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我眼中的你,中国与世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0/30 作者:吴子桐

\Images\2005-2009\20091030T1201.JPG

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8号馆尽显浓郁的中国风情

■吴子桐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为主宾国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外研社以“我眼中的你,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展出10种语言的图书134种,输出版权43种,达成输出版权意向39种,并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核心,结合外研社的出版理念、出版成果和重点项目,举办了四场盛大精彩的活动,引起广泛反响。

今年是外研社建社三十周年。外研社出版发行的许多经典书籍和音像制品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几代国人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集体记忆。作为中国极具规模的大学出版社和外语出版机构,“三十而立”的外研社在法兰克福书展系列活动设定“我眼中的你,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用意:希望通过对话与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寻求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当代价值的认同;同时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

8号馆尽显中国风情

在法兰克福会展中心,2500平方米的中国主题馆是中国主宾国活动的一大亮点。在纸张、活字、书籍、墨滴四大中国元素的融合映衬下,中国主题馆(6号馆)上演了一幕幕“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精彩活动。与此同时,欧美国家著名出版机构云集的8号馆也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情。

8号馆展区的中央区域,分布着牛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企鹅出版集团等世界最为知名的出版机构的展台。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展台最为醒目的位置,这里陈列着该社和外研社联合出版的李岚清的著作《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英文版)(BreakingThrough—TheBirthofChina’sOpening-UpPolicy),并张贴着印有该书封面的大幅海报,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浏览。

《突围》(英文版)一书选取了1979年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美的历史图片为封面。在美国国会山前,邓小平与美国国会议员谈笑风生,他用坚毅的目光凝视远方,仿佛在展望中国当时刚刚开启的改革开放大业的远景。与《突围》海报相邻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的海报。牛津大学出版社市场部负责人杜普斯介绍,《突围》是该社今年最重要的推荐图书,他们相信当代中国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书展期间很多出版商主动前来洽谈《突围》版权交易事宜。

《突围》一书内容源自中央文献出版社为纪念邓小平和改革开放三十年而对李岚清进行的访谈。在书中,李岚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并运用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和历史图片,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对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兴办合资企业、利用国外贷款、改革外贸体制、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等重大决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在揭示重要史实的同时,梳理和总结了对外开放初期的一些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生动地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冲破重重阻力,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10月14日,外研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展区隆重举行《突围》(英文版)首发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李岚清办公室主任冯云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兼副总裁李朋义、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储士家、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邵文光等领导出席首发仪式。邬书林、外研社社长于春迟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总裁奈杰尔·波特伍德(NigelPortwood)在首发仪式上致辞。外研社总编辑蔡剑峰主持首发式活动。

李岚清在得知《突围》(英文版)将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特意通过视频参与首发式活动,并用英语向海内外读者致意。邬书林、张小影和奈杰尔·波特伍德在新书上加盖李岚清为本书所篆刻的“突围”印章,并向中外嘉宾赠书。

2008年年底,在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郝平的大力推动下,外研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两社联合翻译出版《突围》一书的英文版。经过作者、译者与编者多次沟通讨论,《突围》(英文版)增加了相应的背景内容,为便于读者整体把握,还增设了人名及资料索引部分,有效保证了《突围》一书能够被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外国读者。

汉语海外推广的盛宴

10月15日下午,由外研社和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走遍中国》汉语教材在8号馆麦克米伦展区隆重推出,标志着外研社“对外汉语出版工程”实现又一重大突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外研社社长于春迟、麦克米伦集团公司总裁安尼特·托马斯(AnnetteThomas)和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总裁朱立安·德里克尔(JulianDrinlcall)等出席首发仪式。

《走遍中国》是由外研社和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面向世界市场、联合开发的一套大型视听说汉语教材,主要供欧美大学、孔子学院以及培训院校的学生使用。该套教材由世界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西蒙·格林诺(SimonGreenall)担任顾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安琪等编写。

正如于春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说:“随着中国出版实力越来越强,国内很多知名出版社已逐渐脱离书展版权买卖状态,而是利用书展提供的机遇与国际出版商进行深度合作,使中外出版人从选题、组稿、编辑到出版、发行等环节能够共同开发,打造适宜国外视角和习惯的图书,打破原来中国对外图书‘中国人讲中国事,外国人看不懂’的状态。”《走遍中国》汉语教材很好地贯彻了中外出版人深度合作的理念,它以学习汉语、发现中国为主题,尝试用最新的第二语言教学理念进行汉语教学,集合纸质、声音、影像、动画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帮助学习者在轻松的汉语学习中分享中国文化。这套教材于9月首次出版,共四个级别,2010年春天起将进入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图书市场。

《走遍中国》汉语教材是外研社和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在汉语出版领域的首个重大项目,也是外研社继《汉语900句》、《汉语世界》、《我和中国》、《经理人汉语》等优秀产品之后,开发的又一个“借船出海”走出去战略的标志性项目。该教材不仅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优质课本,更有助于外国读者以语言为载体,全面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及文化内涵。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的开幕致辞中说:“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也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等。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为己任的外研社,在此次书展上与德国图书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了“中国与德国——我眼中的你”中德学者论坛。10月16日,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德国记者苏珊·梅斯麦(SusanneMessmer)、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雪涛、中国旅德作家皮皮等作为对话嘉宾,在法兰克福书展现场展开了一次智慧的碰撞和对话。

作为中德两国的教育、传媒、文学以及学术界的代表,嘉宾们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德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四位嘉宾从“他者文化与对话主体彼此互看”的角度展开对话与交流,研讨并描述彼此眼中的文化形象。

为使此次对话更为深入并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外研社特为此次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图书:如《我眼中的你——20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意志》记录了20世纪中国文化人眼中的德意志形象;《留德十年》则引导读者从负笈学子季羡林的视角,回忆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时的经历,展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白蛇传奇——中国的魔法世界》则以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德国人的角度,重述一个异域传说,引领读者走进神奇的中国文化;WisdomThatSticks则致力于回答西方读者关于为什么需要倾听来自遥远过去的声音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书中还是论坛上的这些对话,都是从文化角度互相审视对方文化的特质,发现文化交流的隔阂与差异所在;从传统与他者文化两个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研读多元文化中的“我和你”,反思各自文化的内核与特质。应该说,这一类的活动或对话尝试,有助于将中外交流从语言提升到哲学与文化层次,让中国深入了解多元文化,也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季老之风,薪火传承

10月16日,外研社、哥廷根大学和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在中国主题馆举办了盛大的季羡林著作《留德十年》(德文版)新书发布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驻法兰克福副总领事王锡廷、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白阳、哥廷根大学语言学系主任约伯、外研社社长于春迟、外研社总编辑蔡剑峰以及哥廷根大学校友50余人出席此次活动。

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一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年到1945年负笈重洋、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生经历。该书德文版由中德专家李逵六、布林克曼、刘道前合作翻译完成,由外研社和哥廷根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邬书林在致辞中,对《留德十年》(德文版)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一部帮助西方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和品性的书”,并称赞由中德两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该著,是利用优质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中国文化当代价值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该书的译者李逵六、布林克曼、刘道前也来到现场与读者交流。布林克曼认为该书“对德国读者有很大吸引力”,因为“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对1935年到1945年间德国历史的记录,是独一无二的,德国读者对此会非常感兴趣”。李逵六认为该书“充满了对人类的爱,告诉中国读者如何理解德国人”。这些内容可以让德国朋友“反过来思考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先生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正是留学德国后,他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在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创了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先河。季羡林先生多年来始终关心东西方文化交流,并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他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在今年7月底,外研社还推出了《季羡林全集》前六卷。

外研社在此次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见证了他们秉承“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出版理念,向“最国际的中国出版社和最中国的国际出版社”迈进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