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信看上了少儿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6/16 作者:周周

编者按 近一两年来,曾经一直以财经书强势占领市场的中信出版社图书板块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倾向。从社科、时尚到生活,虽然品种总量还相对不多,但中信社每每打造出来的一个个亮点却足以让业内艳羡。从而,也引起了不少猜测,中信社的板块规划和作为中信社掌门人的王斌的激情是否已经开始重心转移?尤其是最近,中信社提出要大举进军少儿图书板块,与美国金桃子公司开始全面战略合作的消息一经传出,更是令不少业内人士深感震撼。面对一系列的疑问,中信社社长王斌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中信社的优势板块一直是财经书。但最近一两年来,中信社在时尚、生活、明星、青春小说等领域也开始频频出牌,这是否意味着中信社的出版重心开始发生转移呢?

王斌(以下简称“王”):中信社从2004年开始从法律、医学等领域逐渐退出,并全面向商业书领域转型时,当时的定位就很清晰——“做普及商业读物的概念,主要面向企业家和知识工作者”。所以说我们一直把中信社的书叫做商业书而不叫财经书,因为像高端的教材与低端的培训领域我们都没有介入,中信社只做中间的那一段,这也与我们的读者定位相吻合。而且,我们的做法也是大众图书市场的做法,从品牌运作和概念植入两方面都是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到了2002年、2003年的时候,我们发现,针对企业家和知识工作者这个读者群,如果我们只提供商业图书的话,整体感觉面还是有点窄。我们想把品种丰富起来,为这一人群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服务。就这样,中信社的生活、时尚、社科等板块开始全面启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中信社的图书出版是有它自身的标准和风格的,无论是内容、选题还是装帧、营销,所以我们的这几个板块很容易被同一读者群接受。当然,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中信社的板块规划重心发生了转移,而是我们针对同一读者定位开拓了更多的产品。或者说,我们的激情是一以贯之的。

记:那么,这次中信社全面与美国金桃子公司合作,开始进军少儿板块,其读者定位看起来与中信社以往的出版领域差距较大,这又是怎样一种考虑呢?

王:中信社的少儿图书板块本来是从2003年就开始酝酿了。当时我们买了一些国外少儿图书的版权,为此也专门设置了一个编辑室。那时,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做少儿图书的市场调研,但调研的结果令我们自己也感觉有很多的困惑。因为当时的少儿书市场相对于我们比较熟悉的财经书市场来说,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还是偏低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少儿书市场渠道也有点混乱,小码洋、低折扣、多品种,其中很多问题不是很好把握。所以我们觉得当时进入少儿图书市场的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的少儿书出版就停滞了下来。从2003年到2005年上半年大约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少儿图书市场的调研和评估。直到2005年,少儿书市场整体增长较快,在各个领域中比较突出,读者的阅读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觉得时机看起来比较成熟了。

这是从市场的角度,另一方面,从阅读习惯的培养来看,我们做少儿书也是一个着眼长远发展的计划。现在的企业家、白领读者虽然消费能力较高,但他们的阅读习惯却普遍呈现一种功利性、实用性的需求。有时我们的一些很好的消遣阅读性的选题总是打不开市场,原因就是我们的很多读者没有这样的阅读习惯。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从小就培养孩子们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中信社,有一种中信情结,终身都是中信社的忠实读者。基于两方面的考虑,我们决定开始启动少儿板块。

中信社的少儿书定位同样是中高端市场,我们的这些小读者的家长恰好也就是我们成人图书的读者群。孩子买书最终的选择权还在家长,从这个角度来讲,中信社少儿书的定位与成人书的定位也是基本相同的。

记:正如您刚才所讲,少儿书的市场实际上是比较混乱的,很多专门出版少儿图书的出版社在少儿书市场里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后还经常会感到苦不堪言。那么,在这方面优势和经验都不是很丰富的中信社在少儿书领域打算如何运作呢?比如介入点、渠道等等。

王:在目前状态下的少儿书市场,我们这样的新进入者要想做好的确不是很容易。对此,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规划和考虑。在少儿书领域,中信社先期将采取整合资源、大规模进入的做法,通过引进出版一些国际著名少儿品牌来迅速打开市场。因为现在少儿书良莠不齐,面对那么多的品种,家长选书难度很大。但对于那些在品质上和认知度上都有保证的大品牌,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与美国金桃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共同打造少儿出版基地的目标,希望用一个长期发展的模式,把大家捆在一起,共同前进。我想,将来我们的合作伙伴会更多,比如教育机构、发行商、出版商等等,都会在一个互动合作的平台上实现共赢。

今年7月,中信社马上就会正式推出从金桃子引进的一系列著名少儿品牌,其中包括:与《哈利·波特》和《鸡皮疙瘩》并称为世界三大少年最流行图书系列品牌的《动物变形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动漫经典《猫和老鼠》;在美国40年畅销不衰的绘本故事《大红狗》。以后我们还将推出其他的主题,也会出版一系列的少儿书品牌。按照目前的规划,少儿图书将成为继中信社财经图书之后的第二大板块。

对于渠道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中信社以往的成人图书的渠道与现在少儿书的渠道会有一些差异,但对于大部分大众类图书经销商来说,他的平台是一个公共渠道,全品种的图书都会做。并且我们的少儿书的家长定位与成人书读者定位又基本相同,所以这类渠道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主要的差异是一些专业的少儿书销售渠道和一些幼教机构等,我们目前掌握得还比较少,但已经有专人来负责开辟这些渠道了。

就中信社目前的板块分布来看,财经书板块作为传统优势项目还将继续加强,少儿书板块作为我们酝酿三年的项目已经蓄势待发,时尚、文化、青春文学作为中信社2003年开始转型的尝试将稳定发展。对于这样一个格局,我想还是比较符合大众出版的规律的。

记:虽然最近一两年中信社的品种在增加,但各个板块在量上暂时还感觉有点单薄。从中信社出书总量上来看,似乎也在收缩。您对这种情况是如何考虑的呢?

王:我们的出书品种的确一直在压缩和优化,比如2003年中信社的新书品种是450种,2005年我们的新书品种是290种,在数量上是有所压缩的。但要注意的是,我们每年按照实际回款数量计算的销售码洋年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单品种的销量和码洋都在上升。2005年中信社销售码洋超过1亿,像我们的时尚类图书平均单品种销售都在4~5万册以上。整体品种数量的收缩,每个板块的品种数自然也不会放出量来。在大部分出版社都在大量增加品种的时候,我们却在压缩品种,看起来有点逆潮流而上,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我们有意为之的。

现在图书市场的真实情况是,一方面品种过剩,一方面读者没书可看。看起来很繁荣,实际上很薄弱。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去盲目地追求规模,可能造成非常高的内耗,或者说是规模不经济。举个例子,我觉得现在大量的财经书只会把这个市场给破坏掉。因此,我们采取品种紧缩的做法,不追求品种数量,而去追求有力度的亮点,以此来增加单品种的市场影响力和利润率。对于其他板块也同样是这个思路。做一个亮一个,不追求数量,向单品种要效益。我想,这才是目前比较理性和经济的做法。同时,中信社的编辑部门采取的是一体化管理,策划、出版、营销是一拨人来做,在这种模式下,也不太可能一下释放出量来。以往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激情出版”,现在我们也仍然在提,只是我们的激情会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