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8本书引发"韩国伪书"质疑风波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3/14 作者:周周

近一段时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本韩国青春小说因涉嫌伪书而在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大家不由得再度感叹:去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一本《没有任何借口》引发的经管伪书风波似乎才刚刚过去不久,今年又起"韩国伪书"风波,图书市场到底怎么了?

业外媒体关注引发"伪书" 质疑风波

据《东方早报》报道:"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州百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署名为徐亨周的《那家伙好■》、《爱他就去追》、《转学前的约定》、《偶的酷学长》和署名为李林银的《第5代帅男孩》、《这个男孩有点野》、《那个笨蛋男生》、《坏小子》这8本书的韩国网络青春小说身份相当可疑。这些图书书封上都印有的'2004年度韩国网络小说十人排行榜'等宣传词,不仅在韩国网站上查不到作者和书名,而且迄今为止和这些图书有关的单位没有一家看到过这些小说的韩语原文。并且,李林银和徐亨周都是跳过韩国版权代理机构直接与广州百科文化传播公司签订的授权书。"在此前后,根据《新闻午报》的报道,广州百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一位曾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位韩国作者都是在中国留学的韩国留学生,他们是在中国完成的授权协议。但对于这两位作者曾经在中国哪所学校留学的问题,曾先生则说他们二人早就学成回国了。

本报记者就这些情况又打电话给这8本书的责编、贵州人民出版社旅游编辑室的编辑潘浩了解情况。但潘浩当即表示这些书的所有出版程序都是符合规定的,而且整体运作都是由出版社自己来完成的。至于详细情况要向具体负责运作该书的贵州人民出版社旅游编辑室王主任。于是,记者又致电王主任,他首先表示,"这8本书的全部文字调查资料已经报送到贵州省出版集团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集团和出版局已经表示这些书不是伪书。目前已经把相关材料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对于记者关于作者身份的疑问,王主任回答:"这两位作者都是韩国人,一直在韩国,不是留学生,我们有他们的护照复印件。"记者又问这些书是不是出版社自己运作的?王主任回答:"是通过一家广州的公司来运作的。这家广州的公司主要负责引进版权、封面设计、插图。这些书的授权是作者、韩国一家版权代理公司、这家广州公司一起在中国签订的。"当记者向王主任了解为何在网络上搜不到这些作品和这两位作者时,他表示不清楚为什么。关于这家版权代理公司的名称,王主任也表示不清楚。而对于记者的其他问题,王主任均表示目前不能谈。

本报记者又打电话到贵州出版集团办公室,说明来意后,一位张先生对记者表示,"新闻出版总署专门要求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对此事进行调查。现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已经整理出了详细的调查材料送交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贵州人民社的这八本书从编印发到印刷、从版权合同到三审,所有程序完全符合图书出版相关制度。但这八本书是不是伪书还要等新闻出版总署来判定"。

鱼目混珠导致正版韩书苦不堪言

关于这场"疑似伪书"风波的真实情况,应该不久就会有相关部门给出结论。但由此事却引发了国内书业对"韩国伪书"的关注。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疑似伪书",也并不是只活跃在韩版书和经管书这两个领域,只是正好赶上国内图书市场近来对于韩国小说的趋之若鹜,一大批"疑似韩国伪书"便开始集中出现,因此也引起大家注意。

就目前出现在市场上的疑似"韩国伪书"的表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某些畅销韩国图书的模仿版。比如韩国作者金河仁的《你爱香草吗》被南海出版公司引进出版后,很快就有一本与该书封面设计几乎相同,署名全河仁、某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我爱香草》出现在市场上,如果不仔细看几乎就看不出来。这种模仿在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第二种是把一本国内作者写的书伪造成韩版书。比如图书版权页上有版权登记号、作者也是"(韩)×××"的字样,书中的人名看起来很像韩国人的名字。这种方式让内行人一时半会也看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第三种也是国内作者所作,但署的名字却是"朴××""金××"这种看起来很像韩国人的名字,封面和版式设计是很明显的韩国青春小说的风格,不过却没有版权登记号。一般来说,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够看出其中的蹊跷,但还有不少读者辨不出真假。

而其中具体的操作方式,根据《新闻午报》的报道,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找一批懂韩语的人把一些韩国青春网络小说(作者公开贴在网站上,但未正式出版)直接翻译、改写成中文,并给该书虚拟一个作者,然后出版发行。第二种是专门培养一批炮制韩国小说的"枪手",再伪造授权书,然后以合作的方式得到书号出版发行。第三种是拿着枪手炮制的韩国小说再找个在中国的韩国人,以合著的名义用韩国人的名字出版。事实上这个署了名字的韩国人可能连一个字都没有写。

对于这轮韩国伪书风波出现的原因,接力出版社市场部主任李弘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从一开始我就认为韩国青春文学肯定将是'伪书'的一种新形态。作为中国图书出版界的一种现象,跟风出书,特别是跟风出一些从内容、题材、封面、装祯都像极了的图书,几乎成为一些出版社屡试不爽的绝招。仔细看看,这一轮'伪书',走的还是'下层'路线--书商找几个不知名的出版社,跟跟风,捞一票就走,利益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外在的原因,就是一些出版社因经营状况不佳而管理不严。"

对于伪韩书,很多正规运作韩国引进图书的出版商和策划人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曾经策划引进韩国青春爱情小说《浪漫满屋》的北京三老堂文化有限公司的策划人崔佳表示,他们从韩国策划引进的这本《浪漫满屋》上市不久,就遭到了伪韩书的围追堵截。什么《浪漫满屋影视版》《爱满屋》等伪韩书一下子就全出来了,搞得读者一头雾水。所以他们现在都不敢说自己下一步要策划引进的是哪些书,因为一说出来,肯定就会有人先把这本书给伪了。南海出版公司的陈明俊也透露,当初他们出版金河仁的《玉兰花开》前夕,突然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一本假冒金河仁的《木莲花开》。于是,逼得陈明俊他们又是发声明,又是提前出版周期,一时之间弄得手忙脚乱。陈明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表示:"韩版书市场恶性竞争太多,我们除了金河仁的作品外不会再涉足这一领域了。"世界知识出版社策划部副主任李其功也谈到:"我们的《那小子真帅》是被伪得最严重的一本。"更巧的是,记者近日在新加坡某书店里竟然也看见了一些"疑似伪书",当然其中也包括几本《那小子真帅》的"伪装版"。除了出版商,不少读者对于韩国伪书也是深恶痛绝的。就此,记者采访了《知识产权报》的记者刘河,他坦言,自己虽然对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多,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对于这些韩国伪书还是不太能辨清真伪,这些书做得太像了。不过,如果自己知道这是一本伪韩书的话,肯定会坚决抵制的。

读者盲从和书业浮躁 成为"伪书"出现土壤

"韩国伪书"颇为猖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愿意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是觉得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记者就法律依据问题采访了本报法律顾问于永超律师。于永超律师认为,就韩国"伪书"问题,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未经作者本人授权、直接从网络上翻译他人作品在中国出版的行为,一方面属于侵犯作者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属于欺诈消费者,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者本人和消费者都可以根据相关适用法律条文对造假者起诉;对于在图书署名上假冒韩国人的名字和伪造授权书的行为都属于欺诈、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双倍返还购书款;对于模仿图书封面、书名、作者等类似行为,这实际是一种恶性竞争的手段,让普通读者误以为是同一本书,因此适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受侵害的出版社可以起诉要求对方停止侵害,销毁图书,并进行相应赔偿。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诉讼过程中进行举证是非常困难的。于永超律师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要理性消费,看清楚了再掏钱买书。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困惑:这些疑似"韩国伪书"中不乏粗制滥造之作,而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中又有不少竟然还能登上某一时期国内的畅销书排行榜,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者为什么能够心甘情愿地买这些书呢?就这一问题,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茅院生认为:"这些书为什么能够卖出去,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原因--一是读者的盲从心理,认为只要是韩国的就好看,几乎对图书的内容丧失了鉴别能力;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原创队伍缺乏自信。自己写的东西偏要贴上别人的标签,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李弘对此也抱有相同的态度。他认为,"读者的从众心理、哈韩心理在此次伪书风波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韩国伪书要标榜自己是什么'十人小说排行榜'之列、排名在可爱淘之上了。一个'[韩]×××',基本上就等于挂上了一个'韩国青春文学'的通行证。书商在没有判断力的青少年读者身上下手,实质上是我们本土原创青春文学在这个领域的败退。想起来,80年代初,只要是港台的歌星,随便抓一个来大陆走一走、唱一唱,不照样赚走我们的银子吗?只不过,现在已经懒得再花那个钱找人了,直接扮成李鬼就粉墨上场了。"可以说,这一趋势对市场的损害将是巨大的。"伪书"的破坏力从经管书市场现状就可见一斑了。"韩国伪书",真切地反映了当下出版界的浮躁和书商的唯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