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对话60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29 作者:

精彩对话串串烧

老出版人与新出版人

杨德炎:数字出版和资本运营已经融入中国出版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爆发力;集团化的发展、上市潮的掀起、双百亿目标的提出,都有不可估量的前景。

宋志军:在新情况下,需要建立新的秩序。新秩序是否有利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出版业的未来。

老发行人与新发行人

黄国荣:现在搞发行,光凭着一股热情和不怕苦精神是不行了,还要求努力提高发行工作者的专业文化素养,要有现代的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并要全方位地掌握第一手出版和市场信息。

李春凯:现在整个出版产业体制的变化,包括发行行业渠道的变化,已经发展到大的调整和变革期,正面临重新洗牌。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正因为这种变革,更能激发出热情和激情。

国有书业与民营书业

石女士:目前,民营书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已成为中国书业不可替代的力量。但其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在政策支持上还不够有力和充分,其自身也存在着资金少、规模小、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何根祥:前几年,国有书业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而民营书业看起来发展势头较强劲。现在,国有书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过这样一来,也将促进民营书业的发展。

网购与店购

网购读者:在网上买多沉的书都能给直接送到家,何况网店半夜开门,吃着满嘴的点心、穿着破背心都能随意逛;加上如今传染病肆虐,甘做宅男宅女。

店购读者:实体书店越来越追求一站式书城。内部结构、图书陈列、阅读休闲区,甚至整体墙面的颜色,都是按照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最舒适程度来布置。置身其中淘书、选书,不知道要比对着一个暗藏辐射的电脑显示屏强多少倍。

老出版人VS新出版人

\Images\2005-2009\20090929T3101.JPG

杨德炎

1945年生。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总编室副主任、主任,助理总经理,后借调到我驻德、瑞士使馆。1992年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1996年4月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现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

\Images\2005-2009\20090929T3102.JPG

宋志军

1975年生。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华书局工作,2004年3月起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现任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分社社长。责编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论语〉心得》等一批畅销书。

记者:您当年是怎么进入出版业的?您认为一个合格出版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过去和现在有变化吗?

杨德炎:我是1966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我为在编辑队伍中有像沈雁冰、胡愈之、叶圣陶、陈翰伯、陈原这样的优秀编辑家而感到自豪,他们常说“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出版工作者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有职业道德、有专业知识、有服务精神、有创新理念、不断学习的人。现在新技术、新观念、新理念不断出现,但一个合格的出版编辑工作者的标准应该是一以贯之的。

宋志军:我是2001年研究生毕业以后经过双向选择进入中华书局的。如果把“怎样算一名合格的出版人”这个问题缩小到“今天做一个合格的大众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的话,我觉得有两条很重要:一是对于出版信息的追踪和判断能力,二是对于各种出版资源的整合能力。做一本“专书”不是很难,但要转化成大众可以接受的精神食粮,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密切配合。此时,一个编辑就要充当“粘合剂”。对编辑这样的要求,在过去和现在可能都需要,但今天因为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记者:您入职初期的办公条件如何?编辑除了编好书,还需要做其他工作吗?如何对编辑进行绩效考核?工作压力大不大?还记得刚入职时的收入水平吗?

杨德炎:我们当时两三个人一个办公室,传帮带的色彩很浓——老编辑教我怎么约稿、改稿、校对符号、体例等,手把手带我入门,把他们的经验和资源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如带我们拜访、接待像任继愈、罗念生、许国璋这样的知名学者,使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到今天仍大有裨益的东西。当时由于工厂排印力量有限,加之纸张短缺,我们每年的选题计划和出书计划都要被削减。除编辑工作以外,像古希腊语这样小语种的辞典,还要与工人一起找字模,没有的字模就要找编者对着外文去刻字,这可能是今天的编辑不会再做的了。商务三级以上的编辑当时有一两百元的收入,算是比较高的了。我们大学毕业生是46元,转正后56元,在社会上也是中等水平,因为当时北京烤鸭才6块钱。

宋志军: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已经用上了电脑,几年以后也可以上网了。当时中华书局的编辑绩效考核的方式不是统一的,因为有大部分是从事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出版的,这些编辑按照字数取酬,基本任务大约是每年70万字;还有一些编辑拿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固定工资,当时称为“特区”,主要做一些拓展领域的图书。压力还是蛮大的,一是古籍属于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大而产出较小的图书门类,二是新开拓的门类一般面临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我们一无经验二无资源,做起来很吃力。那时,大家的收入水平很低,我们刚毕业的学生,每月只能拿1000多块钱。

记者:在您从事出版业的几十年间,出版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您对出版业未来发展做何预测?

杨德炎:出版业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一是现在的大形势、大环境好,给大家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二是像商务印书馆过去很局限,有些书内部发行,现在不仅能出传统的词典、汉译名著,还可以出原创性的作品,扩大译作的范围;三是从技术上说,上世纪80年代我到国外去,看见人家在电脑上画画,感觉像天方夜谭,现在我们已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资源数字化。

数字出版和资本运营已经融入了中国出版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爆发力;集团化的发展、上市潮的掀起、双百亿目标的提出,都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我想将来一定会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中国大出版格局。我将在一个相对悠闲的环境中,聆听出版业前进的脚步声。

宋志军:我进入出版业时间不长,但正是一个变革期。首先是转企改制。出版社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显著加强。其次是集团化。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许多出版集团,许多出版集团又下辖发行集团。第三是一些出版集团寻求上市。

在新情况下,需要建立新的秩序。新秩序是否有利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出版业的未来;还有,从出版形式上看,电子出版物对纸质书刊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出版社应逐渐从“出版物”供应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变,做好内容,拥有版权,让它不可替代,不可移易,应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Images\2005-2009\20090929T3103.JPG

黄国荣

1968年入伍,1986年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筹建发行部,任发行经理、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等职。现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1970年开始文艺创作,发表、出版短、中、长篇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500万字。

\Images\2005-2009\20090929T3104.JPG

李春凯

1975年生,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发行部主任。从事发行工作10年,至今仍持续保持着刚入发行业时的热情和激情,并打算将出版发行这个职业“进行到底”。

记者:缘何步入发行业?当时的收入水平?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黄国荣:进入到发行业纯属偶然。原本我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来改一部中篇小说,当时的凌行正社长却要我来出版社筹建发行部,我连码洋与实洋都不懂,更不想当卖书郎。但是凌社长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没有卖书的就没有作家,你也是作家,那么你要做一点牺牲,先来帮作家。”于是,38岁那年,我就抱着为繁荣军事文学创作、帮助军队作家这样一个信念筹建发行部,成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没有编制的发行部经理,从码洋、实洋、打包、上站发货学起。那是1986年,总发行权由新华书店代理改为由出版社自办总发行,6年之后,我社图书的发行当年回款突破了1200万元(当时图书定价只有0.15元一个印张),为社里积累了上千万的资金。当时还没有实行绩效考核,我是正团职干部,每个月拿固定工资,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块钱,还没有奖金这一说。

李春凯:我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是做了两年印制方面的工作,1999年进入社里的发行部,那年24岁,从业务员开始做起,基本工资2000元左右。社里当时正处在大的快速发展变革期,整个销售团队年轻而有活力,很有激情和热情,以产品为平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许多有创意的宣传推广营销活动如暑期公益课堂在当时行业里还起到了引领作用,后来的“哈利·波特”在营销方式上也不断尝试创新来吸引读者。能在年轻的时候赶上这么一个大的环境,这样一个好的契机,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很多锻炼。两年后,我有幸成为发行部的主任。

记者:如何看待发行业现在所处的阶段?

黄国荣:现在发行业又处在新的转型期,而且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这个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转企,二是出版物形态转向多样化。这个转型期,出版单位企业化,出版物更加商品化,无论是企业化程度加强还是出版物商品属性的提高,对发行工作的要求就是更市场化,换句话说是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近两年的发行工作平稳发展,实际是市场不温不火,比较低迷,这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冲击有关。数字出版发展迅速,电子图书、电子杂志,再加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纸介图书的阅读必然受到冲击。于是,现在搞发行,光凭着一股热情和不怕苦精神是不行了。我们当时做发行的时候,只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怕苦的精神,加上良好的服务和诚信基本就可以了。现在搞发行这些仍需要,但有这些还不行,还要求努力提高发行工作者的专业文化素养,要有现代的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并要全方位地掌握第一手出版和市场信息。

李春凯:现在整个出版产业体制的变化,包括发行行业渠道的变化,已经发展到大的调整和变革期,正面临重新洗牌。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正因为这种变革,更能激发出热情和激情。经历才是最大的财富,赶上行业的大调整大变革,应积极深入其中去探索、感知和判断。现在可利用的工具和平台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宽泛,已经改变了低层面的操作模式,不像以往只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做单一重复的工作。作为一个发行人,更要利用广阔的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

记者:您对发行业未来发展做何预测?

黄国荣:未来的发行业肯定是纸质出版物和全媒体出版物并存的一个格局。我认为,今后的发行公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以发行纸介图书为主,因此不必要受一些外来信息的干扰和误导。未来图书市场将是市场化和出版物多元化作用下的重新分割,但是不管怎么分割,发行工作如果能做到以下七条——一是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三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四有良好的诚信,五有较高专业文化素养,六是现代的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七有第一手出版与市场信息,那么不管怎么变化,都会顺应市场,掌控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李春凯:从图书这个产品形式来看,可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影响,确实有危机感。但我对出版发行业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只要正确地面对这种冲击和影响,适应大的社会阅读形式和社会需求形势的变化,第一时间做出调整,甚至借势,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从原始的出版发行模式到未来新的模式,肯定是有延续性的,是不断调整转变的过程,只要能够保持最先进的视角,仍然会有所作为。

国有书业VS民营书业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细数民营书业之优缺点

■石女士(河北省新华书店集团)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民营书业迅速壮大,发行网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国有书业网点数量,其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尤其是在馆配、文教类、畅销类图书方面占据着强势地位。

与国有书业相比,民营书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制机制灵活。大多数民营书业产权明晰,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敏锐度高,决策迅速。同时,因为船小好调头,使得民营书业敢于承担风险,不计成败。二是价格优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民营书商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期、大量销售盗版图书及音像制品,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有实力、有底气与国有书店打价格战。三是管理成本和用工成本低廉。由于民营书店普遍机构设置简单,有时一人身兼多职,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在用工方面,有的民营书商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随意降低克扣工人工资,不交或少交各种保险,也使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四是民营书业在进货方式上非常灵活,多采取现金交易方式,这样既能争取到最优惠的折扣,又缩短了图书上架时间。五是民营书店在进、销、存、退等环节中,减少了国营书业的各种繁冗程序,从而提高了流转速度。

目前,民营书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已成为中国书业中不可替代的力量。但是,民营书业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在政策支持上还不够有力、不够充分;民营书业自身也存在着资金少、规模小、融资渠道不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营书业基本上是靠自筹资金、滚动发展成长起来的。正是由于“滚动”发展,恰巧限制了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有时候虽然有好的项目,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往往错失良机。此外,民营书业普遍钟情于教辅图书,因为教辅图书有一个巨大的学生购买群体,市场空间无限。其实各类教辅书的热销是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之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书籍不少是通过给学校、老师回扣等潜规则而获得的销路,这必然注定了教辅书的繁荣是一种畸形的繁荣,与正常健康的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之路

■何根祥(大众书局副总经理)

在馆配市场及图书招标方面,国有书业比较占优势,但民营书业在区域市场里依靠错位经营,也能发挥优势,并站稳了脚跟。

例如大众书局在图书品种上,跟国外著名出版社展开合作,设外版书专柜,还开发了外版杂志订购业务,这是很多国有书店所没有的。在图书品种的选择上,我们能紧跟市场时尚脉搏及读者需求,畅销品种到货速度快。大众书局对民营书业的原创图书也给予了特别支持,与北京磨铁、共和联动、新经典、博集天卷、万榕书业、华文天下等已占据畅销书半壁江山的民营策划公司,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已成为大众书局的重点供应商。

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和品牌文化活动也是大众书局的强项,从现在流行的换书节、图书漂流,到现场三高相亲会、攀岩、剪纸、请名人主持的书店婚礼,均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媒体反响,做足了与“书”有关的文章。

毋庸置疑,政府对国有书业的扶持力度更大,但现在这种差距有所缩小。大众书局近两年两次获得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这是对大众书局的肯定和鼓励,对大众书局新项目及未来发展起到了催生作用。

近来,业内风传“国进民退”这一说法。我认为,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国有书业经过股份制改革之后,其优越性、生命力比较集中地显示出来而已。前几年,国有书业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相对而言,民营书业看起来发展势头较强劲。现在,随着国有书业重新扬帆起航,其发展的力度和速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国有书业的迅猛发展反过来将促进民营书业的发展。

国有书业与民营书业之间应该是一种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关系。一些民营工作室已经和国有出版集团合资了。2007年年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大众书局通过资源整合,战略投资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希望今后能与更多的国有出版发行企业加深合作,拓展与国有书业合作共赢的渠道。

网购VS店购

说出选择它的理由来!

尽其所能做读者肚里的“蛔虫”

■吴剑锋康苏媛马魁(网购读者)

24小时营业、便宜、运费低或零运费、到货速度快是网上书店的必杀技。

还在读研的吴剑锋说,他一般不买书,而去学校图书馆借。若图书馆实在没有的书,就会到卓越网、当当网上去买,几乎不去实体店。且据他观察,高校里网购已成风。早上或者中午,一到送货时间,学校门口大大小小的包裹总堆积成山。但网购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看实物。不过从他的购买经验来看,买到破损书的几率并不高。以卓越网为例,每次在网上完成交易后,它便会发一份请读者点评近期购买产品的邀请邮件,还注重监督相当于实体店工作人员的客服人员的服务态度。当读者有问题与客服人员沟通后,卓越就会发来另一份邀请函,请读者对该次沟通打分,写下意见。

刚刚参加工作的康苏媛则表示,以前一直都在书店买,以后要开始考虑在网上买。不仅因为上班以后就没有太多时间逛书店了,更因为网上的许多书要比实体店便宜。她很清楚自己赚钱不容易,买什么都要货比三家。

常年在网店晃悠的马魁对网店满多少免邮费可谓“门儿清”。面对国庆节和中秋节,当当网马上摇旗呐喊:“迎双节最大规模零利润促销,全场免运费,货到付款!”卓越亚马逊这边则是“2折起疯抢,0元免运费!”她感叹到:“实体店哪有这等气魄!”她还说:在网上买多沉的书都能给直接送到家,就算花6块钱的邮费也值啊;要是在实体书店,给6块钱,谁愿意给你扛回家啊?何况网店半夜开门,吃着点心、穿着破背心都能随意逛,加上如今传染病肆虐,更愿意做宅男宅女了。

给你触得到的实在感

■王巧玲 吕凌燕 陈云卿(店购读者)

能翻阅实物、书店营造的美好阅读氛围、不复杂的退换货是实体店受读者青睐的几大关键因素。

网上付款的先决条件是开通网上银行,并要为此专门跑一趟相关银行办理。而对那些不会使用网银的读者来说,还不如直接到实体书店挑好书直接买走来得干脆。就算有网银能在网上购书了,其性质也只能停留在看封面和看留言上,有些书并没有一句留言,无法像在实体书店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看书”。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买走看中的书,读者完全可以在实体书店把书看完,一天两天很多天,随你喜欢,根本不用担心会受到干涉。

众所周知,一些新的实体书店已经开始转变观念,追求一站式书城。内部结构、图书陈列、阅读休闲区,甚至整体墙面的颜色,都是按照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最舒适程度来建设的。置身其中,读者尽可以安心地畅游书海。在这样的书店里淘书、选书、买书,不知道要比对着一个暗藏辐射的电脑显示屏强多少倍。要是饿了、渴了,走几步就有饮食区,跟在家里区别不大。若是带着小孩,则可留在儿童益智区玩耍,或可拉上他,一前一后穿梭在书林里,其乐融融。

忠于实体店的读者并非绝不在网店买书,最令其头疼的就是退换货问题。网店一旦涉及到退换货问题就太麻烦,有时需承担退货的配送费用,既费口舌又耗时,买到盗版音像制品的几率也比实体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