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洞悉读者,预知时潮
■胡玉萍(人民文学出版社)
《所以》、《大明王朝—1566》、《天长地久》、《最后的军礼》这些响当当的作品都出自责编胡玉萍之手。《所以》是她向池莉约稿18年的收获,是池莉耗时3年完成的小说,首印20万册很快告罄,而后又加印两版。《大明王朝—1566》恰逢历史书籍热销之机,这本书近100万字59元的定价,5万册很快售完。这让胡玉萍更坚定了一种理念:活跃在当今文坛重点作家的作品是出版社的一面旗帜,要紧紧抓住那些在读者群中有号召力的作家,让他们的作品成为提升出版社品牌的动力,成为出版社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
由于工作年限较长,胡玉萍的沟通能力较强,也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但她认识到,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对编辑的要求再也不是仅凭经验闭门造车地做一些案头事务。现在的编辑要注意洞悉读者心中价值的改变、预知时潮的需求,让“人脉”与“金脉”同时兼有。“无论一本畅销书还是一本常销书,其主旨、要义、风格、特点绝对不会自然呈现。然而,怎么才能发现一本有价值的书与读者之间的隐秘连线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沟通。”
谈到今昔编辑工作的对比,胡玉萍深有感触。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编辑要变换角色,即从单一角色变为综合角色:第一,文化生产者。要设计和生产出独特的文化产品,就必须非常专业、敏锐。第二,项目管理者。要管理好一个项目就必须对图书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与安排,把编辑思想贯穿在图书生产与营销的整个流程中。第三,图书服务者。在图书生产、策划宣传、市场营销的一系列工作中,编辑要周密地考虑好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与整个流程中的每一个对接。
积累知识和人脉
■赵南荣(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6年开始做编辑,一直没有间断过,至今已经31年整。”这些数字让记者不禁被震了一下,赵南荣从事编辑工作的年限比自己的年龄还要长好几岁。他说:“回首往昔,觉得自己很幸运,干了一辈子世界上最好的职业——编辑。这个职业的好处是,永远不重复,永远是新鲜知识,接触的又多是品学高尚之士,在其中就是熏他若干年也是幸福的。”
从《品人录》、《读城记》、《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到《品三国》(上、下),再到线装本《易中天读史》、文学作品集《高高的树上》和两卷《易中天文集》,近两年,赵南荣似乎成了易中天作品的专职责编。据他介绍,2005年下半年,得知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受到欢迎,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其“品读中国”系列作品赶在2006年年初推出,同年5月又竞拍到《品三国》的出版权。这样,易中天的图书似“集束炸弹”一般投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品读中国”的四本书发行了45万套;《品三国》(上、下)至今的销量分别达230万册和160万册。《高高的树上》和《易中天文集》均推出不久,发行势头看好。
做到今天的成绩,赵南荣认为一靠积累,知识积累和作者人脉积累;二靠把握机遇。“就拿《品三国》竞标成功这件事来说,当时出版界几乎都认为是天价,根本不可能做到。其实,我们心里很踏实,有绝对把握。我与易中天有20多年交往,十分了解他的学术水平、语言功力和口才,他受到观众欢迎是必然的。另外,竞标时‘品读中国’系列已经发行8万套。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竞标《品三国》对于上海文艺出版社来说是‘舍我其谁’的事。”
以成败论英雄
■尹志勇(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部《圈子圈套》让更多人认识了身为该书责编的尹志勇。2007年10月,《圈子圈套3·终结篇》上市,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销量近16万册。除了这部作品,近些年他还先后策划编辑了《待遇》、《人为什么活着》、《狼烟》,以及从美国引进的超级畅销书《马利与我》,销量基本都在5万册以上。
2001年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尹志勇便被分配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在此之前他曾经担任过3年的中学教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经历相对比较单纯,从事的都是与传播文化相关的职业。”他认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编辑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考核机制和数字化时代对每个编辑提出的要求。出版人不仅仅是社会道义和责任的承担者,也是经济效益直接的创造者和实现者。编辑不仅仅要有专业背景还必须懂市场、懂营销,甚至还要懂成本核算等。现在的编辑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对市场的迅速反应和决策的能力、营销能力和团队协调、沟通的能力。
谈到今天的成绩,尹志勇首先将其归功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平台和领导前辈的指导,其次才是个人的努力、机遇和能力。他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来,感受最深的是两个人说的两句话:一句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说的,“做书不仅仅是赚钱的事,更要做有品位、能流传久远、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书,这既是编辑也是出版社安身立命之所在”。另一句是《圈子圈套》作者王强所说,“不看过程,只看结果,以成败论英雄”。尹志勇常以此话来检验自己的工作,不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并以此克服自己的惰性。
编辑良知不可缺
■黎遥(南海出版公司)
销量20万册的《巴别塔之犬》、销量15万册的《佐贺的超级阿嬷》、上市两个多月销量即达到15万册的《德川家康》第一、二部,这些优秀的外国文学畅销书都是黎遥责编的作品。畅销与作品本身的较高水准和翻译的准确表达不无关系,但也离不开黎遥及其合作团队的用心工作,是他们让这些选题得以充分实现,让设计制作更能反映作品的意味,并通过宣传营销将作品最优秀的东西更充分告诉读者。此外,黎遥近几年参与编辑的图书还有《蛤蟆的油》、《老师的提包》、《丢三落四的小豆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母亲的自传》等,多能获得读者好评和版权方的满意。
黎遥1999年开始做编辑,2006年到南海任职。他觉得现在编辑最缺乏的不是能力,是职业道德,尤其是编辑良知。编辑是一个良心活,标准有三:是否能肯定地说,所选择出版的图书是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图书?是否愿意将自己编辑的图书给亲人阅读?是否对编辑的每本图书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答案如果肯定,便值得肯定。从业以来他感触最深的,是今年编辑出版《德川家康》。这是一本大书,一本有550万字的历史小说。从引进版权、翻译校订、编辑出版,前后4年。真正进入编辑阶段长达一年半,目前正在做后几部最后的编辑工作。作为如此大部图书的编辑,编辑一生能受的罪、受的惊吓、受的体肤之苦、受的心灵磨砺,久长的编辑过程中,恐怕都有了。它是一部关于日本的大书,除了文化、风俗、制度等大方向上的不同,众多器物、兵器兵种、服饰、官职、称谓,几乎处处有难题,行行有难关……它还是一部关于日本古代(战国)的大书,历史的变迁、历史地理的变化、与中国民族心理的差异,都构成了编辑本书的沟壑。对于本书的顺利出版,黎遥认为合作的团队与良好的组织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编辑要与发行形成良性循环
■顾建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顾建平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选题策划与组稿,自己编辑图书并不多。2007年,他做责编的书只有两本,著名作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为了弱者的尊严》和张爱玲的《色,戒》,后者两个半月发行近30万册。《色,戒》的成功固然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奖不无关系,有着偶然性因素,但先期发现该作品、取得大陆专有出版权,并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好出版思路却绝非偶然,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准备。1988年顾建平以张爱玲作品为研究对象撰写本科毕业论文,20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其人其书。2006年年底十月文艺社出版一套六本的《张爱玲集》,他担任全书复审。这样,才得以迅速形成出版思路,较好地解决了选题的合理性问题,即1.8万字短篇小说如何成书的难题。
顾建平1991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到《十月》杂志工作,2003年调入图书部门。对于现在的编辑工作有着自己的体会。“现在做编辑,一定要跨过市场这座独木桥,没有市场意识的编辑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也不能说有了市场就丢了文化。”此外,让他最有感触的是十月文艺社2007年进行的发行机制调整。《色,戒》是该社变革之后的成功范例之一。“发行不是万能的,不能为无米之炊,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但没有出色的发行,编辑将无所成就。一个强大有力、积极灵活的发行部门是出版者取胜市场的关键。有效的发行能与编辑创意形成良性循环,培养纠错机制,如同科学命题的证实或证伪。”
应注重细节雕琢
■姚仪(译林出版社)
2007年,姚仪做责编的文艺书主要有《不存在的女儿》和《吸血鬼莱斯特》。前者2007年8月一经推出就迅速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至今销量已过10万;后者是“吸血鬼史诗系列”中的一本,2007年10月上市后3个月内销量过两万。
姚仪认为,文艺书和一般的励志、生活书有所不同,是图书中的奢侈品。所以,在打造文艺书的时候,要注重细节的雕琢,从选题策划到译文、版式、用纸、装帧设计、附加产品以及营销活动,每个环节都要经过严格论证、再三推敲。如此,才能为读者接受和喜爱,取得良好的市场成绩。她介绍,译林社做大众图书门槛很高,首先要保证内容层次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然后,从各个环节保证图书质量,哪怕成本有所增加,也不会将粗制滥造的产品推向市场。“我做责编,花在对图书细节打造上的时间,也总是比审稿多得多。事实证明,我们这样做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我们的畅销书不仅买的人多,在市场上也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2004年进入译林社的姚仪,深深记得时任社长章祖德在面试时问她的话:“编辑是为别人做嫁衣裳,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吗?”谈到自己的工作体会和感触,姚仪表示:“相比过去,编辑需要全程参与图书生产,需要面面俱到地考虑问题,既要对所从事的图书类别知识广博、专业,又要比过去更具备商业头脑。编辑为一本书付出了全部心血,事无巨细,但只能做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所以,做编辑的愉悦是内向的,不会产生于那些光芒四射的外部的东西。”
市场意识不等于赚钱意识
■岑杰(安徽文艺出版社)
借着2006年“鬼吹灯系小说系列”热销之势,2007年岑杰接着又编辑出版了其续集,同时策划推出“鬼吹灯”漫画系列,开发延伸产品。漫画本《精绝古城》受到广大漫迷的喜爱,且登上了上海书城漫画类推荐榜榜首。2007年,岑杰还责编了《雕天下——云南边城一个天才木匠的传奇》、中国大陆第一部汽车文化小说《车祸》。此外,他近年策划编辑的作品获奖不断。“都市三部曲”(《凭什么爱你》、《隐痛》和《假的爸真的妈》) 的影视改编权均由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购买,《假的爸真的妈》获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青少年影视剧优秀剧本和创意征集活动”入围奖,《凭什么爱你》改编的20集青春励志电视连续剧也已拍完待播。《画布上的情书——莫迪里阿利》获第19届(2006年度)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二等奖。
从事编辑工作20年来,岑杰的感慨越来越多。“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编辑相对还是轻松的,现在随着大多数出版社转企改制,编辑无法不面对市场。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在整个编辑、出版活动中是贯穿始终的,这种市场意识并不等同于赚钱意识,它更多体现在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成本意识和促销意识等方面。作为编辑,既要有宏观的策划能力,又要有微观的执行能力。但不论是策划能力,还是执行能力,都应以具有市场意识为前提,了解读者、分析市场、熟悉作者,适时准确切入。当然所有这些在出版实践中,还得依赖一个科学高效的机制、同心共识的团队,才具有可操作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执行力。”
编辑的“付型综合症”
■常晶(春风文艺出版社)
本以为记者是要了解春风文艺社年度出书情况而采访,常晶欣然应诺。因为分管选题工作,自觉责无旁贷,而且2007年春风文艺确实有不少好书。可是看到采访提纲,才发现是谈个人的。“这让我有些为难,因为说起自己真是乏善可陈。”这是常晶的自谦之辞。其实,抛开担任社领导所承担的工作,她2007年编辑出版的长篇小说《组织部长》、《琉璃》,家教类图书《朱成在哈佛》均实现当年再版。此外,2006年她责编的刘亮程的《虚土》、《一个人的村庄》,贾平凹的作品集,关仁山的《白纸门》等在市场和评论界反响也都很好。
常晶笑称自己是个惰性气体,1983年大学毕业就端起编辑饭碗,一端就是20多年,最大的变化是由事业文化人变成企业文化人,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有同行业的,也有来自网络的冲击。她感触最深的是编辑这活计越来越不好做了,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刚做编辑时还有自在的感觉,现在所有的压力都给了出版社。编辑还有个最大的苦恼,我叫‘付型综合症’,明明做了编辑加工经过了三校,可要付型出片了,老是担心出错,有时梦里醒来惊出一身的冷汗,出错后的懊恼就更不用说了。”
谈到如今编辑急需提高的能力,常晶认为应是把握市场的能力和执行力。“把握市场不是一招一式,而是要看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好图书的市场定位,定位正确了,如何实现变得很关键,这就需要执行力。有些年轻编辑点子很多想法也不错,可到具体做了,往往没有坚持,遇到点儿问题就退下来了,纵观成功的编辑他们都有可贵的韧劲。”
寻找编辑工作的乐子
■刘玉浦(重庆出版社)
刘玉浦是出版业的新兵,从事图书出版工作才一年零两个月。就在这短短的14个月时间里,他先后编辑策划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罗伟章的《饥饿百年》、晓航的《旧梦如花》、雷米的《心理罪》等中国当代小说,以及卡洛的官场小说《成为官僚》、瑞士著名德语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能干的法贝尔》、阿根廷著名作家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智利作家斯卡尔梅达的《邮差》等外国小说,最多的销量达到50万册且还在热销,最少的销量也在1.5万册以上。
进入出版社之前,刘玉浦曾在《小说选刊》杂志社当编辑,编选小说。一干五六年。在他看来,做出版有趣的事很多,他热爱这个“为他人做嫁,为他人抬轿”的职业,总能从中找到乐趣。比如,去年夏天他陪毕淑敏老师去杭州演讲签售,能容下800人的场地,挤了1200人,还在往里挤,最后把他都给挤了出来。即便如此,看着人人争购《女心理师》,他心里还是不亦快哉。可后来,他就“快”不起来了,因为很多人看着他是陪毕老师一起来的,挤不到毕老师身边去,哗啦就把他围上了,以为他也会心理咨询,或七嘴八舌地提问题,或要求介绍心理医生,他招架不住,只好仓皇跑掉。
“我是个出版社的新编辑,还处于向老编辑的学习阶段。我不知道过去的编辑是什么样,只是听一个老编辑家给我讲过,他们是用红毛笔改稿子,要用恭楷,听得我一片神往。从这方面说,我要学习的何止一时,恐怕一辈子也不能望其项背。”刘玉浦如是说。
编辑团队的管理是关键
■赵武平(上海译文出版社)
赵武平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新文本编辑室的负责人。该编辑室以外国文学品牌图书出版为重点,目前有英文、法文和日文3个语种专业编辑,2007年除了继续出版因为《在路上》、《洛丽塔》、《情人》和《猎杀“红十月”号》等畅销名著引起书业广泛关注的杰克·凯鲁亚克系列、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系列、玛格丽特·杜拉斯系列和汤姆·克兰西系列之外,新增加了英国学院派小说大师戴维·洛奇系列和奥地利心里小说大师斯台芬·茨威格作品系列。其中洛奇的《小世界》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出版之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近三年来,赵武平完成了14个品种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的出版,整个系列累计发售量超过160万册,其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2007年多次重印达到10万册,总销售量超过70万册。2006年底推出的凯鲁亚克系列第一部《在路上》,目前销量已接近20万册。
2001年8月进入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前,赵武平在《中华读书报》作了近8年的记者和编辑,同时参与一些出版项目的筹划和设计,推出过“读译文丛”“译人视界”等20多种随笔丛书,为中国文学出版社主编过6卷本《王尔德全集》,翻译过《斯皮尔伯格传》(中国电影出版社)和《杨柳风》(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书。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过程中,他感到有意思的是,能在选题开发中接触认识更多世界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与他们再工作关系之上还建立了个人友谊。赵武平认为,如今编辑工作面临的最大变化,是选题规模的扩大,编辑队伍的扩张,如何加强管理,精心选好书出好书,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他最需要思考和努力的。
胡玉萍
赵南荣
常晶
尹志勇
顾建平
赵武平
岑杰
刘玉浦
姚仪
黎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