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千余种好书传承先进文化代表中国出版业最高水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2/24 作者:孟叶

\Images\2005-2009\sb20060224T0801.JPG

“十五”期间实施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基本顺利完成,出版业稳步发展,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国出版集团“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设计的战略突破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集约化经营,进行发行资源的整合及业务重组,建设集团出版物发行中盘和连锁经营网络;二是资产经营,进行资产总量扩张;三是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21日发布消息,“十五”期间实施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基本顺利完成,出版业稳步发展,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共列入1606个,2002年至2005年经过三次调整,规划项目最终调整为1552种。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规划和接近完成的重点项目1335种,占规划总数的86%,217种将延至“十一五”期间完成。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整体计划的完成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图书无论从思想内容、学术价值、文化内涵、出版质量各个方面较以往都有很大的提高,代表了目前我国图书出版的最高水平。其中有150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占总数的10%。很多图书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填补空白意义和文化积累价值,还有很多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原创作品。图书司还表示,与“九五”规划相比,“十五”重点图书还体现出市场对资源的调配和影响,很多图书达到两个效益俱佳。如上海文艺社的《话说中国》,雅俗共赏,市场反响强烈,共销量已达30万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增收口袋书》(159册),让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首印1万册,上市三个月后就重印。北京出版社的《新童谣》,时代特色鲜明、琅琅上口,发行已达1000万册。“十五”期间,长篇小说多产,一些被拍成了电视剧,与图书产生了互动,反过来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宗璞的《东藏记》、柳建伟的《英雄时代》等;“十五”规划中也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引进版图书,特别是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书。

据悉,承担规划项目的出版主管部门和出版单位,在落实“十五”规划的人员、资金、时间、质量等重要环节上都十分重视,并建立了进度检查、质量监督、资金扶持、目标责任和人才激励等一系列保障机制,使之成为提升本地区、本部门整体出版实力的重点工程。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为确保近期优质完成“十五”规划项目,专门出台了“领导挂帅、专家论证、资金扶持、责任到位”等多项措施,确保了北京7家出版单位承担的39个项目100%完成。江苏省把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与江苏省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每年定期监督重点书的完成进度,组织检查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刷质量,确保规划项目按时、优质、高效地实现。并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增强规划实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拿出专项资金和调控书号支持规划项目的完成。江苏省承担66个项目,完成率达到95%。从各省区、市情况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福建、贵州等,完成都在90%以上。

另据记者了解,“十五”期间全国图书品种增长达5万余种,这一方面是书业繁荣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2001年全国562家出版社,出书154526种,63.1亿册,定价总金额466.82亿元;2004年与2001年相比,573家出版社,出书208294种,64.13亿册,定价总金额592.89亿元,出书总品种增长34.8%,总印数增长1.63%,定价总金额增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