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什么是编辑的悟性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2/4 作者:刘霜

\Images\2005-2009\yd050204T0904.JPG

郑一奇 笔名伊其,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政治部青年干事。1977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2001年退休。退休前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享受政治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Images\2005-2009\yd050204T0905.JPG

《编辑心语》郑一奇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69.00元

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有点文人气,不少人还很有灵气,于是人们就会说这些编辑颇有悟性。当然,也有的编辑自命为出版商,身上有的就是财气。还有的把做编辑当成了当官,自然是有点官气。读完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副总编、老编审郑一奇著的《编辑心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文人气与灵气。我脑际中突然出现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是编辑的悟性?

还是先来看看《编辑心语》中的实际事例:1994年,郑总看一本台湾出版介绍歌星郑智化的书,很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的附录——台湾跃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新书目,他注意到台湾新出版的一套“禅理散文”,有《坐看云起》《满溪流水香》《一味禅·风》《一味禅·花》《一味禅·雪》《一味禅·月》六种,他敏感地意识到大陆很少出过这类书,如果拿来重印,可能好销。他让社里与台湾这家公司联系,寄来样书。他认真读后,认为中青社应尽快推出这套“禅理散文”,理由是:这套呼唤人心回归单纯、回归本心、回归向善、回归自然的书,确实是现代人的一副清凉剂。他说现在人人都想发大财、当巨富,欲望没个尽头。能发财固然不错,但发不了大财的人就没有幸福了吗?“禅理散文”提出:“无私的爱+助人=快乐。有施+慷慨=生活无缺与富裕。诚实的语言=所说的话受人敬重、相信。善良心=受人爱戴、万事如意。”他认为这套书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颇为深刻,故事生动,说理透彻,文情并茂,出版后会受读者欢迎,会畅销。中青社取得授权后,他认真审读,也请一些老编审审看,作了必要的删节,推出后果然畅销(详见《台湾作家林新居说“禅语人生”》一文)。这是大陆较早推出禅理散文的事例。

再看另一件事例。1998年5月郑总到三联书店买书,买了何兆武先生翻译的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他被何先生在序中的一段追问吸引住。何先生说:“两个世纪之后的我们在某些方面,虽然确实取得了他们无法比拟的进步,但是在20世纪却也见证了空前的愚昧、野蛮和残暴。能够说人类精神是在不断进步的吗?”这个“两个世纪的追问”触动他“要搞一个研究课题,出一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他写报告,申请立项,组织专家研讨方案,团结一批学者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推出中国第一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四卷本)。他鲜明地提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终级追求是人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以人对自身的认识,对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贯穿这部史书(见《〈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总序》与此书“编辑缘起”两文)。

《编辑心语》涉及编辑悟性的文章、论点不少。比如著者认为“图书的生产,所要遵循的不只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还要遵循文化积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客观规律”(P41)。他提出在选题策划时,要学点军事辩证法,学点谋略与用兵原则(P127)。要善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P132)。要有敢为天下先、领先一步的创新意识(P133)。要善于集中兵力,推出重中之重(p134)。创新需要勇气、胆识、功力,要有点灵气、眼光,要慧眼识珠,要有经验、直觉,要有经济头脑(P137)。他认为可以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规划组织大型丛书的出版(P273),可以移用工业企业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来改进图书生产的质量管理,把事后检验把关转变为预防控制(P42)。悟性看似灵机一动、善于联想,实际都是学识、经验、信息的积累,到了一定时期形成的思想闪光,源头活水。

书刊是传递知识、信息、技能、智慧的。这要求编辑有较高的悟性:对所要传播的知识、信息、技能、思想有较好的理解分析能力。善于分析大多数读者的思想脉搏,重新组织、结构、选择、创新要传播的内容。读了《编辑心语》,我体悟到“编辑的悟性”主要是指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能对制约这项工作的客观规律有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工作中有较多的主动和自由。在编辑实际活动中,能摸准读者的思想脉搏、实际需求,多角度、多方位、正向、逆向,巧妙地满足读者的正常需求,把握商机。也是指编辑对涉及人文关怀的重要理论课题,能进行认真的思索,在出版活动中,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