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讯 (特邀记者 丁生礼)在出版界和知识界长达一年的期待中,“中国文库”第二辑102种经典著作终于出齐。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看“中国文库”第二辑犹如进入宝山,眩目诱人。也许,最好的表述是数字:
1. 41位(9位顾问、32位编委)专家组成强大编委阵容,与150多位著者共同构筑经典文化长城。
在41位专家中,出版界9位领导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担当顾问,32位一线出版专家担任编委。9位顾问分别为石宗源、李东生、李从军、于友先、徐惟诚、杜导正、宋木文、许力以、刘杲等均为(或曾为)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他们对“中国文库”这样大型、可持续的出版工程,给予了重要的指导。32位编委分别是所在出版社现任的社长或总编辑,对本社历史积累的出版物、尤其是“镇社之宝”相当熟悉。
41位专家的顾问、编委阵容,首先显示出的是一种庄重的气度,与“中国文库”旨在建设“百年来中国文化经典、新时代书架工程”的理想互为支撑。
102种著作90%属于个人专著,包括集体性著作在内,共有150多位著者。这些著者既有梁漱溟、金岳霖、钱穆、顾颉刚、老舍、胡风、丁玲、夏衍、沙汀、艾芜、张天翼、臧克家、费孝通、季羡林、吕叔湘、启功、蒋孔阳、曹聚仁、翦伯赞、胡绳、姚雪垠、王蒙、宗璞等现当代时期的文化名家、大家;也有近些年来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新锐,如法学界的王利明,文学界的阿来,经济学界的梁小民……在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所择取的这些文化名人,真是群星璀璨。
2.出版单位从11家到24家,集团外出版社从2家到15家,“中国文库”正成为全国出版单位共襄盛举、代表“中国出版业”的标志性出版工程。
“中国文库”虽然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和组织实施,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单位为出版主体,但向全国范围内出版单位开放、邀约更多兄弟出版单位加盟,这是在“中国文库”启动伊始就确定了的。2004年第一辑出版时共有11家,其中集团内外出版单位的比例是9:2;第二辑出版单位扩大到24家,集团外出版单位达到15家。这些出版单位既有北京的出版社,也有外地的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北方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南方的广东教育出版社等。
3. 8种国家图书奖,5种茅盾文学奖。102种图书中几乎每种书都获得过奖项,属于各出版单位的“镇社之宝”。“中国文库”成为国内外重大奖项的“优选组合的文库”。
8种获得国家图书奖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京剧史》《中国鲁迅学通史》《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人口史》《中国佛教哲学要义》《阿拉伯通史》《物权法研究》等;
5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是《尘埃落定》《白门柳》《李自成》《钟鼓楼》《将军吟》等;获得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等国家部门优秀奖项,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更是不一而足。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至少获得一到两个奖项,不曾获得奖项的作品几乎没有。各出版单位从经典性、权威性出发推荐本社的“镇社之宝”加盟,如北京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人口史》等等。
“中国文库”正力求聚集全国出版社的力量,将“中国文库”做成代表中国出版业学术文化水平的精品文库,实现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国家出版业主力军的使命和引领中国出版业共同弘扬民族精神的愿望,以真正的内容产业运营来体现出版业“集团化”模式的意义和价值,以适应全球化的出版文化语境。
4.102种图书整齐、厚重,总体上犹如文化长城,6个门类20多个专题构成连绵众多的局部文化重镇。
“中国文库”共分8个门类,在第二辑中出版6个门类,即哲学社会科学类、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综合·普及类、科技类。在每一门类之内,选目都独具匠心。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哲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发展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专题通史性著作,《形式逻辑》与《论逻辑经验主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与《现象学及其效应》则是专题研究著作。其他的专题有:《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等构成经济类专题;《刑法学原理》《物权法研究》等构成法学专题;《汉语现象论丛》《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史》等构成语言学专题;《阿拉伯通史》《中国民族关系史纲》等构成“民族史专题”;《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业史》等构成“红色经典专题”;《胡风回忆录》《懒寻旧梦录》《齐白石的一生》《我负丹青》构成传记回忆专题。类似这样的选题在第二辑中随处可见。
5. 20多种经典“老书”再次复活。
力求选用最能代表著者文化品质与作品文化价值的可靠版本,同时从审美艺术和收藏价值出发,保留版本的原汁原味。“中国文库”第二辑中复活老版本、老版式的典型例子是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和《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在102种图书中,这是惟一的两本“竖版繁体”版本。之所以采取这种版本和版式,一方面是遵从钱穆先生家人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是保留文化的一种余香。
102种图书,经典“老书”复活的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初版年代早、属于“老书”的有32种。
20~40年代初版的图书3种: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初版于1921年,是20年代文化论战中影响很大的一本书,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后来中断。1997年再次出版。
叶圣陶、夏 尊《文心》,1933年由开明书店首次出版,在语文教学史上这本书有开创之功,30年代风靡读书界。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初版于1933年。“中国文库”出版这本书,不仅要求其版本,而且要求其版式,采用的是“竖版繁体本”。
60年代版本6种:
柳青《创业史》,采用1960年的初版本。
王蒙《青春万岁》,采用1979年的初版本。
《沙汀选集》,采用1959年经作者认定、同意的初版本。
《艾芜选集》,采用1959年经作者认定、同意的初版本。
杜鹏程《保卫延安》,采用1956年的初版本。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采用1962年的初版本。
60年代版本出版、后来修订的3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64年开始编写,1984年初版,作为高等学院音乐教材,时代特征明显,1991年全面修订,2004年再次修订。该书一直受欢迎,但也在持续修订。“文库”采用的是第二次修订版。
《李自成》(第一卷)初版于1963年,2000年修订,现在出的是“修订本”。
《烈火金刚》1958年初版,2004年作者修订,出的是“修订版”。
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7种:
王朝闻《美学概论》,初版于1981年。
金岳霖《形式逻辑》,初版于1979年。
蒋孔阳《德国古典哲学》,初版于1980年。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初版于1989年。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初版于1983年。
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出版于1985年。
莫应丰《将军吟》,初版于1979年。
附件一
“中国文库”第二辑编辑委员会
主 任:杨牧之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总裁)
副主任:聂震宁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裁)
委 员(按姓名笔画为序):
丁一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
丁亚平(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艾 东(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
龙 杰(北京出版社副社长)
卢锡铭(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
田胜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社长)
边彦军(中央文献出版社副社长)
吕建华(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
乔友农(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
刘玉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刘国玉(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
刘国辉(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
杨德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李 岩(中华书局副总经理)
李 峰(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
吴江江(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总经理)
吴希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总经理)
张伟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党委书记)
张树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汪继祥(科学出版社社长)
宋一夫(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
宋焕起(中国出版集团出版部主任)
胡守文(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
郜宗远(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
贺圣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黄书元(人民出版社社长)
敬 谱(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
焦国瑛(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党委书记、代总经理)
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附件二
“中国文库”第二辑出版单位(按笔画为序):
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科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