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集团办报风生水起激荡市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6/5 作者:田丽丽

\Images\2005-2009\20090605T0302.JPG

\Images\2005-2009\20090605T0303.JPG

\Images\2005-2009\20090605T0304.JPG

\Images\2005-2009\20090605T0305.JPG

\Images\2005-2009\20090605T0306.JPG

■商报记者 田丽丽

2006年9月6日,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长江商报》创刊,在高品质新闻的支撑下,该报迅速成为武汉市场报中三足鼎立的一足;2006年11月,《安徽市场报》加盟安徽出版集团,广告刊发量和回款量连续两年明显增长,2008年实现扭亏为盈;2007年9月19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联合打造的《云南信息报》全新改版,2008年即实现广告收入一个亿;2008年11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斥巨资打造的《时代周报》创刊,半年过去,该报影响力和网络转载率大幅提升。在报业普遍唱衰的大环境下,这几家带有出版集团标记的市场类报纸交出如此的成绩单令人刮目。

在硝烟弥漫的市场报版图上,纵缰驰骋的不再只是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身影。部分出版集团借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市场报,延伸产业链、彰显集团品牌影响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开辟出前景可观的大市场。

择机择时抓住市场空白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是最早进入都市报市场的出版集团,《潇湘晨报》在湖南市场的一枝独秀曾让人对出版涉足市场类报纸充满了憧憬,但正如媒体专家所言,“其诞生与扩张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可复制”。因此,不少出版集团没有盲动,而是谨慎地待时择机。

不少人喜欢以“横空出世”来形容《长江商报》和《时代周报》,但在《时代周报》社社长宋浩看来,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填补空白,“综合性的周报是个市场空白”。作为面向全国市场的周报,《时代周报》走的是大政经方向,包括时政、国际、财经、文化四大板块。由于拥有遍布全球的特约作者,《时代周报》一直力求做到新闻事实和国际化视野的融会贯通。“目前的发展还是收敛式的,未来的国际部分发展空间非常大”,宋浩非常肯定地说。据了解,广东省出版集团早在10年前就着手研究出版一份报纸,而直至2008年11月《时代周报》方正式诞生。彼时,金融危机正弥漫全球,市场类报纸广告严重下滑。许多人认为其“生不逢时”。而实际上,正是金融危机让《时代周报》“因祸得福”,宋浩说,“对报纸来讲,第一年是投入期,经营目标不高,盘子也小,因此受的经济影响小,金融危机还使我们的实际投入成本有所减少。”

《长江商报》创刊之时,武汉市场已经有了4份市场报,但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集团领导层认为,武汉的报业市场还有空间。针对武汉市场的实际,他们提出了“更权威的本地资讯,更广阔的关注视野,更公平的话语表达,更新锐的传播方式,更彻底的服务意识”的办报理念。如今,武汉的市民们已经熟悉了报摊上面目清秀的《长江商报》。然而,读者们不知道的是,这份着力打造“都市生活驱动力”的报纸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武汉的报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仅同质的市场报就有4家。《长江商报》要想生存,必须走差异化道路”,《长江商报》社社长赵亚平在报纸创刊初期就已经开始进行差异化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在报纸上进行试验。《长江商报》率先开辟了评论版,反响良好,但很快,同城的几家同类媒体开始模仿。“今后,我们要把‘深’作为特色,针对高端人群的需求分析国家经济走势,反映财富人生,找准市场空白,做出不可复制的的东西。这个目标很有挑战性,还需要高超的智慧不断破题。”在赵亚平看来,一旦破题,《长江商报》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管理因势借力

事实上,当要创办、掌控一张完全靠市场发行生存的报纸时,“出版集团内懂行的人并不多”。因此,如何创新管理成为出版集团面对的新课题。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几家出版集团均选择了全员招聘。2008年9月,《时代周报》50万年薪招聘副总编辑的消息曾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为确保导向正确,且报纸业务的发展与出版集团整个产业链条运转的协调。目前,在各报纸的高层中都有出版集团的派驻领导。如《时代周报》中有集团背景的高层领导就包括社长、一名公司副总和财务主管。《长江商报》的社长由集团副总裁赵亚平兼任,主管业务的副总编、主管人事的副社长以及财务总监皆由集团派任。《云南信息报》领导层中一名副社长、财务总监和行政主管也来自云南出版集团。加盟安徽出版集团的《安徽市场报》则基本保留了原班人马。

“招聘形成的队伍很成熟、很专业,能力非常强,这对于一张新报纸的初期生存至关重要。”宋浩表示,正是得益于这样一支队伍,《时代周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比预期要好得多的成绩,且不到半年内就在板块布局、内容设置上调整到位,而一般情况下,一张新报纸的调整期为一年左右。

就新闻信息来源而言,出版集团旗下的市场报也没有同城的其他同类媒体丰富。“因为一个报业集团内部的新闻信息是可以共享的,而我们完全要自力更生。”赵亚平坦言,而且,“我们的发行、营销和广告队伍都要建立,麻雀虽小也要五脏俱全。”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报纸的成本。“好在集团给予了支持,集团所属的发行集团帮我们做了不少促销工作。”

在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外,出版集团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这些都可以与市场报相互嫁接。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一些知名作者成为了《长江商报》的作者,《长江商报》专门开辟栏目,连载集团的优秀图书,每月刊载武汉市图书销售排行榜,开办阅读版面,对集团图书进行评价和推荐等等。《安徽市场报》还配合安徽出版集团发展需要,对集团下属各专业出版社的皖版图书精品推介工程也不遗余力,每周均在《品读周刊》推出皖版新书专辑,每天均在报纸头版刊登安徽出版集团《每日新书》推荐。

此外,由于集团强有力的支持,市场报也有能力开展一些有影响的活动,如《云南信息报》的“发现东盟”大型采访活动,《安徽市场报》的“靠近我、温暖你”2008爱心搜索贫困家庭大型慈善公益活动,《长江商报》倡议发起举办的“湖北省爱心慈善奖”评选大型活动,《时代周报》主办、世界大师中国行承办的“保罗·克鲁格曼中国行”等诸多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报纸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主流媒体的形象逐渐确立。

贴合市场制度为基

对出版集团而言,开展书报刊联营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式,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稍加整合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当然,这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报刊资源,安徽出版集团吸收《安徽市场报》加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云南信息报》的合作模式也颇为创新,该报的控股方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报不是出版集团的强项,所以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并给予其充分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也使得双方的合作十分愉快,《云南信息报》总编辑谭智良表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本是将《云南信息报》定位为集团在西南地区的基地,但是当南方报业人空降云南与云南出版集团的合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南方报业对《云南信息报》的定位进行了大幅调整,“我们希望《云南信息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此外,谭智良还建议,由多方投资的市场报一定要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制度设置尤其重要,以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不少出版集团旗下都有一定数量的报号、刊号资源,在报号、刊号仍为稀缺资源的当下,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无疑是各家考虑的方向,但市场毕竟有其特性:资金投入大、机制灵活、采编和经营队伍素质要求高,同质化竞争激烈等等,特别是一些有意股改上市的出版传媒集团,希望通过打造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报刊等媒体品牌,增加“传媒”概念的含金量,于是纷纷加大了开拓这一市场的力度。

对于有计划迈向市场报的出版集团而言,前期的调查、资金的充裕、运作的谨慎、制度设置的完备、贴合市场的调整以及时刻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思想,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