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教材发行招投标,我们有话要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12/18 作者:穆宏志,郭虹,张佩清,哈九如,熊晓旭,涂华,魏淑霞,张雅山,周卫滨

\Images\2005-2009\sb071218T0301.JPG

编者按 12月6日至7日,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在广州召开2007年全国新华书店总经理会议。会上通报了2008年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的新情况及相关信息,根据三部委的办法和方案,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工作将从2008年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这说明前两轮的试点将告结束。新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实施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本报继12月7日第1411期刊发相关专题报道后,本期再推专题,反映业界专业人士心声,揭示问题,并提出建议,建言献策。

□ 面对教材发行招投标,运营成本加大,利润空间缩小,担心会对事转企、企改股乃至于上市、体制机制创新、业态创新等改革产生影响。希望有关部门做好深入的调研分析,尽快采取预防性措施,以免因此项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版全行业的滑坡,直接影响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 中小学教材发行的招投标不宜分标段进行,而且商务标比重不宜过大。在招标办法中,应将那些与教材发行紧密相关的项目放在重要位置,在技术标中给予相应的分值。

□ 教材招投标必须考虑到教材的特殊性质和作用,谨慎对待,低成本体现保障和公益性质。招投标如果一味追求多元化竞争主体进入教材出版发行领域,势必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 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应充分考虑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现状,健全相关改革配套政策,在实现教材招投标目的的同时,选择最优方案保证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与发行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增强出版业做强做大的信心和力量。

□ 教材招投标成本相对较高,偏离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初衷。

□ 教材利润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招投标应重点关注教材质量、服务能力。

应采取预防性措施

■张佩清(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作为文化企业责无旁贷应起到推动作用。但要面对教材发行招投标,运营成本加大,利润空间缩小,我们担心会对事转企、企改股乃至于上市、体制机制创新、业态创新等改革产生影响。多年来,新华书店都把最好的地段、黄金门面用来发行图书,而众所周知,与其他商品相比,销售图书的成本高,利润少,书店越高档、越人性化,成本就越高。但是因为有教材发行利润的支撑,新华书店有责任守住这个市场。一旦利润滑坡,一些地方的国有书店经营将难以为继,可能会被市场边缘化,而流通不畅还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做好深入的调研分析,尽快采取预防性措施,以免因此项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版全行业的滑坡,直接影响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比如在教材发行招投标中,不应以价格为导向,而应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注重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保证课前到书。

三层面探讨教材发行改革

■哈九如(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先,从产品属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教材发行改革。我国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教材是社会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我认为公共产品发行应该用政府采购的办法,这类操作各地用得比较多,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新华书店多年一直坚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政治任务,定位也是社会效益第一。新华书店不仅要获得良好利润,还承担了社会公共职能。公益产品的特点一是薄利,二是服务质量要求高。此外,对于历史上一直在经营的单位,有关部门是否考虑要设立一个优先权。

第二,从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角度讲,中小学教材改革是新华书店自身改革的启动器,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器。新华书店最终要靠改革取得发展,为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可将教材发行改革纳入到整个改革框架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推进。改革发展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新华书店过去产品结构单一,阻碍了自身发展,要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但要有阶段性和计划性。比如三年之内要怎样,五年之内要怎样,哪些需要强制推进,哪些需要协调推进,如何操作更符合实际和客观规律、更有效果等,需要政府引导。

第三,从企业本身的层面看,新华书店如果能牢牢地把握教材发行,关键是培养市场竞争力,更要挖掘自身潜力。只有企业自身有实力,才能不怕别人抢饭碗。只有提高营运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才可为市场扩容形成现实意义,从而增加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教材发行招标不宜分标

■熊晓旭(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教材事业部副总经理)

四川省是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的试点省份之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教材发行工作。但参加招投标的经历使我们感到,中小学教材发行的招投标不宜分标段进行,而且商务标比重不宜过大。因为中小学教材不属于完全市场化的商品,它的招投标也不同于普通工程或产品的招投标。一般一个产品的招投标,企业中标之后,完成交易就可以了。但中小学教材则不同,它因产品的特殊性,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而教材发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繁琐、最难做好、最体现优质服务的就是在大批教材发给学校以后,余缺调剂、零星添货的供应以及满足社会读者和学生遗失、损坏、转学需要课本的零售工作。因此中标之后的履约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这对中标企业的核心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另外,教材发行的延续性也不同于一般产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课标教材和学生需求,实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发行企业一定要做好备货,满足调剂和零售的需要。分标以后,如果其他企业中标,原来发行企业的存货怎么办?目前教材回款拖欠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分标以后,如果其他企业中标,前期教材款的回收问题如何解决?2008年秋,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将在全国推开,再加上分标段进行,将会有更多发行主体希望参与教材发行,如多个发行主体参与教材发行,其中难免有非法、盗版和跨区域发行教材的情况发生,希望政府加大市场监督和管理力度,以保护中标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教材招标工作的顺利实施。

完善规则 正本清源

■涂 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

教材发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教材发行招投标将是不可避免的,国有新华书店理应积极支持配合。但招标并不应该是要多家企业来发行中小学教材,才是达到改革的目的。而是要通过改革降低教材价格,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材发行服务质量,确保课前到书。我认为应当本着对中小学教材发行有利的原则制订招标规则,在招标办法中,应将那些与教材发行紧密相关的项目放在重要位置,在技术标中给予相应的分值。如教材发行不应单纯比拼网点的多少、净资产及主营业务的大小、库房面积的大小等,因为教材发行是一个爆发性、峰值很高的发行业务,全年就集中于几个月,仓库平时闲置,准备教材进仓,并非用大小衡量,而应该以是否专用衡量,特别是从业经验、专业人员、专用设备、中小学教材发行的业绩等体现教材发行专业程度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内容,列入技术标的重要内容,给予较大的分值。否则,教材招标最终也可能不会达到初衷。

另外,如果教材发行以降价为主要目的,我认为没有必要通过招标来完成。教材本身就是公共产品,由政府确定价格,那么政府直接定价不是更好吗?所谓打破新华书店教材发行垄断,实行分标段招标,也与当前国家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不符。分标段招标的后果,可能会将新华书店以前可以一次送到学校的教材,要由几个单位多次送到学校,既增加了配送成本,也给学校带来麻烦,双方都不便。如果说新华书店是垄断企业,我们从来没有像某些企业那样提前预收全年预订金,也没有因欠款而收取客户滞纳金。江西从来没收过中小学教材预收款,全省高峰时将近一个亿的教材欠款,也从没有收过学校、家长一分钱滞纳金。我们还实行订多、订重的教材无偿退货,仅江西全省新华书店每年要承担几百万的损失。如果说新华书店是垄断企业,试问哪个垄断企业这样做?其实新华书店也一直在走向市场,一直在改善服务水平和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努力。

此外,教材发行招投标本身,全国各地其实也浪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新华书店做了五十多年的中小学教材发行工作,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目标的实现,受到广大老师和学生的高度称赞。同时新华书店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如农村图书发行、政治读物发行等。1998年江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江西省新华书店配送教材的费用甚至超过了课本价格;此外,我们考虑到灾区群众的困难,还免费送给灾区农民子弟2000万元的教材。建议在教材发行招投标办法的制订中,有关部门应当将这些因素也一并考虑。

前几天我在网络上看到某媒体刊发的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学生为了买教材,跑了两三趟新华书店,最后也未买齐。如果以后由邮局发行教材,邮局可以将中小学教材直接寄到学生家中,学生不用再跑门店了。我认为这个新闻不符合实际。教材数量庞大,且每年改版,是计划性产品,有生产周期,必须事先预订。如果不按计划大量备货,将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预防学生课本丢失或学生流动造成的人数变动,江西省新华书店每年中小学教材备货几百万码洋,但由于教材数量多、版本多,备货也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计划外的要求。重新印刷需要周期,短时间内把学生没有预订的计划外教材寄到家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小学教材发行报道方面,社会媒体应当多调研,客观公正地报道。

教材发行受国家政策影响很大,新华书店不能只依赖教材,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江西新华发行集团2007年教材发行收入在全年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经大大降低,目前只占总销售收入的40%左右。我们正着力进行经营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其他业务领域,尽可能在教材发行微利的情况下,全省新华书店仍然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实操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魏淑霞(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

从2008年开始,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面向全国全面推开。应该说,从整个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的发展过程看,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从而达到“降低发行费用,提高发行质量”的目的。这种改革的方向毫无疑义是正确的,但从这几年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的实施情况来看,招投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一轮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始之前,应该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免费教材已纳入政府采购,经过多次降价,已达到降低发行费用的目的,无需再进行招投标。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材的基准价,要求各省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2006年,国家发改委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全国各省根据该通知精神,从2006年秋季起,中小学教材价格平均下降10%以上,降价幅度最高的达到15%,而通过招投标的11个省市平均让利8%。对比看来,实行基准价调整的实际效果已经超过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而且,既然已列为政府采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规定的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投标”是6种采购方式中的一种。那么,没有进行免费教材招投标的省份,政府采取哪种采购方式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没有必要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招投标。

分标段招投标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中小学教材发行是一个包括征订、仓储、配送、调剂、添货、零售和结算等多个流通环节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专业的人员、一定面积的库房和保证运输的车辆以及方便及时调剂、添货的固定网点。如果分标段竞标分别夺标的话,势必会有2家以上的企业同时进行同一省内中小学教材发行工作,那么,无形中人员、仓储、车辆、网点要多方投入,结果造成资源重复浪费。甚至会出现同一个学校小学1~3年级由一个企业配送,4~6年级由另一个企业配送,初中则由第三个企业配送的现象。而且,三家企业由于配送时间不同,结算时间不同,调剂能力不同,从而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辽宁省大连市分段招投标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最后,没办法,民营中标部分又交给新华书店一家发行。

以价格高低作为招投标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不公平的。

从2007年国家三部委下发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商务标和技术标的4:6的比例设置上看,商务标的比例明显过高。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18号令《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服务项目的价格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为10%~30%”。如果商务标过高,对于参与竞标的国有新华书店来说,明显不公平。因为,其他竞标企业是增量竞争。人员和设备等的费用已在其主营业务中摊销,夺得教材发行业务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有利可图,即可投标。而新华书店70年来的主营业务就是中小学教材的发行,为此,培养了大批专业人员,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物流基地、配置配送车辆、开发计算机管理软件、增加零售网点,这一系列费用和成本自然都由发行教材的获利承担。如果让利过大,就会亏损经营。因此,新华书店在价格上明显处于劣势。另外,在技术标中,售后服务、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和发行网络对于发行好教材是必备条件,是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基本保障。应该占有较高分值。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一定准确,但不管怎样,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出版发行行业的特殊性,谨慎对待中小学教材招投标这项工作。党的十七大要求“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吉林省政府为了贯彻这一精神,近期下发了《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深化吉林出版集团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争取2009年前实现上市。到2012年,吉林出版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作为吉林出版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年销售收入占出版集团年销售收入的1/3以上。吉林省新华书店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出版集团的发展。如果中小学教材招投标中出现不公平竞争或恶意竞争,不仅会直接影响全省2000多名新华书店员工的生存,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全省出版发行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平稳过渡促新华有序发展

■张雅山(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秘书长)

根据三部委的办法和方案,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工作将从2008年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这说明试点将告结束。这一通知精神在全国出版发行界,特别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引起强烈震动。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作为新华书店系统的社团法人组织,从维护会员生存与权益、促进出版发行业发展、促进文化建设出发,自然高度关注。

我认为中小学教材统一由新华书店发行,是建国初期政府作为政治任务委托新华书店承担的。几十年来,新华书店始终牢记党和政府的嘱托,把发行教材作为政治使命认真对待。无论在酷暑或严寒,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始终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圆满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工作,也同样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应该讲贡献是巨大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作为特定的行业,国家一直予以重视并强化管理。发行作为出版的下游环节,也在整个行业的政策规范下,循序改革。从根本上讲,教材发行一直是出版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是关系到文化与教育安全和出版方向的大事。在当前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中,新华书店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且努力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随着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教育和民生问题,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实施,连续数年逐步实行中小学免费教材,投入越来越多,这对教育事业和中小学生是个福音。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采取竞标教材或非免费教材的学生对象约为2600万人,仅占全国中小学生的10%~15%,发行码洋在四五十亿元,占全国出版市场销售的10%左右。在这一块极为有限的市场进行竞标发行,其市场意义和改革意义值得商榷。非免费教材发行应该在继续推进免费教材发行过程中,再平稳过渡两三年到免费教材全国全面实行为止。由此既可减少在竞标中的社会成本支出和资源损失,又可进一步促进新华书店的有序发展。文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不单单体现在教材发行竞标这一个方面。特别是目前新华书店正处在保证农村图书发行、农村书屋建设和图书市场规范有序上加大影响力的过程中,此刻倘若中小学教材发行业务的减少或失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新华书店对社会效益的投入与支持。

目前,党和政府在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政府主管部门也在大力推进国有新华书店改制、上市等工作。在吸收社会资金、理顺融资渠道,加大网点与行业建设等方面屡有动作。近两年,新华书店改制上市进程加快,筹备上市的新华书店日多。在此情况下,减少或丧失中小学教材发行利润,势必对上市进程和上市后的效益形成严重影响,会对推动文化出版改制企业的上市及国家推动出版发行企业的上市试点政策造成负面效果。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大事。

基于以上理由,个人认为:

1.应继续实行试点,全面培育市场,减少冲突损失,在免费教材全国全面实行后再放开竞标,使目前的教材市场相对稳定有序,也为免费教材的发行提供经验和奠定基础。

2.在颁布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办法中,应在原则的框架下,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权力和责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做好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工作。如果办法强求一致,会对招投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如果全面竞标必须实施,建议采取不分标方式。如采用分标,就会有两至三个企业中标的可能,也就会有几家发行企业建立相同的成套部门或机构,而学校也会同时接受几家企业送书到校,势必造成运营成本加大、社会资源浪费和用书单位的收书麻烦,对发行企业和用户都不利。

4.在达到国家全面实行免费教材和使用循环教材目标前,可继续保持目前新华书店发行非免费教材,给予一定的过渡期,新华书店将利用目前拥有的教材发行权,做好具有社会效益的工作。比如网点建设、农村书屋工程和提高图书发行的服务水准。

5.对参与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的企业除确认发行资质外,还应确认其主营业务中没有垄断业务,以使共同参与竞标的企业处于公平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教训

还有一些业内权威人士建议:首先,应当把前两轮教材发行招投标试点成果进行深入地总结,以用于新一轮全面普及推广。国家最初推出教材发行招投标的想法事关重大,所以进行了试点。两轮结束后,为体现连续性,对招投标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有好的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改进不足之处。

其次,关于招投标的原则——公平性、公允性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应完整考虑。《办法》把原来负责教材发行的新华书店和新引入的竞争主体放在一起参与竞争是公允的,这样新华书店不能搞特殊。但不能将新华书店看作是专营教材的发行公司,只以新华书店的教材成本收益来确定其整体收益,却不公允。新华书店作为国有图书发行主体,是一支国有文化力量,一直在担当农村、边远地区图书发行的社会责任,完成上级交给的政治任务。把所有投标单位和各种因素放在一起,好像投标主体很公允,但在具体条款中缺乏深入研究,如邮局尚有垄断品种、一些民营发行公司没有承担过社会责任,教材发行与这些其实不能割裂开。

最后,多听学校等基层的意见。老师、校长对教材发行改革有切身感受,认为教材发行改革的目的是为教育和师生服务,但一些学校也提出教材发行改革后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分标段招标,一个学校要面对好几个发行主体,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再比如,新华书店按教育局要求,教材到省店3天后送到学校。但学校教师提出,他们一个假期只有二十几天,每隔几天就要到学校接书,反而觉得不便。新华书店如果按照学校放假实际情况,掌握送货批次,而不是书一到就送到学校,反而更受学校欢迎。所以主管部门应多听听教材发行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意见,了解基层的实际,多总结,教材发行改革的效果将更好。

教材发行改革举要

■周卫滨(河南省新华书店总经理)

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应该有利于强化教育基础和出版发行业的改革发展。在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即将全面展开之际,有必要对出版产业发展、教材出版发行改革的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梳理,配合支持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寻求最优改革方案和目标模式。

应确保出版产业拥有自身积累和持续发展能力

教材招投标应遵循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观照出版发行业产业价值观、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家竞争力。从经济方面来看,出版业产业规模不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产业属性特殊,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意义重大。

新华书店作为出版物发行国有主渠道,始创于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印制发行了大量进步书刊,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华书店坚持全心全意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读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新华书店网点遍及城乡,成为我国出版物发行的重要渠道,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文化品牌,服务国家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产业价值观与发展观已经成熟。

以河南为例,全省新华书店发行《邓小平选集》、《江泽民文选》120多万册,发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46万册,目前正在紧张进行十七大文献的发行,及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需要;建设读者俱乐部网点684个,其中与学校联合开办读者俱乐部网点348个,80多个网点被当地党委政府挂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发展会员140多万,平均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00多次,参与人数累计达到1500万人次,在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中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读书氛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投入巨资建成乡镇图书发行网点902处,为广大农民群众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优秀图书;推动实施“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为解决农民看书难、买书难问题提供强大支持;常年开展流动售书、送书下乡、万村书架、图书捐赠等系列活动,仅从2004年以来,就向各地农村捐赠图书及其他各种财物等达1000多万元。像新华书店这样在开展经营工作的同时,将微薄的利润再投入到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中去的企业在全国是鲜见的。

教材招投标应遵循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观照出版发行业产业价值观、发展观,考虑到出版产业的特殊属性,确保出版产业拥有自身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应参照公共事业服务方式运行

教育是公共事业,服务教育的相关产业应参照公共事业服务方式运行。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

教材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材发行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规模大、发货集中、教学服务要求多、到书时间要求严等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书店始终把中小学教材发行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几代新华人兢兢业业、积极进取,在教材发行工作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造就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发行队伍,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包括自然灾害时,新华书店的职工首先都会想到课本是否能正常供应,怎样给受灾地区的孩子补发课本,确保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任务的圆满完成。

作为准公共产品,教材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二重性。它首先需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出版发行教材单位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经营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材出版发行改革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把教材完全变成营利性的市场产品。教材招投标必须考虑到教材的特殊性质和作用,谨慎对待,低成本体现保障和公益性质。招投标如果一味追求多元化竞争主体进入教材出版发行领域,势必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而且,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竞争必须保证公平、公正。不容质疑的是,在教材招投标过程中,可以预见的竞争主体,仍保有自身垄断的业务模块,并不向其他市场主体开放,同时还长期享受着国家专项的政策性补贴。这就难以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违背了《招投标法》的基本原则。

应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配套

教材招投标应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配套实施,协同推进。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思想,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由此正式启动。出版发行单位作为传统的国有事业单位,目前体制机制尚未改革到位,人员包袱沉重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尚不足以支付整个出版业改革成本。

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改革必须考虑出版业的持续发展和近45万从业人员的稳定和谐与生存问题。尤其是对那些改革已起步,而地方又无力支付改革成本的省份来说,更加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关爱和扶持。现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材招投标难免影响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顺利推进和出版业的稳定及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7年出版物分销市场全面开放,改革尚没有完全到位的出版发行业如何与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外资抗衡?如何确保国家的文化战略安全?

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应充分考虑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现状,健全相关改革配套政策,在实现教材招投标目的的同时,选择最优方案保证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与发行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增强出版业做强做大的信心和力量。

应考虑农村图书发行

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应当充分考虑如何保障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农村图书发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河南省新华书店始终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河南新华仅1990年以来就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乡镇图书发行网点902处,网点人口覆盖率达到每6.9万人一处。这些网点为广大农民群众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优秀图书,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成为广大农村重要的文化场所。

2006年以来,我们按照“品牌化运作、标准化装备、规范化服务”原则,在全省推动实施“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截至2007年底,建成534家,为解决农民看书难、买书难的问题提供强大支持,被称为农民致富的“知识库”、“聚宝盆”。

常年开展流动售书、送书下乡、万村书架、图书捐赠等系列活动。全省书店均成立有“三下乡”服务工作队,常年活跃于广大基层农村,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庙会集市,把农民需要的图书送到家门口。同时,还根据农民群众的需求,捐赠了大量图书,从2004年至今,就向各地农村捐赠图书及其它各种财物多达1000多万元,其中仅2004年“禽流感”期间,就捐赠防治禽流感图书、挂图100万件。

农村点多、线长、面广、文化消费能力有限,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农村图书发行得不偿失。在教材发行招投标中,若其他市场主体中标,能否像新华书店一样坚持将教材经营收益回馈社会、补贴农村图书发行?倘若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失一个重要支撑,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从何谈起。

降低教材价格并非一定要招投标

教材招投标成本相对较高,偏离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初衷。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推广,教材出版发行纳入规范的政府采购程序,有利于实现教材出版发行改革。教材招投标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教材价格,让利学生。这一目标并非一定要通过劳神费力的招投标来实现,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核定教材的编辑成本和印张中准价,或通过降低印供价格和发行折扣率,来直接降低每一本教材的定价。

据了解,为保证教材招投标顺利进行,国家、各省市有关部门以及教材原创出版单位、投标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2006年第二轮教材招投标,省级政府用于招投标的经费就超过400万元;投标单位以及教材原创单位所耗成本,虽未经计算,也难以统计,但数倍于此恐怕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临时机构、选调精兵强将,耗时一年,费力费神,人力成本和组织运行成本,折成经费,肯定是更大的一个数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新华书店的教材发行体系网络已经十分完善,若招标引入新的发行主体,势必造成现有发行渠道资源的浪费。

自2005年秋季“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市场已经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即免费教材和非免费教材。免费教材由政府采购后免费提供给学生,非免费教材仍由学生个人购买。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两免一补”范围呈逐渐扩大趋势,2007年11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政府采购方式多种,比较而言单一来源采购更能节约资金、提高效率。“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后,免费教材在各省财政、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大都采用政府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进行,教材供应发行单位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让利,达到了降价减负、让利于民的目的。实践证明,在免费教材政府采购过程中,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不仅可以满足降低教材价格、工作成本、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效率、资源利用率,教材发行服务要求也得到了全面保障,“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任务完全能够圆满完成,更符合教材出版发行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应重点关注教材质量、服务能力

教材利润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招投标应重点关注教材质量、服务能力。从目前教材价格的形成机制来看,国家一直在通过中准价调控教材价格,教材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就2006年而言,根据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816号)要求,各省从2006年秋季起,中小学教材平均降价约11%,降幅最大的超过15%。在2006年第二轮招投标试点中,商务标在整个标的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大部分都是在40%至50%之间,各投标主体在中准价下调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降价,教材利润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再加上当前纸张、汽油、运输等物价普遍上涨,人工成本大幅增加,教材价格还能下降多少?在即将全面展开的新一轮教材招投标过程中,如果商务标占有过高比重,或以降价多少来决定得分的高低,有些投标主体为获得教材出版发行权,极有可能会打起价格战,进而导致恶性竞争和整个教材市场的混乱。

教材招投标,应当重点关注教材质量、服务能力的竞争,而不是价格。如果教材降价太多,出版单位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教材研发、品牌建设、后期服务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来弥补损失,发行单位只能依靠固定资产和现有设施解决生存问题。这将无法确保教材的出版发行质量与相关售后服务,对教育事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