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辞旧迎新,且将好书来贺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12/25 作者:潘凯雄

在我看来,中国出版集团12月列出的这期推荐畅销书榜与其说是在辞旧,不如说是在迎新更为确切。我相信,在榜的这12种新书一定都是各出版社在即将拉开大幕的200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的主打产品。“贺岁书”概念的出现已有了些年头,以书贺岁当然是个不错的创意,但重要的恐怕并不在于是否冠以“贺岁”之名,更在其实际内容如何。位于中国出版集团2007年12月推荐畅销书榜单的这12种图书本本就都有的一说,实为贺岁备上了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

先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献上的三道佳肴,其制作者个个皆是可圈可点的“星级人物”。王朔在文坛沉寂数后于2007年强势复出,先是有《我的千岁寒》高调亮相,继之《致女儿书》悄然着陆,虽不似《我的千岁寒》亮相时那般喧哗,但市场反响与销售业绩一点也不弱于前者,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功效;而年终收官的这部《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则可以说是《致女儿书》的姊妹篇,两者一虚一实,相得益彰,端的出世了一个似曾相识又与往不同、与众不同的新王朔。阎真之名虽不及王朔那般震耳,但绝对也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主儿,几年前面世的《沧浪之水》几乎未见炒作,却蔫不叽叽地销售了几十万册,至今仍为卖场添货的常客。阎真之笔犹如一柄刀,不紧不慢地将生活细细剖开。在这本新作《因为女人》中,阎真之刀伸向了女性,指向了爱情,一位男性能将女子与爱情写得如此纤细,是阎真所长也是本书所长。杨志军连续两年携其心爱之《藏獒》闯荡文坛,动静甚大。但三部曲之大忌则常在“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令人吃惊的是杨志军的这部《藏獒》(终结版)非但没衰,反倒“雄起”,这是杨氏的本事,虽獒声依旧,但由犬及人,由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就使得原本单调的獒声变得复调了许多。

比之于上述三位“星级人物”,于丹教授近年之声名更是如日中天的了。说完《论语》品昆曲,她的这本《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想不火都不行,到了“明星”及“粉丝”这般层次,写什么怎么写都不重要了,剩下的只有两字——狂热。在这期榜单上,同属“星级人物”的还有一个朱德庸,其威力虽远逊色于于丹教授,但其系列漫画亦早有自己稳定的“粉丝”群,因此这套全七册的《双枪炮》系列同样不会为销路所愁。

自打“正说”与“品”一类读物风靡市场后,面向大众的史学热了起来,专业的价值评价是另一回事儿,而热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本期榜单亦有两本读物当属此列。《康震评说李清照》有CCTV“百家讲坛”这个强势媒体作后盾,更兼有李清照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余音绕梁,市场前景没有不乐观的理由。另一本《蒋纬国口述自传》说的“史”虽不及“明朝那些事儿”那般久远,但蒋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位置还是足以引起一些读者的阅读兴趣。

剩下的五本读物虽没有上述七种读物那般风光的理由,但因其内在的品质淳厚,令我们同样有理由期待其在市场上的不俗表现。蒋子丹的《动物档案》与《一只蚂蚁领着我走》其主题皆归于人与动物之复杂关系,有对人性弱点的反思,更有知识者的悲悯、良知与真诚,这三者正是当下社会普遍缺失的,而缺啥补啥,缺啥俏啥同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仅在这个意义上说,蒋子丹的这两本新作就值得期待。引进版的《认识电影》是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等众多世界知名大学影视课程的指定教材,亦是培生集团全球最畅销的教材之一,其权威性与经典性可见一斑;至于《艾默生管理——50年持续制胜之道》与《领导艺术:化冲突为机会》则归属于商务版的经管类大旗之下,成功而成熟的理念,自然也就不乏追随者了。

十二种新书,本本可圈,册册可点,或捧读或馈赠,绝不枉为贺岁佳品。

中国出版集团2007年12月推荐畅销书

虚构类

\Images\2005-2009\sb071225B1001.JPG

非虚构类

\Images\2005-2009\sb071225B1002.JPG

中国出版集团2007年12月在榜畅销书

虚构类

\Images\2005-2009\sb071225B1003.JPG

非虚构类

\Images\2005-2009\sb071225B1004.JPG

中国出版集团2007年第四季度推荐常销书

\Images\2005-2009\sb071225B10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