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出版领域里,少有像“西藏”这样的地域主题激发着持久的热情与魅力。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通车,更把西藏的眼球效应推向巅峰与极致。短短半年时间内,图书市场风起云涌出大批装帧上精美时尚、文本上层次丰富的西藏主题类图书,其范围涉及旅游、文学、社科、医学、宗教等方方面面。而现在,经过了年终图书市场的大盘点,“西藏热”还将如何延续?热望中的出版人,是否需要一些冷静的反思?
青藏铁路开通“西藏”变成畅销元素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西藏热”的催化剂源于一条铁路。青藏铁路开通前后,媒体关于西藏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渲染,令这个地理名词的热度飙升。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小书城、出版社也纷纷举办“西藏主题”的展销与活动。以第三极书局为例:青藏铁路通车以后,“第三极”专门开辟占地近百余平米的“西藏主题”图书专区。在寸土寸金的书城里,这样的举动可谓大手笔。
目前,西藏主题的图书主要集中于文学、旅游、社科三大领域。无论在图书内容还是设计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藏文化和异域色彩。比如在文学领域,2006年,以西藏为主题或背景的小说大多取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赢。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马丽华的《如意高地》,杨志军的《敲响人头鼓》、《藏獒2》,范稳的《悲悯大地》,阿来的《空山2》以及乔萨的《西藏,请别为我哭泣》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周昌仪是《藏獒》小说系列的策划人。谈及西藏元素对于《藏獒》的作用,他果断地表示:“肯定有关系!”同时反问记者:“试想,如果《藏獒》放到十年前出,将是怎样一种情况?”
据周分析,随着科技经济的提升,西藏变得能够被触摸、感知,过去那些生僻的地理名词、人名也不再那么晦涩,反倒能充当小说中的神秘符号。“当外部东西不构成障碍时,读者便很容易进入小说中,感受小说里的神秘色彩”。
而策划《西藏,请别为我哭泣》的策划人宋强透露,该小说原名为《雪域情殇》,之所以改以“西藏”为标题,自然是看中“西藏”二字的畅销作用。改名之后的小说,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刚上市大半年,便已经取得“非常好”的销售业绩。
在旅游图书领域,2006年的旅游热点图书几乎被雪域高原垄断。以西藏旅游、青藏铁路为主题的旅游图书不胜枚举。比如新星出版社的《坐着火车去西藏》、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情缘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的《漫游西藏》、中国林业出版社的《青藏铁路》等。
谈及销售近5万册的《坐着火车去西藏》,新星出版社社长谢刚表示满意:“得知青藏铁路通车的大概时间,我们提前一年多便着手策划这本书。为了达到尽善尽美,我们中途还换了一次作者。编辑也多次去图书市场了解情况,力求从众多旅游图书中找到新视角。”
在对西藏旅游的试水中,中国青年出版社显然走在了前面。2002年中青社推出的《藏地牛皮书》目前已经达到13万册的销量。在此书成功的基础上,中青社又于2006年下半年推出《情缘西藏》,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已售出两万多册。
“西藏旅游图书的跟风现象非常严重。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出版社有另类的视角与选题,并对读者进行细分。比如《藏地牛皮书》是最早的一本‘图文互动’的自助旅行指南,而《情缘西藏》则是一本自驾车交通工具书。它们分别适合不同的读者群。”中青社的总编辑林栋介绍。
青藏铁路热第一波平息“西藏”图书遭遇蛰伏期
尽管西藏主题类图书占尽了2006年图书市场的风光,但随着青藏铁路第一波热浪的平息,“西藏”这股热潮似乎也开始进入蛰伏期。
目前第三极书局的“西藏主题”图书专区已经由原来的百余平米缩减为几个专柜,人气也冷清了不少。据销售人员介绍,缩减专区规模是由于目前西藏主题类图书的销量已经大不如以前。究其原因,一位销售人员开玩笑道:“‘藏火’已经熄了。”但另两位却一致表示:“‘藏火’不会熄灭,只是时机未到。”
策划《爱在智慧中爆发》、《西藏创世之书》等西藏图书的“藏人文化网”,是迄今为止唯一由西藏人自己策划运作的图书策划机构。其网站负责人索南表示:“青藏铁路通车前,外界对西藏的关注以个体为主,比如摄影师、探险家、艺术家等。通车后,外界对西藏的关注由个体上升到集体,比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
在索南看来,这种规模性、轰炸性的关注让大家在了解西藏的同时,也会为其蒙上另一层神秘面纱。西藏之所以成为西藏,更重要的是由于西藏文化以及其核心的藏传佛教。这是基于人本身的持久力量,永远不会过时。所以,西藏的生命力与青藏铁路无关,不会因一条新闻的终结而过时。
而西藏人民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主任张卫平则客观地表示:事实上,西藏主题类图书并不好做。旅游类图书容易“撞车”,文艺类图书则容易涉及敏感因素。尽管目前公众对西藏的关注度很高,但实际购买群却非常小。而且目前市场上西藏主题类图书依旧停留于肤浅、泛泛的表面。
在张卫平看来,西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潜力无穷。这里有古老经典的文化,壮丽的自然奇观,高超的壁画、建筑、音乐等艺术,还有医学、自然、生物、地质等自然科学。真正的西藏,需要大家一起作深度挖掘。
而周昌仪则对于“西藏热”估计出生命周期:“至少在未来30年内,这股热潮不会萎缩。因为它符合了工业社会中地球人对于自然、精神家园的回归,对于雪域文明的关注。”
受旅游时机的制约,目前西藏旅游图书的销售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低谷,但大部分出版社依旧表示出乐观态度。比如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介绍:“《青藏铁路》已经卖出1.6万册了,目前卖得不太好,主要由于进藏时机不到。相信等夏天适合进藏时,这类旅游图书的销售将会有所提升。”
是耶非耶“西藏”已成一种符号
尽管采访过程中,每位被采访对象均流露出不同程度的“西藏情结”,但谈及“西藏”符号在图书中的运用,大部人还是表示出慎而又慎的态度:“西藏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但不能滥用。”
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七堇年的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受到了许多评论家的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作品中的西藏继续充当了小资符号”。
对于这种现象,素有“西藏歌者”之称的作家马丽华却表现出宽容:“我反对大家动不动给西藏下定义。小资也好,苦难也罢,神秘也罢……都是正常的。西藏是大家的西藏,带给大家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和幻觉。只要是关注西藏并真正利于当地开发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宋强则表示,“西藏”因其自身的神秘色彩成为图书的卖点之一。但它绝对不是关键,更不能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而一味迎合。目前图书市场上关于西藏主题的图书多得近乎泛滥,这不仅严重影响图书市场,还有可能造成公众对西藏的误读。
在如火如荼的“西藏热”中,被誉为“藏区百年传奇”的小说《如意高地》可谓搭载了青藏铁路的顺风车。然而,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韩敬群却明确地说:“小说还处于构思阶段时我们便跟进。恰好赶上西藏热,只是一场恰逢其会。”同时,韩亦承认,“西藏”因素对于《如意高地》的销售肯定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作用到底有多大,还需要客观分析。
同样以西藏为背景的畅销小说《莲花》,尽管影响了大批都市人对西藏的追逐与崇尚,其图书策划人路金波依旧干脆地表示:“书的畅销与西藏没有任何关系。”
在西藏主题图书出版方面,西藏人民出版社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截至目前,西藏人民社的出版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西藏依旧会在长时间内占据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而西藏主题类图书也依旧扮演图书市场中的“宠儿”角色。只是经过隆冬的蛰伏与反省,相信对于西藏的解读,市场将会更加冷静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