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商小说”:网上线下的新体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5/5 作者:

\Images\2005-2009\20090505T1305.JPG

潘凯雄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家。曾任《文艺报》社理论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国内第一个以职场小说和商场小说为主题的类型小说征稿大赛“2009首届‘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在著名网络社区天涯社区和新浪博客正式启动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场情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场智慧?成为网友热烈讨论的话题。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创长篇小说创作基地和商小说出版策划工作室也将在今年6月联合组织推出“‘商小说’作者交流营”活动,本报记者特意就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寻找中国本土叫好又叫座的原创职场小说和商场小说,怎样鼓励更多职场、商场中人和优秀的小说作者投入到职场小说和商场小说的写作等话题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采访人:辛明(商报记者) ○受访人: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秉持文学读物的传统出版方向,此次在网络平台上大规模推出“‘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让人会产生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会选择网络平台?二是为什么会选择“商小说”这样一种界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之所以选择在网络平台上大规模推出“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与我们长期以来所秉持的出版理念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挺拔主业、调整结构、丰富品种”。我们的“主业”毫无疑问就是出版,或者说是以文学出版为主体,至于采用纸介还是数字形态,不过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并未从本质上偏离我们的主业。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兴写作与阅读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尤其是深受年轻朋友的喜爱。写作与阅读市场客观存在着的这种新情况、新状态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因此,此次我们选择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这次大赛,只是顺应时势在传播方式上作出的一种选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主业的偏离,也不等于我们抛弃了传统。在我们看来,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传统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本次大赛以“商小说”为约定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可言说的地方。任何一场“比赛”总是要有一种共同的约定,这样才具有可比性。而我们这次选择“商小说”为参赛者的共同约定,一方面是因为“商”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相对具有宽泛性,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因而能吸引更多朋友的参与;另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商”对于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农耕传统的国度而言又是一种新生事物,不仅使参赛的朋友多了一份创新的可能,进而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鲜的阅读体验。

●以往网络平台上举办的文学大赛已经有过不少,但此次不同的是,这是第一个由传统出版机构发起主办的文学大赛,并且将直接对口作品的线下出版。人民文学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举”?

○我并不认为我们发起主办的这次大赛是一种“创举”,诚如你在提问时所说的那样“以往网络平台上举办的文学大赛已经有过不少”,所不同的只是这次由我们这种“传统出版机构”所发起主办,这里就又说到了“传统”。不错,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也的确形成了不少自己的传统,但这种传统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创新本身就是我们这个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文学出版中,由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牵头发起主办的活动并不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次大赛看作我们社工作的一种常态而非什么“创举”。

●人民文学举办这次网络大赛的优势有哪些?○我们利用网络平台举办文学大赛的确是第一次,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探索和总结的地方。但我想尽管是第一次,我们也依然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如我前面所说,虽然这次大赛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与以往所不同的只是传播方式,无论是“主业”还是这种“主业”的内容本质属性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既往优势在这个平台上同样能够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的品牌、比如我们对内容与艺术表现的把握、比如我们对创新的敏感、比如我们对质量的标准等等,这些属于文学创作基本规律的范畴并未因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我们也为这次大赛的发起与主办进行了精心的前期准备,所参与的团队无论在“商”在“文”在“网”都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值得信赖与期待。

●网络上的作品一向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国家级文学出版机构,它的品牌本身代表了一种质量要求。对于此次大赛参赛作品的最终质量,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什么样的信心?

○线上作品的确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这次大赛是由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起主办就不存在。因此,我不敢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次大赛所有参赛作品的质量就能够整齐划一,但我对最终入围作品的基本质量还是充满信心的,而这种信心至少是建立在如下两个基础之上:首先,网络写作这样一个难以统计的庞大群体确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如此庞大的写作群体为一批有特色作品的产生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而“商小说”的这种约定的宽泛性又为更多写作者提供了参与的可能;第二,作为这次大赛发起主办方所准备的工作团队,其在“商”在“文”在“网”等方面的专业水准,也为有特色参赛作品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专业保障。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这次大赛效果最理想的预期是什么?

○我们对这次大赛效果最理想的预期可以用“发现”与“推出”四个字来概括。即发现一些具有丰富“商”生活经验和独特艺术表达能力的文学创作新军;推出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文学作品。

●传统出版和网络的结合在之前已经有过很多尝试,但这种结合更多体现在图书出版的后期推广阶段。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网络可以说是在作品“源头”上的结合,是否带有更多实验性?实验的结果可能带给传统出版的未来怎样的契机?

○传统出版与网络的联姻的确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此前的这种联姻更多的又的确只是一种相对相互被动的结合。比如传统出版一味追求网上点击率甚高的作品作为自己纸介出版的产品;反过来,网络也急于将纸介出版物中受欢迎的作品搬到网上收费下载阅读。双方处于相对被动与等待的状态。而我们这次发起主办的大赛,是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从一开始的选题源头就开始合作,大家既共同设计又各取所长,可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殊途同归。我想这样一种联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比之于既往的那种联姻无疑要强得多,也更有利于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各自的优势得以发挥。我们这次这样操作的确带有某种“实验性”,至于实验结果如何,所带来的影响,我想绝不仅仅只给传统出版带来某种契机,对网络出版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