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叁拾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8 作者:张红玫,李雅宁,穆宏志,江筱湖,蓝有林,孟叶

(以姓氏拼音为序)

卜景春

●(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开首家省店大卖场 建首家现代物流中心

1990年12月,卜景春任辽宁省新华书店总经理至今。

1995年,当卜景春投资建立的北方图书城屹立在东北重镇——沈阳时,它曾创下两个第一:全国第一家由省级新华书店经办的大型图书城;全国第一家由省店控股,多家单位投资的国有股份制图书经营场所。当时,很多业内人士把它视为省级新华书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视作省店突破、变革传统经营模式,大举进军零售业的标志;10年来,北方图书城持续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其成长轨迹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中盘的省级新华书店”不断变革,并逐步走向“具有终端辐射能力”的现代图书发行集团的缩影。

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出版界当中一提起辽宁出版集团,最为大家称羡的就是它拥有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出版物配送中心。成立于2000年4月,占地4.5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的这一配送中心是国内第一家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它是卜景春导演的又一杰作。(张红玫)

巢峰

●(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辞书出版的标志性人物

巢峰在出版界的知名,既缘于他的经历,也缘于他的识见。直至目前,我们仍然不时读到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出版家对于出版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巢峰1928年生于江苏阜宁,1954年进入出版业,历任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96年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

巢峰曾参加组织1979年版和1989年版的《辞海》修订工作。其实,他先后担任过多部大型辞书的主编或副主编,从《经济大辞典》到《毛泽东思想大辞典》等,从审定编纂条例到保证各项工作的按时优质完成,他都起着突出作用。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期间,他进行了编辑岗位责任制和发行体制的改革,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自办发行所。同时,还非常注重弘扬在编纂《辞海》数十年中逐步形成的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加强社风和队伍建设,坚持出版高质量图书,制订长远规划,不仅开创了辞书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离开一线后的巢峰,更加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出版学、出版产业等现象的探讨和建设,著有《出版论稿》和相关论文80多篇,一些论文如关于出版业“滞胀”的研究,引起了出版业界的广泛讨论和影响。(李雅宁)

陈锦涛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

开办全球最大书店,整合书业上下游

1978年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作。1983~1992年,任深圳建筑书店经理。1992年进入深圳新华书店工作。

陈锦涛领导深圳新华以来,对深圳的图书发行系统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大力推进大型卖场建设。2004年6月,以新华书店及其下属企业为主体的深圳发行集团正式成立,陈锦涛出任总经理。2004年7月19日,深圳书城南山城开业,是当时国内单体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2006年11月6日,位于中心区黄金地段的深圳书城中心城开业,单体经营面积世界第一。其“体验式书城”的独特定位,让买书变成了一种享受,也吸引了无数业内同行前来考察“取经”。2007年11月,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成立,陈锦涛“前店后厂”的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并奔向成功。“拓荒者”陈锦涛,偏居一方,风光无限。(张红玫)

陈天桥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网络时代的出版传奇

生于1973年的盛大网络总裁陈天桥,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1999年,他以50万元启动资金和20名员工为基础,创立盛大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挺过互联网寒冬之后,先后代理运营《传奇》、《疯狂坦克》、《泡泡堂》等多款大型网络游戏,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互动娱乐业第一人”。2004年,盛大网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陈天桥凭借65%的股份坐拥88亿人民币的财富。随后在不断涌现的风波中,盛大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前进,经历了与韩国一家游戏公司的官司风波、收购起点中文网、参股晋江原创网等一系列新闻,在不断变幻的互联网业,依然屹立在潮头浪尖。

2004年上市当年,盛大收购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曾让很多人忧心忡忡,一方面觉得盛大的发展可能遇到瓶颈才会如此四面出击,一方面担忧起点中文网今后发展必将受到制约而裹足不前。而实际上,起点拥有了盛大强大的资金支持,不断推出新的发展模式,终于成为原创文学网站的老大。2007年,盛大又参股另一有名的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一举将“男起点女晋江”收入囊中。(江筱湖)

陈 昕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出版业发展的预言者

早在十多年前,陈昕就曾对未来中国出版业做出很多预言,这在当时很少有人接受,而随后它们经受了时间的检验,陈昕说,“(预言)几乎全部正确”,这其中包括如今我们非常关注的“出版集团”、“中盘”、“物流建设”、“数字化”等等现象。这一切,都在他1990年出版的《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中有文字为证。

1977年,退伍军人陈昕来到上海市出版局做资料员工作,随后,在学林出版社做编辑,在上海三联书店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当总编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当社长兼总编辑,担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1999年,陈昕担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在很多出版业者眼里,陈昕更著名的身份不是集团总裁,而是出版业少有的经济学家。最早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出版业问题,热衷关注、研究整个出版业发展趋势,这是陈昕带给出版业的一笔财富。他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却是少有的既懂经济又懂出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才俊。

已经被固定下来的每逢重大决策必出国调研考察的陈式管理风格,让其与国际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不断对话,使他的出版产业观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这也是他与许多中国出版人的最大区别。(江筱湖)

董秀玉

●(原三联书店总经理兼总编辑)

一入三联门,永为三联人

董秀玉是名副其实的“老三联”,1956年,14岁的董秀玉考入人民出版社做校对工作,1979年起任《读书》编辑、主任,1986年出任北京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1987年担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1993年,董秀玉回到北京,成为三联书店的当家人。她以一个上海女人特有的聪慧与韧性,率领她的同事们,发扬老三联精神,开创新三联的明天。从成功出版《金庸全集》开始,他们一步一步地创造了自己的期刊群,盖起了自己的办公大楼,扩建了自己的书店,他们让三联重新成为一种文化理想与气质的代名词,乃至成为很多作者和读者心中的出版圣地。

2002年,从三联书店总经理兼总编辑职位上退休下来的董秀玉,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心中的三联情结,从未淡却。拿到了杨绛老人的《我们仨》的书稿以后,有些人私下劝她干脆自己来做,“自己做这本书得赚多少钱啊”,但董秀玉把这本书稿拿给了三联,“我是在三联成长的,三联意味着一切。这本书必须拿给三联出,也只有三联才适合出。”

董秀玉和她的三联,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理想追求将被出版业所铭记。(江筱湖)

哈九如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培育首家书业上市公司

他自上任以来,引领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大力推动企业改革、上市,收到明显成效。

2000年6月,以上海新华书店为核心资产,组合上海全部国有图书发行单位和部门资产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暨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成立。集团成立后,哈九如一直在积极探寻全力推进集团向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转变进程。2006年10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收购华联超市45.06%的股份,成为华联超市的控股股东,同时将新华传媒股份公司的100%股份置换到上市公司中去,实现了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的“借壳上市”。2007年4月24日,新华传媒公布定向增发方案并经6月8日的股东大会审议。据此,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将旗下所有政策允许的经营性资产注入新华传媒。新华传媒公司主营业务从以图书发行业务为主向报刊经营、报刊发行、广告代理、媒体衍生产品开发等多种业务延伸,迈出了向跨区域、跨媒体综合性传媒集团发展的一大步,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传媒类股票。新华传媒为传媒业整合提供了路径。哈九如的“梨苹果”理论,让上海新华传媒一直走在行业前头。(张红玫)

金黎组合

●(金丽红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黎波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激进派中的稳健派

在很多并不了解出版行业的作者、读者心里,金丽红、黎波的名字,就代表了中国出版业。

自1988年金黎组合在华艺出版社“成立”之日起,至今已有20个年头。20年光阴,让风华正茂的小伙子黎波成了稳重中年男士,让老大姐金丽红依稀可见鬓角银丝。20年中,金黎组合一直是畅销书领域的潮头人物,经他们策划、推广的畅销书,不胜枚举。

2003年,金黎组合离开华艺入主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成为当年书业最爆炸性新闻。随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北京图书中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刚刚过去的2007财年,该中心图书码洋1.4亿,人均产值583万,退货率7.9%,单品种图书最高销量200多万,平均单品种书销量19万。

在20年中,金黎组合掀起了很多风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尽管近年来民营策划人的崛起,让人以为金黎很可能要成明日黄花,但实际上,他们一直以一种比传统编辑的步子快一点,又比一些民营策划人的步子慢一点的速度,匀速发展,他们在不断地滚雪球似的资本积累中,目光更深远,心态更平和,对畅销书的判断与运作,也终于实现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江筱湖)

李朋义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

能力、魄力与魅力

李朋义当属出版业奇才,他具备三种“力”——能力、魄力、魅力。

他以一个出版家的智慧与眼光,使得码洋百万计的外研社,得以自《新概念英语》始,历十数年风雨,不断磨练,终成雄霸英语教育出版半壁江山、目前年码洋过16亿的中国出版巨头。在主持外研社工作的14年中,每逢重要转折,李朋义总能一笑定乾坤,带领外研社走上其后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一条道路,此为能力。

在兄弟社大呼“营销无用”时,李朋义每年投入500万举办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辩论大赛,投入1500万做免费大学教师培训,又与本报进行长期合作,以大投入打造大品牌,长线营销,使外研社终于成为英语教育出版领域金字招牌,人莫能撼,此为魄力。

李朋义有脾气,外研社诸人受李社训导为常事,但人人服膺,上下一心,因其对事不对人,故从不留后遗症。凡与其交往者,无论“敌”友,往往被其风采折服。李朋义对建筑的钟情仅次于出版。由他组织设计的外研社咖啡色大楼已成地标性建筑,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更显示了不凡的品位与气质。曾有不知名评论者云:其人如郁金香,任岁月无情流逝,而风采犹胜当年。此为魅力。

今时今日,已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的李朋义,身份转换,对出版一腔热情不改,辉煌从未停止,仍将继续。(江筱湖)

李元君

●(接力出版社名誉社长、漓江出版社社长)

桂系军团的出版女杰

她是出版业的巾帼英雄,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中国出版界最高个人成就奖“韬奋出版奖”。1990年,李元君离开广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岗位,到接力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在她的带领下,接力社建立编辑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贴近市场开发选题,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桂版优秀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广西“桂花工程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余个,跻身“全国优秀出版社”行列,并于2001年,打破地域局限,抢占文化制高点,设立了北京第二出版中心,实现再造一个接力社的目标。如此,接力社成功实现了机制、人才和地缘的三重突破,探索出了一种独特而又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接力模式”。2004年,在漓江社跌入谷底之际,李元君临危受命,以广西出版总社副社长、接力社社长的身份兼任漓江社社长。通过“接力模式”的移植,短短两三年间,她将漓江出版社带出困境,恢复了“漓江”品牌的活力和影响。“要不断挑战自己。永远要自觉地抛弃自己所谓的业绩,才能进步。”这是李元君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李雅宁)

刘 杲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副局长)

中国出版业的活字典

刘杲是忠厚长者,性情中人。当然,更是专家型官员、官员型专家。这是业界公论。

无论对方职业高低、年龄大小,刘杲与其交谈,永远温和有礼。刘杲从来“势”不“压”人。一旦发现对方才华,刘杲立刻话逢知己千言少,侃侃而谈,引为同道。高级官员的他,可谓是惜才若渴。

生于1931年的刘杲,自1979年起,历任国家出版局出版部主任,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国家出版局、国家版权局负责人,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副局长,同时,还是《著作权法》、《出版法》起草小组组长。1993年底,刘老退居二线,仍心系中国出版,念兹在兹。一个实证是,居家“赋闲”的他,电脑一直没有闲着,他在思考、撰文,他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博客。被出版界尊称为“出版业活字典”的刘杲,当之无愧这一称号。他为官精业,除熟谙各项方针政策外,对出版业从上到下了如指掌,出版业的人、事、情,包括那些具体而微的一个个数字,他都了然于胸。正因如此,他的思考,厚重大气又不失实用,为业内称道。他的专著如《刘杲出版文集》(1996年)、《刘杲出版论集》(1998年)以及《出版笔记》(2006年)等理论专著,详细记录和阐述了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脉络,其中,《出版业改革和发展二十年》、《出版社需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等文,都是研究当代中国出版业的必读篇章。(江筱湖)

刘 强

●(山东省新华书店董事长)

打造“德州模式”

1980年进入新华系统。1992年,山东德州市新华书店在时任德州市店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强的带领下,成立山东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新华书店系统第一家集团。按照“主业兴、多业发、机制活、人心齐、效益好”的工作思路,以“立足德州,面向山东,打入全国,走向世界”为奋斗目标,以改革总揽全局,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勇立发行事业改革发展的潮头,努力实施五大战略,即:持续发展战略、人才战略、科技战略、营销战略、低成本扩张战略,提出的集团化发展、集约式经营,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以及拓展农村发行等经营战略被推崇为“德州模式”。1995年,新闻出版署把德州新华集团确定为全国发行体制改革首家试点单位,将新华集团的经验总结为“德州模式”向全国推广,认为德州新华集团“思路全新,体制全新,经营全新,面貌全新,创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意识超前,管理超前,体制超前,为全国图书发行系统探索了一条改革发展的好路子,创造了一个好模式”。

刘强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干事本领、务实作风和创新精神,赢得“企业的好当家,职工的贴心人”的美誉。1995年获第四届韬奋出版奖;2004年被中宣部确定为首届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中组部列入“专家人才库”。(穆宏志)

刘志鹏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引领教育出版潮流

在高教社的发展历史上,2003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4月8日,高教社整合江苏、湖南的销售网点成立;4月18日,高教社宣布与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联合筹建高等教育出版集团;9月18日,与本报联合举办了“中国出版业国际发展论坛”;同一天,该社ERP系统上线成功……而这一切的背后推动者,正是2001年6月从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一职入主高教社社长的刘志鹏。

刘志鹏当过知青,做过老师,后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教育部门担任官员20年的经历使他对高校状况了如指掌,对高等教育出版行业的问题也认识得较为深刻。当然,对于刘志鹏而言,接掌高教社的舵,不仅仅是一个守业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再创业的过程。不过,“按事物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不仅让他很快进行了角色转换,而且到高教社后便开始考虑如何从产业发展层面打造一个卓越、基业常青的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通过改造把内部分社做大做强、实现与大学出版社之间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组建教育图书发行公司(蓝色畅想)和教育图书销售网、对教育资源进行立体化开发利用、在国际上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引入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等,这一系列动作都让人感受到了刘志鹏的手笔和高教社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2006年该社更是以造货码洋为24.01亿元稳居出版社前茅。(蓝有林)

骆 丹

●(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

“助学读物”首倡者

2001年6月21日本报推出了一期特刊,并由此推出书业一个新的概念——助学读物。时任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的骆丹就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以2000年教育部“减负”令开始的一系列与教育出版相关的变化,引发书业这些年的格局盘整。骆丹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行,教辅书在许多人眼里成了“负担”,需要被“减”掉。用“助学读物”替代“教辅读物”,不是简单的概念变化,更重要的是“助学”是以平等的、伴侣的身份出现,立足点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助学读物提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出版社将教辅编辑室改名,有更多的出版社和书店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细分领域,并由此扩展相关学生读物出版的内涵与外延。之后新课标教材改革更印证这一概念的前瞻性,众多出版社投入巨大,他们与教育之间不再只是你使用我收获,而是进行一项共同的事业。助学正是教育希望出版业扮演的角色,透过“助学”使出版由被动转为主动,出版与教育的关系从寄生到一起发展。2001年后几年里本报的助学读物专刊连续推出也持续倡导这一概念,用“助学读物”替代“教辅读物”,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其影响力正在书业人的实践中慢慢增长。(孟 叶)

聂震宁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

睿智的出版战略者

现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的聂震宁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他为人宽厚充分放权,却又有优秀的全局控制力;他处事谨慎喝酒从不喝醉,在大问题上却敢于“冒险”勇于拍板。

聂震宁喜欢用麦克阿瑟的“蛙跳战术”阐述自己的管理观念,“蛙跳是重点击破主要岛屿,出版要重点抓主要问题”,他是一位抓重点的高手。从1999年任人文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开始,三年里,聂震宁两大举措实现了人文社新的辉煌。第一,对整个出版社机构进行改革,新创立了少儿、教材、文化三个编辑部门。少儿室在他主持下引进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哈利·波特》,教材中心出版了新课标系列,文化室出版了众多文化名著。第二,聂震宁确立了鲜明的奖励机制,整体化经营与“多劳多得”的结合让包括编辑部、策划部、发行部在内的全体员工,工作热情高涨。结构和机制两手抓,文学主业又从未放松,长篇小说佳作迭出,适时启动《鲁迅全集》修订工作,确保了人文社的平稳快速发展。两年多后,年销售码洋从6000万提升至两个亿,实现了质的飞跃。人文社的许多员工评价,聂震宁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帮助这家老社名社恢复了自信心,改换了思维方法。

2002年4月,聂震宁作为创始人之一开始了在中国出版集团的领导工作。他凭借与时俱进的出版理念,引领中国出版的龙头老大走向市场。他以优秀的文化管理能力,促成了包括《中国文库》在内的一批文化精品的问世,使得中国出版集团的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始终位居第一。他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出版集团化的建设和管理、出版人的培养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他是集出版家、领导者、作家、学科带头人于一身的出版业精英人物。业内许多人士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聂震宁和他率领的领导团队身上。

他的《我的出版思维》一书,已成为出版人的必读书目。(江筱湖)

彭长城

●(《读者》杂志社社长、《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追求品质的恒定性胜过其他

1982年,29岁的彭长城大学毕业后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刚刚一年的《读者》(当时名为《读者文摘》,后改名)编辑部工作,1986年,彭长城任《读者》副主编,2002年,任《读者》主编,2005年任《读者》杂志社社长,2006年1月起任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是在该杂志社工作时间最长的“《读者》人”。

26年间,彭长城与《读者》共同成长,见证了这本地处祖国西北一隅的刊物,如何成为中国第一刊,月发行量超过1000万。

《读者》的定位为“追求真善美”,27年所选文字风格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尽管也曾遭受质疑,尽管有很多人希望《读者》紧追时代步伐,或者抨击读者老生常谈、千篇一律,但彭长城的坚持始终如一。

保持《读者》气质与品质的恒定性,是彭长城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彭长城行事平和低调,与人为善,颇受好评,似乎人与杂志,总有某些相通之处。

在保持《读者》的恒定性以外,彭长城针对不断细化的读者市场,创办了《读者欣赏》、《读者·乡土人情》、《读者·原创版》三本衍生刊物,开始向外的延伸求变。(江筱湖)

任慧英

●(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内容上市第一人

说起任慧英,人们自然会想起2007年年末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顺利IPO,作为中国第一家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以及股价首日暴涨329.53%,再次将现年62岁的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当然更多的是人们羡慕的眼光。

实际此前任慧英的经历也颇传奇,自1969年7月大学毕业后,任慧英先后在辽宁青年杂志社、辽宁省出版总社、辽宁人民出版社任职,从编辑做起,直至社长、总编辑;1988年5月任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98年4月任局长(兼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2000年1月放弃出版局局长职位,到辽宁出版集团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有意思的是,在他担任辽宁青年杂志社总编辑时,杂志发行达到每期260万份;兼任辽宁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时,出版社获得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新闻出版战线先进集体等称号,创造了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五连冠的全国最高纪录;到出版局工作后,提出了一整套加强出版行政管理和职能、依法行政的机制;在出版集团,提出并实施了中国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变,实行资产重组,按照产业链的关系,将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单位改为全资子、控股、参股三种模式,直至现在打包上市。(蓝有林)

任志鸿

●(志鸿教育集团总裁)

获总发和全国连锁两资质

任志鸿被称为中国民营书业领军人物。他创办的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民营渠道合作已经从1997~2007年经历了10年的历程。世纪天鸿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民营书业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率先突破12亿码洋,品牌影响力、创新能力、企业规模、效益指标均列同行业前列。

曾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志鸿于1997年7月策划推出了名噪一时并发展至今的《优化设计》系列教辅丛书。据称,2000年高峰时期,该丛书的销售额高达1亿元。目前,以“志鸿优化”为品牌的教辅产品已经发展为15个系列、约1500个品种、近5亿册的销售量。任志鸿用他的王牌教辅《优化设计》创造了教辅市场上的一个神话。

任志鸿从1997年开始铺设渠道,将原来单一的邮购模式附以代理商包销模式,一年之后,又成立一支直销队伍并将其派到全国50个城市。目前,公司已拥有800多个经销网点和300多人的专业营销队伍。

2002年11月,北京志鸿教育集团成立,任志鸿担任总裁。2004年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任志鸿担任董事长一职。当年,公司率先在民营书业中同时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两项资质。(穆宏志)

汪轶千

●(新华书店总店原总经理)

助推新华书店改革发展

1949年进入新华系统,1954年作为全国新华系统选拔的唯一一员赴苏联学习图书贸易专业,1958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作为改革开放后的全国新华书店首位最高首脑,他在任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的10年间(1983~1993年),为新时期新华书店改革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为新华书店系统获得多项国家优惠政策。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新华书店系统得以实现“利润留成”和“库存图书分年核价”的内部管理措施,有力地扶持了新华书店的发展。总店并从一些利润较多的书店集中部分利润补贴给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云南等条件较为困难地区的新华书店,对个别店出现的特殊困难或自然灾害,也酌情给予补贴,有效地支援了这些地区的发行事业。

他推动图书发行体制、购销形式等多方面的改革:1980年10月新华书店总店和北京市新华书店联合主办了首届全国书市,首创了全国书市这一大型图书交易活动。1982年起,开架售书在各地新华书店全面推开;在许多城市继续开办了供应不同读者需要的专业书店。1987年3月,总店支持北京发行所联合中央一级及北京地区出版社在秦皇岛首创图书看样订货会,突破了“隔山买牛”进货方式,大大方便各地书店订货。

为提高新华书店的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总店支持旗下北京发行所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日本进口了一台日立M-240D型电子计算机,率先实现了发货店的电算化管理。

他倡议多层次培训发行队伍,尤其是发行管理人才。在他的亲自推动下,1983年,总店与各地书店一起,和武汉大学共同努力,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四年制本科图书发行管理专业。(穆宏志)

王 斌

●(中信出版社社长)

在激情与理性间寻找平衡

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已经是出版界的“老人”了,自1985年入行以来,10年机工社、5年华章公司、7年中信出版社,掐指算来已经摸爬滚打了22年。而今,他与他所倡导的“激情出版”以及鲜明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手段,成为出版业无法模仿、不可或缺的风景。

“激情出版”是王斌在无数次发言中,为中信社设定的出版气质。所谓激情出版,王斌概括其为一种出版氛围——是出版人热爱出版的体现,也是出版社勇于和国外出版集团竞争的一种热血沸腾的姿态,而中信的崛起,正源自当家人的澎湃激情。

成立于1988年的企业身份的中信出版社,在2001年迎来了新社长王斌,此时,该社码洋在1000万上下徘徊,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名不见经传。王斌的到来,首先让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小书卖出了100多万,又花3万美元“天价”,引进了《杰克·韦尔奇自传》,而此前,中国出版业对商业畅销书尚无任何概念。笃信商业思想改变商业世界的王斌,从此与中信出版社开启了一个时代。他坚持的“大众路线”的宣传方式,迅速为中信社在财经领域建立了品牌,成为该领域专业强社,也使得中国进入了“全民学商业”的热潮。

2007年,中信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完成后,擅长商业化运作的王斌,又在激情地畅想明天。(江筱湖)

王 庆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原董事长)

力推体制改革,率先涉足出版

出版发行界著名企业家。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四川省外文书店总经理,四川省新华书店总经理,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

王庆曾是中央确定的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的领军人物。他率先进行体制创新,带领集团在全国率先全面变革新华书店旧体制,重塑市场竞争主体。主持完成了全省新华书店“事转企”的整体改制。通过自愿分流、竞聘上岗等,使全省新华书店6000多名正式职工全部转换了身份,彻底破除了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职工的终身制,建立了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他领导构建了以出版物经营为核心的集团产业发展体系,进行了新华书店系统集团改革的最早尝试。彻底改变了过去全省新华书店三级法人、小而散、管人管事相分离的格局,形成了人、财、物统一的管理体系。并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首家创办了出版公司、首家拥有网络出版权的电子商务公司,组建并控股我国西部印刷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彩色印务公司。虽然斯人已去,但他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宝贵经验,成为新华发展历史上浓章重彩的传奇人物。(张红玫)

王世钧

●(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首创工者有其股

1971年进入新华系统,1988年就任云南新华书店总经理,是全国新华书店中的第一位女老总。为了改变云南省新华书店落后的面貌,刚刚上任的王世钧决定改革,这次改革被誉为全国同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先行者。云南新华书店的改制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把新华书店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1990年完成“事改企”;第二步,1995年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第三步,1999年实现体制创新。其分配方式的改革——“工者有其股”可以说是业界最大胆的探索,建立了企业内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种分配方式的改革促使企业产权明晰和多元化,为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基础,是当时国企改革较为平稳的过渡方式之一。王世钧强调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在整个改制的过程中,她一直在与旧的传统观念搏斗。经历过最艰难的时段就是企业改制阶段。

改制后的云南新华书店销售额逐年上升,资产总额从改革初期至今翻了多番,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她本人荣获第七届韬奋出版奖,首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劳动模范。(穆宏志)

王 炜

●(北京风入松书店创始人)

提升民营书业地位

1995 年,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的王炜创办了北京风入松书店。该书店为知识分子创办的第一批大型学术性书店之一,纯粹学术书店的定位、860平方米的规模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举动。风入松书店以其高雅的学术品位蜚声海内外,对传播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起了很大作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输送方式。王炜也成为民营书业标志性人物。此后,以风入松书店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书店张扬了一种文化的理念,坚持着对于书业的理想情怀,更在具体的经营上做了种种尝试与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使得民间的力量日益壮大,并有了民营书业今天的地位。很多知识分子在他的感召下投身民营图书行业,改变了民营书业是边缘人群从事的边缘行业的局面,并由此提升了业态水平。北大教授下海办书店的创举使民营书店得到了公共社会和主流媒体的关注,提升了民营书业的地位。

2005年4月11日,王炜因病逝世。(穆宏志)

席 殊

开创民营书业连锁经营先河

被称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人”的席殊,为中国民营书业带来了许多个“第一”。

席殊在别的行业赚了第一桶金后,怀揣800万元豪情满怀地投身书业。为此他特地去美国和欧洲考察,西方的连锁经营、图书俱乐部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想让自己的书店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和崭新的面貌。1996年6月,第一家席殊书屋在北京车公庄开业,而后陆续开设连锁店,开创了国内民营书业连锁经营之先河。2000年底,席殊正式在全国招募加盟店,在短短的3年内,席殊书屋在全国500个城市开设了600多家特许加盟店,分布全国的加盟书店并曾一度达到800余家。

北京旌旗席殊书屋有限公司拥有的连锁店、图书俱乐部和网上书店 “三驾马车”互动经营的商业模式和席殊倡导的“让经典成为流行 让流行选择经典”响亮一时。

但由于书业环境的不成熟及其自身管理和融资的失败,导致了其“连锁帝国”的倒塌。席殊在书业中的创造,被证明是一个个并不完美的童话。(穆宏志)

张佩清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

创建全国首家省级发行集团

在新华书店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在她的领导下,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发行集团中已经连续多年稳居销售额第一的位置。

1999年全国第一家省级发行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成立。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以资产为纽带的多个法人联合体,也是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江苏省第一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02年,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开始探索连锁经营。该年集团基本完成了全省新华书店系统的业务整合,即所谓“统起来了”,成立了连锁总部采购中心,中心下有苏版、外版、期刊等专业采购部门。2007年,江苏新华在进行跨地区战略重组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正式签定合约,由江苏新华控股与海南省新华书店共同筹建合资公司,又一次走在行业前头。

多年来,张佩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为先的理念,探索多元开拓,规模经营,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目前,在长江、运河滋润下的这方沃土上,她辛勤培育出了姹紫嫣红、生机蓬勃的“新华园”。(张红玫)

赵 斌

●(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

在香港,守着出版人的责任

赴港前,赵斌已在上海出版界工作多年,历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等职。1992年,他来到香港,先后担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后任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

1988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几家出版单位联合组建了联合出版公司,此举为整合优势资源,参与国际出版竞争。其后,在赵斌的带领下,集团在出版、发行、零售、印刷四大主营业务上稳步推进。2004财年公司主要业务总收入达到33亿港元,2005财年达到35.2亿港元,2006财年达到39亿港元,今年2月底3月初,集团将公布2007财年总收入。

相比经济效益,赵斌更看重文化责任,“联合”人一贯有着重视文化责任的出版价值观,对此,赵斌曾说,“我们集团都是这种价值观,我们今天的工作是为了以后打基础,为了今后的腾飞,我们的员工团结投入,营业额年年正常,我们用这样的价值观克服困难,获得收益。”

赵斌其人沉静睿智,闲暇爱读书、喜摄影,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在香港,他与联合一道,固守文化责任,坚守文化人的风骨。(江筱湖)

郑士德

●(新华书店总店原副总经理)

推进发行学科建设

1946年进入新华系统,从1979年起,他着手进行图书发行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书店工作史料》四辑,近百万字。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出版界开展了四大出版科研工程,他承担了图书发行方面和书店史方面的撰写任务,同时负责组织和编改这两方面的稿件。1982年,他任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后主持编写了《农村发行》、《科技书发行》、《门市发行》、《进货工作》等一批新华书店培训教材,1983年起主持编写了《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图书发行管理学》、《图书营销学》、《图书发行心理学》等一批图书发行大中专教材,并撰写了《图书发行学概论》、《中国图书发行史》,为我国培训图书发行人才,建立图书发行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有史以来“没有卖书的书”的空白。如《农村发行》出版后,在全国新华书店掀起了培训农村发行员的热潮,共发行5.6万册。此外发表论文100多篇。

他受新闻出版署委托,筹建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该协会于1991年成立。1999年他获第六届韬奋出版奖。(穆宏志)

周爱兰

●(原童趣出版公司总经理)

曾是童趣女当家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出版公司,周爱兰是让这家公司声名鹊起的经理。香港大学MBA毕业的她,在2007年加盟童趣之前,曾在《读者文摘(亚洲)》、《道·琼斯远东经济金融评论》(《远东经济评论》)杂志负责市场运作。刚到童趣时,公司只有二三十人,码洋也只有三四千万,经过她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童趣一跃成为国内少儿卡通图书出版的佼佼者。除了引进迪斯尼的《米老鼠》、《小熊维尼》等海外卡通经典,还大力弘扬本土文化,着力进行原创卡通图书的编辑出版,先后推出《宝莲灯》、《大闹天宫》、《哪吒传奇》等原创动漫图书,获得市场认可。

国际化视角与现代出版理念,是周爱兰给童趣的一大贡献,市场调查和整合营销,是她在童趣的两项重要改革措施。在出版一本书之前,童趣会对其反复进行讨论和调查,“把书带回家,让适龄孩子读读看”是“专项调查”,操作简便、效果直接;通过《米老鼠》、《维尼小熊》等杂志发放调查问卷,涉及面广、内容详尽,这些都有利于在图书出版之前对其市场大小做到心知肚明。(李雅宁)

周立伟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信息化建设先锋

1965年作为杭州知青赴宁夏,1989年从宁夏高校农业系统工程教学岗位返杭从事出版社自办发行工作,1993年调任浙江省新华书店总经理,主持浙江省新华书店工作15年。在他的带领下,浙江新华书店的改革始终把产业链、新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三位一体的改革内容一并考虑,并且把运用新技术、构建产业链作为基础,制度创新作为推进与保障,由此保证了集团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对整个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99年12月浙江新华组建了发行集团,实现了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与此同时研发了集团三维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集团上下游各种信息有效对称流动和共享。2004年9月,应行业需求浙江省新华书店组建了《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课题小组,经一年多的研发、修改,该《规则》经审定于2006年4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在行业中执行。当行业在探讨“网上书店”发展方向时,浙江新华提出了反向发展、战略合作的发展思路,与各种网上书店开展网上书店库存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并在条件成熟后,建设了以连锁为基础一站多门户的博库书城。此外,集团还投资建设起企业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的物流配送系统,保证了全省新华连锁经营的规范运行。

宽容、睿智,每走一步都有更深远的战略考虑。影响书业30人,行业巨擘周立伟当选无庸置疑。(张红玫)

王益

●(原国家出版局副局长)

他是中国出版界元老级人物,不仅仅因为他刚于2007年度过九十华诞,更因为他的不凡的出版历程和对出版业的载入史册的贡献。

王益1917年生于江苏,1935年考入上海生活书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文化部出版局局长、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国家出版局副局长。1980年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1982年改任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1985年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成立,被选为该会副会长,1990年4月换届改任顾问。可以说,王益的职业生涯相当程度上折射了中国近现代书业的发展历程。

1964年,时任文化部出版局局长的王益率团赴日本考察印刷业,改变了由于国际封锁造成的技术落后状况,电子分色机、四色胶印机、装订联动线等新设备随后陆续引进。1978年,又赴香港考察,与香港印刷界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恢复了与世界各国印刷器材制造商中断的联系。

王益所著的《出版工作基本知识》、《战争年代的山东新华书店》、《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等书,对改革印刷工业的管理体制,推广胶印印书,促进期刊准期出版,缩短图书印制周期,提高印刷投资效益以及创写印刷新字体等印刷界、出版界关心的问题都有思考和论述。(李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