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怀疑与谦卑
摘要:
○兴安(文学评论家)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上短命的一个时期之一,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四十五年,最多不过百年。但是关于这个时代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却可谓汗牛充栋,人们对它的关注不亚于盛唐和明清。“三国热”由来已久。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中就说:“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虽然从历史的角度,《三国演义》有许多文学性的渲染,但据吕思勉考察:“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史差不多。”我一直以为,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并不存在,如果存在也是一种驳杂的似是而非的状态,它应该是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与文学想象的混合体,同时,历史又是永远无法让后人知晓的“内幕”。我非常赞同吕思勉的一句话:“总而言之,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幕是无从知道的。因为既称内幕,断非局外人所能知,而局中人既身处局中,断不可将其真相宣布。”所以,我们只能对历史中包含的多种因素进行揣测、分析,用我们有限的知识和材料,经过综合之后,做出各种假设或者判断。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读了周殿富的《三国大传》。
据我观察,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三国这样拥有众多的生动的富有性格魅力的人物,这当然归功于《三国演义》的文学想象和渲染。但是,如何真实或者接近真实地评价这些人物,还原他们尽可能的本来面目却是《三国大传》的一个特点和贡献。说三国必说曹操,无庸置疑,曹操是三国舞台上的一号人物。历史上对他的争论很多。《三国志》等一些正史对其评价基本是肯定的,而《三国演义》却将其打入了篡君、狡诈、暴虐的非议的深渊。吕思勉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为曹操说情的历史学人。在他的《三国史话》中,光论述曹操的篇目就有7种之多,占了整书的近一半。在《论魏武帝》一文里他就感叹:“从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周殿富的《三国大传》应该说吸取了吕思勉《三国史话》的某些观点,并引述了历史上众多名人对曹操的评价,所以,我以为周殿富对曹操的评价更客观、更辨证,也许更接近曹操的本质。首先,周肯定了曹操是英雄,对其治国平天下,举贤用能的才智以及在文学上的才情给予褒扬。他质疑了曹操“篡”汉的说法,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为例,证明曹操的天下实际上是“算”出来的。正如文中所说:“这个世界既不是弱者的,也不是强者的,而是智者的。”其次,作者并没有放过曹操在人格上的缺失。比如忌刻、阴险、奸诈、滥杀无辜等等。作者做了统计,东汉人口曾经是五千万,到了西晋初只剩下一千余万,除了瘟疫饥饿而死之外,曹操执兵30多年,在他的屠城政策下,死在他手下的人至少上百万。这大概就是曹操在民间名誉扫地的原因。但是,作者对曹操性格中奸诈的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奸”是政治生存的需要,“诈”是兵道之本。这不是为其辩护,只能说是对历史人物整体构成的“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三国大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是中肯的、辨证的,也是有人情味的。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世界变革的历史》中说:(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根据当时的标准,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标准去评价过去的时代。”他反对先入为主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个人化的权衡和取舍。《三国大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占有了从古至今的大量的文献资料,很多还是不大为人所知的资料,况且作者也不是以绝对的武断的语气和观念强加历史,他的姿态是试探性的和讨论性的,或者说,作者对历史是有着谦卑之心怀疑之态的。他不想被驳杂混沌的历史迷团所淹没,更不想以个人的小聪明对历史做不负责任的戏弄。
《三国大传》(四卷)周殿富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版/8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