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5,原创长篇回暖之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1/11 作者:王东

\Images\2005-2009\sb051111T1201.JPG

从《秦腔》、《空山》、《平原》、《兄弟》,到最近的《藏獒》、《亮剑》,一部又一部原创长篇小说的热销,能否说明人们的阅读风尚正悄悄发生转向,文学阅读在经历青春文学、传记文学的喧嚣之后重新向严肃回归?

从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空山》、毕飞宇的《平原》、余华的《兄弟》接连创下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到《亮剑》、《历史的天空》在其改编影视剧播出之后销售量节节攀升,读者对于长篇小说的反应远非“火热”能够形容。上海书展上,余华的《兄弟》一次签售1000多本;在青岛的一家新华书店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藏獒》在未进行宣传活动的情况下,一个月就销售了1500册;据统计,《兄弟》、《藏獒》、《亮剑》等相当一批原创长篇小说的销量均在10万册以上。有人惊呼,原创长篇小说的市场已经回暖,更有人直接将今年称之为“原创长篇小说年”。

青春文学传记文学式微

原创长篇异军突起

文学图书市场,近几年来一直是青春文学和传记文学引领风骚,而作为文学主体部分的原创严肃长篇小说近几年却显得相对寂静。但是,今年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春文学、传记文学表现平平,几个长期以来可称超级畅销书作者的青春文学写手,在今年却失却了“魔力”,销售情况离出版社的预期也有不少距离;而原创长篇却显得有声有色。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辑管士光认为,形成今天的局面是和作家本身的努力分不开的。和前一段时间作家浮躁的创作状态相比,这一两年作家的创作态度正在回归,不断产生新的、受读者认可的长篇小说;同时,名作家的创作周期也变长了,很多在人文社出版过作品的作家,都将自己的新作反复修改,这说明他们对于出版新作品的谨慎态度——总的势头是作家正在努力创作优秀的作品。虽然社会大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阅读偏好,但严肃文学有永久的生命力,有对于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对读者在思想上是有启发的,因此读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需要这种作品的,而人文社的一些长篇小说也有很好的市场效果,比如《藏獒》的销售就已经达到了十几万册。

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常务副总编韩敬群则认为,今年原创长篇能在文学图书市场异军突起,其实只算是巧合,因为今年很多受读者欢迎和期待的大家推出重头作品。他认为如果《兄弟》,提前在2004年出版,所受到的关注和销售也不会比2005年差。

同样对原创长篇市场前景保持谨慎乐观态度的,还有作家出版社副总编张水舟。他也承认最近这两年长篇小说的创作虽然数量、质量都在上升,但文学市场却是在不断下滑。市场萎缩的原因他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轻人的阅读口味多样化,消遣娱乐的方式在增多,即使喜欢阅读小说的读者很多也会选择在网上阅读;二是在当前经济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取向多为功利的、实用的阅读,用于文学阅读的时间则大大减少了。他认为,除了那些名家的作品仍保持比较高的销售量之外,整个长篇小说市场可以说是比较低迷的。

内容是金 借力推广

尽管目前市场不太景气,许多图书销售平淡,但业内人士仍然坚信:只要图书内容质量好,再辅以必要的营销推广,严肃的原创长篇小说依然可以取得很好的市场效果。

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是国内知名的长篇小说品牌,从该品牌的转型可以看出严肃文学市场中内容的价值。春风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常晶告诉记者,“布老虎”品牌最初定位主要以严肃文学作品为主,但后来逐渐走向用名家写通俗小说的路子。在2004年,该社以阎连科的《受活》为开端,进行了“布老虎革命”,定位重新回到严肃文学,销售情况相当不错。此后的《人面桃花》、《女同志》也都能够一直保持长销的势头,这说明严肃文学的出版,只要是名家,而且是名家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市场就一定会认可。

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韩敬群副总编认为,对于作家辛苦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出版社不应该让其自生自灭,而是有义务让读者了解图书的存在,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促使读者阅读。韩敬群同时强调,严肃文学的营销应该有尺度、有分寸,要在图书内容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宣传,他认为严肃文学作品在气质上同热辣的炒作是不对接的。

余华《兄弟》在2005年的大卖,让余华本人和上海文艺社成为本年度长篇小说市场上的最大赢家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认为,《兄弟》之所以受欢迎,首先还是因为小说本身的质量和作家的名气。据他介绍,《兄弟》推出的时间是8月份,这在小说出版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但是在事先的营销策划,很好地弥补了出版时机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出版社在小说出版前期,从图书用纸、封面风格、宣传和铺货的时间差、具体营销方式的配合等都做了策划,从而保证了小说的营销效果能够顺利地反映到图书销量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黄小初在谈到《平原》一书的时候,认为作家本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配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平原》一书在开始向媒体告知的时候,突出了毕飞宇“三年磨一剑”的写作态度,从而引发了各大媒体对于作家的轮番采访。从9月22日在北京三联书店举办首发式开始,作者在杭州等城市的高校举办了讲座,并参加了江苏兴华的“《平原》故乡行”的主题活动,并计划在广州、深圳、武汉的大学展开新的宣传活动。此外,黄小初还认为,大学是一个文学阅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购买文学类图书的热情也很高,因此江苏文艺社准备将大学书店作为其宣传推广的主攻阵地。

培养作者 服务作者

《亮剑》出版是在2000年,但大部分公众熟悉它是从电视剧《亮剑》播出之后。《亮剑》作者都梁在出版该小说之前根本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对这个作者的发掘功不可没。都梁在同解放军文艺社接触之前曾经跑过三个出版社,书稿均被拒绝,而在《亮剑》被推荐到该社之后,董葆存副社长指定了一位编辑先进行审读。在看过书稿之后,这位编辑发现了原稿的很多优点,之后经过反复修改,《亮剑》终于在2000年面世,之后就一直保持着每年2万册的销量,而在今年8月电视剧播出之后,该书更是创造了一个月销售10万册的纪录。据悉,都梁的第二部小说《血色浪漫》也选择在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十月文艺社韩敬群在采访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情:他曾经到法国珈尔玛出版社谈合作事宜,对方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十月文艺社如何发现和培养作者。在以前出版环境相对单纯的时代,文艺类出版社都以发现、培养、扶植年轻作者为己任,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自然来稿中脱颖而出的,而十月文艺现在比较固定的作者队伍,也都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比如霍达、张洁等人,这些人被十月文艺称为“血亲作家”。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当被一个出版社挖掘出来之后,他的后续作品却是价高者得,完全无视培养他的出版社所付出的劳动——而这种恶性循环,与出版社和作者两方面的浮躁心理有关,也对出版社在培养和维护自己的作者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4年,余华同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签约,成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签约作家。此举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引发了对于作者队伍培养的讨论。上海文艺社郏宗培总编介绍说,余华之所以能够成为该社的签约作家,是同出版社为其提供的服务分不开的:余华除了几部长篇以外,更多的是一些中短篇和随笔,这些作品分布在几个不同的出版社,作者本人很想将这些作品集中整理推出,但是这样做投资比较大,一般的出版社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气势去尝试。上海文艺社在了解到作家的出版意图之后,同作家达成了协议,于2004年春节前推出了余华12本作品集,从而奠定了作家同出版社长期合作的基础。

人民文学出版社管士光总编介绍说,该社对于作家的服务,主要体现在该社的专业化编辑队伍方面,人文社的小说编辑中有的本人是作家,有的是文学评论家,他们与作者有着经常性的联系,对于他们的作品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更懂得从什么样的角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作家的作品进行推广,这是很多文艺类出版社所不具备的优势。作家出版社也充分利用了其作为作协下属出版社的优势,同全国优秀作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作家创作情况的消息,抢占出版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