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皇帝是无能之辈还是真正的帝王之才?
摘要:

孟宪实
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从帝国的角度来看,帝国的管理者李治皇帝显然并不是那么糟糕——相反,他的考评很可以拿到“优秀”。
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更在于无数没有定论的谜团。探究这些或许永远没有答案的谜团(在时光机发明以前)也许更多地不是为了追寻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享受推理和解谜的乐趣。这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探寻的过程中,智慧如源泉般喷涌出来。
唐高宗和武则天就是中国历史上一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夫妻。虽然武则天由于中国唯一的女皇帝这个极其吸引眼球的身份,大大掩盖了她夫君的光芒,但不可否认,这位被评价为“暗弱”的唐代第三任皇帝给世人留下了太多自相矛盾的印象,隐藏着太多扑朔迷离的谜团。
在阅读有关唐高宗李治的记载时,那些描写他本人的名字总让我们看见一个温婉文弱的小男人形象。他不敢出头竞争太子之位,眼巴巴地看着几位兄弟意气风发地争来夺去;他在权臣长孙无忌面前唯唯诺诺,只是在武则天入宫后陡然象有了主心骨,为了这个妖媚的女人总算有了些君王的权威来整顿朝纲,但大权很快又旁落到他深爱的武皇后手中,并直接导致了李唐王朝险些被武周王朝取代的后果。父皇、朝臣、妻子,高宗李治似乎一直屈从在别人的意志下。从皇帝这个职业的素质要求来看,李治皇帝的一生,是失态的一生,是失职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
但从帝国的角度来看,帝国的管理者李治皇帝显然并不是那么糟糕——相反,他的考评很可以拿到“优秀”。内政方面,社会安定,吏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从意识形态、法律到科举、门阀谱牒等,大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在高宗朝正式奠基。外事方面,平定西突厥,羁縻大批西域国家,饮马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为之饮恨的朝鲜半岛平定了,日本首次在中华帝国面前尝到败绩——大唐的疆域在高宗时期达到最大……无法想象,在皇权至上的中华帝国,一位无能的皇帝统治30余年,会有这样的成绩。
孟宪实的《唐高宗的真相》不仅列举了以上的疑团,而且试图解决它。拨开史官们故意为后人设下的重重迷雾,孟宪实敏锐地逼近了这位有为君主的内心。显然深谙老庄思想的唐高宗李治,深得“吾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精髓。早在作为皇子的时期,他就将“扮猪吃虎”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他表现得懦弱无能,顺利获得野心蓬勃、只想立一个好操纵的傀儡的长孙无忌的支持;装作很没主意的孬种,“无意中”在父皇面前透露对手李泰威胁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满足父皇好为人师的虚荣心,获取父皇的好感……在为皇位不动声色地努力同时,他居然还敢和父皇的女人武则天通奸!而且不走漏一点风声!唐太宗在选择李治为太子的时候还担心他“太懦”,其实他的胆略比百骑突阵、逼父杀兄的老爸一点不小。
无需太多的铺陈,孟宪实道出这些史实,一个胸怀大志、城府深邃、手段老辣的青年智者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读者不由感叹,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大唐帝国,也只有在这样一位身负帝王之才的人手上,才能走向辉煌——哪怕他看上去文质彬彬,远逊父皇的英明神武。
中国历代王朝的史官们,出于对女性篡夺神器的恐惧,拼命将武则天妖魔化,连带她的丈夫唐高宗也就倒了大霉——孟宪实要拨开的正是由此而来的历史迷雾。从《旧唐书》到《新唐书》、《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描述越来越不堪,尤其是与高宗的关系——似乎高宗完全是个怕老婆的软汉,被武则天玩弄于股掌之上。事实上,登基后在朝中并无根基的高宗李治,经历了类似少年康熙的“朝政夺还”过程。为了打击、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集团,李治动用了各种资源和手段,武则天的入宫、立后问题只是他用来与权臣周旋的一颗棋子。通过废王(皇后)立武(皇后)的斗争,高宗团结了一批支持自己的大臣,成功地打击了威胁皇权的关陇权贵集团,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真正掌握了皇帝的权威,也为打破关陇门阀长期垄断权力、身份的不正常政治局面,促进各政治势力重新洗牌,为大唐帝国的政治走上正轨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没有唐高宗这位英主的巧妙手腕,武则天时期的持续发展、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是不可想象的。他非但不曾屈从于别人的意志,相反,他的意志之强韧,罕有匹敌。
以兵器作比喻,如果说大唐帝国是一柄锋锐无匹的宝剑,那么它应当感谢向来被评价为懦弱之主的唐高宗李治。高祖、太宗为这把宝剑锻造好了强韧的毛坯,而守成之主高宗忍辱负重,背着后世史学家的恶评,悉心地磨砺了这把宝剑的锋刃,使它青光闪闪,未出鞘而锐气逼人。磨剑专家李治则应该感谢孟宪实先生,后者对历史迷雾的清理,使前者智慧的双眸得以重放光彩。

《唐高宗的真相》 孟宪实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4第1版//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