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图书稿酬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出版业实行的是基本稿酬制度。这是一种带有较强计划经济痕迹且具有行政强制色彩的稿酬制度。1980年5月24日,中央宣传部转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定的《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适当提高基本稿酬,恢复印数稿酬制度。规定虽比1977年稿酬办法规定的基本稿酬有所提高(如著作稿每千字由2至7元,提高到3至10元);印数稿酬计酬比例仍然很低(如印100万册,得到的印数稿酬才相当于基本稿酬的70%,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专业图书印数稿酬甚至只有几元钱)。1990年6月15日,国家版权局公布《书籍稿酬暂行规定》,规定指出从7月1日起,著作稿酬由每千字6至20元,提高到10至30元,翻译稿每千字由4至14元提高到8至24元。印数稿酬由原来的印1至2万册,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5%付酬提高到8%。1999年4月,国家版权局颁布了《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改以往政府指令性原则为指导性原则,对稿酬只提出相对的参考标准。《规定》提供了三种可选择的稿酬方式,即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版税以及一次性稿酬,并且明确指出一般情况下作者与出版社可通过出版合同自行约定付酬方式和付酬标准。随着稿酬制度的放开,出版市场相应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局面。版税制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出版市场的稿酬方式。
2 出版人才
成为高校培养目标
自从1983年4月1日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开设中国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以来,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编辑学专业,编辑出版专业雏形渐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等100多所综合性和专门性院校先后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其中相当数量的学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从全国情况来看,编辑出版专业的平均年龄虽不长,但已正式列为大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学术殿堂,专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持续不断地为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输送了大量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由于专业合并调整和原先的学校教学特色不同,目前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校在招生和教学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新闻传播类(如北大、中科大、南开等)、信息管理类(如武大、南大等)、中文或历史类(如吉林师大、广西师大等)。这三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专业基础课趋同外,或偏向新闻和编辑方面,或偏向营销和管理方面,各有千秋,俱出人才。
3 书号规范与国际接轨
中国于1982年加入国际ISBN组织,获得组号“7”。1986年由国家标准局颁布GB/T 5795《中国标准书号(ISBN)》,1987年全面实施。随着国际标准书号标准的修订,中国标准书号标准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也不断修订。2007年1月1日,历经4年修订的第四版《国际标准书号(ISBN)》GB/T5795-2006正式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位数由原来的10位上升为13位,修订后的《中国标准书号》增加了书号的显示方式和印刷位置的规定,并将中国标准书号的分配和使用原则直接列入标准。中国标准书号的使用范围也得以扩大,电子出版物等非印刷出版物都列入了使用范围。
4 中文排版迎来光与电
在历史上,印刷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1976年8月,北京大学王选教授越过当时国际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进行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1980年9月15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后命名为华光电子排版系统。1985年5月,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每日排印《新华社新闻稿》,后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这标志着中国的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入了对中国书业影响非同一般的“光与电”时代。
5 科技书出版难引起关注
科技专著出版难,一直是困扰出版界的一大难题。1988年6月山东科技出版社在全国率先设立“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并于1992年11月建立基金会,“八五”期间筹集资金523万元。基金设立6年来,有86个选题获资助并陆续出版,其中《水库群调度与规划的优化理论与应用》一书所反映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水电站调节和调度方面,比常规方法增加电力4~10%,可节约国家投资5.8~6.3亿元。此后10年,科技出版基金迅速发展,全国有20余家专项科技出版基金,10余家包括资助科技著作出版在内的综合性图书出版基金。设立科技出版基金是我国出版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目前图书市场调节机制还未健全,大多数科技图书还不能按成本和质量定价的情况下,建立科技出版基金是促进科技学术著作出版繁荣,缓解科技出版难的一条重要并且有效的途径。
6 挂历出版由盛转衰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化市场的开放,人们对高档印刷品的追求加剧。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挂历风暴”之前,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很难看见精美的全彩印刷品,铜版纸也是闻所未闻。逢年过节,相互赠送挂历成为非常流行的时尚。一本成本在20元以上的挂历,最高可以卖到500元,利润之大,令人咋舌。而这盛行一时的历史时期,被人们称为“挂历大战”。然而,这种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着时尚与品位的特殊文化用品,在1990年代末期走向衰落。市场上挂历销售旺季一年来得比一年晚,销售周期一年比一年短,近年几乎绝迹。业内人士分析市场衰败的原因,首先是挂历的实用性正在逐渐减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挂历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日历功能,而现在,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工具使翻查日历成为简单方便的事。其次,现在人们对新时尚的追求,也使挂历的装饰功能相形见绌。值得注意的是,由追逐利益引发的“挂历大战”,出版发行上的无序竞争加速了这一板块的衰落。
7 中国加入版权公约
1992年10月,我国同时被接纳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和《国际版权公约》组织成员。这两个组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非常通用的版权组织,加入后就意味着中国版权市场要真正与世界接轨,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提供了条件。据介绍,1993年通过授权在国内出版的图书从几百种增加到1000多种,1997年突破3000种。此后,国内的图书及相关版权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8 书业三大年度盛会渐成气候
1985年8月13~23日,首都出版界发行协作会联合首都一批社科出版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都第一届社科书市。1987年5月7日~6月7日,首都第三届社科书市暨第一届首都社科图书交易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次年,为吸收外地出版社参展,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会”。自1993年第六届交易会转战中央党校校区内,一直延续到1997年第十届,交易会也于1997年由中国版协和中国发协两家联合主办,版协经营管理委员会协办,同时更名为“北京图书订货会”。2008年订货会的展位总数已达1912个,比2007年增加了87个,参展的出版社内地共524家,港澳台地区100多家。
1986年9月5日~11日,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此后每两年举办一届。从1996年第六届BIBF开始,逐步改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出版集团中图公司、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承办。随着中外版权贸易的迅速增长,两年一次的举办频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从2003年开始BIBF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1980年10月7日~21日,第一届全国书市在北京举行。该届书市共设17个展销处,占地1200多平方米,书棚面积3000多平方米,集中展销近几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3310种。1989年第二届全国书市相隔多年再次举行,市场反映良好促使全国书市之后开始形成一年一届,各地城市“申办”的模式,规模和市场效应巨大。2007年又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8届。
如今,这三大展会,已经成为中国书业最为重要的三大年度盛会。
9 合资出版社出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资出版社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和标志。万国学术出版社(InternationalAcademicPublishers)前身是1980年12月成立的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年6月与英国培格曼图书公司合资,改现名。该社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出版机构。隶属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要编辑出版我国科学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和有学术价值的期刊以及重要文献等,以英文版形式向全世界发行。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则是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商务印书馆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于1993年共同投资创建的首家综合性合资出版机构。成立于1994年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童趣公司)也是我国较早的合资出版企业,童趣的品牌与市场运作非常成功,成为出版行业“企业化”模式之一。
10 持证上岗制度开始实施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业刚刚恢复,仍沿用多年习惯,以事业单位体制选人用人。而后来自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的“行业持证上岗”制度实施,书业有了用人规范。根据人事部要求,凡在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单位从事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相应的出版专业资格,持证上岗。据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实行以后,初级、中级职称不再组织评审工作,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或岗位需要从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持证者中聘用相应的技术职务。另外,对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将发生重要变化:专业技术职务的获取途径由用人单位或行业内部组织的评审,转向国家统一考试;专业技术职务由评聘合一,转向资格与聘用分开;中初级技术职称由用人单位内部管理,转向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形式的社会化管理;没有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在相应岗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11 出版社联合体出现
1988年,全国地方文艺出版社以全国地方文艺出版联合体的名义开展系列活动,只是相对松散,并不包括京版。随后,同样出于共同出击市场的考虑,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河北、江苏、河南4家美术出版社联合起来成立了联合体,共同组织订货会等活动,到1992年发展为10家成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行业协会,目前共有54家成员,自2004年开始实体化运作,注册成立“中美联书业有限公司”,并开办“中美联艺术书城”。
人民社联合体也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牵头成立,当初会员有40多家,中间有过一段停顿,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多家人民社高层又开始倡导恢复,同年便在浙江联合成立人民书店。成立较早且效益显著的还有华东六省少儿出版社联合体。
最近几年,出版社联合体再次升级,陆续新成立的有中国旅游出版发行联合体、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中国音乐出版物发行联合体。此前先后成立的经济类出版社发行联合体、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中国出版集团发行联合体、中央文教类出版社联合发行体、中央部委出版社联合体、京版九联、社科十联、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全国教育出版社发行协调委员会等也都一直在出版界活跃。
12 老字号出版社延续中断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不少出版社因各种原因合并,“文革”期间很多出版社更被迫停止出版,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与人民出版社合并,中华书局在“文革”期间被合并到商务印书馆,同时,中华书局被取消了建制。“文革”之后,一批老字号出版社恢复独立建制。1979年8月,文化部出版局党组批准,恢复中华书局的独立建制,三联书店也于1986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
在此前后,还有像1974年8月音乐出版社恢复建制,改名“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恢复了北大社建制。而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更是分合数次。地方上,如百花文艺出版社得以于1979年8月恢复建制。这些出版社依据其原有资源及编辑出版上的优势,推出大批优秀图书,并很快成为书业的中坚力量。
13 书业效仿贝塔斯曼会员制
1995年,世界传媒巨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建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资书友会,首次将风行全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的经营理念带入中国。会员制、精美的印刷邮册、买书折扣、邮购……这些都让中国读者感到很新鲜。2000年,当贝塔斯曼宣布书友会会员数已达到150万人时,中国出版界一片哗然,并大喊“狼来了”。在国外新型经营模式的催化下,各地新华书店纷纷成立读者俱乐部——1999年,河南省店等开始建立读者俱乐部。改变了国有新华书店历来的实体店“坐商”销售方式,转而向读者俱乐部无店铺的销售方式尝试。贝塔斯曼虽然进入中国时间最早,但前期发展迅速。到2000年前后,经过人事经营思路方面的变动,表现出水土不服,在网络书店越来越强势的现在,贝塔斯曼却一直在走下坡路。2008年6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14 新闻出版总署成立,梳理法律法规
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1997年1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了国务院第210号令发布《出版管理条例》,该条例自1997年2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出版管理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成为新闻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意味着新闻出版领域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是新闻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随后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11月22日发布施行《出版物市场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4月,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升为正部级单位,名称改为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石宗源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此后,总署对书业各项管理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建立起更为完备的出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001年12月31日,《出版管理条例》修订发布,次年2月1日施行,原条例废止。随后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再次修订后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变化,2008年初,《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五个法规也拟颁布实施,《出版管理条例》等修订工作业已列入日程。
15 集团化成为改革趋势
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序幕由此拉开。此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出版集团,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2003年9月,上海市委决定,调整加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属市新闻出版局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加入集团行列,集团划归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2005年11月26日,经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出版领域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同样,在图书发行领域,1999年4月全国首家以资产为纽带的图书发行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在南京成立。集团公司由江苏省新华书店改制而成,被江苏省政府授权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负责经营被授权的国有资产。随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等多家经由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发行集团陆续成立。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出版发行集团4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