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永远站在少数人之列的罗素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10 作者:关群德

\Images\2005-2009\20091110T1505.JPG

○关群德(书评人)

读完罗素厚厚的三大卷自传,给了我极其深刻印象的是,他说年轻的时候,他被送到了陆军应考补习学校,准备参加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奖学金考试,这段时间他感到极其孤独,常常独自在乡间小路上徘徊,望着落日,心里想着是否要自杀,但他最终没有自杀,因为他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数学的东西。感到孤独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的孤独,不过,罗素不自杀的理由却是奇特的。这是对知识的追求,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当这种追求成为一个人的生存理由的时候,似乎其人生就别有一番风景。

正是由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追求,成就了罗素辉煌的一生。无疑,他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数学和逻辑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哲学方面,他和穆尔所发动的对黑格尔主义的反叛,引发了一个多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在数学和逻辑方面,他对数学基础所做的研究开创了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学派。由于其作品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优美,他甚至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但如此,他还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并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他曾邀请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等国际著名人士,组成“国际战犯审判法庭”,揭露美国在越战中的暴行。

阅读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的自传,看看晚年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以及他对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确实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

罗素在自传的开始说,三种激情支配了他的一生,这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可以说罗素的一生实现了他这三种追求。这种理想性的追求使其摆脱了庸常的烦恼,或如他说,忘记了潜伏在日常事务之下的绝望。不过,这种追求的实现并不都是现实的愉悦。他一生经历了多次爱情。然而,由于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态度,以致在美国讲学期间,受到了各种攻击并惹上多次诉讼。而在知识的追求方面,其与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合作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就令人哀叹不已。他将多年心血写成,而后又发生了巨大影响的皇皇巨著《数学原理》交给出版社后,出版社却认为出版此书要赔600英镑,

虽然大学评议委员会愿意承担300英镑,皇家学会同意资助200英镑,但是还有100英镑需要作者承担。这样一来,10年的辛苦劳作,得来的结果竟是每人净负50英镑。进一步说,他认为自己将一生最美好的岁月都付给了数学原理的研究,希望找到某种确实无疑的知识。但是心里却以怀疑而告终。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那是致力于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的徒劳的一生。在社会活动方面,他由于所持的和平主义思想,导致了在一战中过了一段牢狱生活。所以,在自传的结尾,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最终说来,可以说是两种失败,一种是外在的失败,一种是内在的失败。外在的失败是对世界的现实,以及自己社会活动成果的失望,内在的失败,是对柏拉图的永恒世界的怀疑。不过,这种怀疑和失望并没有使其变为悲观主义者,而是使其成为了一个理智的、清醒的和谨慎的乐观主义者,使其免于了各种狂热。也正是这种理智,使其从来不害怕站在少数人之列,尽管这可能要付出某种代价。

在自传中,罗素也对一些著名人物进行了评价。诗人艾略特是他的朋友,但由于其对战争的态度,罗素仍然含蓄地对之进行了批评。至于劳伦斯,罗素认为其思想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包含着对人类的强烈憎恨,没有任何价值。

通过其自传,我们知道了许多发生在他身上或和他有关的趣闻轶事。比如我们知道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由于把自己的巨额遗产送给了别人,以至于竟没有钱买一张从维也纳到海牙的车票,去和罗素讨论他那本后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逻辑哲学论》。此外,自传中还收录了罗素和许多各种不同阶层人士的通信。这些东西常常会使我们会然一笑,并且也是我们了解他那个时代思想和文化思潮的珍贵资料。

《罗素自传》(第一卷)[英]伯兰特·罗素著胡作玄赵慧琪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2.00元

《罗素自传》(第二卷)[英]伯兰特·罗素著陈启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26.00元

《罗素自传》(第三卷)[英]伯兰特·罗素著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