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出版集团数字旗舰起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4/25 作者:田丽丽

4月22日,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成立,这被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认为是集团新领导班子组建一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家新公司不仅“实现了中国出版集团传统出版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有可能成为该集团中首家上市公司。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十一五”末,我国将建设4至15个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形成10至20个网络出版强势企业,从而带动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建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意在聚合中国出版集团及业界数字出版资源,无疑在这一轮数字出版业发展大潮中抢占了一个制高点。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晓红向记者介绍了集团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的独特竞争优势:中国出版集团独特的行业地位,优秀的品牌集群,权威的出版资源,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多年持续投入已达1.7亿元的数据库,加之行业对于这样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的网络的迫切需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在这众多优势中,宋晓红认为“一批行业领先的、独到的数据库”是集团数字出版的基石。就在不久前颁发的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荣获音像电子网络奖,是三个获奖数据库中唯一来自传统出版社的数字产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据库的实力可见一斑。

数据库集约经营雏形初具

数据库具有集约程度高、存贮寿命长、分销环节少、检索快捷等特点,但其建设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集团的数据库建设尚处于内容数字化加工的“初级阶段”,且多为资源类数据库。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不可复制的品牌资源,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这些出版单位数据库建设开展时间较早,其中有些数据库如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在集团成立前就已经由新闻出版总署开始着手建设,赢得了“先机”。

集团公司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不仅组建了信息技术部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还为数据库建设划拨专项资金。几年来,几个大型数据库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据信息技术部主任周清华介绍,“中华古籍语料库项目”自2003年正式启动后已累计做好2亿多字的古籍语料,前4期建设基本完成;“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从2004年8月立项,已完成前二期建设,收入中英文词汇40余万条,中英文对齐的语料达到100多万对;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运行一年多来,已收录建国以来书目200万条,能够及时覆盖国内90%以上出版单位的新书品种,得到了众多书店和图书馆的赞誉,并推出了国内首家网上样本厅项目,实现了传统看样订货流程在网络上的应用;“工具书在线”正在申报中国科技进步奖;“百科术语数据库”已收录百科全书条目及各类术语80万条。”

宋晓红表示,在渐趋成熟的数据库基础上,集团层面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集约化经营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进行数据库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集团的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聚合集团分散在各成员单位的数字出版资源,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技术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优化专业服务供给,降低成本和风险,催生增值效益。实现集团内外的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推动集团的数字化工作共同发展。

商业化运作尚待探索

经过长时间、大投入建设的数据库正逐渐显现出其价值所在。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在辞书编纂现代化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江远介绍说,“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分为语料库子系统和编纂子系统,其中前者提供辞目、原始文献、标注语料、例证语料和已有辞书等多种类语料的采集功能;后者分为编纂和编辑两个功能模块。此外,“辞书数据库排版系统”采用内容与样式分离的技术,分别形成内容资源库及样式资源库,并使之相结合,自动形成版式文件。“工具书在线”则是以权威工具书为基础,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工具书的检索服务。“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已在馆内全面应用,利用该系统修订和编纂我国现代第一部大规模语文辞书《辞源》,修订周期由原来的 5~10年缩短为1~3年。该馆的《利氏汉法词典》等重点辞书的排版也是利用该系统完成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在中文辞书编辑自动化方面独具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将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就是利用“百科术语数据库”编纂完成的,而百科术语数据库的三期工程——跨介质出版系统,已经做到出版资源一次加工,多次利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2 版、《新世纪百科全书》光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华书局的“中华古籍语料库”是将已经整理出版的古代典籍建成可全文检索的数据库,为分类、分级查找文献资料提供便捷、实用的检索方式,为研究、开发古代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按照复合出版的构想,该语料库已经应用在中华书局经典古籍的文本自动化处理、再版制作、纸质书印刷上。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是公司30多年来为国内外各类客户,特别是为联合国系统提供翻译和各类语言服务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翻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基础上建立的,进而在其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的翻译业务管理系统和公司内外网门户网站。该公司信息技术负责人黄又林告诉记者,虽然建设“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花费较大,但数据库系统的优势正逐步显现出来,利用该系统翻译出版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对促进自身主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有明显的收效外,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数据库还将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并逐步勾勒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商务印书馆的汉语期刊方阵正和合作方洽谈,按需印刷电子版业务已经开展;“百科术语数据库”在与万方、阿帕比等数字运营商的合作上已经实现了自身的赢利。

但在该集团看来,这似乎只能算作“试水”。“仅仅是初步的市场运用,还远远没有把自身优势显现出来,没有实现应有的价值。”宋晓红如是说。在他看来,数据库商业化的前景很好,但由于集约度和市场化不够,还没有形成好的模式。此次成立的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将对成员单位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的商业化运作,如新媒体、电子商务等,并进一步利用品牌和数字资源,进行融资,吸引战略合作。

宋晓红表示,新公司将立足集团,面向全国,辐射海外,充分发挥中国出版集团丰富的传统出版资源和数字出版资源的优势,在整合集团出版资源的基础上,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聚合全国的出版资源,搭建全国最大的数字出版网络平台——中国数字出版网。聂震宁明确表示,新公司目前最主要任务就是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该网站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中国出版集团为核心,联合全国出版发行集团和大型出版发行机构,聚合全国的出版资源,逐步建成拥有先进技术标准和完善数字化出版方案,面向全国出版行、出版从业者以及全国广大读者的多功能、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网络平台,从而成为中国出版业具有代表性的、最大的数字出版产业门户网站。

聚焦: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的公共性和商业性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集公共服务和商业性于一体的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甫一成立就引发了业内外的普遍关注。为此,记者就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采访了集团副总裁、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晓红。

记者:新公司如何运作?对发展前景有何预期?

宋晓红:组建公司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始搭建网络平台;为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开始申请国家立项。这一阶段的任务随着成立大会的召开已宣告基本完成。新公司由中版通和中图信息两家公司并入构成,目前有60多名员工。

当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时,资金就会自然被吸引过来,对此我们很有信心。在初始阶段我们的原始投入规模在几千万,股份公司成立后,将进一步融资扩容,溢价招股,资本估计将增加到3个亿左右,并计划在1~2年内完成上市。”

记者:可以透露具体的赢利模式吗?

宋晓红:不管是公共性还是商业性都必须由数字出版资源和数据库作为支撑,才能形成上层的平台服务。因此数据库资源将构成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的盈利基础。我们的理念是共建、共享、共赢,我们的数据库资源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方式,当然,这种开放式有保密条件的。公司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利用数据库资源取得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可以销售赢利的,但赢利后的相当一部分收益要回报给提供数据的单位。

记者:新公司和北大方正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主要有哪些内容?

宋晓红:我们和北大的签约还是属于框架性的,具体细节还在进一步商谈中。主要合作内容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资源方面的合作以及资本层面的合作。

记者:新公司的核心任务是组建“中国数字出版网”,这个网站将有哪些功能?

宋晓红:我们要着力实现行业公共服务的一些功能,力推以下8大板块:行业管理服务板块、行业信息服务板块、公共数据交换板块、行业经营服务板块、行业创新服务板块、民族出版服务板块、农村书屋服务板块、行业链接服务板块。这些板块的设计和开发将立足于宣传行业政策,展示行业成就,服务出版导向,协助政府管理、维护行业利益,提供行业分析,促进行业创新,加强行业交流,支持版权保护,普及行业知识,交流行业信息,构筑行业数据公共交换平台,促进书业行业大平台的形成,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经营,促进少数民族出版业的发展,构建农村书屋网络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链接宣传服务等等。这些板块还将包含更多的专门频道。

记者:您如何看待商业性和公共性的关系?

宋晓红:商业性是公共性平台取得长期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可能指望国家长期投入来做这件事。因此长远来看,如果这个网络平台不能取得比较好的收益来支撑公共发展的话是没有后劲的,也不可能实现较好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