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人气老师说阅读与成才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8/3 作者:王东

“英才”的塑造依赖于强大的内心力量

\Images\2005-2009\zx070803T0301.JPG

王金战

王金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课题组成员,出版教育专著8本,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有三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十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举办专题讲座。他从教25年,长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历任山东沂水一中政教主任、青岛二中教导主任、山东临沂华盛实验学校校长、人大附中网校校长等职。

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才”?

答:我并没有把能考上清华北大作为衡量英才的标准,就我个人来说,什么样的人是英才呢?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与自己的潜能比是否有所超越——如果一个人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能够成为有突出成就的人,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有益的东西的人,这样的人就是英才。《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里虽然举了我带的那个班的例子,但是在全书中真正使用到他们例子就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一名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他后来考上了北大;另外一个就是我女儿,她虽然没考上人大附中,但是在自我调整之后走出心理阴影,最后也考上了名校,而且我更为看重的是她如何克服自己的问题最终走进阳光地带的过程——学习成绩的提升只能说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在我的书中有一个一贯的观点:让牛和马赛跑,牛虽然输了,但不能说明牛是无能的,只能说明安排比赛的人的无知。

其实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发行的第一周,就有家长给我打电话,说看到这本书之后发现书里面讲的都是自己的问题。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的家长有很多都后悔没早看到这本书。就我自己来说,20多年一直在教育第一线工作,自认为对工作一直非常用心,而且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习惯同我的学生换位思考,喜欢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凡事以不伤害学生为前提——我想这可能是这本书很受欢迎的原因。

问: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往往是家长与孩子走过中学的这个阶段之后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他们在事后获得的经验已经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以一个教师、一个带着孩子走过这个阶段的过来人身份告诉别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家长渴望孩子成功比任何愿望都强烈,但如果方法不得当,结果就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很多孩子不是败在自己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最要命的是有些家长方法不得当却还不自知。

我最近接触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现在的家庭教育误区确实太多。一个山东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孩子自闭了,他高考落榜之后报了复读班,然后就不跟我们说话、不出门也不学习,我们去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还给开了很多中药,可拿回来之后孩子也不吃。”我就跟家长说:“你的孩子很正常,这个孩子高考考得不好,内心里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羞耻感,产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情是很正常的,所以他会不愿意跟家长说话;他不学习,这是因为他还没有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随便哪个孩子在经历过高考之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对学习比较反感,如果高考完了之后马上学习那才有问题呢;至于不出门的问题,考得不好自己肯定觉得灰头土脸的,这个时候还高兴就不正常了。”接着我问那个家长:他给别人打电话吗?”那个家长马上说:“打,他在家里给同学打电话。”我就回答她说:“这就说明孩子的心理是正常的,如果你们在这个时候还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那才会把孩子逼向疯狂的状态呢!”按照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现在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占到三分之一。那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通过医疗手段来解决的吗?不是这样的!家长一定得通过跟孩子细致周到的沟通来解决问题,不能凡事都推给心理医生。

很多人觉得我带的班是人大附中的孩子,所以都那么成功并不希奇。其实我本人也教过家境不好的农村学生,而且我认为,越是贫困的地区,越容易产生快乐、成功的人才。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多有富贵综合症: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电子游戏等各种影响学习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都比学习要好玩得多,这些诱惑的存在反而给他们的成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多了两点:一是磨练了吃苦耐劳的朴素感情,二是为了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好好学习的态度。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其实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他能否成为英才是与其主观能动性直接相关的。

家长应加强对子女阅读活动的指导

\Images\2005-2009\zx070803T0302.JPG

张在军

张在军笔名方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著述有“快乐大语文”、“魅力阅读”等100多本书。

问:青少年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阅读计划?

答: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字数上的要求,但却并没有规定应该读什么。小孩子喜欢精神快餐,而网络阅读已经成为潮流。同时我们国家的中小学生阅读市场非常混乱,孩子们应该读什么缺乏有效指导。小学生和初中生阅读长篇经典是否合适?我个人认为让孩子在小学、初中读四大名著没有意义,这些书应该是在他们参加工作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慢慢地读。

中国有5000年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史,这在全世界都是独特的,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优美也是独特的。但是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中国语文的魅力统统消失了,所以要通过阅读让语文在孩子心目中回归特有的魅力。

我从2001年开始策划编写的“中学生魅力阅读”,给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自己的解决之道,而这套书中体现的原则,也可以作为家长帮孩子选择阅读书的一个参考。我的定位就是语文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选文的可读性非常强,不能让他们感到有负担,一天可以读一点,与必读书目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天不超过15分钟,一年52个星期,有52个话题,这样一个星期里有7篇文章可以读,将阅读任务分解到了每一天;在每篇美文下面有赏析,指导孩子怎么阅读;最后,这套书中还有一个板块,就是教孩子们从阅读中学写作。

问:家长在孩子的阅读生活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现在语文阅读类图书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亟需规范,需要家长在孩子选择读物的过程中提供指导。但是现在孩子的思维习惯已经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了解在自己这个年龄段应该读什么书,并且把原因讲清楚——因为最终决定读什么或者不读什么的权利还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

我认为在孩子读小学的阶段,家长一定要对他们的阅读进行充分的指导,全程参与其读物选择的过程;到了初中阶段,孩子自己感觉比较成熟,但是这个阶段读什么仍然要有规范,家长要有防范和选择意识,使坏书进入孩子视野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如果孩子买了坏书,比如前一阵儿流行的宣扬自杀、杀人的图书,家长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让孩子放弃这种书。我们中华民族有大量优美的文学作品,应该让孩子尽量多接触这种东西。

对于网络,我一直认为家长不应该采取一味打压的态度。现在很多家庭里的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其实不让孩子沾染网瘾的好办法就是多沟通,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们学会自我防范,并且尽量抽出时间多跟孩子在一起。

课堂学习仍是中小学生提升成绩的关键

\Images\2005-2009\zx070803T0303.JPG

江涛

江涛原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现任卓成教育国际公司总裁。

问:成人英语学习类图书市场近年的态势如何?

答:针对成人和大学阶段有自主购买能力的读者出版的英语学习书,如自学考试、成人、大众英语图书的市场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在现在图书市场放开了门户之见,作者敢把“压箱之宝”写在自己的书里。以前在英语图书领域,秘籍是不轻易外传的,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在实际教学经验当中积累下来的很多东西不敢拿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知识产权意识比较单薄,作者比较担心自己的绝活出成书之后就马上被抄袭。这两年的情况好多了:首先,作者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更愿意把作品拿出来,形成了作者圈和编者圈之间互相学习的互动过程。比如我在主编《英语大赢家》的时候,也会去书店买很多书作为参考,我把这种方式叫做“非即时性的头脑风暴”。

忧的方面则是图书品种太多,很多精品往往被掩盖了,以前读者买书学习是为了节省时间,但现在选书是浪费时间。由于行业自律、行业引导、行业推荐没有到位,而网络的兴起使读者更加眼花缭乱,比如,网上的评论非常随意,导致读者很难获得客观、公正、严肃的图书评论和推荐。

问:作为读者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中小学英语学习图书?

答:个人认为,除了一些真正的名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东西以外,很多中小学英语教辅质量不高,小到装帧设计,大到教学思路、拼写错误、讲解规范程度,都很难说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而在缺乏教育资源、家长缺乏辨识能力的地区,这种教辅就很盛行。怎样才能避免购买到垃圾图书?我个人认为,参考任课教师的推荐是一方面,选择合适的购物场所也很重要,中小学教辅应该去省会城市的大型新华书店去购买,因为大书城在图书品种选择上不会受某几本书的利润影响而做出不负责任的推荐。

在选择英语教辅书的时候,要抓住几点:第一,以查漏补缺为目的的话,图书内容应该贴近教材和课堂,解析部分应该受到孩子的认可,家长和孩子一起去买书,看看是否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认知习惯,因为不同的教辅书解析部分侧重点不同,选择时应考虑到孩子对内容的“消化度”。第二,很多家长买书有一个误区,就是会挑字小的书,以为这种书的知识含量大,其实这是不对的。且不论字小的书影响视力,更重要的是启发式教育应该从孩子的阅读环境入手。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包括安逸的学习环境、好学的伙伴环境这样的因素,也包括图书的色彩、插图等等,图文并茂而且有人文关怀的书才能高效率地开发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问:日常的英语学习如何开展最有效?

答:就我个人多年来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来说,日常英语学习的开展有三点原则可以遵循:

一是“少食多餐”。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浸入的,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应该多用闲暇、分散零碎的时间培养语感。就一个成人学习者来说,可以早上起来读20分钟英文书,利用下午的工休听一下英语新闻,晚上再背几个单词、做半个小时的阅读。

二是兴趣至上。在小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保护他们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兴趣来自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给他们带来的自信,这些成就感包括题目做对了、阅读速度提高了、在课堂当中回答的次数增加了等等方面。

三是用进废退。“喜欢学英语”和 “喜欢英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什么人会喜欢英语?我用英语工作这么多年,其实到现在我也还是更喜欢汉语。因此要学习好英语,就要不停地使用这门语言,在平时的工作中保持学习的惯性,多去朗读、多去练习听说,这样英语水平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辈子的事情

\Images\2005-2009\zx070803T0304.JPG

王泉根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

问: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

答:培养儿童阅读习惯这个话题,我在《好成绩》这本书中也提到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好的习惯是有益于受教育者一生的事情,可以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所以说养成好习惯是一个教育的内容。大到学习的习惯,小到生活细节的习惯,都是需要逐渐养成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养成好习惯很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够形成凡事要养成相应习惯的行为方式,将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各种好习惯中,阅读的习惯更加重要。通过调查我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就读书这个习惯来说,我在《好成绩》里面也写到过,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那就是看书的同时一定要动笔,不动笔不看书。人的知识并不是靠突击死记硬背得来的,这些知识需要平时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通过阅读时写写记记的习惯就可以很轻松地达到这个目标。

我当时之所以要编写《好成绩》这本书,其实和我自己所研究的儿童文学有很大关系,希望对青少年儿童产生好的影响,将一些好的观念传达给他们。《好成绩》这本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销售情况很不错,可能还是因为这本书的可操作性很强,而且读者定位相当明确。其实从其所产生的效果来看,这本书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输儿童文学作品。

这本书名叫《好成绩》,有的人会以为我是在极力宣扬应试教育。即便说我鼓吹应试教育,在目前这个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之下,应试教育确实也是必要的,而且这么多年很多人才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但如果仅仅把应试教育理解为获得好成绩就太偏颇了,重要的还是要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能够掌握好这个“度”,就算是应试教育也照样不妨碍人才的成长,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养成一个好习惯确实是促进他们获取好成绩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养成好的习惯也同这些年来大家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并行不悖,比如养成不抽烟喝酒的好习惯可以保证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养成有礼貌地待人接物的习惯有助于培养适应外部环境以及同他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如果不重视这些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就是空中楼阁。

问:暑假孩子要读什么书?

答:作为一名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我特别提倡学生能够在暑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包括名著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暑假有这么长的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内不读书,平时就更没有可能读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一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家长,在指导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察他们的兴趣点所在;二是不要贪多嚼不烂,一个暑假能够读一两本书,如果可以读进去,同样可以收获很大,而且假使每个阶段都能读这样几本书,积累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三是不要做那种纯消遣的阅读,这种阅读对学生是没有什么提升的,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学生选择一流的作品来读;四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看不同的书,小学生就是应该多读读童话,初中生可以读一些诸如青少年小说、动物小说、校园文学这样的作品,如果不读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东西,就一定会造成知识与人格结构的缺失——在这个方面我特别反对实用主义的阅读。

不过总的说来,我认为暑假阅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完成的,家长要有阅读的习惯,家庭环境要适合日常阅读行为的开展,只有平时有了好习惯,暑假阅读才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