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商报发布2009书业人情报告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4/24 作者:铁军,马莹

■商报记者 铁军 马莹

回顾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出版传媒企业体制改革……这些因素的累加,使得书业环境变动不居,而这种变化则带来了书业企业人才建设的巨大缺口,同时也为书业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人才流动性的增强,成为2008年书业人才现象的一大特征。人才流动一方面指人才在地理概念上的流动:优秀人才从全国各地向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汇聚,其中既有中高端管理者,也有基层从业人员;出于异地拓展的需要,北京、上海的出版社也会向全国各地派驻工作人员。人才流动的另一方面,是指其他行业人才进入出版业,先是民营公司,然后是面临转企的出版社,从职业经理人到专业策划编辑、营销人员方方面面的行业外人才进入书业,给这个产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文化企业体制改革,将“战略投资者”这个概念引入书业,则带来了2008年书业人才现象的另外一个特征——融合。有的是出版集团异地并购出版社,进行产业内资源重组;有的是国营出版社斥资购并民营出版公司,直接进行机构和人员的融合……(下转第11版)

无论如何,新平台的搭建对于书业人才成长绝对是件好事,对于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希望朝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努力的书业人才来说,这种变化给他们提供了旧体制下很难获得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而中国书业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人”、“出版家”也许正在悄然成长。

或许正是因为整体环境的变动,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考和管理手段,也呈现出一种过渡时期的特征。虽然以前有出版社聘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设计考试问卷,但这种高成本的招聘手段在书业毕竟属于凤毛麟角,大部分出版社、出版公司在招人的时候都只是“跟着感觉走”;在转企之后,原有的管理者和员工对于企业化运营的陌生,也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大多数新华发行集团乘势抄底人才,招聘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新人,从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到面向全国招聘职业经理人,多种方式输入新鲜血液;而部分发行集团则持“保守”态度,采取控员增效的举措。集团的培训显示规范化、持续性,讲求实效,为集团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奖惩制度,使员工激情满怀地工作,使企业充满创造力、创新力,越来越受到发行集团的重视。

总体上来说,2008年的书业人才呈现出一种繁荣发展的态势。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本报刊登了大量书业招聘广告,出版社和出版集团、民营策划公司、发行集团以及大型网络书店都在积极招贤纳士,所招聘的人才也是从普通编辑到高端管理者各个门类相当齐全。中国出版集团在发布了招聘信息之后,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几万封求职邮件。而或许,这种态势将成为推动书业在2009年逆势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详见本期2、3、6、7版“人情报告”专题)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新闻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脑+电脑”,归根结底在“人脑”。人才是新闻出版核心的竞争力。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在不断探索建立符合我国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其组织的“新闻出版人才测评体系及人才库建设研究课题”(详见本期10版《新闻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显示: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已颇具规模;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基本形成了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相比,新闻出版业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都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出版合作和竞争的需要。新闻出版人才建设日益成为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速度的瓶颈。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人才类型看,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新的内容表现形式不断出现,由此导致媒体的运作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新老青黄不接,高层次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紧缺,既懂经营又懂出版、能够进行跨媒体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既善于掌握市场又了解国际惯例的外向型人才还相当匮乏。

从人才结构看,新闻出版业处在信息的前沿,知识领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出版,但大多数新闻出版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为中文、历史、新闻等,不掌握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没有现代传媒技术训练和新的科学知识基础,就难以满足当前发展变化的新闻出版业的需要,出版社僵化的机制又难以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

从人才使用与培养来看,目前存在人才外流的现象:一部分是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的人才向尚未转制的事业单位流动,另一部分是高层次的人才向行业外(体制外、国外)流动。一方面,改革的不同步,事业体制与企业体制大量并存,事业、企业的保障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人才从企业向事业回流;另一方面,即使已经转制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企业的实力、员工的待遇等诸多方面,与许多行业和企业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人才向“待遇高地”转移。

新闻出版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小行业发展为现代文化支柱产业。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新闻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集中到人才这一最重要的资源上来。在新的发展时期,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比如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出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才建设创造了历史机遇,产业发展开辟了人才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体制改革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市场竞争带来施展才能的实践舞台等等,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瓶颈同样无法回避,需要自上而下共同面对,合力解决。

为此,总署经过调研,制订了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扩大新闻出版人才队伍规模,与新闻出版事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相适应;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改革人才管理与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新闻出版业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本报连续3年对出版业人才现状进行的调研,还是管理部门对未来10年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人”,无疑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书业繁荣发展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