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记者手记 8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为《再说长江》一书的出版邀请了全国20多家书店的近40名企划负责人和业务主管,在上海长江入海口的一家宾馆开新书发布会。按照常规推算,两天的发布会要耗费几万元。为一本书,值得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就以这样一个特别的表现走进了我的视野。
9月初,我又在BIBF的会场上巧遇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社长赵炬和策划编辑张树。他们很高兴地告诉我,《再说长江》和《话说长江》在出版后一个多月中发行了4万多套,成绩不错。聊天中,社长赵炬告诉我,这家只有40多人的小型出版社,近三年的销售码洋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社长赵炬,居然是在"非典"期间被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通过在全国公开招聘,从辽宁引进到上海的。
直觉告诉我:这家社,有故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赵炬可以说是在"特殊时期"来到上海出版界的一个"特殊人"。所谓特殊时期,是指2003年春季那场史无前例的"非典"。而"特殊人",则是说赵炬是通过全国公开招聘,从辽宁人民出版社来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这段经历。
在三年之中,这家只有40多人的小型出版社不仅走出了发展困境,而且步入了销售码洋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快速发展时期。"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教科文行动"、"中国史话"、"解密中国"(6种)、"发现之旅"(14种)、"考古探险"(4种)、"危险的天气"(8种)、"地球生命"(6种)、"挂号费丛书"(101种)、《再说长江》……这些在书店热销的图书已经逐渐打造了该社品牌。2005年,该社发货6000多万元码洋,回款近3000万元。
赵炬的经历似乎印证了那句俗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过,出版界的俗话是:一把手难当。一个外地调任到上海的社长,人生地不熟,如何赢得社内外的尊敬,逐步带领多年困顿的出版社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临非典而受大任 好选题振奋士气
现在,国内出版业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不少出版机构都曾面向全国招聘高层管理人。然而,在2003年初的上海,面向全国招聘社长还是一件稀罕事儿。
当时的赵炬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他策划编辑的"父辈丛书"、"红镜头"、"课外语文"、"负面文化研究丛书"、"调侃文化丛书"在业界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一次偶然的聊天他了解到隶属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正在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社长。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把资料传真到上海,第二天就接到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组织人事处打来的面试电话。
面试时,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出面考核的有十多个人,坐成一圈,轮流发问。面试结束后,仅隔一天,招聘方就派了副馆长和组织人事处长两人到沈阳向他转达了邀请加盟的诚意。赵炬没想到对方的速度这么快,可是怎么向辽宁的老上级提出、怎么举家搬迁的事情让他犹豫不绝。招聘方再次请赵炬来上海,主要领导的谈话,使他极为感动,也最终下了决心。上海方开启了"人才绿色通道",从4月11日到4月20日,赵炬的关系全部办好。
这时,"非典"正在全国肆虐。赵炬去上海时乘坐的飞机一共只有两名乘客。不过,他的工作并未因此耽搁。经过一段时间调研,他发现,由于隶属图书馆和科技情报所,出版社的工作常常够不成业务的主体,加之出版社与那些处于主体地位的出版社距离较远,很少与当地出版社交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边缘化。此外,还存在社内出书结构不成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选题少有创新、人员职业化程度低、人际关系矛盾较多等问题。但是,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的领导班子全力支持赵炬,甚至授予了"尚方宝剑"。针对这种情况,赵炬提出,"选题是根,发行是胆"。意思是:选题强了,发行才有胆量;发行强了,选题才敢做。"我要用几套书来振奋士气。"他说。
2003年正是这个出版社25周年社庆。经过半年的酝酿,社长赵炬决定举行主旨在面向发展的庆典活动。在社庆上,"三大签约"揭开了他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的"教科文行动"签约仪式;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的《原来如此》签约仪式;请知名画家陈逸飞加盟的对社内图书整体包装设计的签约仪式。前两者事关图书内容,后者事关图书"面子"。
桂林崭露头角 天津拓宽局面
赵炬上任后又引进了两个人,一个是策划编辑张树,另一个是发行员荣然。张树是训练有素的编辑,一直与中央电视台有良好的合作关系。2004年5月的桂林书市上,该社在上年签订的一批重点图书顺利出版。而荣然的到来,则改变了上海科技文献社过去单一走新华书店发行渠道的局面。在品种有限的情况下,该社图书第一次进入民营渠道后很快就收回现金50多万。赵炬对此的评价是"给我们社争脸"。这批重点图书出版后一直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比如"教科文行动--给头脑的基本储存"系列一年内重印两次,销售2万多套。
然而,初步的成功并未让他满意。赵炬一直在思考,如何稳定出版社里的原有职工?原先社内的一些还不错的选题资源怎么优化整合?一套"挂号费丛书"成为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以前,上海科技文献社一直零散出版一些医药图书,赵炬和编辑们将其中的一些仍有生命力的品种选择出来,重新设计,整体推出了"挂号费丛书"。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很特别,运用了很多门诊病历的元素,比如图章、病志、处方、诊断书等。然而,最让人叫绝的是定价。上海医院门诊的挂号费是多少钱?12.50元。"这不就是个书价吗?"赵炬说,"广告词也有了:用一次挂号费的钱全面了解病情。"这套书在2004年8月上海书展的时候一下子推出30个品种,大受欢迎。到了2005年,这套书创利200多万元。今年初,101个品种出齐,而较早出版的品种也已有近4万多册的销量。赵炬认为:"这套书在某种意义上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提升了原来的编辑的自信心,盘活了社内原有资源。" 2005年,这套书100个品种的版权,加上"中国史话"系列6种,全部被台湾地区两家出版公司分别买走。
作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的下属单位,该社2004年5月启动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行动",陆续推出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中国电影百年半叶回眸"、"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徐家汇藏书楼西文精品",2005年年初又推出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这些选题都有各自的特色,成为书店中的常销品种。用社长赵炬的话就是:"要围绕图书馆属出版社的特色,不能靠山没柴烧,靠海不行船。"
在社内选题上升的同时,该社与CCTV的合作范围继续拓宽。"解密中国"等一系列图书纷纷出炉。在去年5月的天津书市,该社与上海科协合作的"原来如此"系列也出版了。赵炬认为,科普原创要与时俱进,要探索创新,现在媒体方式丰富,很多人对知识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所以要着眼对知识本末的解说。"原来如此"这套书出版后半年销售8000套,今年重印的3000套图书现在也已发完。至此,用选题来推动发行,打开发行局面的策略也基本落实。社内业务人员的收入大幅提高,工作热情高涨。2005年该社销售码洋比2004年增长50%。2006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又有20%的增长。
今年重在调整欲推选题"课题制"
回首三年路,赵炬感觉到了与上海文化上的碰撞和开拓性工作中的艰难。他坦言自己"很累":白天处理社内事务,晚上要思考和规划出版社的发展,通常要到凌晨2点才能休息。"过去,基本是我面面俱到,具体示范到选题怎样构建,营销怎么运作,概念怎么打造。今年希望是个调整年,管理方式要调整,很多关系也要理顺。"
比如,他想改革选题制度,实施"课题制"。每个编辑要详细收集整理资料,像申报课题一样申报选题,进而将课题转化为选题项目。他想利用即将出版的定价6800多元只印500套的"颜氏家藏尺牍",来探索直接找到读者的发行模式。他想鼓励发行员们自己研究如何做好区域市场。今年8月借《再说长江》做的活动,本意就是让发行员们进一步密切与新华书店的关系,增加书店营销图书的热情。
赵炬也能时常享受到成功的满足,尽管其中有艰辛和苦恼。"上海人有着很好的职业悟性,只要你说得对,你的主张有道理,他们很快就能跟上来,并在执行上做得十分认真到位。"赵炬的感慨中,流露着对团队的满意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