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30年(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1/18 作者:李同

利用国际书展平台展现自信中国

2008年10月19日,德国法兰克福,中国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组委会负责人手中正式接过了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举办权。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将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书展上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中国国际书店一家代表中国出版界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其他国际书展上,中国出版界更是踪影全无。但如今,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陈英明所言,国际书展已成为中国出版界和外国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的重要平台,是展现中国出版业实力和自信的大舞台。

据1985年就到当时文化部出版局外事处工作的陈英明回忆,这些年来,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出版界参加国际书展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国内出版界主要只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一个国际性书展。自1990年起,才逐渐参加比较多的书展,美国书展、意大利波伦尼亚儿童书展等。而刚开始参展时,中国出版社展台往往总共才只有一两个标准展位,展示样书的装帧质量也比较差,那时中国出版社参加书展的主要目的是购买版权。

2004年,中国首次以“主宾国”的形象亮相第二十四届法国图书沙龙,自此,中国在大型国际书展上的形象越来越自信。

2005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出版业首次以国家队的名义整体亮相。此次中国展团的组建,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组织,包括中国出版集团等八大出版业巨头,人数超过500人。展团人员构成也比以往更加合理,如中国出版集团要求选派通晓国际出版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员参展;广东出版集团明确要求各社派的参展人员必须是主管业务的负责人、版权业务或对外业务人员。此外,统一组团,也使得中国展团展台布置特色鲜明,整体气势上胜过以往各届。

2007年9月,中国又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20届莫斯科国际书展。在这次书展上,我国达成版权输出意向600项,签订版权输出合同81项,而往年向俄罗斯全年输出版权不过十来项。

2008年5月,中国又受邀成为韩国首尔国际书展的主宾国,这也是首尔书展第一次设立主宾国。

与此同时,不少国家也成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宾国。2005年的主宾国是法国,2006年是俄罗斯,2007年是德国,2008年是希腊,2009年将是西班牙。在近年召开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业都接连创下版贸顺差的纪录。

由版权贸易转向国际化发展定位

在1992年之前,大多数中国出版社是没有专门的版权部或国际合作部的,即使版贸工作起步较早、版贸数量较大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是在1992年才正式成立国际合作室。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出版资源、作者资源、图书市场都置身于了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此时,越来越多中国出版社从单纯的版权贸易过渡到中外合作开发选题、合作组稿出版等更高阶段的对外合作交流,甚至,以整个出版社国际化的发展定位来统领包括版贸在内的所有对外事务。科学出版社汪继祥就表示,对于科学社来说,原创和引进相结合,不是一时的权益之计,而是长久发展战略。科学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商的每一个合作项目,都是多方位的合作,除了版权贸易,还包括有计划地输出科学出版社的业务主力到国外出版公司培训进修。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海外分公司,目前在纽约、香港都设有分公司。

2007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伦敦成立分社。该社希望通过伦敦这个国际出版中心,逐步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出版平台和面向全球的营销网络。

2008年7月,经卫生部、商务部批准,人卫社投资500万美元成立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立美国公司前,人卫社对美国中小出版社跟踪了两年多的时间,在美国公司正式成立后的第二天,就正式宣布兼并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专业医药出版公司加拿大BC戴克公司,拥有了200多种图书的版权。人卫社因此成为国内首家收购国外出版公司的出版社。人卫社美国公司采取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是一家完全本土化的国外出版公司。公司聘任了原BC戴克公司的总编辑担任CEO,也正因为这位CEO敏锐地掌握了BC戴克公司出售的最佳时机和信息,因此人卫社才得以顺利实现收购。在美国成立出版公司,是人卫社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卫社社长、总编辑胡国臣在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人卫社一路走来,最大的体会是,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走跨国经营之路,这样的国际化的公司才能没有壁垒地进入主流市场。

而中国出版集团继在澳大利亚、法国以及加拿大建立合资出版公司之后,2008年9月1日,又举行了“中国出版集团国际公司”挂牌仪式。中国出版集团将通过国际公司实现对集团海外业务的资源整合、统筹管理、整体运作和国际化经营,拓展集团海外业务领域,提高中文成品图书和中国内容的外文图书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全球化发展。

版权代理公司的困惑与希望

在版贸活动的市场主体出版社越来越活跃的同时,本应担负着国际版权贸易桥梁作用的版权代理公司在中国却有着萎缩之势,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原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版权代理部主任张洪波解释说,在中国目前不景气的版权代理公司主要是国有体制的图书版权代理公司,代理影视音像版权的公司一般经营都很好。

究其原因,张洪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体制上缺乏活力。2005年之前,涉外著作权代理机构都需要经过国家版权局的前置审批,并要求必须是国有机构,1988年~2004年,经版权局批准设立的版权代理公司共有28家,其中只有北京版权代理公司一家是有限责任公司,其余均是隶属于各级版权行政管理机关的国有机构,并且除了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是真正的独立法人外,其他20多家公司大多依附于地方版权局或新闻出版局,不少公司负责人都是由版权处处长兼任,名为独立法人,实际上根本没法独立。原因之二,就是这些版代公司的代理范围狭窄、公司走向市场的意识不强,代理的经营方式不合理。张洪波说,版权代理公司的代理范围通常包括:各类作品的引进和输出,组织参加或举办一些国际性图书展览展示,版权贸易洽谈,为作者联系作品出版,提供版权纠纷诉讼仲裁代理等。但大部分地方性版权代理公司的工作仅限于为当地出版单位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纠纷调解,真正开展版权贸易的极少,甚至公司内的很多人都不懂外语。第三个原因,张洪波认为是中国的版权代理公司既代理作者的权益又代理出版社的业务,结果精力不够,哪方面都做不好,或造成某些不公平现象。这也是中国的版权代理公司和国际上的版权代理公司最根本的差别,国外的代理公司(经纪人)一般只代表作家的版权利益而不代表出版社。第四个原因,是中国的版权代理公司成立后,缺乏行业监督机制,容易造成版权代理人、经纪人职业操守的缺失。而版权代理人队伍的素质也亟待提升。张洪波表示,除了熟练掌握外语之外,版权代理人还需要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政治素质,必须要熟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懂得市场经营和运作。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张洪波还是充分肯定了版权代理公司未来存在下去的必要性。据了解,国内成立最早的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逐渐调整经营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已经显现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而来自博达著作权代理有限公司的信息也显示,大陆出版社通过该公司代理购买海外版权的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增长,自1990年开始为大陆出版社代理版权业务以来,该公司共促成了大约近5万本(套)图书的大陆简体字版权交易,其中大部分发生在2000年至今的这段时间。

1997年~2007年图书版权引进总体情况

根据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国大陆图书出版社的统计数字,自1997年到2007年中国大陆图书出版社自海外(含港澳台地区)共引进图书版权累计100094项。

\Images\2005-2009\zk081118T3201.JPG

1997年~2007年中国大陆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比较

\Images\2005-2009\zk081118B3201.JPG

1998年~2007年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

自1998年起,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图书出版社的统计数字,自1997年到2007年,中国大陆通过图书出版社引进的图书版权中,原版权所在地集中在欧美、东南亚和我国港台地区三个主要地域,原版权较为集中的10个国家和地区按数量顺序为:美国、英国、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俄罗斯。

1997年~2007年图书版权输出总体情况

根据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国大陆图书出版社的统计数字,自1997年到2007年中国大陆通过图书出版社向海外(含港澳台地区)输出图书版权累计12136项。

\Images\2005-2009\zk081118T3202.JPG

1997年~2007年中国大陆图书版权输出数量比较

\Images\2005-2009\zk081118B3202.JPG

1998年~2007年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

自1998年起,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图书出版社的统计数字,自1997年到2007年中国大陆通过图书出版社向海外输出版权主要集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输出地较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按照数量顺序为:我国台湾地区、韩国、我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澳门地区、俄罗斯、德国。——资料来源:国家版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