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30年·书业变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1/18 作者:孙珏

16 网络书店出现

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迅速发展之时,美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巨大成功,激发了全球化模仿浪潮。由民营的科文公司、美国老虎基金、美国IDG集团、卢森堡剑桥集团、亚洲创业投资基金(原名软银中国创业基金)共同投资建成的国内第一家大型网上书店当当网于1999年11月正式上线,面向全世界网上购物人群提供近百万种图书、音像、软件等产品的在线销售。它的出现,无疑给国内书业的传统发行模式一个猛烈的冲击。次年1月由金山软件股份公司分拆,金山公司及联想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卓越网上线,主营音像制品、图书、软件、游戏、礼品等流行时尚文化产品。自此,当当网与卓越网走上“两雄争霸”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书业网购的时代。2003年前后,书店经营者已经开始集体意识到网上书店对实体店的冲击,以及网上书店存在的商机,于是,纷纷涉水网上书店业务,或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毫无疑问,实体店涉水网络与当时当当网、卓越网的刺激不无关联。

17 民营力量崛起

2003年9月19日,文德广运发行集团在北京宣布组建成立,这是自2003年7月1日《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第一家挂牌的拥有报刊总发行权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民营资本终于名正言顺地进入了书业,在我国出版物分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化改造进程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民营书业企业获得了出版物总发权。这其中有一批以教辅书策划及发行为主要业务的民营公司,他们研发、发行力量雄厚,品牌突出,这些企业在获得出版物总发权之后,纷纷进行了业务重组、网点布局和渠道整合工作。

18 大学社兴起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之带来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对于图书特别是教材出版需求的增加,而原有出版单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一批大学出版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纷纷建立。大学出版社最早只是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而设立的,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出版业中可以与原来的中央社、部委社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一部分大学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由于抓住了新形势下文化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长为中国书业的重要出版力量。

19 ISO9001首次在书业运用

1999年9月9日,天鸿书业获得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NQA)颁发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的出版物选题策划、组稿、设计、图书发行机构。之后又有一些出版机构通过了ISO9001体系认证,书业与其他行业距离缩小很多。

20 “招投标”推行

2001年8月开始,安徽省、福建省、重庆市三个试点省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制定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进行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工作。2002年,三地教材发行招标方案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之后推广到各省市。2005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文件,从2006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教材印制供货权的招投标工作,招标范围主要集中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的11个省市,而在2008年,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工作在全国暂缓推行。

长期以来,我国书业对教材过分倚重,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正常发展。而从2001年开始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工作,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出版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步骤之一,有效降低了课本占出版总印张的比重和占出版总码洋的比重,也促进行业转型。但改革中原创社的版权问题以及利润分配问题成为对该项政策进行调整改进的重要原因。

21 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次邀请台港澳地区的出版机构参展,这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出版界的“大团圆”,为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华文图书盛会迈进了关键的一步。据悉,首次参展,台湾代表团有130家出版机构赴会,展出图书6000多种,台港澳地区共有145家出版机构参展。订货会期间,台湾展区不仅展出了2004~2005年的新书,同时还展出了多年前出版的文、史、哲类图书,为大陆图书馆补充以往不曾进口的相关出版物。事实上,两岸三地的出版业交流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之后在版权贸易领域发展迅速,两岸三地在人员交流,开办实体书店等方面都有很大进展。

22 大书城涌现

广州购书中心是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一个大型的图书零售企业。自1994年11月23日开业以来,被誉为“神州第一书城”的广州购书中心,已为进店的7000多万人(次)的读者提供了6200多万册的各类图书,销售收入累计15.6亿元。随后在1995年建成的北方图书城、北京图书大厦,经营面积均在一万多平方米以上。此后,各地的万米书城开始涌现,并形成书城效应。新华书店系统创建的大书城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尽管外资进入中国图书市场已达几年,但多倾向于引进或投资连锁业态,尚未出现投资兴建大型书城与新华系统大书城分庭抗礼的局面。

23 批销中心出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般书出书品种增多,市场需求急升,省店原来的仓储面积不适应销售的需要,加上出版社自办发行等外在因素影响,此时期各种批销中心纷纷成立,进行现货批发。从分散的出版社将书集中到批销中心,再由批销中心销售至基层店,形成了一般书在批销中心进销发运一体的运作形式。批销中心的作用就是地方性的小蓄水池,是地域性的物流基地。过去库房管理是封闭的,入货、出货数目相等,批销中心库房则是向客户开放,现货到货速度比以前期货征订和看样订货都快,客户随挑随取,库存管理从静态变为动态。由于订货效果好,回款及时,业务量加大,销售额增加,硬件、软件不断升级,计算机管理被引进批销中心。比如中原图书批销中心为不同客户提供“星级服务”,对代理商在店铺管理、销售网点分布、规范上架、生动化陈列、合理库存、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实效的营销服务支持。

但到2001年,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图书品种、小批量订货、退货率高等状况,批销中心开始向物流配送升级。

24 书店连锁业态推进

上世纪80年代,新华书店经营仍延续过去。之后,各地推进的连锁经营为新华书店市场化运营打开局面。一些实力雄厚的新华书店集团在省内连锁后,为营造更多的终端赢利模式,彻底打破了新华书店以前的划地经营、互不介入的封闭格局,用各种资本运作形式在多省市铺点。随着国际统一市场的不断形成,商业国际与经营规模化成了世界零售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图书发行业面临着外资强势抢滩与市场细化,买方市场萎缩的双重挑战、而连锁经营正是在这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低成本、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商业运作手段之一。新闻出版总署也提出了关于图书连锁经营“六个统一”的要求,即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信息、统一服务、统一管理。一些先行者如浙江新华、四川文轩、江苏新华等在连锁经营上都结合自己的特点有新的突破,实现连锁后销售业绩上升很快。

25 书业上市

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团出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市公司武汉诚成文化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成为其相对控股方,实现连带上市,被认为是第一个涉足股市的出版集团,但八个月后它就将股权转手。不久“诚成文化”发生变故,湖南出版集团及时解套。2006年10月以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为主体的“新华传媒”以买壳“联华超市”的方式上市,被称为发行业第一股,目前发展相对平稳。2007年,在政策的鼓励下出版企业上市进程继续加快。5月,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出版企业。2007年11月,辽宁出版集团整体上市方案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批,一个月后将正式挂牌上市交易。该集团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是国内众多出版集团上市活动的首例,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2008年,2月28日,停盘两个月后,向安徽出版集团增发近1.22亿股的“科大创新”一开盘即告涨停。而安徽出版集团在10月将旗下的安徽科技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7家成员单位以借壳的方式实现“上市”。同时,重庆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等单位都已传出上市信号。值得思考的是,从总体情况来看,书业企业与公众公司在很多方面距离还比较大。如何尽快适应上市公司的要求,是书业企业在上市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6 文化体制改革使社店巨变

2003年,中央确定9个省市、共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改革试点,其中新闻出版系统有21家。在这21家中,除8个报业集团和报社之外,还有人民邮电出版社等7个出版单位和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等6个发行集团。至此,全国首家出版社改制被提上日程。除人民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盲文出版社等少数几家“公益性出版社”外,所有出版社都将进行“转企改制”的尝试。随后,中国电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社都先后加入了改制的行列。2006年8月4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复,人邮社作为首批试点中唯一出版社完成“邮电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商注册工作,转企改制进入实质阶段。出版单位改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诸如“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国有资产授权问题、老人中人新人问题、品牌延续问题等也逐渐浮出水面。

发行领域,股权多样化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新华书店的改革彻底打破“三权上收”、“三权下放”的循环怪圈,走上不可逆转的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公司、辽宁新华发行集团公司、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以及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公司等多家发行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10月25日,由天津市新华书店、天津古籍书店和天津外文书店共同出资组建的天津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中,除西藏以外的各省级新华书店,均已完成从事业单位至企业的“转企改制”。

27 社店异地开公司、设店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版单位为了克服人才、信息等出版资源比较贫乏的区位劣势,瞄准了京沪等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出版资源优势的“金矿”,纷纷进军外省,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抢占争夺出版资源的制高点。此类分支机构最普遍的模式就是以工作室或办事处形式出现,在管理上则作为分公司运作,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将员工创造的效益与收入捆在一起,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出版社深化改革的一块试验田。虽然这种发展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但几经波折,目前已有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社在京沪设点,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目前,大学社第二轮转制试点工作启动,异地设点成为焦点问题,接力社、广西师大社的成功更是成为其中的范例。

同样,一些实力雄厚的新华发行集团在完成省内连锁后,用各种资本运作形式开始尝试跨区域经营,探索更多终端赢利模式。2003年11月,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与民营资本合作,在江苏徐州开了国内第一家大型跨省连锁书店——博库书城徐州店,拉开了各地新华书店异地开店的帷幕。目前,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博库书城已在上海、深圳、沈阳、徐州等城市建立了连锁经营网点;江苏新华发行集团也开辟了上海万卷、义乌万卷、大连万卷、贵阳万卷等多个跨省合作项目,并与海南新华实现战略重组。时至今日,新华书店开发异地区域市场的模式,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以批发为主,如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另一类则以零售连锁为主,如浙江新华、江苏新华、北方图书城等就是此类模式的代表。

28 海外出版公司在京沪设代表处

1995年,美国西蒙·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在北京成立代表处,1996年开展工作,成为最早开拓中国市场的外国出版商之一。由于外国出版商不能直接进入中国出版领域,早年外国出版公司代表处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开展版权贸易。1997年成立的DK公司北京代表处,主要开展版权贸易,目前向中国输出的DK公司图书已达700~800个品种,并与多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培生教育,其北京代表处的主要任务也是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在华业务量已从1999年开办之初的100万美元增至2004年的1000万美元。国际领先的教育、信息及金融服务机构麦格劳·希尔,其中国代表处仅2003年就授权500种图书在中国出版。Wiley中国代表处2003年在中国的版权贸易超过600个品种。2006年8月底,哈珀·柯林斯集团开始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此后,哈珀·柯林斯集团与中国出版界的合作呈直线上升趋势。经过多年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出版环境越来越开放。随着合作的深化,中外双方的合作日益规范并取得双赢。目前,国内出版业的国际交往正在从单纯的“引进”全面的“合作”过渡。内容资源的全球化开发,使中外双方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中外双方开始共同策划,共同编辑,共同设计营销方案,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各自熟悉的地区出版发行,并促进一大批版权人成长起来,最早那批在外资机构历练的人,都相继另谋高就,成为中坚力量,中国的出版机构在耳濡目染中也逐步具备了全球视野。

29 书业出现兼并重组

2007年12月7日,江西出版集团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方案获批,我国出版业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兼并重组破冰,同时这也是首例由地方出版集团公司对中央部委所属出版单位进行重组改制。此外,吉林出版集团兼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投入现金2.3亿元,占51%股权,海南省新华书店以全部净资产出资,占49%股权,合资组建股份制公司——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都已尘埃落定,其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产业的发展常常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途径实现。在促使存量资本流动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扩大资本规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传媒产业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相关主管部门也表示,以跨地域、跨产业链上下游为代表的兼并重组在未来将成为大势。这也预示着,或许在未来几年,图书出版发行业就将迎来一个重新洗牌的时期,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逐渐形成,新一轮跑马圈地、抢夺市场空间和先机将成为竞争的重点。

30 图书“走出去”升级换代

为扶持中国图书“走出去”,2004年下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每年利用书展、媒体、网站、杂志等各种渠道向国内外出版机构介绍推荐图书。政府在中国图书“走出去”方面给予了空前的支持。中外交流日益顺畅频繁。同样,出版社作为市场主体,在进入海外市场进程中也做了不少探索。2007年9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协同下属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分别与法国博杜安出版公司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出版社签订协议,在巴黎和悉尼注册成立合资出版社。同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伦敦分社注册成功。而早在2002年,中国外文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美国合资成立了长河出版社。此前,也有诸如法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但总的来说,上世纪90年代的这些海外机构在选题策划、出版方面的功能不显著。而近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面向海外读者策划选题,开始平等地与国际出版业进行交流,从图书产品“走出去”,到机构实体“走出去”。而资本国际化、在海外直接组建出版实体,并购海外出版公司成为“走出去”战略的高级模式。2008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并购了加拿大知名出版商BC Decker,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海外并购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