书号转换成13位并更换条码;设立13位书号的记录模式;建立13位书号的报告模式;帮助读者学会使用13位书号查找图书。

链接:9月19日1版《升位,社店馆准备好了吗》

分 销

海淀折扣战 近年来,图书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终端扩张成为书店“跑马圈地”的主要方式,大卖场的折扣战格外引人关注。相对于消费者的欢欣鼓舞,业内人士对此忧心忡忡。

7月15日,民营控股的大型书城第三极书局在北京海淀区开业。头三天,书局举行了“满百返百”和为期一个月的全场8折优惠活动;与此同时,与第三极书局一街之隔的北京市新华书店所属中关村图书大厦打出了7月15日~8月15日全场7.5折的告示。8月15日之后,中关村图书大厦又将打折销售延长至10月中旬。9月1日,第三极书局宣布“全面回应价格战”,从9月1日到10月20日实行“全场7折”。价格战也波及到网络书店,9月7日零点开始,当当网30万种图书全场6.9折封顶销售(限北京)。10月16日,中关村图书大厦全面停止了为期三个月的“回馈读者”7.5折活动,第三极书局也召开了“结束恶性价格战,倡议良性价值竞争”新闻发布会。至此,这场轰动全国的所谓中关村“价格战”划上了句号。

价格战期间,地处海淀区的中小型书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9月6日,中发协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举办海淀中小书店反对价格战紧急协调会,呼吁弱势群体抱团。9月17日,非工委召开特别常委会,希望能以此事为契机,推动海淀区图书零售公约的签订。2006年再度修订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正在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本次修订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交易规则。尽快推出加入交易规则内容的新《规定》,便于对价格战进行约束和规范。

链接:7月18日1版《海淀图书商圈变局在即?》,9月5日1版《海淀折扣战火升级 业界呼吁理性回归》,9月8日1版《良性竞争 和谐共赢》,9月15日1版《中发协非工委发表告同业书》,9月22日1版《是营销手段还是价格战》,10月13日1版《〈规定〉将增加交易规则》,10月17日1版《打折全面结束 海淀暂归平静》

农家书屋全面铺开 “三农”读物期待破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各地新闻出版局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纷纷建立农家书屋,立足公益性,经营性发展,部分省市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成功经验。

7月18日至19日,全国新闻出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兰州召开,提出以农家书屋工程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服务“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工作平台,把农家书屋建成农民免费借阅出版物的服务网点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会议通过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农业部组织专家推荐了150种“三农”优秀图书。

各地农家书屋都规划了明确的指标:全国最早创办的农村书屋北京市益民书屋,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筹集政府资金2000万元,为全市边远山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捐建1000所益民书屋;甘肃到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1000家;贵州到2010年组建500个农家示范书屋;四川“十一五”期间建设3000个农村书社;江苏“十一五”期间达到各乡镇都有销售网点;湖南实行“三百工程”;河南装备100家农村书屋示范点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是各地农家书屋的心声。江苏启动了“农家书香”工程;北京进行星级书屋评选,并探索赋予益民书屋兼营出版物发行资格,开展为村民代购出版物服务;河南从单一产品销售向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系统服务转变;甘肃实行了一月一检查制度;四川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贵州实行6种主导型管理模式;湖南邵阳则创建了农村文化小超市。

链接:7月14日2版《农家书屋:公益性起步 经营性发展》,7月21日1版《培育“三农”品牌出版物市场》、《“三农”读物期待破局》,8月1日1版《探索农村书屋发行新径》,10月10日5版《由卖产品到卖服务》

民营书业转型 民营书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大概有3~5年的时间。这段时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民营书业纷纷采取措施化解困境,以期走出僵局。

资金问题、信誉问题、管理问题、人力资源问题虽然不仅仅是民营书业的问题,但民营企业大部分是靠自有资金运作,随着后期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资本跟进,在这个问题上就会显得更突出一些。近年来,新华改制后的强势崛起,使得书业竞争愈发激烈,一部分民营书业经营者面对新形势也开始调整经营思路和方向或考虑转型,以期求得新的突破和发展空间。

如湖南弘道公司向小型精品连锁转型;四川川图公司在批发基础上开拓零售。再比如,近几年,计算机类图书市场销售大幅下滑,民营电子科技书店更是雪上加霜,与最好时期相比零售下滑率约为50%~80%。鼎盛时期全国民营电子科技书店约300家,目前约有1/5的书店关门歇业。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民营电子科技书店大都处于转型期阶段,其中50%~60%转向教材发行和图书馆配供。11月8日,辽宁省最大的民营图书企业沈阳东宇公司宣布倒闭,个中原因不乏扩张中资金的缺口和新华崛起掀起的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业内人士曾为民营书业批发企业转型提出建议:被新华书店、上游出版企业、外资等收购,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从批发商到服务商,成为某一个或几个上游出版企业的区域服务商,服务于各类终端客户;开书店,从行商变成坐商。

链接:7月4日3版《转型:民营电子书店的艰难一跃》,7月18日3版《积极变 理性变 持续变》,11月21日2版《东宇书店缘何“出局”》,12月8日3版《民营批发商转型五途》

规范市场 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已经成为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点。而要建立一个新的良好的秩序,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版发行单位以及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8月上旬,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召开在京出版社发行工作协商会议,围绕如何把书发出去,怎样将款收回来这一中心议题,分析形势,交流信息,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会者认为,规范图书市场首先从规范自身做起,增强合同意识,防范发行风险。

8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规范出版物经营活动座谈会。代表们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治理商业贿赂、建立诚信体系三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并一致同意联合向全行业发出坚持新书按定价零售,抵制高定价低折扣类图书和随意打折、恶意压价等行为。坚持合理、分层级的图书发货折扣,抵制由于价格无序造成的相互窜货、兑货等扰乱市场的行为等“十个坚持、十个抵制”倡议书,期盼共同营造和构建积极向上的出版发行环境和健康和谐的出版物市场。

9月1日,本报与中发协非工委共同举办“如何建立图书市场新秩序”系列研讨会,围绕“反商业贿赂与市场规则重建”的主题进行讨论。

链接:8月18日2版《自我规范 社店双赢》,8月22日1版《明年期待结算年》,8月22日2版《关于诚信经营我们有话要说》,9月5日2、3版《重建市场规则的基础是自律》,12月5日1版《出版业补强法律风险防范课》

课前到书 2006秋季教材发行受到教材招投标、重核价格和天公不作美等影响,减少发运时间两个月,但新华书店克服困难,编印发一体抢速度,力保课前到书。

2006年秋季中小学教材发行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全国11个省份在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后第一次进行教材发行,也是第一次印刷;教改实验,一些新课标教材出版延后,导致备货时间缩短;6月份刚刚制定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基准价格,也延后了教材印刷时间。今年的教材出版、印刷晚于往年,所以到了发行环节,较往年缩短了两个月。此外,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洪水、高温等自然灾害,也给教材发行增加了难度。新华书店与出版社密切联系,与印刷厂通力合作,物流部门在教材发运期间两个月未休息,全天候工作,制定教材发运周期表,力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实现。

链接:9月12日1版《追加教材考验课前到书》,9月15日3版《为了课前到书》

民营出口 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中文中文图书市场前景广阔,民营书业凭借独有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图书出口除了对资金需求大以外,对专业要求也非常高,它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市场特点、营销目标及营销资源确定该细分市场的变量。

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出口贸易基本被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总公司为主的图书进出口公司所“垄断”。虽然也有一部分民营书商很早就看到了海外图书市场的商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规模不大,难成气候。最近几年,随着内地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对外交流的加强,把发展眼光投向海外和我国港台等地区,立志开拓出口市场的民营书商数量、实力渐增。

链接:11月14日3版《民营书业试水出口市场》

潜力基层门店 近几年零售业由集中在少数一级城市转向二、三级城市,但想了解更多的基层书店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对于出版社来说,在将大城市标志性书城的营销工作做精细之余,向“下”延伸是提高图书销售的一种思路。为了解更多基层市场的信息,本报对浙江、广东、四川、山西、上海、河北、吉林七省市的新华发行集团进行了调查。只有2005年销售额在省/市内位居20%的基层门店才有可能获得推荐。

分析被推荐的100多家潜力基层新华书店的发展情况,以下几点趋势值得注意:一些县级书店、乡镇书店销售量可观,增长势头良好;大卖场上榜数量多;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门店超过50家,地区差异明显;书店单位面积效益水平不均;增长率超过30%的基层门店在本次调查中占据一定比例。另外,本报还收集了七省市2005年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与当地潜力书店名单对照,简要从区域宏观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了这些潜力书店的市场环境。

链接:8月11日2~3版《谁是最具潜力的基层门店》

出 版

出版社维权 大规模仿冒畅销辞书的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是继盗版之后对原创辞书的又一种侵害形式,其危害不亚于前者。

辞书因稳定而庞大的市场需求,加之其对一般读者来说的专业性,使之成为仿冒者觊觎的对象。不法书商和个别出版社受利益驱动,置出版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屡屡侵害同业与读者的利益。

8月3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依法维护图书封面设计知识产权座谈会”,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不正当竞争案胜诉为由头,介绍辞书市场仿冒现状,发出“鼓励创新,抵制仿冒”的倡议。10月初,外研社诉北京某出版社侵犯版式设计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系列案,经北京市一中院审理,一审判决北京某出版社不正当竞争事实成立。业内专家提出,在封面设计方面,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倡创新,抵制仿冒,依法维权。对出版界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的可以通过加强行业管理解决,有的则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从而维持社会的公平和谐。

链接:8月4日1版《商务维权胜诉 版协鼓励创新》

教育图书质量管理升级 教育类图书质量在成为社会性话题的同时,也成为出版社自身非常重视的生产环节。

3月至8月初,新闻出版总署对教辅书进行了大规模的质量抽检,在受检的790种图书中,合格726种,占总数的91.9%;不合格64种,占8.1%,这些不合格教辅还被列入“召回处罚”的黑名单。长期以来教辅书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一些非教辅专业社、甚至非出版社力量在主导市场,造成了教辅图书质量问题重重。而新闻出版总署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质检和曝光措施,也让教辅图书质量管理升级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除了坚持专业出版社的品质、树立品牌意识、坚持三审三校和成书抽检这些常规管理办法之外,教育类图书出版社普遍在质量检查环节上下了大功夫,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书稿质量控制,将图书质量抽查贯穿到图书出版的全部流程。

教辅图书如此,教材印刷质量管理也面临升级。教材各省单独定价之后,教材印发时间大幅度压缩,教材直供社和租型单位在秋季教材印发工作结束之后,纷纷开始对各自的教材印刷工作进行总结,为2007年春季教材的印刷发行工作做好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措施有力,收效明显。

链接:10月24日5版《中小学教材印刷质量管理的“秋后算账”》、9月22日6版《教辅书质量管理:一定有方法》、9月8日1版《总署开出64种不合格教辅黑名单》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步入热潮 改变观念、提升管理水平是出版社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成功的关键,也是其目的所在。

今年5月,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发放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调查表》。在被调查的56家出版社中,有39家已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占69.6%;有45家拥有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高层领导,占80.4%;有39家已设立CIO(信息主管),占69.6%;有46家拥有专职信息技术人员,占82.1%;各出版社平均拥有技术人员5.8人。2005年9月~2006年5月,高教社信息化三期项目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了研发、推广工作。目前整个系统正在全集团进行推广。种种现象表明,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正在升温。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对出版社信息化建设而言,观念滞后、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成为发展道路上的制约因素。首先,信息化建设向来被认为是“一把手”工程,做不做得成的前提是领导的重视。其次是观念的转变,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是通过整个系统效率提高从而产生效益的。最后,管理是基础,管理不到位,匆忙上马的信息系统只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因此,出版社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要规避项目建设的风险。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根据自身规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模式。

链接:8月11日6版《书业离信息化还有多远》,10月10日7版《信息化管理与大学出版》

教育类出版社转型 从教辅和教材出版领域向其他板块伸出触角,教育类出版大社着眼“五年后的发展”,转型依靠的是雄厚的经济实力。

中小学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一度有几十家出版社试水教材出版,甚至连民营资本也介入其中。不过近两年,几家实力雄厚的教辅和教材大社却开始向教育出版之外的领域伸出了触角,这些新长成的板块也在2006年初露端倪。

受国家“走出去”工程的引导,这些出版社纷纷将对外汉语教材出版作为自己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领域的诸多“新势力”当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开展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派编辑出国调研、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教材推广会……教材出版社借助美国AP中文课程的开展,依靠自己原来的优势大举进军海外中小学汉语教材市场。

教育类出版社今年培育成长起来的另外两个绩优板块是大众读书和人文社科图书出版。北师大社成立专门的公司运作大众读物,浙教社成立“版贸读物室”操作引进版大众图书,华东师大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则都在北京建立了办事处主攻大众人文社科图书出版。

链接:11月14日1版《中小学教材名社崭露转型气象》、11月14日1版《人教社对外汉语教材美国“取经”》、10月31日6版《浙教社“染指”大众读物市场》

高校教材未来五年大盘初定 谁能以及如何能在未来五年的高校教材出版领域分得一杯羹,仔细研究一下新推出的“十一五”规划教材目录当能看出不少端倪。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目录正式推出,从全国271家出版社申报的23623种教材中选择了9716种列入国家级教材规划中,体现出教育主管部门对未来学科建设的意见,对于高校教材出版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此目录对于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影响将是一系列的。首先,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高校教材出版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出版社无疑将成为未来5年该出版领域的最大赢家;相比之下,其他教材出版社就需要考虑如何进行作者和教育资源的维护工作,并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教材出版的文章做深做足。其次,从出版品种的角度来说,与上一个五年计划相比,新目录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2775种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带动了应用型教材的出版工作,而这样一个强势板块的发展也必将对传统的高校教材出版带来新的气象;第三,新技术在高校教材出版领域的广泛运用,除了大学英语教材以外,其他科目教材的立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也成为该领域的一大趋势。

链接:10月27日“大学社订货会专刊”1版《市场扩容4.8倍 未来五年谁领风骚》、10月27日“大学社订货会专刊”6、7、10版《大学社“押宝”教材 未来5年怎么做?》、10月13日高校教材专刊6、7版《社长总编谈:高校教材未来出版战略》

百家讲坛图书及风波 电视等强势媒体介入出版,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出版界的改革。

200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入普通观众视野。2006年,百家讲坛与其相关图书红透半边天。

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每本书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销量,更有易中天新书稿高价拍卖、于丹日签售超过1.2万册等新的纪录不断产生。“百家讲坛”图书不仅是媒体的新闻兴奋点,更成为风波中心。先是刘心武与红学家打口水官司,后者认为红学不能随便来做不严肃的研究,理论错误的研究会让普通观众得到错误认识,贻害无穷;前者及其粉丝则认为红学不是红学家的后花园,人人都有研究的权利。接下来是阎崇年对清朝历史的研究,引起了网络的“倒严潮”,很多网友认为他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轻描淡写,是为封建清朝政府“翻案”。而易中天讲三国,也招致了更多反对的声音。某电视栏目上,易中天与成君忆两个三国另类研究者针锋相对,下了节目,双方又几次在媒体发表声明,将风波一次次推向高潮。

业内专家分析,造成这样的潮流的背后,不排除几方联合炒作的可能,但无论如何,百家讲坛及其相关图书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且有出一本火一本之势。许多出版界人士认为,电视媒体的强势介入,对出版界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将是一个多种媒体合作发挥作用的时代。

链接:9月15日5版《他是畅销书的象征》,9月29日6版《破解出版与电视讲座“互动密码”》,10月10日7版《做历史文化普及出版领域最好的内容提供商》,12月5日5版《电视栏目图书:来自业外的强尽助推》

网络文学遍地开花 到网络上寻找出版资源,成为很多出版社的工作重心之一。

从1995年内地出现互联网,到1996年有了最初的bbs系统上的“网络文学”,网络原创已经走过十个春秋。如今,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很多出版社重要的稿源,许多出版社都有年轻编辑在几大网站寻找作者,许多网站点击率高的图书立刻进入纸质出版。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了《一代军师》,中华书局(香港)与某网站合作共同举办“新武侠原创大赛”,所有获奖作品都会由其出版并在港澳台内地同步上市。两家最老牌的出版社也开始关注网络新生力量。没有人再怀疑网络文学存在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这种热闹的背后,多种症结同样值得关注。网络原创作品良莠不齐,文学性低,思想上的导向性堪忧。出版品种非常多但畅销和长销的少。作者本人的持续创作能力低,在出版商的拼命追稿下拼命拉长稿子,常常会为钱写作,越写越水。

链接:11月7日6版《老牌出版社“染指”市民文学——2006新武侠小说大赛火热进行》

作家偶像化 酒香也怕巷子深,老作家们不再排斥宣传,新作家们纷纷向偶像派靠拢。

在过去,作家自己出面宣传自己的作品,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文以载道”,故文化人羞于谈钱,谈钱便是恶俗。

而今,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作家如韩寒又玩赛车又出专辑,郭敬明每每出场必然要对着装精心修饰,完全走影视明星的路数,越来越偶像化。就连传统作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开博客、到网站做视频访谈、参加全国各地巡回签售……这两年,媒体同行私下常说的是,作家们越来越懂得宣传自己的新书,越来越配合媒体了。

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大环境,人人都被销量压得透不过气来,作家也难以免俗。

链接:7月28日6版《亿元少女如何席卷图书市场?》,11月3日3版《青春文学渐分化 写手纷纷转型忙》

大奖赛赛制日渐成熟 大奖赛模式多样化,纸质出版操作性增强。

2004年,腾讯网曾经与作家出版社合作举办网络原创大赛,并出版了十本获奖作品,但其后,作品淹没于书海之中,销量不佳。其他几个举办得很红火的大奖赛,情形也相仿。究其原因,大赛的赛程、宣传、出版社的选择等都有很大问题。

经过2005年一年的沉寂,2006年的原创大赛复兴,纸质出版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增强。仍以腾讯为例,今年他们打破过去与一家出版社合作的套路,实行分散式签约,即与数十家出版社签订合作意向,由出版社自行选择作品,与作者签约,腾讯只在其中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而新浪网则与大众书局旗下的逐浪网合作,举办奇幻武侠原创大赛,从“专”字上下功夫,中华书局(香港)与红袖添香举办的新武侠原创大赛,则以港台内地三地同步出版作宣传点。

链接:6月13日6版《“80后”集体风光第三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11月7日6版《老牌出版社“染指”市民文学——2006新武侠小说大赛火热进行》

非职业作家实力不容小觑 非职业作家各有本职工作,写作只是业余玩票,但他们一出手,就显示出深厚的人生积淀来。

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曾创造的书业神话《狼图腾》,其作者姜戎是经济学家;今年他们又推出的新书《狼烟北平》,作者都梁是商业人士;而职场小说《圈子圈套》的作者王强,则是IT业精英。今年的非职业作家,成为畅销书领域的一个亮点。而在岁末年初,文汇出版社的一本《我和上一代人的战斗》也是一上市就已经具备畅销品质,其作者强婴,是地道的国家中层公务员。

非职业作家写小说,往往因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之前对作品已经有多年的揣摩,厚积薄发,令读者耳目一新。

链接:12月1日8版《商界人士的写作梦》

国际合作出版提升层次 在新的层次上,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结合,在走向国际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出版水平。

说到“走出去”,除了政府极力主导外,众多国内出版商也设法融入国际图书市场,与国外出版商广泛接洽,一批新的书业力量开始从专业出版切入,特别是诸如技术全球通用的建筑、IT等科技领域,将走遍全球的“中国制造”模式引入书业,从OEM起步,进而在新的层次上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结合,在走向国际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出版水平。

如今,已初步形成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直接向国外作者组稿后,由国内出版商组织所有各种语言版本,中文版在国内销售,其他版本则直接销售到目标地,但这除了应付版税外,还得承担翻译费用;二是与国外出版公司共版,比如与英、法、德等国的出版公司合作,大家共同开发一个版本,各自操作一种语言版本,在国内印刷后由各方在自己的市场销售,这不仅可节省开发成本,同时对国内出版商而言,可获得比输出版税更高一些的利润;三是有一些出版社已开始着手,或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或独立在国外某地成立一家出版公司,负责当地的选题开发和销售。

链接:12月8日版《建筑图书探路国际出版》,11月21日头版《书业“中国制造”在崛起》,10月27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书展版权输出四大亮点》,9月1日版《“重述神话”国际出版项目首部图书面世》

“泛文化出版”引起思考 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泛文化”出版物在各个细分领域引起关注,出版界对此有喜有忧。

2006年,以百家讲坛图书为代表的“泛文化”出版物成为有目共睹的畅销书。事实上,无论哲学、心理学还是古典文学、历史学,当一本知识性读物变得为更多的普通读者所津津乐道的时候,细分析就会发现,与时代结合紧密,处处体现一种“泛文化”的内涵,应该可以看作是这类书的共通之处。而读者的认可,编辑所体现的有意识的策划,都显示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出版趋势。

“泛文化”出版物的兴盛,给普通读者学习相对深奥的知识提供了便捷而又有效的途径,但也有出版者对此表示了忧虑。《论语》等作品的通俗化,在信息时代是正常的,但从一个民族的成长角度乃至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讲,远远不够。一个民族要兴盛,要做出更多的文化贡献,没有深入的思想是很危险的。媒体不但要关注图书的娱乐消费功能,更应该关注有价值的学术产品的创作。

链接:12月22日1版《“泛文化出版”时代已经到来?》

渠道争夺 随着图书品种剧增、内容同质,出版商们对渠道的认识和重视都在逐渐加强。

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如果顾客在渠道商那里看不到,也没法销售出去。书业也是如此,随着图书品种剧增、内容同质,出版商们对渠道的认识和重视都在逐渐加强。今年九、十月份,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等相继在京或在外召开经销商年会,表彰重点经销商,密切与经销商的关系,正可谓 “一场争抢经销商的好戏上演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经销商年会上,该社又重新修订出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物发行代理连锁经营管理办法》,在规范管理、网点覆盖、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宣传和打击盗版等基础上,再次明确要进一步规范市场,全面巩固提升建工社出版物发行代理连锁经营系统的整体水平,其实质也是提高渠道控制能力。

链接:11月3日7版《专业大社提前“抢”经销商》,11月10日6版《建工社强化渠道 再出台连锁新政》

网络盗版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关于网络维权的话题也不断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今年年初,财经图书策划机构“蓝狮子”向杭州市中院起诉东莞台商信息网主办公司及其董事长,诉其以赢利为目的,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向客户提供《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书全文下载,成为国内首起因图书下载引发的版权索赔案。而在7月1日,我国首部针对网络版权的专门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其第2条明确规定,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该《条例》保护,并不断加大网络打盗的力度。出版社方面也有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已加入网络打盗的行列。

链接:10月20日7版《网络打盗有难度 期待国家速立法》,11月24日9版《Zbox进军数字出版 狙击网络盗版》、《网络视频管理新规年底出台》,12月5日4版《三百万网络编辑缺乏正规培训》,12月81版《数字网络技术挑战著作权集体管理》,12月12日1版《最高法修订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

传 媒

动漫游戏产业 近年来,动漫游戏产业持续升温。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产业开发与研究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今年下半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首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峰论坛、第六届动画学院奖、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论坛等相继举办,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产业开发与研究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总体上来看,动漫游戏产品的深度开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内容原创水平,增强民族特色;需要培养高端行业人才,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同时,为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动漫游戏产品的分级制呼声也越来越高。此外,通过产业基地进行集群式招商和开发,也成为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四川四个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链接:8月4日8版《ChinaJoy:与民族网游共同成长》、《打造民族网游创新原动力》,11月10日《传媒周刊》01版《在路上:动漫开启产业进程》,12月8日《传媒周刊》01版《第六届动画学院奖日前落幕》

世界期刊大会 这是中国首次承办世界级期刊大会,将是中外期刊业相互了解的一个契机。

第36届世界期刊联盟大会将于2007年5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将由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际期刊联盟共同主办,中国期刊协会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承办。大会以“杂志丰富你的世界”为主题,设计了六个议题:传统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增加期刊广告在整体广告业中的份额;紧跟读者的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扩展期刊的销售网点,开展更高效的发行;行业(B2B)媒体由出版向多媒体服务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期刊市场。

11月9日,大会组委会就筹备工作的新进展向部分期刊社、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及媒体等通报情况。

链接:11月10日1版《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紧张筹备》

报业竞争力年会 新媒体、新技术对传统媒体而言,不仅是挑战和冲击,也是创新的机遇。走出徘徊和观望,主动出击,以数字报业实验室为开端。

在8月3日~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400多名与会代表围绕“全面创新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融合发展,多元传播环境中的新技术与新媒体”、“固本培源,深度开发传统市场潜力”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议发布《全国报纸出版“十一五”(2006~2010)发展纲要》和第三期《中国报业竞争力监测报告》,《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进入“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精品购物指南》等进入“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竞争力10强”,今年还在前两期监测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行业报的监测,《中国计算机报》等5家媒体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报”。会议还启动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该计划的包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15家媒体,以及3家软件开发商、电子显示终端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

链接:8月11日《传媒周刊》02~03版《报业竞争力年会专题》

反赠品 遏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期刊发行赠品大战,规范媒体竞争行为,回归“内容为王”。改善经营、坚持创新才是走出恶性竞争的基础。

根据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邮政局《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的通知》精神,为了规范期刊发行秩序,制止期刊发行中愈演愈烈的赠品大战,给期刊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9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司,中纪委驻总署纪检组和中国期刊协会召集近三十家期刊社及相关广告发行经营机构负责人,召开了“规范期刊发行秩序加强行业自律”的会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年来,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期刊发行秩序日益混乱,给期刊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规范期刊发行秩序,是中国期刊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规范竞争行为是报刊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严格自律是维护报刊发行秩序的关键,改善经营、坚持创新才是走出恶性竞争的基础。规范期刊发行秩序工作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期刊发行秩序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媒体监督效用。

链接:9月8日《传媒周刊》01版《赠品促销紧急刹车》

报纸发行量认证 首次都市报发行量认证,在一定程度上清理了全国范围内的报纸发行价格战。以数据为广告基础,让经营更趋规范。停止非正常的消耗战,为报业发展营造理性的环境。

为规范报刊发行秩序,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邮政局9月联合发出《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的通知》,明确要求确定报纸出版价格、报刊出版日期,核算、公布报纸最低价格,建立广告价格公示制度,禁止有偿促销征订。鉴于目前都市类报纸普遍存在虚报发行量的情况,决定委托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对北京、石家庄、哈尔滨、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太原、西安、成都、广州等11个城市出版发行的都市类报纸统一进行发行量认证,并予以公布。《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燕赵都市报》、《华商报》、《现代快报》等44家都市报从9月份开始接受发行量核查。

链接:7月28日《传媒周刊》01版《报刊发行 思路创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