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报记者 王 东 蓝有林/采写
2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图书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各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做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图书出版工作。
4月14日,由新闻出版中宣部和总署联合举行了“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的选题论证会,在会上,专家学者对391种相关选题进行筛选——而这是从220家出版社申报的1120余个选题中初选出来的。
应该看到,自上而下的提倡与重视只是今年相关选题突出原因之一,更多的动力来自于该类图书的市场机遇、自身学术含量以及在“走出去”工程中的独特价值。在采访中很多出版社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即使不是中宣部和总署的工作安排,出版社也早就把改革开放30年当作一个绝佳的选题切入点,并且很早动手,动员了各类出版资源,力图使图书内容在全面、权威的基础上体现出版社自身的特点。比如外文出版社的外向型图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党史类图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财经类图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出版集团在相关选题操作模式上的创新,使集团的整体表现非常突出。中国出版集团采取的“双轨道、双呼应”策略,使集团选题不仅有“合”更有“分”,在体现各自出版社特色的同时也使集团特色初步呈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集中资金和出版力量所操作的“中国改革三十年研究与出版工程”,不仅保证了图书的高水准,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趟出了一条新路。
“双轨道”——出版项目和出版营销活动互相配合,“双呼应”——集团和各成员单位互相配合,最终实现整体出击的良好效果。
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改革开放30周年是我们很好地总结改革开放成果和经验的机会,也是人大社在2008年最重要的选题项目。我社虽然建立比较早,但在“文革”时期各项工作曾一度停顿,真正获得发展也是从30年前出版社复社开始的,人大社现在的发展也是同改革开放直接相关的。从以上两个层面的意义来说,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做好纪念30周年的图书出版。目前人大社相关图书选题有将近30种,其中的一小部分在今年上半年就会推出,其余的则会集中地在10月份出版,以配合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活动。
对历史发展经验进行总结、突出前沿性和理论性,这是人大社一直以来图书选题的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操作纪念30周年图书选题的基本思路。出版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恰好可以凸显图书内容前沿、高端的特色。以这样一个思路出版的图书——比如新近出版的、由李铁映同志撰写的《改革开放探索》——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肯定,第一次印刷的7000册已经全部发货,出版社又加印了1万册。任何一个认真读过《改革开放探索》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像李铁映同志这样亲历新政策出台的国家重要领导人,他们在历史特定时期的思考和探索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像由成思危撰写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第二集),其出版也有类似的意义,今年下半年我们还会推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第三集),随后还会推出一套完整的系列丛书。
同时,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凸显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我们也策划或者参与策划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改革开放的图书。比如“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担任主编,另外一套正在运做中的、由教育部牵头操作的“历史新起点丛书”,其作者都是北大、清华、中财大、西南大等知名高校的学者。
何元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社长)
作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社,我社承担了集团改革开放30年选题——“中国改革三十年研究与出版工程”的主要策划和实施工作,而就在本月月初的两周的周末,我社召集所有作者召开了中期报告会,请作者们汇报了各自所承担的课题和书稿的进展,邀请了几十位专家与出版社一起对阶段性成果进行点评,和作者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和沟通,最终还将修改意见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作者。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所有的书稿都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10月底应该可以将丛书当中的所有品种出齐。
“中国改革三十年研究与出版工程”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复旦大学共同投入500万元资金打造的出版项目,该工程2006年3月开始启动。为保证研究和撰写稿件的质量,两家单位通过媒体向全国发布了课题招标与申请指南,面向海内外优秀华人学者进行公开招标,同时聘请林毅夫、樊纲、史正富、陈平等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工程指导委员会,负责课题申请书的遴选、研究工作的指导、咨询和研究成果的验收评定等工作。一年多时间里,共有来自海内外数十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参与了工程的投标。经过工程指导委员会的反复筛选和论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胡汝银、姚洋等14位专家被正式聘为特约研究员,承担16项重大课题的运做,内容涉及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制度创新与经济改革、公共部门与政府体制、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科技与产业创新、银行业与资本市场、企业改革等,各单项课题的平均资助金额为2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套全面研究“中国模式”的学术丛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也将其作为“走出去”工程的重点推广项目,通过与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的合作于2009年10月向全球发行英文版。时值中国荣任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也希望通过这套书的推出庆祝建国60周年。
李红强(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发展处处长)
中国出版集团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周30年,从两个层面做了设计:一个是由集团统筹的出版与纪念活动;一个是由集团下属各出版社、报刊独立完成的出版与纪念活动。总体思路是:“双轨道”——出版项目和出版营销活动互相配合,“双呼应”——集团和各成员单位互相配合,最终实现整体出击的良好效果。
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出版集团各成员单位选题汇总起来共115种,其中由集团统筹实施的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名社30年书系”,之所以要策划这套丛书,就是考虑到集团中一些大社名社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真正获得发展几乎都是最近30年的事情,因此集团选择了11家出版社的社史进入这个书系。但“名社30年书系”并不是出版社的宣传册或者史料的堆积,而是一种以出版社历史为经、将相关内容以老照片形式呈现出来的文化读物。另外一个项目是“名家30年访谈书系”,按照专业领域将选题分解到各成员社,其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著名文学家访谈录》、三联书店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国著名音乐家访谈录》、中国美术出版社的《中国著名美术名家访谈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著名科学家访谈录》等书,意图通过名家的视野观照30年社会文化各领域的演变,反映改革开放为这些领域带来的动力和成就。
同时,各家成员社也独立策划了大量与改革开放30周年相关的图书选题,这些选题也从各个方面反映了30年的风云变迁。有的社计划比较宏大:人文社会集中推出包括《无土时代》、《渴望“萧条”》、《国运——南方纪实》、《珠江——中国的脚步》等在内的47部原创作品;大百科社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丛书”分为经济卷、社会卷、政治卷、国际卷和文化卷,从理论层面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了探讨。有的社选题则相对活泼:美术社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在这30年中产生的优秀小说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东方出版中心的“白玉兰文学丛书15种”,收录了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上海名作家的代表作。此外,集团下属期刊也在各自的选题上进行了配合:《三联生活周刊》将会在五六月份进行专题报道,《当代》将会重点转发此类长篇小说,《新文学史料》作为现当代文学界的重要刊物也会举办庆祝成立30周年的系列活动。
在活动设计上,中国出版集团将包含了15项内容的系列活动命名为“放歌30年”。其中由集团出版部直接运作的有:“名社30年书系”和“名家30年访谈书系”的出版座谈会、集团奥运图书新书发布会以及结合音乐社相关活动举办的集团公司成就展。在进行活动整合的同时,很多活动也体现出了成员社的强烈个性,比如:作为一家音乐类图书出版社,人民音乐社将结合《神州颂》和《放歌30年》两书的出版,举办这两本书的同名专场音乐会,演奏图书的乐谱;中国大百科社则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推出,策划了“小平与中国百科事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座谈会。
李乃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社申报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图书,一共包括《经济学三十年》、《财政三十年》、《税收三十年》、《金融三十年》、《对外贸易三十年》、《会计三十年》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以上书名待定)等8个品种,目前大部分已经进入提纲编写阶段,预计在10月份能出来一多半,少数品种可能得稍后些推出。
在此之前,有关单位组织过各个行业改革开放30年方面的图书,但基本上是大线条粗放式的介绍,彼此间交叉较多,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此次主要是按照政府职能部门的划分来考虑重点图书的选题,如财政、金融、税收等。原本还打算做经济贸易这个领域的书,但那样就得包括内贸和外贸,估计到会跟商务部下属出版社类似选题相冲突,后来决定只推对外贸易这一块,而会计因为更多的是工具和手段,跟上述四个部门有所区别,尽管也将纳入这个系列,但预计在封面上会有所区别。此外,在该系列图书之外,我社还邀请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撰写“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研究”方面的图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内容上来说,《经济学三十年》主要打算涉及30年来经济理论回顾与展望,《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则涉及具体阶段的政策出台等情况。但总的来说,该系列图书的作者队伍庞大而权威,如《财政三十年》直接由财政部部长领衔担任主编,财政部办公厅牵头主持定稿会,任务由各司局负责人把关,具体编写工作由财政研究室操作。每本书的大体框架主要分成三大块:一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概况,二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反思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出台的政策、机构变迁等,三是对未来的展望与设想。
由于要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同时推出将近30本书,因此相比于图书的撰稿和编辑流程,校对和印制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出版社正在做预案,以保证图书质量。
张小平(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政治书籍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中理所当然要承担重要的角色,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光荣。我社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考虑选题策划,并且在今年春节前后进入实施阶段。而据我了解,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计划推出30多种书,其中人民社就入选了10种,包括《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革命》、《中国对外开放30年》、《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等书;同时我们还有11种书入选总署的“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100种);此外加上从其余二十多种选题中筛选后确定的七八本书,我社今年将推出近30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图书。目前大部分书稿已经完成,有一些则正在修改,大部分作者将在6月份交稿,成书将在10月份集中推出。
好的作者是图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策划相关选题的时候,邀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人士,比如在这些图书的作者队伍中,很多人都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哲学研究所。在政治书籍的作者资源上,我们社凭借自己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很强大的作者队伍,这是我们能够组到优秀稿件的有利条件。尽管如此,由于当下对于出版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我们的目标作者同时也会被其他出版社所看中,因此我们只能早动手,并通过多次当面拜访、细致认真的说服工作才最终组成了现在的作者队伍。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书出版是人民社全年的重头任务,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社从编辑挑选、纸张印制、审稿校对等环节做了大量的工作。图书的责任编辑经过推荐和社内挑选两个环节才最终确定,我们在选择编辑的时候有四条标准:一是编辑水平的高低,二是专业素养的高低,三是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经验是否丰富,四是优先挑选提出策划方案的编辑。由于要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同时推出将近30本书,因此相比于图书的撰稿和编辑流程,校对和印制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出版社正在做预案,以保证图书质量。
书中选取的30个人当中有2/3以上是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们的人生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有了变化,其经历和故事更真实可感、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胡开敏(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外向型图书的专业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书的策划与出版上是有自己特色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向世界各国介绍当代中国,让我们的做法和成绩被国外友人所了解。在具体的策划思路上,可以归结为三大特色。
特色一,总结、宣传并推广“中国模式”。我们所策划的图书并不能仅仅是呈现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总结我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也就是总结所谓的“中国模式”,并观照中国今后的发展。《起点——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一书就是以这种思路撰写的,该书侧重从经济改革的层面描述“中国模式”,对中国30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另外一本《中国道路——用科学发展观解读中国发展》,则围绕“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从理论高度呈现中国发展的经验。目前这两本书都在撰稿阶段,并将于今年下半年以英、法、西、德、日、俄6种语言出版。
特色二,个案解读中国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完稿的《30个人的30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选取的30个人当中有2/3以上是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们的人生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有了变化,其经历和故事更真实可感、更容易为读者接受。相比于国内,海外读者更愿意阅读这种形式的图书,因此该书的出版也会更符合海外图书出版市场规律。目前,《30个人的30年》已经基本完稿。
特色三,借助外力、整合地方相关资源来做书,其代表性图书产品就是“这些中国人”系列,其作者是加拿大作家李莎。我们之所以要启用外国作者来写中国人和中国事,是因为从中国人的角度写的东西可能并不是外国人最想看的东西,我们的表述方式也不太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在选定李莎之后,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在进行系列的第一本书《这些新疆人》的采写工作的过程中,由她来制定写作计划,由她来决定采访谁或者不采访谁,由她亲自接触被采访对象;同时我们也很好地借助了新疆外事宣传部门的力量,为《这些新疆人》的最终完成争取到了很大的便利。《这些新疆人》的出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客观呈现新疆人民的生活变迁,反映了30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这种操作模式的好处,就是以最生动、具体、真实的故事反映真实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的白皮书还有效果。比如她问当地的维族人:“你家为什么可以生好几个孩子,而中国内地和新疆的汉人都只能生一个孩子?”得到的回答是:“计划生育政策只限于汉人,在维族人这里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这样平淡普通的问答,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随后,我们会在6月份推出系列的第二本——《这些宁夏人》,并计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50周年大庆的前后推出《这些广西人》。
朱晋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总编室主任)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党校在改革开放前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策划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选题时,我们特别注意挖掘中共中央党校的出版资源,使图书选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
我社对此类图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去年“十七大”召开前后就已经开始对纪念30周年的图书选题进行策划。在策划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由全社编辑集思广益,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选题策划,最后在“博”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第二,坚持从党校这个理论研究阵地的高度来策划选题、遴选作者,并且充分结合资深编辑的经验来进行选题操作。由于遵循了这两条原则,我们所确定的选题保持了与主旋律的一致,也很好地配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宣部的工作。
在充分利用党校出版资源这个问题上,我们进行了周密考虑和大胆创新。在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既有杨春贵、李君如这样的党校领导——这些专家的影响力已经不局限于理论研究领域内部,又有虽然年轻但思考问题角度新颖的作者。我们的很多作者都是曾经参与改革开放前期大讨论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献史料价值。同时我们在作者选择上也大胆启用新人,比如《见证》一书就是由《学习时报》的记者程冠军采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一些亲身经历者,从一个比较容易为当前读者接受的角度再现了那段历史。
此外,我们也邀请了很多知名专家学者,请他们从思想理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来分析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大意义,也很好地突出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出版特色。比如《新时期党的建设30年》、《中央党校30年改革开放专题讲稿精选》这样的书,其出版立意和内容资源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书出版这个项目运行的前后,从我们的主管单位到社内员工都非常重视,并且做了周密的安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运行。早在申报选题的阶段,党校的主要领导就开始督促落实,社领导也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从资金和人力两个方面加大投入。这些书将在今年8月到10月份集中推出,届时出版社也会结合社会热点对这些图书进行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