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三切面研判’09中国书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7/14 作者:马莹

■商报专题报道组 执笔/马莹

2008年,是对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30年的一次大考,我们交上了合格的答卷;2009年,是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攻坚年,我们已有及将有何为?作为本报的“保留节目”,每到年中及年尾梳理一次的中国书业大势大事愿与读者一同沉思,一同展望,一同分享书业2009年的行程。

切面一: 出版管理与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发出“动员令”

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09]16号)的发布,不仅为2009年总署确定的改革主题年、攻坚年做了最好的注脚,更因其将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而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5月21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分属116个主管部门的148家尚待转制的部委出版社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转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透露,原计划今年能够推进80家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实际上现在摸底报名的有100多家。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为了提高实力和竞争力,转制是最根本的路径。与此同时,整个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进入收尾阶段。全国100余家大学出版社,除5家2007年成立时即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外,目前已申请列入转制行列的第一批有19家,第二批有62家,共计81家,其余出版社也将陆续提出转制申请,第三批大学社转制工作可以说已经全面启动,并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转制任务。地方出版社转企改制正朝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也已接近尾声,报刊出版单位的分类改革也在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目前,新闻出版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都已明确,各出版单位将如何填写这份答卷?今年下半年答案会揭晓。

链接:4月10日1版《各方关注新目标新任务新政策》、5月22日1版《中央在京社体制改革总启动》、5月26日1版《转制大学社的四大悬念》、5月26日2版《部委出版社改制加速度》、6月9日1版《政策利好强力助推部委社改革》。

出版业应对危机力争扩内需保增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已成各行业现阶段的最大目标,新闻出版业亦将此作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上,无论是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还是国家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都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扩内需、保增长,新闻出版业有许多文章可做。

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正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成果,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文化支撑。新闻出版总署利用政策杠杆的作用,先后制定了9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加快了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的步伐,加大了10多个在建项目、规划项目的实施力度。

目前,国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文化公共消费是国家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正在盯准这一市场,以期再上一个新台阶;金融危机之下,出版上下游发力图书营销,利用各类促销手段,各大书城零售“牛气冲天”,彰显“口红效应”;在抓好高端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消费两个市场的同时,传统出版业也在抢占高端,在新型的文化产业中寻找新的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链接:2月6日1版《牛年开市利好彰显“口红效应”?》、3月6日1~2版《书业如何扩内需保增长》。

新闻出版管理掀开新一页

书号实名申领 历经5年的研究和探索,新闻出版总署在1月8日正式印发《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书号管理改革从试点阶段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网上实名申领全面推开工作分三批进行:第1批100家(含60家试点)出版单位于1月8日开始,第2批239家出版单位于2月底前进行,第3批240家出版单位于3月底前进行。4月1日,全国的出版社实现了书号、条码的网上免费申领、下载,改变了过去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发”书号给出版社,由出版社自行“对号入座”的传统做法。出版业内人士用“更快、更准、更规范、更透明”来概括书号实名申领的意义。

出版单位等级评估 新闻出版总署去年6月出台的《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被称为“进一步推动、引导和规范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工作的标志性文件”,从公布的那一天起就格外引人瞩目。据记者了解,经过一年多各项评估工作的推进,首批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的结果将在近期公布,这表明出版行政部门对图书出版单位的管理已经和正在从单一的定性管理转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对促进图书出版单位的优胜劣汰,图书出版单位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品牌的构建,将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版职业资质建设 4月24日,总署发出《关于做好2009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工作的通知》,并启动了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工作,由此,出版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岗位准入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资格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用3—5年时间,在我国新闻出版系统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体系;在新闻、出版关键岗位建立国家行政许可类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和注册管理制度体系;在新闻、出版重要岗位建立国家级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

链接:1月9日5版《书号实名申领出版管理新开端》、2月20日1版《书号实名申领开启信息资源整合》、5月8日1版《职业资质建设须适应产业发展》。

切面二 产业纵深发展

国有民营“联姻”日益亲密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共和联动,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与著名英语学习品牌“王迈迈”,安徽出版集团所属安徽科技出版社与星火国际,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所属岳麓书社与著名教育学家肖川,明天出版社、齐鲁书社与志鸿教育……2009年,对民营书业来说无疑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民营书业将出现新一轮洗牌与蜕变,其中,民营与国有的“联姻”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新动向。

随着国有与民营对合作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新一轮合作正呈现出新的特点:合作更公开、合作的主体更全面、合作方式趋于多元化。无论是参与合作的国有出版社、出版集团还是民营出版机构的负责人都谈到一点,做大做强是二者“联姻”共同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一个——书业发展繁荣。

链接:4月28日1版《国有民营扎堆牵手数博会》、5月12日1版《国有民营联姻期待相看两不厌》、5月15日1版《国有民营牵手能否如愿以偿?》。

出版集团组建进入“收官期”

今年上半年,青岛出版社集团、黑龙江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分别在3月18日、5月18日、6月28日相继挂牌。6月22日,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在成立5周年之际,将名称正式更改为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以全新面目启动新一轮改革发展。除此之外,《福建省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高效工作下20天内批复通过;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3月11日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了《共同促进宁夏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合作协议》,以进一步推动宁夏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出版发行集团组建潮,是出版业乃至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产物,同时也催生了出版业格局的深刻变化。青岛出版社集团的成立迈出全国副省级城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则是我国第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第一家民族地区出版社集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家出版社集团。

相比国内已成立的出版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黄河出版发行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的组建的步伐确实稍显缓慢。但是,“慢”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改革的稳妥。随着这几省出版集团化改革步入“收官期”,国内出版集团的组建进程有望在近期宣告完成。

链接:3月17日1版《出版集团组建进入“收官期”》、3月20日1版《青岛出版集团亮牌》、5月19日《“龙江”集团亮相后来居上》、6月19日1版《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挂牌在即》、6月19日1版《上海文艺总社以集团化面世》。

上市、重组由关注向实操过度

相对于前几年不少集团对上市的空前关注和讨论,今年上半年,不论是已上市出版集团的资本运作还是未上市集团的筹备工作都进入了实操阶段——4月17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与吉林出版集团合作成立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五一前夕,安徽出版集团首吃“螃蟹”,与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签订合作协议书,发行5年10亿元企业中期银行债券;6月26日,北方联合出版传媒与天津出版总社、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国出版业跨地区联合,以资本运作方式进行资源整合的探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6月17日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股改上市工作动员大会正式传出,中宣部批复该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旗下12家出版单位整体进入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荣宝斋原上市计划和方案不变;7月2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凤凰置业公司借壳秦皇岛耀华玻璃获得中国证监会通过。

除了出版集团,一些强势新华发行集团正在低调组建股份公司,悄悄等待上市。

链接:5月5日1版《“有钱人借钱”为哪般?》、6月19日1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最新消息股改上市新方案“四大利好”》、6月30日1版《强强联手跨区资本运作资源整合》、7月3日1版《百亿集团凤凰成功借壳耀华》。

出版业布局数字出版进入“战国时代”

与一年前相比,出版业对数字出版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几乎是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不断有出版集团成立数字出版中心、数字出版管理部甚至数字传媒公司,同时,出版集团与移动运营商和技术服务商们频繁地接触,并签下了一系列或框架或详细的合作协议。不可否认,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日趋明朗的市场前景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尽管标准的不统一、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投入大产出小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但数字出版已然作为各大出版集团战略规划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频频出现,各家纷纷从最初的观望进入到实操阶段——根据集团实际制定详实的发展计划,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小心地计算投入与产出,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是一个“战国时代”,在数字出版领域输掉先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丢掉了出版主业的未来。

链接:2月6日1版《广东省出版集团重金投资数字出版》、7月3日5~6版《出版集团布局数字出版动作频仍“战国时代”看谁赢得先机》。

切面三 热点聚焦

业内人士倡议循环使用应缓行

近几年,有关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自从2008年春季教材循环使用制度推行以来,既有循环使用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肯定的声音,也不断出现教材循环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尴尬信息。目前教育部相关部门正在就教材循环使用政策推广情况进行调研,但出台相关政策仍需时间。基于当下严峻的传染病防控形势,在各地中小学校配备合格的消毒设备和管理手段之前,采取必要措施应对秋季教材循环不仅有必要,而且紧迫。

链接:3月3日1~7版“教材循环使用应该缓行?”专题;3月13日1版《本报教材循环使用专题引发业界强烈关注代表委员联名提议解决之道》、6月26日1版《教材循环难题亟待各方共解》。

教材招投标悄然停止

一度“暂停”的教材招投标政策近日有了新进展——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实施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全部农村和越来越多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已经改由国家埋单免费供应,教材招投标关注点已经转向免费义务教材的政府采购,原“从2008年秋季开始,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将推向全国”的规定,事实上已经停止执行。

当初教材招投标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向国务院报告申请执行;日前仍由发改委牵头,会同两部门向国务院申请不再执行,对国函[2005]15号文件即被视为“终止执行”,国务院不需再行文件。这一情况记者也分别从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得到了证实。虽然招投标工作停止了,但其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并未因此烟消云散。非出版集团、非新华系统进入教材出版发行,这是一个信号,教材出版发行的独家经营权迟早会打破,相关人士应该早做打算。

链接:6月30日1版《教材招投标悄然停止》。

基层新华增值税免征有望延续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按文件规定,上述优惠政策至2008年12月31日执行期满。2009年乃至今后,这一政策能否延续,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问题。经本报向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最新了解获悉,新闻出版总署对扶持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高度重视,总署领导曾明确表示,要争取有关优惠政策的延续执行。据悉,新闻出版总署的建议得到国家财政、税收部门的充分理解,并正在积极研究,形成文件后上报国务院批准颁发执行。

链接:6月12日1版《基层新华增值税免征有望延续》。

书业广告投入创新高

电视广告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推广方式,但投入大、风险高,并不适合利润相对较薄的图书行业。但是,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从3月起,计划投入6000万在多家电视台黄金广告时段同步播出系列高端时政图书的广告《天险变通途》。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经营者收缩战线,减少开支,采取保守策略,而时代华语却反其道而行。有关专家认为,图书企业如此大规模投放央视和省级卫视,闻所未闻,无疑值得关注,不论成功与否,都将成为2009年中国书业的一次营销大事件。

链接:2月24日1版《时代华语6000万力推高端时政书》、4月21日1版《今天出版业还该不该做广告》、5月15日1版《今天出版业该怎么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