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自去年推出《2006年书业大势大事》(上半年回顾版、下半年回顾版)(参见2006年7月28日1版、12月29日2版),引起业内关注和好评。本期以“环境·大事”、“商报数据”、“集团产经”、“热点关注”为大框架,对2007年上半年中国书业发展进行不完全梳理。
环境·大事
(一)和谐:从理念到实践
■ 营造书业和谐成业界共识
中国书业,一直缘着和谐之路奋力前行。特别是“十五”以来,包括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元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努力与实践,都为中国书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利好产业的发展繁荣,为中国书业的和谐进而推动国家和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目共睹。
和谐需要构建,构建和谐需要清醒地看到现存的不和谐。一些老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新挑战接踵而来,失范、失序、失衡,十分现实而又紧迫地摆在中国书业面前。如何解决之,这是一份绕不开躲不过的考卷。时代呼唤一批构建中国书业和谐的理论家,时代呼唤一批构建和谐中国书业脚踏实地的实践家、实干家。构建书业和谐,更需共建。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项长远的目标。
链接:1月2日1版《构建中国书业的和谐年与和谐纪》,1月9日14~15版《出版企业使命追求和经营之道》,1月23日7版《出版九惑》,3月2日2版《代表委员畅谈和谐书业》,3月16日5版《调燮五大关系 振兴和谐童书业》
■ 倡导出版人文化责任
“出版人的文化责任”,这是一个看似宏大而空洞的命题,正因为如此,当图书界出现伪书、盗版、跟风、阅读率下降、新媒体冲击、库存、教材依赖、诚信等种种问题时,媒体和业界的消极论调甚嚣尘上。尽管有过对这些问题出现原因的追问,但很少有人直接剖析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出版人的文化责任。不少业界人士也认为“出版人的文化责任”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话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和业界对于问题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对“出版人文化责任”的追问。我们没有随波逐流,力求从追问的艰难中找到切入话题的报道角度,从正面引导和倡导书业新风。
链接:《阅读周刊》3月20日02版《读者为什么买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03版《为什么要梳理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3月27日02版《出版人如何博弈商业与文化价值》,4月3日02版《正视文化责任下降问题》,4月10日02版《在混沌与清醒中和市场博弈》,4月17日02版《文化:出版的本质,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
■ 北京图书订货会首届高层论坛聚焦和谐
1月10日,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中国图书商报社联合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协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蓝色畅想)首届高层论坛”上,出版发行业的高官名流,围绕“构建和谐出版环境,推动产业良性发展”的论坛主题,分别就构建出版和谐生态、出版选题创新与渠道良性互动、如何维系上下游资金链运转,如何制定合理回款账期等出版发行业当前的焦点、难点问题发表专题演讲,并就“诚信:靠自律抑或规则”、“社店寻求退货责任良策”两个话题现场互动讨论,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现场对话气氛活跃。从本届起,今后每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订货会组委会、中国图书商报社都将联合主办高层论坛,并吸收业内外相关机构参与协办。
链接:1月12日1~8版《高官名流放论和谐书业》
■ 退货:期待上下游共谋解决之道
退货已然成为困扰大多数出版社的难题,甚至是出版界挥之不去的梦魇。本报进行的退货率不完全调查显示:出版文教类图书的出版社退货率普遍较高,其中,教辅社的平均退货率保持在30%左右,部分教材社退货率较低;少儿类出版社平均退货率约为15%~20%,部分少儿社超过20%;文艺类出版社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单位退货率较低,各地方文艺类出版社平均退货率约为15%。书店退货率低于业界预计,此外,大中专教材、馆配图书成为新的退货点。
造成退货的原因,主要是图书质量不高、出版社盲目主发、规模扩大控制不力,书店则上架难下架快、采购盲目、调货不足,更关键的是,出版社和书店信息不畅通以及寄销制。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退货,出版社应控制印数、合理主发、少发勤添,书店要严控主发、分级管理、二次配发,社店双方更要信息互通、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链接:2月2日1版《书业退货率不完全调查》,2月6日1版《社店纷自理性省察退货之因》,2月13日《上下游共谋退货解决之道》
■ 回款难呼唤书业健全信用管理
在事关书业健康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资金流恐怕是比物流、信息流更敏感、更易触动业界神经的一环,而回款,更是上中下游都无法回避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报特推出“回款系列报道”。
回款不尽如人意,折射出馆配市场存在已久的“渠道不畅”、“回款无期”、“满足率不高”等根源性问题,这一切是“诚信”不足造成的。随着民营图书市场的快速发展,出版发行渠道不畅、回款滞后、退货量大、成本提高而利润降低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上下游各有苦衷,省级代理商回款问题较为突出。连锁前后,省级新华书店回款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连锁经营对推进书业供应链上各环节回款规范化、制度化意义何在?
链接:6月5日1版《馆配市场遭遇诚信之痛》,6月12日1版《直面民营回款痼疾》、3版《民营书业经年顽结》,6月26日1版《信息对称才能实销实结》,6月29日1版《信用管理蹒跚试水》、《图书营销周刊》01版《探究出版社信用管理》
■ 社店合作打造和谐产业链
上半年,书店与出版社的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联合,而发展成为深度的整合,目标是打造和谐的产业链。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的目标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行业中小出版社的产品资源,从区域市场向整合全域市场发展,开通博库书城网网上现货批发。总经理周立伟表示,2007年要开始“中盘行动”。1月中旬,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出版社就上下游资源的业务合作进行深入恳谈,并与广西教育出版社联手成立“广西教育出版社新华文轩图书策划部”。座谈会是文轩迈出合作脚步的开始,他们将与出版发行机构建立全面深度的合作。1月上旬,外研社与本报联合召开教材微利时代的社店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探索社店双方更好的合作方式和操作模式。
链接:1月2日15版《浙江新华2007中盘行动》,1月9日1版《上中下游共铸和谐产业链》,1月12日10~11版《教材微利时代,我们该怎么办?》,1月16日8版《四川新华文轩公司联手广西教育社建立图书策划部》,4月6日1、7版《社店共议和谐合作模式》
■ 信息对接提高诚信合作程度
1月10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与科学社、电子社、人邮社、建工社、化工社共同签订业务信息交换协议,加上此前上海新华与上海世纪集团、上海文艺社,浙江新华与电子社、科学社和建工社的分别对接,社店信息交换正逐步进入实质化运行,同时加速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据介绍,通过社店信息对接,出版商与销售商之间的“进、销、存”数据完全透明化,实现无纸化采购,加快发货、收货、上架速度,提高品种动销率和有效销售,减少退货量,降低出差和管理成本,社店之间的诚信合作程度也得到较大提高。
链接:1月12日12版《上海新华传媒与五大出版社实现信息对接》,2月2日1版《出版业信息化建设借力数码企业》,5月22日7版《专业社初尝流通信息对接甜头》,5月22日6版《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一期告竣》,5月25日5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提出信息化建设四思路》
■ 北图书店风波拷问书业诚信
出版业的诚信问题一直困扰着上下游的从业者,北图书店事件敲响了警钟。3月,包括人民、人民文学、商务、法律、机械工业等多家出版社在内的债权人表示,由于国家图书馆下属的原全民所有制企业——北图书店已经于2006年7月5日完成了转让,各社共计数百万元书欠款无处追讨,在无法联系到原北图书店新的债权人的情况下,出版社觉得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决定要讨个说法。之后,记者采访到了国家图书馆方面的负责人,并请其对此事给予了答复。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有关各方主管部门的重视,双方都表示要认真解决此事。
链接:3月16日1版《北图书店关门,出版社讨说法》,3月23日3版《北图书店风波谁之过?》
■ 契约制度缺失诱发席殊欠款
一直被称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人”的北京旌旗席殊书屋有限公司总裁席殊,因欠款问题惹上了不少官司。尤令这些与席殊公司对簿公堂的民营供货商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官司打赢了,但他们一分钱也拿不到。有消息说,上至出版社、民营供货商,下至连锁加盟店,少则几千元,多则百万元,席殊书屋公司的欠款当以上千万元计。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席殊公司欠款事件也反映出出版业经营管理中一些固有的问题,如契约制度、规范管理的缺失。
链接:4月13日1版《“席殊”欠款难追求 债权人讨说法》
(二)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 大学社改制进入规范推进阶段
面对改制,大学出版社已经由最初的等待、观望、缺乏动力,转变为积极争取、大胆尝试。3月22日,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结合高校出版单位的发展实际,对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予以具体说明和指导。4月22日,高校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被列入首批试点的“18+1”家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和主管校长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到会,并对即将下发的《关于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实施方案》的下发和《若干意见》的酝酿推出,标志着试点单位的改制进入更为规范的全面推进阶段。
链接:4月24日1版《聚集大学社改制进行时》、3版《大学社改制七问七答》
■ 出版发行纷赴上市之路
去年以来,“上市”成了中国书业的“焦点词汇”,有关“上市”的种种新闻在坊间流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上海新华传媒A股借壳上市,四川新华文轩H股开始募资,加之浙江、江西等省新华发行集团的积极筹备上市,种种迹象表明,今后几年,将有更多新华书店在完成集团化、股份制改造之后,走上上市公司之路。出版业的资本运营之路才走了不到10年,总体来说,起步晚,但步子较大;范围广,但程度较浅。为什么要进行资本运作?资本运营出版产业带来了什么?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新华传媒的成功资本运作为出版业树立了一杆标尺,总结它的成功经验以及出版业的资本运作历程,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链接:5月18日1版《实力新华要不要上市》、《新华文轩:H股首只纯书店股》,2版《新华传媒重组给出版发行业资本运营带来什么》
■ 文化体制改革典型巡讲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典型经验报告团在全国部分省区巡讲,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杭州市委宣传部、国家图书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在推进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和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出版内容创新,打造文化产品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中宣部改革办主任张晓虎介绍了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和总体要求,他强调: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动力、思路、目的以及文化产业格局的认识,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观;二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
(三)相关政策法规出台
■ 税费利好政策出台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对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的增值税先征后退收入和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收入,不计入其应纳税所得额。《通知》指出,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捐赠法》的规定,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台、站)、气象台(站)、地震台(站),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等科普单位的捐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法字[1994]3号)第十二条规定,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0%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链接:3月2日1版《利好政策又出台,退税收入可免税》
■ 互联网条约在中国生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6月9日在中国正式生效。两个条约主要规定了包括网络传播权在内的向公众传播权,还对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出租权、数字环境下的复制权、技术保护措施、权利管理信息、表演者精神权利的保护以及数字环境下对权利的限制、有效执法的义务等作了规定。加入这两个条约有利于加强互联网版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对于推动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法律制度有积极意义;将使我国在制订和调整国际版权规则方面获得更多话语权,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有关国际规则向有利于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中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信守国际承诺的负责任态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
链接:6月12日1版《数字版权保护进入新阶段》
■ 网络杂志管理将实施前置审批
在4月18日召开的“2007首届网络杂志出版业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提出,为了保持当前中国网络杂志出版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网络杂志出版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总署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扶持和推动工作:修改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暂行规定,增加涉及网络杂志准入门槛、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起草专门的网络杂志出版管理规章;制定国家互联网出版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包括网络杂志在内的数字出版资源创新,扶持原创网络作品出版,通过竞争审核资源,建立若干有影响力的网络杂志平台等。
链接:4月27日《传媒周刊》02版《网络杂志退潮》
(四)出版物质量年各方有实措
作为深入开展“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重要实措之一,新闻出版总署1月24日起,对九年义务制教育学生春季用书,进行印装质量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全国抽检的5400多种、67000多册中小学教材,合格率达99.41%。1月29日中国编辑学会举行的迎春茶话会上,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36家出版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实施次品召回制度——发现次品流入社会,立即实施召回措施,真诚赔礼道歉,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举一反三,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倡议书》表达了出席茶话会的200多名我国出版界著名出版家、编辑家和总编辑们的心里话。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就图书质量问题建言献策。出版准入也成为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思路之一。
链接:1月26日1版《全国开查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1月30日1版《36家出版单位承诺:有次品就召回》,3月9日1版《提高图书出版质量:上下一心 众望所归》、《童书印装质量首问环保》,3月16日1版《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不合格仅0.59%》,3月20日1版《究有多少类别需要出版准入》,6月22日1版《六社畅谈出版物质量机制建设》
(五)全民阅读受到持续关注
■ 全民阅读带来书业商机无限
4月26日,“全民阅读与社会进步”中国出版高层论坛在重庆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高官学者就全民阅读畅所欲言。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读书节、读书月遍地开花。一个尊重知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政府一旦形成,城市、乡村乃至国家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党政官员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倡导者,平时都看哪类书?他们的读书习惯究竟又是怎样?本报联手《 望东方周刊》对党政官员的阅读习惯、阅读在工作中的作用、获得阅读信息渠道、购买图书册数及政府机关内部阅读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展开了调查与研究。
链接:3月6日1版《市井读书热 书业商机涌》,2版《政协委员阅读生活不完全调查实录》,4月24日《阅读周刊》世界阅读日专题,4月27日1版《纵论全民阅读与社会进步》,5月25日1版《党政官员阅读状况调查报告》
■ 阅读回归经典
《于丹〈论语〉心得》的畅销神话令人惊讶于民间有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庞大的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人群。2007年伊始,我们敏锐地感觉到了传统经典将出现出版热潮,在关注和介绍了具体作家和作品的同时,也探讨了“回归经典”面临的两个问题: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差距,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链接:《阅读周刊》1月9日02版《两千年的论语到底隐藏了什么》、03版《〈论语〉今注逐个捉》,4月24日01~04版《我们为何要阅读经典》,5月1日3版《非专业国学写作者,他们为何钻进了“经典”》,5月15日02~03版《传统经典的不同读法》
(六)新华书店仍领渠道风骚
■ 70周年评选突显新华核心竞争力
今年4月24日是新华书店建店70周年,本报没有梳理新华书店的光荣历史,因为新华人的功绩有口皆碑。本报公布了新华书店系列评选结果,作为新华书店的生日礼物,旨在探究70名店、100名星、10大物流中心、10大星级酒店的成功经验。
70名店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有后来崛起的“新生代”、有实力雄厚的发行集团公司、有颇具特色的基层书店,其共同特点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效俱佳,在书业有较大影响。100明星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大批年龄在40~50岁的人员是优秀精英的代表,部分“80后”员工的当选让人感到这个团队的蓬勃朝气。10大物流中心仓储面积均为万米以上,运用先进技术设施,代表了新华的核心竞争力。10大星级酒店均为三星级以上,在当地具有很高知名度。
链接:4月20日《新华书店70周年专刊》X2版《新华70名店》,X3版《新华10大物流中心》、《新华10大星级酒店》,X6、X7版《新华100明星》,5月1日1版《新华精神 薪火相传》,5月25日6版《新华十大物流中心显示书业中盘实力雄厚》、《新华十大星级酒店表明书香优势颇具潜力》
■ 50大书城彰显大卖场中坚力量
为了彰显大卖场之中坚力量,本报于年初评选公布了“影响中国图书零售业的50大书城”。评选邀请全国各地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营业时间1年以上的大型卖场参评,评选标准综合了营业面积、经营品种、年销售额、单位面积销售等要素。从获选书城报送的介绍材料中,我们发现,这50大书城具有10大特色,包括销售全面增长、会员制遍地开花、网上销售日益增多、团购提供全方位服务、多元经营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诚信经营吸引读者、服务渐趋人性化、品牌营销深入人心、ISO质量体系认证提升管理水平、拓展连锁成为发展趋势。
链接:1月12日12版《彰显大卖场中坚力量》
■ 新华改革发展6大着力点
年初,我们从各省级新华书店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各地新华书店的经营和管理将从教材发行、股份制改造、一般书市场、多元经营、规范管理、新技术几个方面着力。半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各地新华书店正在从团购、农村发行、掘金奥运、期刊发行、品牌建设、连锁经营等六个主要层面,实现着上述计划。
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馆配市场总体格局仍处于调整期,但对于民营、国有书店来说都是关键期。尤其是新华书店,如果在内功建设方面做好了,2007年将是腾飞年。新华书店正在探索农村发行赢利模式,浙江省店集团小连锁成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富有参考价值的探索。北京、广东、云南、内蒙四家新华发行集团获得2008北京奥运特许零售商资格,拓展了书店多元化领域。新华书店开始涉足期刊发行市场,意在提高综合抗风险能力,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华书店”品牌的使用、建设和延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河南省店组建“天”字辈子公司,给业界以启发。各省连锁经营持续推进。
链接:1月5日7版《’06馆配三分市场,’07服务考验进退》,1月9日23版《三湘四水门市“大变脸”》,1月16日7版《’07:馆配市场“联”“合”开局》,2月9日7版《新华集团掘金奥运》,3月13日3版《2007新华书店6大着力点》,4月6日3版《期刊发行,新华书店的另一桶“金”?》,4月17日3版《山东省店进军馆配市场》、《山东省店今年将建300个农家书屋》,6月1日3版《河南省店创新品牌,组建“天”字辈子公司》,6月22日9版《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力拓大中专教材市场》,6月26日2版《浙江新华实行农村小连锁》
(七)数字出版大潮拍岸
■ 数字出版走到抉择的十字路口
如果说两三年前数字大潮还是暗流涌动,如今则真的汹涌而至了。而反观国际出版业,短短两三年,经过一系列抛售、兼并和重组,欧美大型出版集团正迅速完成向数字出版时代的跨越。这两三年中,中国数字出版也从“无意识”,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然而,“明知数字出版是未来发展方向,却不知道路该如何走”成了出版社面对的普遍尴尬。数字大潮不等人,中国出版业能否抓住机遇,形成像欧美一样数字出版风起云涌的态势?或有可能,路又在何方?近几年,国内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出版发行单位一直没有停歇对数字转型的探索,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等,他们各自的发展模式对其他单位的转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链接:6月15日1版《数字大潮拍岸 出版缘何彷徨》,6月22日1版《认识误区犹存 出版何处破题》,7月3日1版《数字商机暗涌 出版何去何从》,7月6日1版《国际出版商数字化之路》
■ 图书搜索引发争论
图书搜索可谓“长尾理论”的充分演绎,能够为出版社提供全品种、永不下架的产品。4月20日,百度图书搜索“千呼万唤终出来”,面向中文用户提供精确的图书信息查询服务。在此前的3月2日,谷歌也发布了图书搜索简体中文试用版,高调介入中文图书搜索领域。两大搜索巨头看似不约而同的“巧合”之举,不仅在互联网界引起轩然大波,也给出版界带来不小的震动。谷歌、百度本身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扩大了图书宣传的受众面,给出版社带来了新的营销契机。不过,出版社方面并非只看到“利”而无视其“弊”。尽管搜索引擎商们都一再宣称“对内容不感兴趣”,但其不可小视的资源整合能力,令出版社在是否参与相关项目上表现得相当谨慎,担心在这一过程中被边缘化。
链接:5月15日1版《图书搜索或将引发书业地震?》
■ 教育出版数字化:理念实践均有突破
2007年,数字出版的内涵有了极大的扩展。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占据出版业最大份额的教育类出版社终于迈出了数字出版的可喜步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建立数字出版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筹建数字出版部,而像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的老牌教育社也在探索内容资源电子化的道路。从最初的茫然走出来的教育类出版社开始认识到,即使在当今网络时代,内容资源仍然是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出版资源,虽然教育出版的数字出版仍未进入真正的赢利阶段,但如何在数字时代仍能开发、利用好自己的内容资源,应作为业界今后的战略议题得到重点关注。
链接:6月19日6版《教育出版数字化走向何方》,7月3日7版《教育类出版社更具备从事数字出版的潜力》
■ 数字版权期待突破瓶颈
网络使得图书、音乐、电影、电视这样的文化消费能够通过轻点鼠标获得。新数字技术更新了旧世界的观念,但新时代该如何培养文化的创造力激励体制?文化的真正可持续生态环境又该如何营造?钻法律的空子、忽视或漠视版权拥有者的权利,都不是长久之计,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我们对新兴的电子书市场中突出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做连续报道,在人们四处呼喊互联网版权保护问题和激烈争论之时,我们希望提供一些冷静思考,为产业发展进言。
链接:《阅读周刊》4月17日1版《数字版权瓶颈悬而未决》、3版《数字版权问题:一座会喷发的活火山》,5月1日1版《2007电子书市场,变局到来》
■ 名人网络杂志大潮涌起
4月17日,徐静蕾个人网络杂志《开啦》上线,首期广告客户达十余家,广告收入超过100万元。徐静蕾亲自担任《开啦》主编,亲自做采访,基于其演员、导演、中国点击量第一博客等背景,加上王朔、韩寒等众多知名作家及更多新锐构成的作者群,《开啦》在名人网络杂志中更加突出。国内电子杂志发行平台新禾传媒已经与100多位演艺圈明星签约,将定期不断地推出他们的个人网络杂志。2006年下半年开始,名人博客降温,名人网络杂志悄然兴起,万通董事长冯仑的《风马牛》、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的《豫约》等名人网络杂志相继推出。明星的加入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作为行业关键环节的平台加大了投入力度,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名人网络杂志的发展。
链接:4月13日《传媒周刊》03版《名人弃博存志风潮渐起》
■ 数字报业确立2007九大实验方向
5月31日~6月2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传媒发展研究所和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确定了2007年中国数字报业的九大实验方向。该九大实验方向为报业数字化平台、报纸网站、电子商务、电子阅读器、多媒体数字报刊、户外数字媒体、手机报、手机二维码、移动采编系统。本次会议同时公布了第一批45个“中国数字报业创新项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数字报刊广告与发行管理系统”、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城市多媒体报纸联播”、中国电力报社的“中国电力新闻网”等项目榜上有名。
链接:6月4日中国出版网《第一批中国数字报业创新项目新鲜出炉》
(八)全国书市转型
用“文化盛宴”来形容第十七届全国书市绝不过分。4月23日,世界阅读日;4月24日,新华书店创建70周年;4月25日,首次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全国书市正式开幕;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一连串重要的日子接踵而至,再加上重庆市直辖10周年的大背景,本届书市承载着太多传承与创新的期待。
书市(包括书业其他大型展会)对业界到底意味着什么?书市应怎样应时而变?谁是书市的主体?到书市上去做什么、怎么做?等等。在第17届全国书市刚在重庆落幕、下一届书市筹备大幕将在河南郑州开启的节点上,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一方,以一个多年来亲历全国书市的资深出版人的视角,从技术和实操层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链接:4月20日《全国书市重庆专刊》,4月27日2~3版《全国书市一线写真》,5月1日1版《六大看点托起书业嘉年华》,5月11日1版《“我们”和“我”的全国书市》
(九)“扫黄打非”深入持久开展
5月22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召开全国视讯会议,通过北京主会场和全国31个分会场连线传播,启动全国“扫黄打非”夏季战役。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柳斌杰指出,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这一主线,以“反盗版天天行动”为平台,继续开展以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为重点的打击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他强调,要从五个方面狠抓落实: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动;积极深入开展网上“扫黄打非”斗争;继续大张旗鼓地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反复清查取缔贩卖盗版、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地摊和无证照经营行为;深挖制售盗版、非法出版和制黄贩黄的源头。
链接:1月19日1版《第20次全国统一部署 坚持不懈“扫黄打非”》,4月10日1版《全国“扫黄打非办”组建打盗维权中心》,5月25日1版《全国“扫黄打非”夏季战役启动》
(十)“三个一百”激活原创出版
为建立长效奖励与评价机制,培养中国原创出版力量,带动和促进我国在人文与科学研究以及文艺创作等方面的创新,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通过出版单位推荐、学科专家评审、读者参与点评等环节,3月份,254种图书从385家出版单位报送的1101种图书、406种选题中脱颖而出。这些图书可以说是近年来所出版的数十万种新版图书中的优秀代表,反映了全国出版单位原创图书出版的基本面貌。本报从图书结构分析、出版社原创能力排名、原创区域板块三个视角,解读“三个一百”原创图书。
链接:3月13日1版《“三个一百”激活“原创”思辨》、6版《“原创”,你究竟是什么?》,4月20日《“三个一百”,以原创的名义》
集团产经
■ “十一五”国家重大项目彰显集团效应
2006年,《“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颁布实施,确定重点图书选题1370种。由此,中国出版业开始为又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五年忙碌。在这一锻造民族优秀出版物的进程中,各家出版集团充分彰显整合资源、集中优势的“集团效应”,同时也在重大出版项目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如何做大做强出版产业。绝大多数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进入了实质运作阶段,部分项目已经开花结果,为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开了个好头。
链接:2月9日5版《“十一五”国家项目进行时》
■ 出版集团“走出去”扩容增速
出版集团成立以后,整合出版资源,统一部署合作项目,形成了整体“走出去”的联合舰队。作为中国出版产业的新型市场主体,出版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探索着不同的模式。总署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灵活运用“借船出海”和本土化战略,支持重要出版单位和骨干发行企业到海外拓展市场。有业内人士提出,出版业“走出去”有“借船出海”——借用国外出版渠道、“买船出海”——兼并国外出版企业、“造船出海”——在海外直接组建出版企业三种不同层次的模式。而目前中国的出版集团“走出去”仍以低层次的“借船出海”为主,距离本土化经营尚有一定距离,“走出去”亟待升级。
链接:3月23日1版《“走出去”扩容增速》,3月30日2版《出版集团“走出去”模式有待升级》
■ 外埠集团进京拉动“群聚效应”
随着中国出版业集团化进程的加剧,不少出版集团也开始跳出地方视野,着眼全国布局,重新整合出版资源,以期寻求更快发展。京城不谋而合地被看作是“兵家必争之地”,出版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显。各地出版集团纷纷进京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文化公司,进行选题策划、组稿、营销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北京中心”不仅是各个出版集团为整合现有资源、抢占新资源、跨地域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集团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北京中心”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大胆尝试,都将为出版业注入新活力,解放出版业生产力,对打破出版业长期以来以邻为壑的地区封锁,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链接:4月6日1版《外埠集团进京拉动“群聚效应”》
■ 集团报刊战略蓝图初现
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出版市场,各出版集团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增长点。而从各集团的发展战略来看,报刊板块正成为众目所瞩的热点。目前,各集团旗下的报刊隶属关系多样,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的出击态势,因此出版集团要构建强有力的报刊阵势,就要优化整合旗下丰富的报刊资源,实施拳头战略。各出版集团的报刊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以更加专业化的思路立足并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如何真正发挥集团和所属单位两级积极性、搭建立体发展平台及如何走出发行及广告领域的创新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突破。中国出版集团目前共拥有9类44种期刊,是全国拥有期刊数最多的出版集团。集团将通过结构调整、科学定位、集约经营,打造15个名刊,创办5~10种新刊,形成科技、文化等8个期刊出版系列。
链接:6月22日8版《出版集团报刊战略蓝图初现》,《传媒周刊》03版《中国出版集团期刊群探求整体崛起之路》
商报数据
(一)出版能力排名:体现竞争力
■ 出版社:市场集中度空前提升
2005年图书出版的基本数据展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有:新品种对印数的贡献不大,有近半数的出版社印数出现负增长;教育出版大社格局稳定,码洋1亿元以上的出版社近四成;近80%的出版能力由社科、科技和教育类出版社提供,教育、少儿类出版社的出版能力最高。
近年来,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化建设以及由内涵式发展培育造就出一批大社名社,使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空前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效益与品种同步增长,中国出版跻身世界的竞争能力逐渐显现。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对我国已经批准成立的25家出版集团和14家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的在京出版单位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由出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了详尽周到的分析。
链接:1月9日3版《全国出版能力四方角逐》,3月27日1~2版《谁是2006中国书业领跑者》
■ 2005年集团出版能力升降各半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6年),2005年全国23家出版集团共出版图书68931种,其中新版图书37026种,重版、重印图书31905种;总印数249719万册,定价总金额191.53亿元。集团出版能力呈现四大特点:单品种印数高于全国平均值,印张定价低于全国平均值;出版总量约占全国出版总量的1/3,新出品种和总印数的比重略有下降;品种、码洋阵营数量分布呈橄榄球形,1/3的出版集团占据1/2的品种规模;出版集团在本省比重呈现两极分化,发达地区出版集团集中度低。2005年出版能力实现增长的有12家,负增长的有11家。
链接:4月23日2版《2005集团出版能力回眸》
(二)’06出版社码洋调查:彰显成长性
在提供有效数据的170余家出版社中,2006年销售码洋有50多家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50余家在1亿元到3亿元之间,近50家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2006年,大部分大社的发展比较平稳,增长水平稳定在3%~10%之间。有一些大社也表示,进入2000年后,一批出版社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这两年进入调整时期,除非有超级畅销书或者新兴的热点市场带动,增长率不容易出现大的突破。
链接:4月10日2~3版《2006年出版社码洋调查相关简析》
(三)“十五”统计数据:透析出版产业格局
■ 图书总印数增长远低于品种增幅
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纵横比较“十五”“九五”“八五”嬗变轨迹,我们发现,“十五”末比“九五”末图书出版品种增长55%,总印张增长31%,而总印数增长仅3%。品种增长带来平均印数下降,而平均印数下降却带来平均印张上升。跨越三个五年计划,出版品种从8万增至22万,总印张从200多亿张增至近500亿张,总印数却仍徘徊在60亿册左右,三要素失衡明显。涉及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图书出版增长,文教、自然科学等类大众读物出版下滑。“十五”期间,图书初版新品增长54%,重版品种增长61%。
链接:1月9日2版《总印数:中国图书出版之痒》,3月2日4版《初版与重版:创意与积累》
■ 报纸期刊品种增长数量下降
“十五”期间,报纸品种逐渐减少,而总印数、总印张持续上涨。“十五”期间,出版品种增长、数量下降的状况,在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四类出版物中以期刊为最甚;历经10年,期刊平均每种期印数从1995年的2.61万册,下降到2005年的1.72万册,减少了近万册;“十一五”开局之年,期刊总印数比“十五”末增长,这预示着“十一五”期间期刊总印数下降将得到终结。
链接:3月2日3版《中国报业:调适有度,拓展有方》,5月25日2版《期刊出版:突破窘境,柳暗花明》
■ 农村发行渠道尚需拓展
“十五”期间,农村发行态势不容乐观,“三农”读物出版喜忧参半,农村发行渠道尚需拓展,农村发行统计亟待完善。比较“十一五”规划中的其他数据指标,农村出版物零售比重达到35%是一项高难指标。之所以称其“高难”,是因为“十一五”之前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产业实绩与这一指标差距较大,特别是距今最近的“十五”末年——2005年的农村零售比重仅为22%,与这一指标相差13个百分点,而此前的“九五”“十五”10年间的产业实绩也的确不容乐观。
链接:4月17日1版《农村发行,渴望逾越》
■ 省域市场七强占据近半江山
全国出版物市场总规模为1229.81亿元,按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省域平均规模为39.67亿元。出版物市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只有江苏,50亿元到99亿元的则有山东、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和湖南,这七个省市占全国出版物销售市场的46.86%。
链接:6月1日2版《省域销售市场谁执牛耳》
热点关注
(一)分销
■ 民营书业在思考
上半年,谈到民营书业的前景问题,“要准备过冬天”成为大家的共识,转型碰到深层次问题,联合与重组应该是出路。如民营长沙图书交易会参展单位大幅下滑,面临着维护既有品牌的强力挑战。5月下旬,中发协非工委社科联一行考察了日本书业后,召开了2007书业流通渠道变革研讨会,探讨民营批发转型及中盘建设。教辅书市场一直是民营书业的主力战场,有教辅策划资深人士年初提出了教辅业的新动向,包括二级经销商收缩市场,区域出版加强;教材社发力教辅;风险资金进入教辅业;新华书店系统左右教辅市场;教育资源联姻网络和电子出版。回款难已成为民营书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上中下游各有苦衷,期盼有好的解决方案。
链接:1月5日10版《民营书业转型之坚冰期》,1月26日7版《06教辅业风生水起》,3月27日3版《长沙交易会期待突破》,4月3日5~6版《一个发行员的感悟》,5月29日2版《民营批发商赴日考察,探寻转型之道,做小而专的中盘商》,6月12日3版《回款,民营书业经年顽结》,6月26日3版《关于卖场的N个思考》
■ 中小书店在坚守中寻找新空间
上半年,中小书店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像北京万圣书园、上海季风书园、贵州西西弗书店、重庆精典书店、南京先锋书店等以学术定位的地标书店,他们生存虽然艰难,但仍在坚守,同时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今年初,广州学而优书店开办了一家社区书店。还有不少新华发行集团也把社区书店纳入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大家认为,开办社区书店应注重特色经营、品牌效应、多元化经营和采用会员制。专业书店曾经以其经营的图书专业性强、品种齐全等综合性大书城无可比拟的优势,吸引着特定的读者群。但是,随着综合性大书城品种的不断丰富和管理的逐步完善,专业书店曾经的优势不再明显。在一番尝试和探索后,新的专业书店正以越来越细分市场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链接:5月11日2版《城市地标书店:还在坚守》,5月18日3版《社区书店:步入平稳发展期》,6月22日2版《专业书店以专搏大》
■ 区域市场形成多元竞争格局
上半年,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区域图书市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浙江博库书城高调进入,江苏大众书局盘下思考乐几个门店,上海图书市场开始升温,潜流涌动。一段时间以来,深圳图书市场主要以二元格局的形式存在,即以新华书店深圳书城为代表的国有书店和以八卦岭图书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众多民营书店并存。随着包括贝塔斯曼和浙江新华在内的外来资本的青睐,目前的市场格局已成多元并存。在南京图书市场中,一方面新华书店在经营规模和销售总额上仍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民营书业或以全新的姿态、超前的理念,或以雄厚的资本参与到图书市场的竞争中来,这使得南京图书区域市场变数不断。
链接:2月6日2版《上海市场:差异竞争,共生共荣》,3月30日5版《深圳市场:从二元格局到多元并存》,4月24日2版《南京市场:在错位经营中共生》,6月5日2版《杭州市场:阅读有个性,商家竞逐鹿》
■ 发标一年:社店对接问题仍存
从2005年12月浙江新华与上海世纪进行对接准备开始,“发标”运行已有一年多时间。随着2006年4月1日《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正式颁布实施,书业信息化有了行业标准。但店社双方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和建议。同时,政府、发标委和学者也阐述了“发标”意义、目前推进阶段以及下一步规划路径。
链接:2月2日2~4版《“发标”一年:追踪“社店通”》
■ 外文书店面临拐点
近几年,由于图书发行行业的大规模改革,很多原来独立的外文书店都被整合进各地的新华发行集团,外文书店已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有业内人士认为,外文书业的生存发展到了一个拐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4月下旬,中发协外工委召开2007年度工作会议,21家成员单位出席。几乎所有的与会代表依然认为,外文书店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呼吁保留外文书店金字招牌,发挥其品牌效益。
链接:5月1日5版《外文书店发展面临拐点》
■ 书业企业文化尚处初级阶段
武汉出版发行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书业企业文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而武汉书业企业文化的现状和问题,也是全国其他地区同业的缩影。对于企业文化,武汉市新华书店员工的认同度较高,民营书业实际执行不到位,湖北集团所属出版社企业容貌尚有提升空间,武汉地区大学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初现。大家提出,要科学认识全面了解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制度建设。
链接:4月10日5~6版《书业企业文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出版
■ 区域教辅出版方兴未艾
2004年全国各地实验区开始使用高中新课标教材,而伴随着教材的地方化,自主命题的高考省区已经达到17个,在这种情况下,为各地考试、教学而专门编写的定制教辅,也即区域化教辅,开始成为教辅书出版的新趋势,无论是老牌教辅社和教辅策划公司(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志鸿教育集团),还是新力量(如北京弘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都在这个方面加大了投入——在保证原有全国型教辅的供应的基础上,同各地图书经销商或者地方教育部门一道,开发符合地方市场需要的新图书品种。虽然全国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区域化教辅低风险、无退货、销售周期长的特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业者投身其中。
链接:3月13日7版《湖北教育社:开拓区域市场重振教辅雄风》,7月3日1版《教材地方化催生区域教辅》
■ 中职教材呼唤开发思路创新
2003年以来,中职教育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划,今年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将再扩大50万人,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同时有760所各类职教机构还会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由于大家普遍看好这块市场,参与到中职教材出版的出版社竟有200多家,仅中央级出版社就有40多家。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出版社通过教材开发模式的创新打造中职教材出版的“蓝海”:出版社主动寻求与承担教研课题的各类学会合作进行教材开发,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保证教材的高质量,更可以借助学会的力量做好后期推广,从而保证了教材的使用量。目前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都采用了这种开发方式,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链接:4月17日7版《中职教材出版:依托机构运作高质教材》
■ 教育社转型:涉足大众读物出版
在各地出版产业集团化之后,很多教育社的教材出版被剥离,加之教材招标带来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微利化,客观上就要求教育社和部分师大社在选题上进行转型。2007年这种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一些社在原有的学术出版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大众学术读物,如福建教育社、安徽教育社等;有的则结合自身教育产品的特点,向大众教育市场进军,如大力发展青少年读物和大众图书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其《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可称得上是同类图书中比较畅销的品种;如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的“好故事讲遍天下”等都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出版的有特色的新书;而开发家教图书的华东师范大学社,也从教育概念上进行了一些突破,所开发的图书亦不乏新意。
链接:5月1日7版《在挑战中求变前行》
■ 教材中盘呼之欲出
2月7日,上海新华传媒中盘事业部与陕西世纪锦绣教育图书有限公司就大中专教材的全国推广和发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与出版社谈判取得高校教材的全国总代理权。这种“教材中盘”的模式以产业专业分工为基础,从高校教材出版发行链条纵向联合,意在增强对高校教材发行的市场控制力。
教材科统一征订、采购教材的传统方式,由于2006年的“反商贿”风暴而迅速被打破,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将原来下属的教材科划归学校出版社、学校后勤集团,甚至干脆取消,导致相当一部分学校出现了由于教材科缺位而带来的发行断链,直接导致学生上课拿不到课本的现象。“后教材科”时代呼唤高度市场化的教材中盘的出现,而高校教材代办站由于同高校教材供应的先天联系,最有可能成为新中盘的中流砥柱。
链接:2月9日1版《教材中盘概念出新》,4月17日1版《“后教材科时代”呼唤新中盘》,5月15日6版《“后教材科时代”高校图书代办站如何作为》
■ 专业社致力数据库直销
自国务院颁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国内直销业日渐复苏,一些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市场开拓势头甚是迅猛。出版社这两年也开始发力直销业务,尤其是一些专业图书出版商,因其所出图书的读者群相对明确固定,同时可减少中间环节让利终端客户,对出版社的资金流也可更直接掌控而被看重,陆续有出版社设立直销部门。化工社、人邮社等在图书馆馆配市场都有不少斩获,山东天鸿、广州唐艺等民营策划力量在人员推销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如化工社2006年此项业务已占全社销售的25%,网络销售、会员俱乐部、门店等直销也占到销售总额的8.5%。
链接:2月9日1版《专业社探路直销市场》、4版《专业社致力数据库直销》
■ 专业出版特色与多元之争
目前,专业出版图书品种急剧增加,但受限于信息传递和渠道覆盖,以及数字出版的挑战,读者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单品种图书销售量逐渐下降,专业书销售难、总量有限非常明显,有不少出版社因此打破原有出版范围向外扩张。但究竟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走多元之路”,成为全国科技社和地方科技社长总编年会等会议的焦点。不少人认为,拓展出版范围,实际上有主动放弃差异和特色之嫌,很可能因此“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即便要拓展,也要立足原有特色,先向相近相邻领域扩张。
链接:1月12日5版《科技出版社选题创新与渠道管理》,5月18日5版《透视出版非专业化倾向》、7版《科技出版:专业与多元拓展的智思》,6月12日7版《以专业品牌教材打造出版社新名片》,6月15日1版《地科社年会聚焦改制与特色经营》,6月22日3版《地方科技社如何用活地方资源》
■ 中小社开始异地淘金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版社、出版集团,为了克服人才、信息等出版资源比较贫乏的区位劣势,纷纷进京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异地布局已不仅是大社或集团的特权,一些中小出版社也开始了异地淘金之路:贵州人民社在京成立经典远流文化,明天社在京成立编辑部,湖北海豚在济南成立小海豚。地方科技社也不甘落后,新近就有江苏科技社、广西科技社以及内蒙古科技社派员扎根北京,志在借助北京的人才资源和出版资源淘得真金,并掀起新一轮进军北京热潮。与此相反,北京一些出版社也积极在其他省市布设力量,如外研社在辽宁、湖南分别设立推广中心,纺织社也在上海、广州等设立代表处。
链接:4月24日6版《地方科技社北京淘金》,6月8日8版《书业4大现象》
■ 新法不断出台带热出版
历经13年的酝酿、讨论、几易其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终于在2007年3月16日经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作为一部与民众关系最大、最直接的立法,《物权法》本身及其立法过程都将成为我国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图书出版热潮。此外,今年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等新法出台或新修订,也带动了不少图书出版,新会计准则的运用更是让社店都收获不少。
链接:3月27日6版《物权法13载终成正果 出版社10日竞相出书》,6月8日《传媒周刊》01版《分众传媒将受到〈物权法〉影响》;3月2日7版《新会计准则带热会计书市场》,5月11日3版《专家现身解读新会计准则》,6月8日9版《新会计准则拉动相关书销售》,6月12日《阅读周刊》06版《新会计准则有何创新》
■ 少儿百科热潮再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足少儿百科出版的出版社有30多家,约1000个品种,呈现上升的势头。根据国内权威图书市场调查机构提供的零售报告,少儿科普读物市场销售榜前五位的均为百科知识类读物。少儿百科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如何应对多媒体时代的挑战?对于未来市场的判断,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市场洗礼后,最终将形成几家品牌专业出版社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的格局,其他跟风产品将被市场淘汰。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少儿百科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精准的读者定位、精细的内容定位、精致的形式设计与包装以及与新媒体的互动无疑是关键策略。
链接:5月29日1版《少儿百科又见“黄金期”?》
■ 书签卖出60万高价
出版策划人路金波推出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之后,除了作家本人的高调令人瞠目之外,该书利用书签为某些产品做广告,共获得约60万人民币的广告费,一时成为单本图书衍生品得到的广告费之最。由于相关管理机构明令图书本身不能做广告,而书签广告则是一个空白点,再加上王朔本人多年未出新作,号召力惊人,才促成这一次的“天价书签”。目前已经出现了专业做书媒的公司。业内人士对此极为关注,有的表示,这样的尝试为相对落后的出版业营销开拓了视野,促进中国出版业的变革,使得图书的盈利内涵加大,出版社、发行商、作者、读者各方受益;也有人担心,有传《我的千岁寒》的销售欠佳,假使其远不能达到广告商的预期目的,会不会使得后来者望而却步呢?
链接:3月6日6版《王朔小说新作落户作家社》;《图书营销周刊》4月17日01版《图书媒体化:增加盈利想象空间》、《港台图书中的广告》,02版《发行聊斋:图书中的广告》
■ “80后”纷纷入作协,成立团队协同作战
“80后”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敬明继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岛”团队合作之后,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最小说”创作以及编辑团队,打造自己的第二个畅销MOOK——《最小说》。与此同时,“80后”另一领军人物张悦然,也在不久前宣布加入明天出版社,成立张悦然工作室。也就在今年,张悦然等一批“80后”作者加入了各地的作家协会,成为了当下文坛的“登堂入室”的作家。这是否意味着,这一代的作者已经慢慢成熟,开始从单纯的青春文学创作转型;同时,他们所具有的商业意识,也让他们与前辈迥乎不同。
链接:5月18日6版《郭敬明新书不需防盗版》,6月29日3版《明天社进军文学书领域》
■ 出版社联合体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从文艺、人民、少儿到美术、旅游、经管……同类型出版社成立联合体的现象日益普遍,联合体内部合作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功能开始弱化,渐渐开始形同虚设。有的则不断增强内部的合作,在不久前青岛召开的华东六少社长会议上,就有从资本层面合作的提法。又如华东六省少儿联合体先后在南昌、合肥召开的全国少儿订货会,华东六少又在谋求共同亮相的可能,文图联8月、10月将召开两次会议……联合体的合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链接:1月30日3版《出版社联合体都在做什么》,3月23日5版《听书推进订货,服务不忘提升》,6月1日6版《人民社联合体间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 原创文学网站开始变身经纪人
原创文学网站以其高点击率和数以百万计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一块风水宝地,但是,这些都未给网站带来很好的赢利。网站该如何发展?付费阅读与介入实体出版乃至其他形式开发并行,成为大多数网站的共识。这一改变,将文学网站从产品发布平台一下子变成了经纪人身份。如今,很多网站要求其发表作品就要将作品版权签约给网站,再由网站以经纪人的角色,为作者选择合适的出版社、影视公司、动漫游戏公司合作,共同包装作品。换言之,作者可以单纯搞创作,其他的事情由签约网站来完成。有专业人士断言,出版业的经纪人时代已经到来。
链接:1月26日6版《网络时代出版社如何网住写手》,6月22日6版《原创文学网站盈利模式探讨》
■ 奥运图书出版市场启动
2008年日益临近,出版社在奥运图书出版方面也有新动作,希望能够把握奥运会前后这一黄金时段的商机。根据前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奥运图书出版呈现出一些新气象:对奥运图书市场的认识更加理性;对奥运图书的出版有了更多规划;选题方向非常明确,并充分与自身优势相结合;读者定位变得细致明确,出版社更加看重服务和营销;奥运图书的内容也有所拓展。
链接:5月18日 6版《奥运图书出版呈现新气象》
■ 畅销书盘点揭示必然规律
中国畅销书经过10余年散兵游勇式地发展,仍然没有成规模成系统,让人不禁追问其中的原因?透过畅销书的经济热浪和轰动效应,深入探究畅销书背后隐含因素,揭示“偶然畅销”背后的“必然规律”,发现我们的畅销书在写作—流通—接受的过程中缺少一种有效的机制——文化价值评判机制的监控和反思,并得出一个结论:依然处于变动之中,依然不完善,还需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为给业界提供更多的畅销书文本作参考,2006年刚过,我们就推出当年美国与中国大陆畅销书的盘点。
链接:《阅读周刊》1月16日02版《2006年美国畅销书大盘点》、03版《2006年中国大陆畅销书大盘点》
■ 悬疑小说能否成为中国的畅销书类型
为什么在美国图书市场最受欢迎的是悬疑心惊悚类作品?我国悬疑类作品的写作和出版现状如何?未来本土悬疑小说能否成为畅销书的一个新类型?恰在此时,我们利用1月18日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举办的“首届中韩推理悬疑文学影视论坛”,探讨了中国推理悬疑小说该往何处去,以及如何走出“国外侦探小说纷纷压境而中国原创悬疑类作品在此狂潮前缺席”的困境。
链接:《阅读周刊》1月23日01版《中国推理悬疑小说该往何处去》、03版《本土悬疑小说能否成为畅销书主体》,6月19日2版《美国读者为何钟情悬疑小说》
■ 中国动漫产业是孤岛吗?
随着出版业的多栖发展以及对创意产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开始尝试动漫游出版的开拓。事实上,动漫游三大内容产业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产业,它们的上游正是出版业。要从根本上提升原创动漫产业,图书出版业是第一条主战线。原创题材的第一个试金石在哪里?无论创作者是以原创小说或是原创漫画的形式来呈现,图书出版业对动漫产业的提携肯定是关键。有很多出版人已经意识到,中国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其实背后都有强势的自主图书出版业。但是出版如何介入,业界都很盲目,这是我们策划动漫专题的缘起。
链接:《阅读周刊》2月6日02版《中国动漫产业不是孤岛》、03版《三种核心力量同时运转的动漫产业链条》,6月5日02~03版《动漫游创意核心直击:揭开奇幻文学的神秘世界》
■ 童书遭遇被误读命运
真正的童书应该是以儿童的精神需要为第一要义的,是有助于儿童成长的图书,而不是完全“成人化”的教育类图书。与欧美国家相比,童书在我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被理解和重视,不管在出版界,还是在教育界,还是在文学界,童书都遭遇着被误读、被忽视,甚至被简单利用的命运,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在“六一”儿童节,我们从多角度观察了童书的处境。
链接:《阅读周刊》5月29日01版《中国童书遭遇五大尴尬》、02版《两极分化的中国童书现状》、03版《中国名作家为何不愿写童书》、04版《如何倡导和推广青少年阅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由冷转热
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成果出版,是告别农耕时代的新四库全书,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投入大,运作难度高。出版社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意义和文化地位知之甚少,出版又该如何厘清人们长期的误解,真正地调动起大家的阅读欲呢?尤其在纸质阅读率迅速下降的互联网时代,出版界如何找到市场的出口,取得社会与经济双效益,形成出版的良性循环呢?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专题中一一做了解答。
链接:《阅读周刊》6月12日02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出版界态度由冷转热》、03版《重视民族文化比“申遗”更重要》
(三)传媒
■ 中国期刊协会换届
2月6日,中国期刊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成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任会长。同时,大会聘请邢贲思任名誉会长,张伯海、刘有志为顾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给予中国期刊协会工作高度评价。她希望协会继续推动期刊业转换体制机制,加快改革创新,更加积极地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和期刊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态势,更加广泛地吸纳业界人士参与协会工作,更加细致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增强协会在行业内的代表性、权威性以及协会工作的主动性。
链接:2月9日1版《中国期刊协会换届》
■ 总署规范期刊出版形式
新闻出版总署4月中旬发文,将从7月起,总署对全国9000多种期刊的出版形式进行全面检查,总署报刊司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定了《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期刊出版形式规范》对期刊的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广告经营许可证号、期刊条码、期刊名称、期刊主要责任单位(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印刷发行单位、总编辑、期刊出版标识(期刊编号、刊期)、版权页和期刊标识文字都有明确的要求。
■ 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召开
5月14日~1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期刊联盟主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期刊业精英汇聚一堂,共话世界期刊业的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届大会以“杂志丰富你的世界”为主题,中外期刊人士围绕“数字化”、“广告经营”、“内容编辑”等具体期刊业务展开了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本届世界期刊大会是继1997年在日本举办之后第二次在亚洲国家举办,为世界各国期刊传媒界了解中国期刊产业提供了一次绝佳机会。
链接:5月15日1版《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京开幕》
■ 杂志赠品死灰复燃
7月号《嘉人》杂志和7月号《时尚COSMO》杂志中,香奈儿一款最新上市睫毛膏随广告一起投放,如一颗重型炸弹炸开了沉寂将近9个月的期刊赠品大战。继去年9月部分刊社发起“反赠品倡议书”后,业界对于期刊赠品的争议再次掀起,是实物广告还是赠品,成了矛盾的“焦点”。6月22日,中国期刊协会召开“进一步规范期刊发行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和中国期刊协会同时要求,各期刊社要继续遵守反赠品“自律协议”,对于“实物广告”的界定将通过调查有关部门进一步确立。
链接:6月22日《传媒周刊》04版《一支小小睫毛膏会否引发反赠品新困境》
(四)营销
■ 出版社谋拓网上销售“蓝海”
以当当网为代表的网上书店快速发展,正在为出版社搭建越来越广阔的销售平台。网上书店成为出版社眼中的“蓝海”,与其优势不无关系:无店面租金成本、无上架时间限制、无营业时间约束、无国界经营等都令实体书店难以望其项背。特别是能够无限期地实现售卖,延长了出版社全品种图书的销售周期,是“长尾理论”的最佳实践者。
网上零售销售模式,在为出版社提供市场信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大型网上书店的新书排行榜已经成为实体书店进货的参考。网上书店在帮助出版社开发潜在读者群方面同样功不可没。基于网上书店的优势,出版社不约而同地将网络作为新的营销阵地。但对于多数出版社而言,因受资金、物流、规模、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仍更多依托大型网上书店。
链接:1月23日1版《出版社谋拓网上销售“蓝海”》
■ 营销创新论坛打造交流平台
在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国内关于出版业营销创新的首次论坛——2007书业营销创新论坛于1月12日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图书商报社主办,目的是宣传图书市场营销策略,为我国出版业的营销策划创新搭建一个长期、高效、权威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推介优秀的营销案例,传播新理念,学习新知识,关注和服务于中国出版业品牌营销创新工作。与会嘉宾就我国出版业营销创新畅所欲言。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台湾大块文化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商务印书馆营销策划负责人张稷、外研社社长助理王芳、电子工业出版社易飞思公司总经理郭晶等的精彩主题发言引起了现场听众极大关注。作为该论坛重要内容之一的2006年度营销策划案例推介,活动主办方从上百个案例中,遴选出27个案例。
链接:1月16日1版《营销无限 创意无限》,《图书营销周刊》01~04版《2006书业营销创新获奖案例精粹》,1月19日2~3版《书业营销“论剑”大学创新论坛“争锋”》
■ 营销活动品牌化趋势
近几年来,一些出版社和书店会将举办得比较成功、影响力比较大的活动保持下来,用同一形式反复地有规律地出现,成为知名度比较高的营销活动。比如广州新华书店的读者日、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的“校园人文行”、商务印书馆的“博士姐姐教你查字典”、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华章书院”等。这些品牌活动的共性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不是为推荐新书而推荐新书;品牌活动采用一种可长期进行的形式,活动具体主题内容容易更新;有年度计划,组织细致;活动名称易记忆。
链接:1月12日《图书营销周刊》03~04版《2006书业营销盘点:让品牌活动常规化》、《出版社品牌活动点击》、《书城品牌营销解析》
■ 二级城市市场潜力引起关注
多数出版社最初都以中国三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为开拓重点。而近年来,出版社越来越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做好大城市销售工作的同时,大量的二级城市尚待开发,即针对二级城市的具体特点研发适销对路的图书,并通过有效的渠道加以推广。为此,本报进行了“2006发行部眼中的十大潜力城市”的评选,根据最终出版社投票高低,评选出发行部眼中的十大潜力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温州、常州、泉州、东莞、柳州、苏州。同时二级城市的书店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经营。
链接:1月12日13版《2006发行部眼中的十大潜力城市》、14~15版《2007也许会让你意外的八个城市》,《图书营销周刊》6月15日01版《无锡市新华书店收银超市化》、05版《数字化上架门市业务应用报告》,4月6日1版《书店开到市政大厦》,5月18日1版《江苏通州市新华书店:设计给所有新华人的礼物》
■ 针对老年人的图书营销出现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已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代。老年图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老年人购书越来越多,把图书作为礼品赠送给长辈的也屡见不鲜。书店针对老年图书的营销举措有所增加:有的定期邀请专家召开健康知识的讲座,有的长期设立健康图书专柜,有的在节假日推出优惠打折、赠送礼品活动。同时,出版社针对老年读者策划出版的图书也越来越多,并从选题策划之初开始营销,且比书店思路更为开拓,营销方式更为新颖,销售途径更为多样。
链接:3月9日《图书营销周刊》01版《针对老年人营销图书,有戏么?》、《把握营销老年读者三诀窍》
’07国际书业要览(上半年)
■ 并购热浪延续
2007年上半年有五宗出版业并购案格外引人关注。3月21日,贝塔斯曼集团与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和花旗银行建立合资公司,拟竞标购买标价50亿美元的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5月,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最终被两家著名风险投资公司Apax Partners和OMERS Capital Partners以77.5亿美元的现金买走。不久,汤姆森又开出176亿美元的高价计划收购路透社。其加大在STM领域和数据业务领域投入的意图十分明显。和汤姆森把教育出版视为累赘大相径庭,教育出版巨头培生集团买下在线学习服务商eCollege,从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手中收购哈考特评估测试公司和哈考特国际教育出版公司。同时,培生还想在商业财经信息领域实现规模化效应,于6月联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试图超过新闻集团50亿美元的出价,竞购道琼斯公司。
链接:3月23日1版《贝塔斯曼竞购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5月11日1版《培生分食哈考特》,5月15日1版《汤姆森集团连传爆炸新闻》,6月29日《培生新闻两大集团争购道琼斯》
■ 互联网创新出版业务
利用互联网拓展营销、挖掘潜力作品和写作新秀乃至实现自助出版。互联网一方面给传统出版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一大批在线出版网站。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旗下品牌“试金石”在年初展开了一项名为“第一章”的写作竞赛,旨在通过网络挖掘写作新秀。1月,英国法律和技术顾问贾斯廷·派顿创建了一个维客(wiki)网站,来帮助自己完成一部关于博客和全民媒体的作品,此举也许标志着博客们的集体智慧向出版领域的延伸。而网络营销也越来越被书业各方所重视。不仅出版社积极投身网络营销,作者和代理人也通过各自的网站进行营销,通过网络视频造就出作者的明星效应。同时,新兴的在线出版网站,凭借强大的号召力和低成本的运作方式,挑战传统出版领域,成就了网络新生代写手和那些被主流出版界排斥在外的愤怒的反叛型作者。
链接:1月19日12版《维客成为出版领域新面孔》、《西蒙·舒斯特上演“文人选秀”》,2月13日1版《英国在线出版风头正健》,3月2日10~11版《网络营销:数字时代流行话题》、《出版商牵手电影商发力网上营销》、《数字化代理人》、《作者如何通过视频推介图书》
■ 发行商破产引发合同纠纷
大多数英美出版社与零售商都是通过发行商实现物畅其流、资金回笼的。发行企业的倒闭、破产给出版社及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的动荡和损失。因此,如何在签署合同时就考虑周全,有效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成为国外出版商今年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2月,美国重要图书发行商之一,高级营销服务公司(Advanced Marketing Services)在其投资银行做出不再同意AMS延期偿还贷款的决定之后,申请破产。破产令许多出版社身陷欠款泥潭,大伤元气。
链接:2月6日1版《难偿2亿美元债务 美发行商申请破产》,3月16日7版《发行商破产引发合同思考》
■ 新型图书销售渠道不断增加
与其在大书店掏钱买架位,还要看店主和营业员的脸色,出版社不如多走几条销售渠道,谁说卖肉、卖礼品的地方,卖书就不行呢?礼品市场在出版商心目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不光是兰登书屋和Chronicle两家大牌出版社把书店销售之外的收入作为重要的财源,就连一些中等规模的出版社也对图书挑剔起来,根本不会考虑出版那些无望打入礼品店的作品。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更是越过礼品代理商,通过本公司销售代表直接向礼品店铺货。而非图书专业零售商本身,也日益表现出对图书零售业务的浓厚兴趣,除了超市在图书零售市场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以及星巴克全面挺进图书销售之外,图书批发和馆供领域也吸引来了业外零售巨头。
链接:1月19日1版《英国伍尔沃斯集团收购馆配商伯特拉姆斯》,2月2日7版《美国书业人士迎新谈创新》,3月2日12版《出版商进军礼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