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叁拾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8 作者:王东,蓝有林,孙珏

改革开放30年,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也是书业蜕变的30年。毫无疑问,蜕变过程是艰辛的,充斥着太多的矛盾与挣扎。从出版业开始关注读者需求,开始营销与自我管理,尝试着利用资金聚合资源到出版物市场秩序的日益规范、国际竞争中出现中国的身影……30年,无数的事件如黑白胶片般在脑海中流转——我们最终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不再留恋当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安守一方小天地的自娱自乐,迎头追赶市场经济的步调,踏实地做人做事,不断突破创新。很多出版业的人,无论是高层或者基层,或许张扬,或许低调,但他们都是勇敢者,这30年的每一分、每一秒的除陋革新,无不需要勇气。

2008年,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们按时间顺序甄选了代表书业30年风雨历程的30个历史性事件。在这段岁月中,或许你我都曾是发起者、亲历者,就让我们共同来重温这段让我们成长的日子。

经典出版以解书荒

1978年春天,国家出版局决定需要重印一批书,以暂时解决文革十年带来的书荒。出于谨慎,开了以下书单组织重印:“五四”以来文学10种,如《郭沫若剧作选》、《子夜》、《家》、《曹禺剧作选》、《红旗谱》、《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中国古典文学9种,如《东周列国志》、《儒林外史》、《古文观止》、《唐诗选》、《宋词选》等;外国古典文学16种,如《悲惨世界》、《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九三年》、《契诃夫小说选》、《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易卜生戏剧四种》、《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牛虻》等。

当时重印上述35种书籍,每种印40~50万册,一共印1500万册,这样的印数放在现在也是惊人的,当时甚至动用了准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纸张。当年“五一”赶制出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的书店水泄不通,购书盛况空前,一些书店的玻璃都被挤破了。不久,这些书又分别重印过一次。接着,1978年下半年,又重印了100多种哲学、社会科学书籍。10月,国家出版局庐山会议规划1979年要为少儿出书1000种,3年出版29套读物,同时提出各地人民出版社都要成立少儿编辑室,并在天津、沈阳、广州、成都、西安等地成立少年儿童出版社。次年长沙会议确定新的出版方针,1980年代又开始扩建出版社,如今全国共有580家出版社,200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33971种,其中新版图书130264种,重版、重印图书103707种,总印数64.08亿册(张)。

全国书市提升行业影响业

1979年,由新华书店总店和北京市新华书店主办了新中国30年来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书市,当时有108家出版社向书市提供了图书,其中在京的出版社53家,各省、市地方出版社55家。展销图书超过1.2万种。第二届书市也在北京举行,开市共计14天,接待本市和外埠读者60余万人次,销售各类图书210万册,码洋260万元。

自第三届全国书市在上海市展览中心召开,全国书市才开始由全国其他各城市轮流申办,随后陆续转战成都、武汉、深圳、长春、西安、长沙、南京、昆明、福州、桂林、天津、新疆和重庆,2008年又将在河南郑州举行,而且每届都各有特色,如亚运会体育图书展销、首次展销订批结合、邮电部发行书市纪念信封、首次采用BIMS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业代表首次参加、地方牌、民族牌等。据介绍,第十七届全国书市共有来自全国34个地区的1600多家单位参展,参展图书21.5万种,电子音像制品4.5万种,设有展位1444个,迎来59万人次参展、购书,订货总码洋达14.11亿元。

老牌出版社恢复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不少出版社因各种原因合并,“文革”期间很多出版社更被迫停止出版,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与人民出版社合并,中华书局在“文革”期间被合并到商务印书馆,同时,中华书局被取消了建制。1979年8月,文化部出版局党组批准,恢复中华书局的独立建制,开启了老牌出版社恢复建制的先河。三联书店也于1986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

在此前后,还有像1974年8月音乐出版社恢复建制,改名“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恢复了北大社建制。而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更是分合数次。地方上,如百花文艺出版社得以于1979年8月恢复建制。这些出版社依据其原有资源及编辑出版上的优势,推出大批优秀图书,并很快成为书业的中坚力量。

大学出版社兴起

199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之带来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对于图书特别是教材出版需求的增加,而原有出版单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一批大学出版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纷纷建立。大学出版社最早只是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而设立的,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出版业中可以与原来的中央社、部委社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一部分大学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由于抓住了新形势下文化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长为中国书业的领跑者,并将继续左右中国书业的大盘走向。

北京图书订货会成为业界重要销售风向标

1985年8月13~23日,首都出版界发行协作会联合了首都一批社科出版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都第一届社科书市。因为首次举办,没有经验,不能大量招展,也不吸收外地出版社参展。11天书市接待读者25万人次,出版社50家,销售图书100万册,码洋60万元。初战告捷,激发了大家的干劲,随后,组织了书市办公室,分工负责各方面的工作。1986年10月,国家出版局召开全国图书发行工作会议,会后,正式下达文件,明确规定一般图书由出版社承担总发行,新华书店经销;出版社对新华书店发货店降低3个折扣,且让利于基层销货店。

1987年5 月7~6月7日,首都第三届社科书市暨第一届首都社科图书交易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次年,为吸收外地出版社参展,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会”,随后第三届至第四届转战玉泉饭店、工人体育场举行,中国版协经营管理委员会也于1991年2月正式成立,第五届挺进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自1993年第六届交易会转战中央党校,一直延续到1997年第十届,交易会也于1997年由中国版协和中国发协两家联合主办,版协经营管理委员会协办,同时更名为北京图书订货会。第十一届改到京丰宾馆,第十二届移至农展馆,第十三届至今稳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陆续出现特装阵容,海外华文书店、异地分支机构、期刊、民营书业、书稿版贸等也先后进场,并开通了订货会网站。2008年订货会的展位总数已达1912个,比2007年增加了87个,参展的出版社内地共524家,港澳台地区100多家。

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时代

在历史上,印刷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1976年8月,北京大学王选教授越过当时国际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进行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1980年9月15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后命名为华光电子排版系统。1985年5月,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每日排印《新华社新闻稿》,后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这标志着中国的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入了对中国书业影响非同一般的“光与电”时代。

出版社联合体出现

不少人会把2001年7月,全国33家文艺类出版社和综合类出版社在深圳小梅沙召开的那次“全国文艺出版社发行联合体第一次发行工作研讨会”作为文图联的生日。但实际早在1988年,全国地方文艺出版社便以全国地方文艺出版联合体的名义开展系列活动,只是相对松散,并不包括京版。随后,同样出于共同出击市场的考虑,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河北、江苏、河南4家美术出版社联合起来成立了联合体,共同组织订货会等活动,到1992年发展为10家成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行业协会,目前共有54家成员,自2004年开始实体化运作,注册成立“中美联书业有限公司”,并开办“中美联艺术书城”。

人民社联合体也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牵头成立,当初会员有40多家,中间有过一段停顿,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多家人民社高层又开始倡导光复,同年便在浙江联合成立人民书店。

最近几年,出版社联合体再次升级,陆续新成立的有中国旅游出版发行联合体、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中国音乐出版物发行联合体。此前先后成立的经济类出版社发行联合体、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中国出版集团发行联合体、中央文教类出版社联合发行体、中央部委出版社联合体、京版九联、社科十联、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全国教育出版社发行协调委员会等也都一直在出版界活跃。

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

1992年10月,我国同时被接纳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国际版权公约》组织成员。这两个组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非常通用的版权组织,加入后就意味着中国版权市场要真正与世界接轨,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提供了条件。据介绍,1993年通过授权在国内出版的图书从几百种增加到1000多种,1997年突破3000种。此后,国内的图书及相关版权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图书条码推广运用升级

为便于图书馆对出版物进行计算机管理,也为出版管理机构提供加强对出版物进行管理的技术手段,1993年8月9日,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决定从1994年起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使用ISBN号的图书(包括再版图书)、所有使用ISSN号的期刊,都必须分别印有具有978、977前缀的条码,同时成立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

1995年8月7日,《中国图书商报》报道了全国首家条码扫描试点店——吉林省长春市新华书店的揭匾仪式,当年年底又报道了新华书店总店华威图书精品店应用“新华书店门市销售系统”(即POS机),次年深圳书市这种POS机系统便开始广泛运用。2000年后,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将“中国ISBN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划归条码中心管理。2006年底,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召开《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修订座谈会,并决定自2007年1月1日由10位升级为13位。日前,国际ISBN中心又宣布将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发放以“979”为前缀的ISBN号。

新华书店全面改造升级

1994年对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上海南京东路书店变迁的风波,不久郑州“二七广场”上最大的书店被埋在废墟之下,而后是北京王府井书店的依依惜别……一系列新华书店因为城区改造的问题而面临拆迁的命运。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贵州省贵阳市科技书店(贵阳市新华书店的专业门市)的拆迁事件格外引人注目,该新华书店因城区改造和安置问题将市房地产管理局告上法庭,之后又引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名呼吁……这起全国首例书店告政府部门案在当时被认为不单纯是一个保留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问题,也牵涉到保证国有资产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拆迁之后的改建,带来的是书店零售卖场软硬件环境的升级,客观上提高了主渠道卖场的服务水准。

拾壹

贝塔斯曼进入中国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图书发行企业,贝塔斯曼在中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颇有一定的代表性。早在1995年2月,创建于1835年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就和上海新闻出版局直属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贝塔斯曼集团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资书友会,以发展图书会员为主,在中国7个城市开展货到付款业务。2000年年底,该公司成立贝塔斯曼在线(www.bolchina.com)作为书友会的有益补充,一度与当当、卓越网并称为国内三大网上媒体产品商店。

从2002年年底开始,以贝塔斯曼书友会与北京二十一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在北京合作设立会员中心为发端,这家外资书业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进行“北伐南征”——这包括2005年与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以及榕树下开展战略合作,2006年启动“店中店”业务进军超市卖场等等,在华业务几度起起落落。最近,贝塔斯曼总部又提出在中国暂不考虑盈利的问题,继续注入资金拓展市场占有率。

与贝塔斯曼在华业务发展相对照,中国书业企业从一味恐惧转而积极寻求合作,再到冷静思考,也体现了发行业在这些年的成长。

拾贰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改造起步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外资和民营书店的竞争压力,多年来经营业态单一的新华书店开始有了危机感。如何保住新华书店在图书零售业中的龙头地位,加快整合图书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组建统一、高效、立体化的图书发行网络,已成为各大军团寻求规模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战略选择。1996年,深圳书城开业后,率先实现同城卖场的连锁经营,及时对同城的中小门店实行业务连锁。至1998年底,就已经实现了同城11家书店的连锁经营。这是中国书业大书城连锁的雏形。1998年5月,酝酿已久的北方图书城连锁经营也全面启动,通过采用国外最先进的加盟连锁形式,以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方式广泛吸纳国有、民营、集体、个体书业经营者与之合作。2001年夏季,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图书流通领域的连锁经营拉开了帷幕。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入WTO后对出版物分销市场开始放开,面对挑战和机遇,新华书店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四川、江西新华书店开始尝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图书销售的连锁经营;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也在2003年6月完成了全部网点的连锁经营。

拾叁

出版管理条例公布

1997年1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了国务院第210号令发布《出版管理条例》,自1997年2月1日起施行,14日新华社进行全文播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出版管理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成为国内新闻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意味国内新闻出版领域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是国内新闻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图书商报当年1月31日全文刊登了《出版管理条例》。随后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11月22日发布施行《出版物市场管理暂行规定》。

2001年12月31日,《出版管理条例》修订发布,次年2月1日施行,原条例废止。随后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再次修订后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2008年初,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变化,《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五个法规也拟颁布实施,《出版管理条例》等修订工作业已列入日程。

拾肆

1998年抗洪期间,新华书店保证课前到书

1998年是我国的大灾之年,全国很多地方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运输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各地新华书店仍然采取各种方式确保课本的安全,为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华书店建立于1937年4月24日,并于1951年1月1日成立了新华书店总店。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华书店作为中小学教材的唯一发行单位,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项政治任务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圆满完成。

拾伍

首家出版集团出现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在经历了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依靠行政隶属关系组建两个阶段后,逐步探索以资产为纽带企业集团的运营和组建。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序幕由此拉开。此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出版集团,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2003年9月,上海市委决定,调整加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属市新闻出版局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加入集团行列,集团划归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2005年11月26日,经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出版领域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拾陆

首家发行集团出现

1999年4月经江苏省政府、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全国首家以资产为纽带的图书发行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在南京成立。集团公司由江苏省新华书店改制而成,被江苏省政府授权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负责经营被授权的国有资产。集团以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全省市县新华书店、省外文书店、扬州古籍书店等81家全资子公司,是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多个法人联合体,实行多元化经营,以出版发行业为主,综合经营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贸易等,并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首批发行体制改革的三家试点集团之一。随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等多家经由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发行集团陆续成立。各省新华发行集团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出现的竞争和挑战,为提高出版产业集约化经营能力和增强国有经济在出版物市场上的控制力,在较短时间内将原先分散的市、县新华书店的资本和经营整合起来,力图较好地消除体制上的障碍,实现了人、财、物统一管理和资本链接。

拾柒

新课标课程改革开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01年6月经过广泛的讨论与反复的修改,经教育部党组审定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同时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也面向社会颁布,新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就在当年,全国27个省38个国家实验区的30万孩子们和近万名老师勇敢地成为第一批使用新课标教材的人。

新课标课程改革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与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多元化的政策和准入门槛的放宽,打破了基础教育教材一家垄断和全国各地租型的基本格局。许多出版社紧紧抓住机会,成为此次课程改革教材出版的参与者,除了人教社依靠传统优势仍然是实力最强的一支力量,异军突起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等等,从地域分布而言,遍布全国东南西北,涉足新课标教材出版的出版社有200多家,一派繁荣景象。

拾捌

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造

1999年8月,云南省新华书店改制为国有独资的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成立了全省新华书店职工持股会,使职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中率先实现了工者有其股。之后,云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又对原直属部门和地、州(市)新华书店进行整改,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改制焕发了云南全省新华书店的活力,销售额逐年增长,并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2005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在云南省店的股改之后,2002年7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见》,为新华书店的公司化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股权多样化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新华书店的改革彻底打破“三权上收”、“三权下放”的循环怪圈,走上不可逆转的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将全国新华书店的股改工作推向高潮。在这之后,包括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公司、辽宁新华发行集团公司、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以及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公司等多家发行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拾玖

首家网上书店出现

正当海外书业电子商务已经运作得如火如荼之际,由民营的科文公司、美国老虎基金、美国IDG集团、卢森堡剑桥集团、亚洲创业投资基金(原名软银中国创业基金)共同投资建成的国内第一家大型网上书店当当网于1999年11月正式上线,面向全世界网上购物人群提供近百万种图书、音像、软件等产品的在线销售。它的出现,无疑给国内书业的传统发行模式一个猛烈的冲击。次年1月由金山软件股份公司分拆,金山公司及联想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卓越网上线,主营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礼品等流行时尚文化产品。自此,当当网与卓越网走上“两雄争霸”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书业网购的时代。2003年前后,书店经营者已经开始集体意识到网上书店对实体店的冲击,以及网上书店存在的商机,于是,纷纷涉水网上书店业务,或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毫无疑问,实体店涉水网络与当时当当、卓越网的刺激不无关联。

贰拾

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试点以及推广

从2001年8月开始,安徽省、福建省、重庆市三个试点省(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制定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进行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工作。2002年,三地教材发行招标方案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2005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文件,从2006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教材印制供货权的招投标工作,招标范围主要集中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的11个省市,而在2008年,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工作将在全国推开。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业对教材过分倚重,严重制约着出版产业的正常发展。而从2001年开始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工作,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出版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步骤之一,有效降低了课本占出版总印张的比重和占出版总码洋的比重。同时,从2006年开始各地邮政部门参与教材发行招标,山东、云南省的邮政部门先后取得当地教材的总发权,这对于打破新华书店教材发行垄断的局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廿壹

新型物流中心出现

辽宁发行集团在2001年成立了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并投入运营,“北配”由此成为全国首家投入使用的出版物区域配送中心。它结束了新华书店几十年传统落后的人工储运的历史,是书业物流的一场管理和技术革命。按照现代物流企业标准进行建设的“北配”,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经营管理。在国内首家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和AGV自动配货系统、包装分拣系统、退货分拣系统等物流设备,搭建智能化的物流平台,实现了整个物流信息系统与自动化设备顺畅连接;在库房的货位管理等环节引进RF系统,实现了货品信息与实物的实时匹配,提高了配货的满足率和库存商品的管理水平。

经过了纯仓库时期和批销中心时代之后,北方出版物配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图书发行业进入了兴建现代化物流基地时期。“北配”的建立掀起了国内兴建现代化物流的浪潮,四川、深圳、安徽、江西、新疆等省的新华书店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型物流中心,到目前为止,加上新成立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和正在建设的湖北新华物流中心,国内的新型物流中心已经达到十余家。

廿贰

著作权法修订

2001年10月27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这是继199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及《世界版权公约》之后,中国在版权保护上的又一大进步。

进入2002年,为增强新《著作权法》的可操作性,适应加入WTO新形势,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与国际接轨,国务院第359号令公布了由国家版权局根据新《著作权法》制定的新《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并于2002年9月15日执行。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修订标志着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保护水平迈进了新的阶段。

这个事件彻底改变了我国出版人的思想观念,引起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根据新《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扫黄打非,尤其是打击非法出版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这又为中外版权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廿叁

首家出版社改制

2003年,中央确定9个省市、共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改革试点,其中新闻出版系统有21家。在这21家中,除8个报业集团和报社之外,还有人民邮电出版社等7个出版单位和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等6个发行集团。至此,全国首家出版社改制被提上日程。随后,中国电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社都先后加入了改制的行列。2006年8月4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复,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首批试点中唯一出版社完成“邮电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商注册工作,转企改制进入实质阶段。出版单位改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诸如“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国有资产授权问题、老人中人新人问题、品牌延续问题等也逐渐浮出水面。

廿肆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改为每年一次

从2003年第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始,这个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书业盛会从每两年一届改为每年一届,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十四届。

1985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外交部批准并报请国务院同意,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于1986年9月5~11日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此后每两年举办一届。从1996年第六届BIBF开始,逐步改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出版集团中图公司、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截至2002年5月成功地举办了9届。

每届博览会海外主要出版公司和国内95%以上的出版社均报名参展,达成的版权合同、意向量逐年递增。而随着中外版权贸易的迅速增长,两年一次的举办频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从2003年开始BIBF改为每年举办一届,而版权贸易量的持续增长,表明这种更动确实有其必要性。由此,BIBF已成为亚洲书业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舞台,并初步确立了其国际上最大书展之一的地位。

廿伍

第一家民营发行企业获得总发权

2003年9月19日,文德广运发行集团在北京宣布组建成立,这是自2003年7月1日《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第一家挂牌的拥有报刊总发行权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民营资本终于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报刊批发领域,在我国出版物分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化改造进程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民营书业企业获得了出版物总发权。这些企业在获得出版物总发权之后,纷纷进行了业务重组、网点布局和渠道整合工作。

对于民营书业自身发展来说,得到总发“牌照”意味着可以对自身的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并可以参与到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中来。更重要的是,这个举措可以加速出版物分销市场的市场化改造速度,通过吸引更多的优良资产和负责任的经营主体参与出版物市场的竞争,尽快形成有实力的新型市场主体,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发展中国的出版物发行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以降低国外资本进入后对我国发行业的冲击。

廿陆

新华书店异地开店

一些实力雄厚的新华书店集团在省内连锁后,为营造更多的终端赢利模式,彻底打破了新华书店以前的划地经营、互不侵扰的封闭格局,用各种资本运作形式在多省市铺点。2003年11月,作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浙江新华斥资1.7亿元成立博库书城,并与民营合资,在徐州开出了国内第一家大型跨省连锁书店,从而打破了全国各省市新华书店划地经营的格局,拉开了各地新华书店异地开店的帷幕,为进一步探索出版物跨省经营的赢利模式,促进出版物流通市场进一步繁荣投石问路。目前,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博库书城已在上海、深圳、沈阳、徐州等城市建立了连锁经营网点;江苏新华发行集团也开辟了上海万卷、义乌万卷、大连万卷、贵阳万卷等多个跨省合作项目。时至今日,新华书店开发异地区域市场的模式,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以批发为主,如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另一类则以零售连锁为主,如浙江新华、江苏新华、北方图书城等就是此类模式的代表。近年,新华书店异地开店低调务实了许多,在没有传统新华书店教材和教辅的前提下,如何生存的问题上,探索出了专业化、本土化的道路。另外,将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入异地开店、跨省经营中,也给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带来了一些“甜头”。

廿柒

中国入世与首家外资书店出现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在卡塔尔多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而开放出版物分销服务市场给中国书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的出版发行业在开始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市场意识与法律意识。

虽然早在1997年贝塔斯曼就进入中国,但2005年年初于北京举行揭牌仪式的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被认为是中国入世之后第一家外资图书发行企业。该公司由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全资建立,其经营范围包括经销内地版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以此为标志,外资在大陆图书发行领域更深广地与国有主渠道和民营书业同场竞技,中国图书发行市场竞争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阶段。

廿捌

书业企业竞相上市

2006年10月17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宣告新华发行集团核心业务成功“借壳上市”,标志着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成为我国出版发行企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新华发行集团这种通过“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实现借壳华联超市上市,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也创造了文化企业上市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先例。

2007年5月,新华传媒又以每股16.29元价格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中润广告定向增发1.24亿股,并于年底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功入主。同年5月31日,新华文轩在港交所上市,共发行3.694亿股H股,集资净额20.12亿港元。出版传媒作为国内首家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也于12月21日成功登录沪交所,首日暴涨329.53%。新闻出版总署表示,未来一年内将有13家改制后的出版单位在资本市场上市,其中有7家为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合上市。实际上,此前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也曾于2001年、2002年两度势图借壳丹东化纤、诚成文化,但最终受制于当时的政策未成功。从目前来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以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均在积极做好上市准备,或在进行资产重组事宜。

廿玖

港台书业首次参与内地书业活动

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次邀请台港澳地区的出版机构参展,这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出版界的“大团圆”,为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华文图书盛会迈进了关键的一步。据悉,首次参展,台湾代表团有130家出版机构赴会,展出图书6000多种,台港澳地区共有145家出版机构参展。订货会期间,台湾展区不仅展出了2004~2005年的新书,同时还展出了多年前出版的文史哲类图书,为大陆图书馆补充以往不曾进口的相关出版物。台港澳出版机构第一次借助订货会的平台与大陆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交流,无疑为以后的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共同开创华文图书出版的版图以及华文图书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经营提供了共同出谋划策的可能。

叁拾

中资海外出版机构陆续出现

2007年9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协同下属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分别与法国博杜安出版公司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出版社签订协议,在巴黎和悉尼注册成立合资出版社。同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伦敦分社注册成功。而早在2002年,中国外文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美国合资成立了长河出版社。此前,也有诸如法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但总的来说,上世纪90年代的这些海外机构在选题策划、出版方面的功能不显著。而近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面向海外读者策划选题,开始平等地与国际出版业进行交流。

从图书产品“走出去”,到机构实体“走出去”,“走出去”战略不断升级,也开始面临如何“本土化”的新课题。资本国际化、在海外直接组建出版实体,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高级模式,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消除文化障碍的有效办法。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在于境外出版实体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实现本土化,进入当地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