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三大创新拓宽三年创业路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3/23 作者:金霞

\Images\2005-2009\sb070323T0802.JPG

集团管委会主任邓本章(右一)在法兰克福书展推介中原文化

2006年初,记者在参加河南出版集团与中国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仪式时,对河南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邓本章有过一次非正式的采访,他的一句话令记者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的目标是做书,如果可能的话赚点钱;如果赚不了钱,我们的目标依然是做书。”

转眼又是一年飞逝,河南出版集团不仅做出了好书——46卷、20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中原文化大典》将于今年全部完成出版,《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等一批优秀出版物屡获殊荣,也赚到了钱——截至2006年底,集团资产总额63.82亿元,所有者权益31.7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8.91%。

然而,并不“满足”的河南出版集团还有更高远的目标——召开“出版产业发展与文化强省建设研讨会”,谋划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南出版集团,为建设文化强省和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出版支持和智力支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喜迎集团三周年的“生日”。

内容创新:文化底蕴成就精品力作

在史学界有这样的评价,“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热土上,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惊叹的史前文化。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到清王朝的覆灭,在长达4000余年的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名人灿若繁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文化资源大省,这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

河南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洛阳、开封早在唐宋时代就是全国出版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出版界以弘扬中原文化、传播科学文明为宗旨,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图书,实现入选“五个一工程”中“一本好书”八连冠。

2004年3月28日,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河南出版集团正式挂牌运营,掀开了河南出版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集团成立伊始,就确定了“以知为本、读者至尊、追求卓越、双效一流”的出版理念,确定了“一个目标、两个最佳、三大基地、四个方向、五大战略、六大机制”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三年来,十家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社共出版图书14145种,总印数2.6亿册,出版音像电子产品3828.75万盘(张)。一大批优秀图书先后获得国家级殊荣:大象出版社的《邓小平手迹选》、《人民记者穆青》、《中国琥珀昆虫图志》等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幻河》获“茅盾文学奖”,《天边的彩虹》、《冯骥才分类文集》、《笨笨熊学成语故事》入选“中国最美的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集团投资2700万元策划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总规模46卷56册,5万幅图片,2000多万字,上起远古,下迄清末,全景式地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一部融通志、通史、通典于一体,有别于丛书、类书的新型综合性图书,被称为河南的“国书”和“名片”,是中原文化史和河南出版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工程历时七年,将于年内完成出版。

体制创新:从“旧城改造”到“新区开发”

采访邓本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有关集团组建、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困惑等等“沉重”的话题,他总能用“张嘴就来”的“打油诗”“轻松”点破,什么“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什么“不靠馍(教材)菜(教辅)汤(年画),也能过上好时光”等等。然而,随着话题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轻松”、“浅显”的总结,正源自他20多年来对出版业的深入实践和不断思考。

拥有成员单位23家,员工总数2万多人,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发行、物资供应和版权贸易为主业,这样的集团架构不可谓不大。“折旧、工资、贷款,每天一睁眼,不管盈利与否,都要支出1632万元”,现实“逼”着河南出版集团从一成立起,就必须面对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邓本章把集团发展必经的两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前者是要解决存量问题、生存问题,后者则重在解决增量问题、发展问题。

在初建之年各项生产经营任务顺利完成后,集团公开选拔竞聘39个正副处级岗位,一石激起千层浪。调整落定后的班子明显地优化了,正处级干部年龄平均下降5.4岁,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MBA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大幅增加。邓本章表示,通过正确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倡导了一种学习的风气、一种竞争的精神,更启动了一种全新的用人机制、用人观念和评价机制,它所带来的理念冲击和思想的更新,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加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之后,集团做出了《关于加快集团事业单位转企改革的决议》,分解了改革任务落实事项。目前,集团系统11家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完成,河南第一、第二新华印刷厂改革重组正式启动,大象社、河南美术社和《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事转企”改革方案正在加紧制定,集团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苦练内功的同时,集团更把眼光向外。2006年1月19日,中国出版集团与河南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开我国出版业跨地区战略合作的先河,对出版业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业市场体系有重要意义。双方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带动,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前提下进行,合作领域包括出版、发行、进出口贸易、物流、印刷、数字化网络出版、海外出版和发行网络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

集团在北京设立的出版策划基地自投入运营以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集团依托北京基地注册成立的北京文华金典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已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出版物总发行权,得到了进军全国出版物发行市场的通行证,为集团下一步构建全国发行网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河南出版集团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战略合作正在加紧运作,力争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集团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辐射力、外向度和国际化程度,依托少林功夫、中原文物、姓氏寻根等深厚博大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原文化,拓展对外合作出版和对外版权贸易,连续多年保持了版权贸易输出大于输入的良性发展态势。

产业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6年,集团审时度势,编制完成了《河南出版集团“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对图书报刊出版、教材研发、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印制与印刷物资经营、出版物发行、出版信息化、经营管理、多元化经营与跨地区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进行了整体性规划,确立了“以教育出版为主线、以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为两翼”的内容出版定位,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发展战略,全面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确定的六大文化产业基地中,集团的出版、印刷、发行“三大基地”建设位列其中。河南出版产业基地一期工程中的出版大厦自2005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于今年10月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出版编辑中心和报刊出版中心建设,桩基工程全部完成,工程建设招标已向社会发布,不久即可全面展开工程建设。印刷基地的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整体规划,随着新华一二厂改革重组步伐的加快,可望实现预期目标。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土建工程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做物流信息和投入运营的各项准备工作。集团出版物物流配送体系的建成使用,将为加快集团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打造在中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辐射力的发行基地提供重要的竞争条件。集团北京出版策划基地经过规划和论证,按照集团提出的“当年征地、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工作要求,一期工程已于去年6月建成交付使用。

河南省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通过店校联办、社区联办、店企联办、优惠购书、特购服务、购书会员制、全省一卡通等方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和良性扩张势头,目前会员人数已突破146万,固定资产达6627万元,总营业面积达到7.6万平方米,共建成网点968个,是目前全国会员人数最多的读者俱乐部和国家确定的读者俱乐部示范基地。

集团十家出版社以“务实、高效、惠农”为原则,遴选出适应广大农村读者阅读的出版物1666种,策划了新选题779种,品种涉及新农村建设、快速致富、农民维权等方面。按照“专业化书目、标准化服务、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策划了“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新农村书屋”标识,截至目前已在全省16个省辖市、30个市(县),建成“新农村书屋”298个,配备各类图书价值500多万码洋。

集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主多元”发展亮点凸现。《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依托自身享誉国内外的品牌资源优势进行资本运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在网络出版和动漫出版方面,海燕出版社开发的《少林小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办了河南省第一份网络期刊《E动时尚》。省新华书店积极开发利用无线互联网开展图书信息客户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第三方物流,新开发的动漫电视系列片《独角乐园》第一部已完成16集,并同德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达成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集团系统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3.8亿元,新增利税2600万元,在实施“一主多元”经营战略和跨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年时间,对5000年文明史而言,只是惊鸿一瞥;对正加速推进的文化产业变革来说,已足够弄潮儿大展身手。站在新的起点上,河南出版集团正勾画更美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