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面对金融危机业界热议影响与对策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3/20 作者:文东,李雅宁,王蓉

■精彩语录

王建辉: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辅业的冲击可能比主业大得多,因此我们采取压缩辅业投资,抓好回报,在图书主业方面,我们要求适度扩大规模,因为在这个时候加大投入,成本最低。

哈九如:我认为,首先是要解决有限资源的市场流动。真正的流动是困难的,所以现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股权化问题,第二是资本证券化问题。

张佩清:当前我们要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企业规模,创新体制机制。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和技术平台,应对市场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周立伟:建议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书业结构性减税,二是循环教材的印制质量、印制标准的制定权在总署,财政部和教育部的文件里也把这一块作为行业规矩,我觉得新闻出版总署对此是有作为的。第三,就是全民读书活动要变成一个国家性的、由中宣部牵头的活动。

倪志敏:当前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出版发行企业参加联合重组,比如以后我们做了产业规划,国家还能不能对参与重组的文化企业继续进行所得税、增值税免税?对于积极参与重组、改制的企业,能否继续实行所得税、增值税免税政策?

肖陵:我认为,改革上市不仅仅以规模论成败,上市还是要看它是否具有成长性,企业将来的成长性很重要。

聂震宁 关于政策建议,一是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加大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资金投入;二是有力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三是希望建立海外发展专项资金;四是开发农村市场

汪继祥 金融危机给行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要利用这一机遇调整结构,要素重组,重新塑造有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陈昕 首先还是健全市场秩序;希望新闻出版总署从市场扩容的角度,从做大做强的角度出台一些政策。

陈海燕 金融危机使出版业进行深度调整,劣势企业将会边缘化,是优质出版企业脱颖而出的好时机;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的好时机。

为“三保”做出出版业的贡献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当前欧美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给我们国家的经济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刚刚结束的“两会”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全面实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然是主线,肯定是影响到了我国的各个方面。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还在蔓延,尚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口业务去年第四季度下滑,是一个明显的证明。全球通货紧缩趋势非常明显,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国经济持续下滑,去年一年国家连续三次调整经济工作方针。我觉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只要你是企业就必然是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也就必然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现在我们都在说反周期问题,历史上确实有过文化反周期这一事实。上世纪30年代金融大萧条和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均有文化产业发展的事实,但这些事实后面都是经过激烈震荡的,及时调整,及时应对才产生的,不是必然结果或是一种趋势。所以我的基本判断是,出版产业肯定也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首先,社会商品购买力的下降,至少会使我们的产业发生起伏;其次,我们的出口、走出去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版权贸易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欧美出版单位能有多大的财力、资金链来进行中长线的投入都是问题。美国哈珀·柯林斯集团去年第四季度同比下滑75%。中国出版集团受影响还不明显,去年和今年1~2月销售均有增长。但从历史情况来看,从现实情况看,我觉得金融危机对出版业肯定是会有影响的,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影响究竟有多大,我感觉不会很大,不会严重到使我们的产业出现急剧下滑的态势。因为我们的出版产业基本是以内需为主的,我们还有广大未开发或是未完全开发的市场。通过拉动内需就能保增长,现在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保”放在一起说,就是因为只有保民生,才能保增长,没有保民生,就不可能保增长。我们有8亿人的农村市场实际上是未开发或者是未完全开发的市场。我们的出版基本上是城市性出版。

关于出版企业的应对策略,中国出版集团还是要积极地推动包括全民阅读在内的市场营销活动,继续实施双推计划,并创新产品,现在我们贴近读者的书太少。我们现在对产品没有多少研究,不知道读者需求什么。就是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现实,我们反映的也不是很有力、很生动、很家喻户晓。另外还要学会金融技巧,现在中国出版集团进出口业务占全国半壁江山,与国际金融的关系密切。要很好地利用政府政策,国家对文化的投入,与出版相关的,我们尽可能地参与进去。

关于兼并收购外企的可行性,现在确实是个机会。国家要提高国际影响力,要拿出一大笔资金来振兴我们的产业,其中包括国际市场的开拓。我们的版权贸易和产品出口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实体走出去已有了一定经验,在这个时候加大实体走出去的力度是个机会。因为欧美一些国家确实有些出版社想出售,收购国外出版社,主要是为文化走出去,是一种文化战略,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没有文化战略是比较困难的。

关于政策建议我想多说几句。一个还是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加大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的资金投入。参加两会时看到财政部的2009年预算,增长率最低的是一般社会性服务,为8%;倒数第二是文化产业,为10%。对文化的绝对投入去年是258亿,增长10%也就280亿。原本绝对数就低,增长率也不高,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确实不够。而且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产业在内事实上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更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第二,我觉得我们应该很好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现在农民工近2亿,沿海城市2400万农民工下岗、转移,这些农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全民阅读活动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稳定,为三保做出全面贡献。全民阅读活动肯定可以拉动市场。

第三,还是希望建立海外发展专项资金。我们出去办实体需要海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的配套支持,一个是补贴海外发展并购信贷,可以用贴息的办法或者别的办法来支持。

第四是关于农村市场开发。商务部开展的千乡万村农村市场建设,能否把书刊市场纳入进去,以解决走下去供销社不售书,自己办书店又缺乏政策支持的问题。

科技出版危中有机

汪继祥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面对金融危机,出版业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不受影响。表现在退货增加,回款周期延长,盈利能力下降。库存增加实际上是产品在市场上完成交换的成本在增加,回款周期长,实际上使资金链受到一定影响。2008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销售、回款均增长,但退货库存也增长。今年一季度也大致是这样的趋势。我判断专业出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滞后,科技出版“危中有机”,其原因一是我国科技出版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国内市场为主,所受影响远小于国际科技出版;二是随着国家4万亿元的投入和科教兴国国策的实施,科技出版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三是我国科技出版中,大学教材教辅出版占有相当比重,而这一领域出版相对稳定,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四是科技出版受众面较小,市场相对稳定;五是科技领域的网络出版商业模式更加成熟,为科技出版发展带来机遇;六是中央级出版社的转制,为科技出版强社提供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的机遇。

关于应对策略,我觉得去年以来科学出版集团能有比较好的表现,并不是说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逆势而上有多强的能力,而是长期调整的结果。我们从前年、大前年开始一直在调整,提升经营理念,主要是把原来外延扩张的增长模式改成以集团效益为中心的模式。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强调以集团效益为中心来统领各项工作。我们对产品分类、产品的质量把关、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市场营销都重新进行了梳理,以致使我们每个单品种效益提升。我觉得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现在正好是我们调整结构很好的时机。我们的产品结构、运行结构、以及管理导向均进行调整。比如把以前概念化的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直接挂钩,在经营中就能比较好的监控我们的市场效果和我们直接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关于在国际市场上兼并,我个人认为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我觉得国际上一些出版集团受到压抑,但要靠破产还不是时候,这个时候出手不利。我们在日本已办了一个分公司,实际上是想在日本寻找一家中小型专业出版集团,日方也认为现在不是最好时机。欧美市场这一块也还不成熟,所以我觉得还是静观发展,提早做一些铺垫。

对应对金融危机,我提二点建议:

第一,金融危机给行业提供很好的机遇。我们要利用这一机遇调整结构,要素重组,要重新塑造有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运作方式都需要进行调整。要说重组,我觉得现在出版社或是集团之间的相互生产要素能不能实行重组,中央部委出版社改革以后,专业出版集团能不能建立起来,需要政府很好的思考或者主导。应该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和市场化运作来推进整个行业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要素的重组,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第二,转制重组。如果实现在国外兼并,建议国家资金支持三分之一,无息贷款三分之一,企业自筹三分之一。转制企业在进行要素重组或是在这一过程中的成本问题,要用业务发展基金来培育、指导、支持。这个时候政府的导向应该把重点放在要素重组方面,放在重塑有竞争实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上。

金融危机阶段更要健全市场秩序

陈昕(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今年1~2月世纪集团同比发货码洋增长39.7%,发货实洋增长41.7%,退货码洋下降7.5%,实洋回笼增长1.9%,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世纪集团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们现在还看不清楚。中国出版业现处在低增长的调整期,这个调整的周期到底有多长,现在还不知道,要看整个行业怎么应对了。中国出版业30年来调整时期最长的是从1986年到1993年,将近8年才调整过来。这次调整要多长时间,还看不出来。近两年比较好的因素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对拉动销售起到好的作用。第二是纸张价格回落到涨价前的水平,甚至更低,这会使我们的利润空间能有比较大的增长。

世纪集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策略和举措,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做到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

关于企业兼并收购海外企业的可行性。我们萌发海外收购的愿望是2003年,当时我们去美国,美国很多律师事务所配合我们去做,提供了很多对象。出版业是一个创意非常强的产业,出版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团队,是经营管理人才。如果收购小企业,人家团队走掉了,你将来怎么办。后来想要买就买大企业,大企业有内部平台、物流平台、发行平台等多种平台,那些人是依附于平台的,买大企业那些人跑不了。但是买大的企业美国政府要干预,美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自豪感,他们那种自豪感,我们尝试后感到收购很困难。日本收购美国文化企业也仅仅是资本收购,所有经营管理一点也不能染指,中国也绝对不可能例外。我们出版业还没有跨国经营人才。所以我想现在是个机遇,但对其中的风险一定要充分估计。日本大收购的结果是日本人不知道亏了多少。我们要捕捉机遇,不能错失机遇,但要非常谨慎行事。

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我想第一还是健全市场秩序。尤其在危机阶段,我们市场秩序状况还是不大理想。这个状况和欧美、日本比差距大。回款、欠钱没商量。有的企业欠钱还款要过九道关。市场秩序问题是总署应该下大力气来解决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状态下。秩序建设好了,企业就会在健全的市场中发展,不再需要政府很多的资源配置和调整。

第二,我想讲的是出版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出版毕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小产业,不仅是中国,美国也是一样。出版的价值在于我们这个产业能够为国民经济创造更好的价值。所以希望总署能够通过解放思想、通过各种大讨论,把关系到我们行业根本发展的问题很好地统一认识。

第三,希望总署从市场扩容的角度,从做大做强的角度出台一些政策。

第四,我认为,大的动作、大的宏观调整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楚。走出去战略、双百亿战略等都非常好,具体实施的时候要有更加清晰的意见。

深度调整优胜劣汰

陈海燕(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书业的影响,我想我们不要指望中国书业能够反周期。从凤凰集团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一是影响明显,二是影响有限,三是影响深远,四是叠加影响。反映在我们的主营业务上是2008年度集团出版利润、发行利润均有下降,盈利能力下降。影响深远是因为它可以引发出版业的升级调整,可能会引发并购潮,使产业集中度提升。中国书业原有的困难没有消失,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虽然是有限的影响,叠加起来的困难加重了。但是我们要看到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文化消费需求具有一定规模这个基本面没有改变;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至少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它引发的农民城市化、城市居民的知识化,会带来长期的比较旺盛的需求,这个趋势没有改变;三是出版产业市场化方兴未艾,带来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会带动产业更加健康发展,这个大趋势没有改变。

另外,还有几点对我们许多出版集团、出版机构是有利的。第一,出版业本来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也进入调整期了,金融危机使出版业进行深度调整,劣势企业将会边缘化,或者会退出,产业整体质量会提升,这是优质出版企业脱颖而出的好时机。第二,这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的好时机。如产品结构调整,本来一些出版单位采取品种轰炸战略,动销品种规模化,在市场走旺时调整品种结构要付出经济代价,而在市场走淡时调整产品结构代价就比较低,反正很多书卖不出去。第三,现在资金成本低,是战略扩张的好时机。因此,给一些出版集团,一些出版企业进行低成本的融资,从而实施战略扩张提供了好机会。第四,现在社会上闲散的钱很多,很多企业有钱不敢随便投,而市场对出版产业新鲜好奇,认为是朝阳产业,这是出版产业吸收社会资本做大做强的好时机。(商报记者文东/整理)

影响篇

陈彦(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从目前印刷行业受到的影响来看,珠三角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外包装是最严重的。印刷行业受到的影响来自于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原材料价格波动很大;第二,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第三,汇率水平波动调整;第四,欧美国家抬高我们印刷品出口的价格;第五,整个行业内过去积累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中得以凸现。

刘红(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面对2009年,出版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表现在,首先,市场对图书的需求在下降,特别是国外市场,订单在减少;其次,图书销售结算周期在延长,图书批发业务的回款比较困难。但出版发行业不是外向型行业,因此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致命的,企业出现的问题不能都推给金融危机,而应审视自身存在的创意不到位、工作不扎实等问题。另一方面,现阶段也有很多机遇。首先,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第二,有利于加强主业和跨媒体发展;第三,拓宽了发展思路,为“走出去”提供了机会。面对新的机遇,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将积极开拓新的创意文化服务,强化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增强上市公司的能力,积极并购民营优势资源,借助传媒公司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媒体发展。

周殿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金融危机对出版业肯定是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不可一概而论,对一些资金链不足、实力不强、又没有创意内容的出版机构而言肯定很难。但这些不能全归结于金融危机,有一些问题是本身存在的,只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才凸显出来。

田海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金融危机对我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对外合作项目:第一,我们在俄罗斯投资的新时代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正遭受着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2008年该公司盈利的资金全部被冻结,总经理回国以后三次签证拒签,这是因为俄罗斯解决本国公民就业而对我们进行抵制。第二,我们公司跟美国HCI公司合作,我方5年的定金一次性付出,但对方去年年底在不告诉我们的情况下单方面取消合作。第三,我们跟一家境外广告公司合作出一本时尚类期刊,由于金融危机,对方单方撤出。这三个例子显示了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扩张合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周文(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总经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经营风险增大,大家捂紧了钱袋子。但是,也有正面影响:一是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为我们创造了商机,二是相关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减轻了成本压力,三是针对主打产品的政策限制相对减少,四是为人才队伍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可能和便利。只要运作得当,对于地方出版社而言,金融危机的某些因素还有利于我们的发展,至少不会成为障碍。我们也会坚持正确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危机。

张天明(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我们遇到的困难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部分教材循环使用,对原创教材影响很大。从2008年开始,全国循环教材总规模是43~45亿,按照35%计算,那么损失达到28亿。

第二,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报刊,广告投放量明显下降,特别是汽车和房地产业投放量大幅度削减。集团报纸一季度广告的增长比明显下降。同时,酒店和印刷业务都受到一定影响。现在看来,图书还比较平稳。

第三,2009年证券市场的状况也是我们这些准备上市,或者即将上市,甚至已经上市的出版集团面对的困境。

王桂科(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第一,图书出版基本不受影响,教材处在危机上升空间,一般图书市场影响不明显。第二,报刊广告,第三,包装装璜印刷板块,第四,加工尤其是出口受到冲击。去年下半年,集团出口业务下降了5000多万。

罗小卫(重庆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对已经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出版集团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单一的以图书出版为主的机构要大。比如像重庆出版集团,我们有房地产业,有纸业,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纸业贸易公司去年是8个亿的销售收入,其中上半年大涨价,下半年就出现滞销;房地产业同样受到很大冲击。但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春节以后国家经济的扶持政策出台以后,趋于平稳。

陈锦涛(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本来,今年明年是到了一个多年积累的丰收期。但是遇到了金融危机,去年集团的增长率不到10%。教材课本的发行都没有问题,大家在金融危机下还是要读书,所以我感觉影响不大,但是利润有所降低。

郑岩(北京发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金融风暴有影响,但是相对滞后的影响,不会对我们的行业造成大的冲击。从2008年北京发行集团的总体销售情况来看,增长接近10%。2008年的零售数据显示,销售虽然增长但在不断减缓。我们从流通领域分析得出,大书城到目前为止没有受影响。北京图书大厦增长了20.4%,周六周日同期比都持平。中小书店经营困难,2008年总体门店数下降了8%,但是没有金融风暴它们的数量也正在下降。

哈九如(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今年,上海新华传媒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第一是房地产,第二是汽车,但已经出台了对应的措施。零售市场所受的影响相对比较缓慢,有影响但仍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张佩清(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金融危机对行业来讲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会持续多久,会有多大,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周立伟(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危机对我们没有正面冲击,因为我们一无外资、二无外债、三无外贸。但是影响了实体经济,由此引起了市场低迷。今天,中国书业的问题既有30年改革的深邃期又有繁荣的副产品,还存在上游市场化程度不高、下游不规范的无序竞争问题。行业经济结构中教材依然是主要或重要的支撑点。企业规模普遍偏低,小、散、乱、差的企业仍多数存在,服务程度不够。终端市场疲软,成本过高,交易风险增大。

倪志敏(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金融危机的总体影响有限,对于出版发行业的影响我想有两条。第一是出版发行集团特别是内地的出版发行集团教材当前没有改革,是一个刚性需求。第二,中央强化了各项民生工程,加大了政府对各项权益的保障,为出版发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肖陵(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对重庆新华图书主业的影响不大,但对其他业务板块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光盘业,又属刻录光盘影响最大。酒店业占了6个亿的资产,但是增长比较缓慢,这个跟金融危机是有关的。房地产这块我们主要做的地产,没有做房产,代理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对我们的资金和其他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龚次敏(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危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影响客观上存在,但是我认为它不是根本的。而且我认为图书行业发展缓慢,行业的症结在于如何拉动内需。

张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金融危机对报业集团的影响非常大,2009年这种危机的影响将表现得更加充分。

张演生(家庭期刊集团副总经理):危机对期刊的影响特别是对畅销刊还是比较大的,比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0%~17%,《家庭》也下滑了8%。总体来说,一些全国排名前列的报刊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但从总码洋上来看,因为好多刊提了价,加上今年纸张价格也已下调,所以报表反映不出下滑了多少。

对策建议篇

陈彦(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谈及应对危机,我有5点建议:第一,针对产业特点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一方面积极扶持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间,如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另一方面帮助品牌好的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资金紧的问题。第二,利用科技带动行业进步,鼓励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第三,抓住金融危机的时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扶持、鼓励一批好的企业,让他们做强做大。第四,关注行业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后劲。第五,用好相关优惠政策。

刘红(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

我们集团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措施一是强势发展主业,使优势板块走向标志性,二是全面推进资本运行。2009年,启动体验式文化中心是我们的一个大项目,我们要将单一图书销售连锁店的经营建设为体验文化消费中心,准备在沈阳、大连和鞍山先启动。另外,在加快资本运营方面,我们还要加大在全国的并购合作,目前和有关省的出版发行集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走出国门,完成收购国际著名传媒公司的计划,我们已经启动并委托了权威中介机构进行调研,还准备在英国、美国、德国成立出版实体。

周殿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应对金融危机,出版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在经济领域受损的时候,对经济的追求很可能转向对文化的诉求,图书产品的内容应该和大众心理的需求结合起来。第二是深化改革。第三是要研究非市场性增长,这是我们2008年和2009年应对危机的主要对策。这段时间出现了负债率降低,退货下降的奇特现象。这个时候我们选择了规模增长的战略,具体分为结构性增长和增量增长。在结构性增长方面,报刊业就是我们的方向;虽然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压缩,但我们在2009年仍要实现资产性增长。

田海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从5个方面谈谈建议:第一,税收政策优惠。第二,对联合重组的企业、新建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核准。第三,国家准备投入4万亿刺激文化发展和消费,出版机构应该积极介入。第四,在大力发展全民阅读的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很多人提到,现在大家都在讲全民阅读的问题,包括温总理也大力支持,我想新闻出版总署这方面是不是早做准备,进行分类指导,读什么如何读,包括内容上。第五,请总署就兼并重组工作及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

周文(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总经理)

在新闻出版产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改革发展克难攻坚处在关键的时候,作为市场主体而且先天比较脆弱的出版企业希望得到总署进一步的更多的关注、理解、体谅、保护、扶持,换一个说法就是希望总署更多地为我们鼓与呼,更加理直气壮地为我们作主撑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出版单位尤其是地方出版企业目前比较倚重的就是教材经营,这是历史形成的客观现实,国家在给我们利益的时候也附加了不可轻视的责任,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谈教材出版和经营。

王春阳(山东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的建议和遇到的问题分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产业政策方面,首先,加大国家对出版业的投入;其次,增加对农村书屋的资金投入;第三,就两年内建成双百亿大集团没有具体的规划和政策遵循;第四,出版集团改制必须坚持国有控股的规定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

第二个层面是改革政策方面,我们集团正在进行改制,钱和人是两大问题。按政策规定,我们需要投入5亿元用于转企人的社保资金,另外如果改制,大部分人都选择退休,主要骨干力量将流失。

第三个层面是关于改革优惠政策的问题。去年国务院发了114号文件,但具体规定在省里尚未落地。

阎德才(中原出版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级调研员)

我在此主要就我国出版业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行业产业属性特点,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这4个问题谈谈看法。我国出版业目前处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创新这样一个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方位和阶段。认识到阶段的特质,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我认为此阶段首要任务是创新,我们国家把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作为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我们出版担负着教育产品的研发、制造、服务。教育作为一个产品有一些特殊性,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杠杆就市场行为给予奖惩。

现阶段,地方出版集团有3件事应当解决好。第一,舆论引导,加强领导;第二,行业理论支持;第三,典型示范带动。

王建辉(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裁)

我们采取两项措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一是整体艰难先行,局部飞扬;二是压缩辅业,加强主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辅业的冲击可能比主业大得多,因此我们采取压缩辅业投资,抓好回报,在图书主业方面,我们要求适度扩大规模,因为在这个时候加大投入,成本最低。大家知道我们在全国有两个典型,一个是湖北海豚传媒公司,今年我要求他们做到7亿,比2008年增长2亿。同时,在主业报刊方面,2009年我提出来4个百万工程,即我们集团的24种报刊中,今年要有4个过百万的,现在在第一季度已经小额实现,这些都是在加强主业。报刊现在的增长是6%,经过两年要达到15%,从新经济增长点变为经济支柱。

谈到建议,一是请新闻出版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给全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个课题研究,就是全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怎样在危机当中为企业做好服务,怎样问政于民,问政于企,成为受出版人尊重的部门,加强服务的分量。二是能不能给出版集团总部以出版权,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集团总部很有必要拥有出版权。

张天明(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2009年总的精神是要抓改革、抓产品、抓并购、抓导向,中心就是要上规模保增长,要实现逆势上扬。2008年我们走过来非常困难,2009年遇到的困难更具体,但是要争取逆势而上,争取在3—5年之内进入双百亿集团这样一个总署提出来的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包括狠抓产品创新,苦练内功;深化改革,调整内部的管控机制;稳定教材;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快并购的步伐等。

出版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阶段,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构建,我们应该抓紧进行前瞻性研究。

王桂科(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的发展思路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深化改革;第二做强主业,控制平稳增长,提高单位的效益;第三夯实基础,巩固我们教学市场,做好教学开发;第四强化服务,积极参加农家书屋工程,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我国台湾,东南亚地区划分市场;第五推进重组,包括印刷业的重组;第六是加快转型,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图书数据库;第七振兴报刊,这两年我们投入重金发展报刊;第八打造基地,一个是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一个是南方创业的硅谷。

我在此谈谈几点建议。第一,扩大融资的渠道;第二个在融资方面应该有更多政策;第三加强整合;第四推进公益活动;第五支持数字出版;第六完善配套政策,如各地区文化创业产业园的优惠政策,享受高新技术和出口退税优惠,给集团出版权等;第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比如高校的培训。

罗小卫(重庆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

现阶段,我们将控制规模,突出效益,调整结构,抓住机遇,低成本地扩张一些项目,争取做大盘子。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开源节流,跟批发商建立良好关系,共渡危机。

几点建议:一是抓紧时间协调114号文件的落实,重庆市税务局对我们还不错,1、2月份全部没有收税,我们都在等上面的文件;二是适当放宽出版资源,其他各行各业都采取了对外向型的支持;三是在号召兼并、重组、跨地区联合的过程中,总署一定要加强领导,把自发性变为引导性,把自发性变为规定;四是在转制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政策,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

陈锦涛(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还是应该利用这个时机苦练内功。我感觉出版发行行业还是有硬伤。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图书都压在库存里。而且现在的出版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所有人都围着一本畅销书蹦起来了。我们是做文化的,不是做畅销书的。畅销书只是流行,把流行做成流传,我们才能赚到房子。在美国,史蒂芬的书最畅销,但是他永远拿不到奖。然而,在我们国家,很多畅销书可以拿许多奖。

另外,争取向政府要融资,市场应该建立在政府的文化基础之上。我们要加快公共文化建设服务、平台服务的步伐。我们的读书月成功举办了几届,有了这个优势,政府觉得应该让我们更多地参与,持续做下去,我们的工作也受到更多重视。

郑岩(北京发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认为机大于危,采取的应对措施还是适度扩张政策。根据北京的图书市场重新规划、调整自己的布局。在奥运村边上重新建了1.2万平方米的图书城,准备今年11月前开业。我们还准备在河南开一个黄河书店,今年主动出击正在调研,计划购置房产。我们要继续开展多元经营。从北京的情况看,在销售构成里,去年的教材只占到了8.1%,文化产品的销售2008年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30%,达到销售额的6.2%。

另外,我提两个建议。一个是希望政府引导大众购买图书。请国家领导人发出倡议,或者提出一个建议,专项组织实施,按照规定的渠道发行,由政府买单,刺激大众在规定范围内选购图书。第二,放开出版物流通领域,严格加强市场管理,严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比如新书、畅销书不能打折,抵制恶性竞争,维护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

哈九如(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改革与发展是同步的。我认为,首先是要解决有限资源的市场流动。国家的图书市场并不是很大,增长有限,一方做多了一定有做少的。现在所有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围绕解决内在问题。一个是企业内部的,还有改变行业内部的。目标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我认为这也是抗风险能力的表现。我们要鼓励竞争,但新闻出版总署要把握好行业的适度竞争,为我们有限的资源争取空间。

其次,真正的流动是困难的,所以现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股权化问题,第二是资本证券化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有80%的股权,生产要素不能流动的话,要形成行业性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优惠政策围绕着产权流动而设,流动多的控股少的就能把握这个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集聚效应,只有合理的股权结构才能达到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改制以后,我们涌现出了一批职业经理人,那我们处理事情的最终动力在哪里?特别是持续动力。所以有时候政策分类指导很重要。

今年的IPO情况我们一直在关注,按照正常的资本市场来讲,一个行业不可能涌现一大批,在我国新发股票按照发行价增长是98.8%,香港68%,美国只有46%。第二是盈利问题,我们现在首发的股票最高的是500倍,全国平均是29.5倍,我们的资本市场到底值多少价钱?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你30%的盈利现金是要分红的,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这个产业不大的情况下,是不是通过上市这一路,就都可以得到债权市场、产权市场?

张佩清(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

当前发行业处在战略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国家政策的调控期,从战略发展上来说,我们要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企业规模,创新体制机制。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和技术平台,应对市场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加快市场化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抓好122工程。

从2009年阶段性的应对来说,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7个方面,向服务要效益要增长,在市场、资源、资本、人才等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

比如在服务方面,我们要抓好建国六十周年图书发行的时机,以服务来赢得政府采购,满足全民阅读等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增长。

第二是拓展市场拉动增长。今年,江苏新华在建的有9个大书城,争取“十一”以后每个市县都有一个大书城。书城和门面是流通企业的黄金资源,对此,我们一要进行网点布局调整,二要进行经营布局的调整以及财务结构的调整,盘活资源,提高效益。

今年我们正在按照党委的要求,推进公司的股改上市工作,争取年内早日上市。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江苏和海南的发行业务,今年争取突破总销售100亿。

我们建议总署要对已经改制的单位进行跟踪调研,原来已经解决的问题由于政府和地方改革的不配套,有些移交出去的,如社保问题、人员问题,在地方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福利政策之后,又返回到集团了,又要企业来承担了。同时很希望总署在跨区域重组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另外,希望加强市场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其实,相对于金融危机,市场上存在的无序竞争对我们的发展影响更大。我们建议对放开折扣做调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交易规则。

周立伟(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

建议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书业结构性减税,书业要落实114号文件所得税的问题,要加快和税务局落实。还有县级以下的增值税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一直没有明确落实。总署能不能把这样的政策变成长期政策?书业的贡献不是在税收,是在结构化,所以形成结构性减税和免税政策,也有利于民营企业走向一般纳税人。结构性免税对整个行业是有好处的。

其次,两会期间对循环教材问题提出了提案,要推翻循环教材是难的,但是循环教材的印制质量、印制标准的制定权在总署,财政部和教育部的文件里也把这一块作为行业规矩,我觉得新闻出版总署对此是有作为的。

第三,就是全民读书活动要变成一个国家性的、由中宣部牵头的活动,就像农家书屋一样。

倪志敏(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

图书发行行业这一文化体在当前的格局下,在政府加大保障的前提下,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危机的健康心态。但是更要看到跨越发展,十七大提出繁荣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有两点建议。首先希望总署就增值税的具体规定问题帮我们联系一下国税局。其次,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总体规划。当前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出版发行企业参加联合重组。比如能不能对参与重组的文化企业继续进行所得税、增值税免税?对于积极参与重组、改制的企业,能否继续实行所得税、增值税免税政策?

出版发行业的改革符合整个行业发展实际,一个市场化的主体应该能够经得起社会评价体系的考评。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得很快,这靠的就是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了社会化、市场化的体系。

肖陵(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

无论是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大也好,小也好,我觉得总署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政策,或者更多的对这个方面产业投入的份额,大小都不是特别重要,也可能分析不清楚,也可能情况不一样,但这次是很好的机会,这也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我的一个建议就是投入问题。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空间好像不太大。大家感觉,去年的4万亿元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好像都是修路、修桥,对文化的确关注很少。但是,国家对文化产业还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应该争取更多投入和支持。或者在出版发行行业内建立一个产业发展基金,这也会很有帮助。

第二,关于114号文件的落实。我认为,扩大享受的范围是最重要的。增值税不应该是县以下的,范围应该更宽一点,对我们产业会有帮助。关于循环教材,我也认为,总署可以积极和教育部门衔接,因为它的确对我们影响很大。

第三,我们也在准备上市,我认为,改革上市不仅仅以规模论成败,上市还是要看它是否具有成长性,企业将来的成长性很重要。

龚次敏(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提两点建议,第一个建议就是关于跨省兼并重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数据来。我们这个行业本身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市场支撑了中国出版业的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靠企业,根本无法进行市场行为。目前我们只能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练好内功,期待兼并重组。

关于境外扩张,我们的一些部门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在境外上市的平台,能不能利用这个平台在对外扩张上有所作为。当然这个也像大家说的,人要敢想但是必须要审慎。我的观点是,面对金融危机既有危也有机,也是锁定资源、储备资源百年不遇的机会。

中国有13亿人口,说起来,我们的出版物受众面是很广的,因为我们的出版物能满足人民群众各个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实际的受众面并不广。我们做过调研,就是在城镇,一辈子不看书,一辈子不进书店的人比例相当大。如何把人们读书的兴趣调动起来,习惯积累起来?全民阅读工程大有可为。

张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

在危机面前,我认为,要加快发展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加快改革,解放思想和加快改革先行。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一些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壁垒,用市场的手段、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管理产业,不能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行政的手段来管理整个产业。第二就是加快市场化步伐,当前尤其要打破一些限制发展的政策。比如传媒的发展可以作为出版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那报业为什么不把出版作为自己新的增长点呢?第三,改革不仅要有路线图、时间表,更需要政策支持,希望总署认真研究改革所需的各项政策。比如要求我们把广告发行、印刷从整个产业链中脱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企业,这个我们进行了非常认真地研究,感觉不能操作。如果印刷独立出来,印刷环节会让我们的税收增加1500多万。

皮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

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首先采取了体制改革的方式,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公司。其次,整合外部资源,把我们的报纸、杂志、网络、视频以及户外的一切报刊整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是灵活,就是在发行这块按照两个效益的要求来操作。第四,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升资产质量,尽可能渡过危机。

张演生(家庭期刊集团副总经理)

现在大大小小的许多城市都没有摊亭,是制约报刊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一定要解决好这些终端网络建设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会有量的上升。

第二就是图书行业的自律问题。无序竞争对品牌期刊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另外在农家书屋方面,我们也很苦恼。因为期刊本身是周期性的,如果定的是半月刊,打了包之后,一下子就过期。

(李雅宁 王蓉/整理)(注:以发言先后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