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儿童阅读文化产业吹响集结号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4/24 作者:谢迪南

\Images\2005-2009\20090424T1801.JPG

孙永如

\Images\2005-2009\20090424T1802.JPG

徐冬梅

\Images\2005-2009\20090424T1803.JPG

陈明俊

\Images\2005-2009\20090424T1804.JPG

夏顺华

\Images\2005-2009\20090424T1805.JPG

余治莹

■谢迪南(商报记者)

4月9日,由中国图书商报与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儿童阅读产业论坛”在扬州召开,论坛以“阅读推广的社会责任与商业推进”为主题,扬州市政府、全国出版界、儿童阅读推广界参与了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多名老师一起分享了这个观点。对于《中国图书商报》提出的“儿童阅读文化产业”的观点,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创始人徐冬梅,新蕾出版社社长纪秀荣,新经典文化总编辑陈明俊,海峡两岸儿童研究会理事长、台湾麦克出版集团总编辑余治莹,海豚传媒总经理夏顺华等与会者都持赞同意见,认为“童书阅读作为创意文化产业,最大特色就是供给创造市场,而不是需求创造市场,因此只有产业化才能充分地保证供给,更好地开发童书市场,提升儿童阅读”。

孙永如(扬州市人大副主任)

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来担当文化责任

关于儿童阅读文化能否构成一个产业的问题,我想从“亲近母语”的运作切入谈谈我的感受。

我时任扬州市副市长时,就知道扬州有徐冬梅等一批老师正在搞一个关于语文教育的课题研究,他们后来找到我,希望政府以课题经费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我当时就说,政府每年能提供一点科研经费,但这点经费会局限“亲近母语”的发展,会使这个课题失去生命力。现在很多课题研究完全依靠政府支持,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相当低,其实很多研究都具有产业潜力,只是缺少一种产业机制来推广。

我认为教材的编写与阅读的培训是有市场的,“亲近母语”应该把这个市场潜力发掘出来,用市场机制来运作“亲近母语”,成功了的话,不但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对于全国怎么来开展教科研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因此2004年,“亲近母语”开始举办“儿童阅读论坛”,今年已是第5年,已经成了儿童阅读推广的一个重要的品牌了;今年又与中国图书商报社一起举办“儿童阅读文化产业论坛”,证明其科研在不断推进,产业机制也不断完善,无疑现在已经形成良性互动。

“亲近母语”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儿童阅读与产业具有何等的紧密关系。无论是从最初的设想还是后来的实施,他们的努力旨在让儿童了解中国的经典,拓展儿童的知识文化,为他们打下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一定资金支持,这个责任的承担要受到很多制约,如果把这种文化责任持续地进行下去,就需要有市场机制来保障。

今天“亲近母语”的事业能推广到江苏,甚至推广到全国及华人地区,与文化责任和市场推进的结合密不可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每一个文化人,要以文化责任作为自己的担当,但也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这样我们才能履行自己的文化推广责任,我认为“儿童阅读文化产业论坛”的召开有助于我们为儿童的未来打下基础。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

个人价值的自我认识和产业的发展

大陆儿童阅读已经走了一段艰难的路程,在进入21世纪的历史关口,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启动了第8次课程改革,母语教育改革首当其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这些都为21世纪初发端的大陆儿童阅读推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发展至今,儿童阅读推广已经呈现了发展的势头,这得益于童书出版发行界、专业儿童阅读推广人、作家的努力。在这样一个队伍里,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利益,那就是“个人价值的自我认识和产业的发展”。但儿童阅读出版和推广发展到现在,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后面的儿童阅读推广怎么走?童书出版如何提高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如何提高儿童阅读率?因此我们决定和《中国图书商报》一起来举办“儿童阅读文化产业论坛”,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儿童阅读首先是一个事业,产业是其支撑。在产业这个层面来研讨儿童阅读,是基于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儿童阅读推广应该是公共事业,儿童阅读产业应该由政府来推动,我建议政府应该统筹成立儿童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二,很长一段时间内,儿童阅读率的提升还得靠市场推进;第三,应当有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来参与到儿童阅读推广中来。

怎么来描述这个产业链条呢?我认为,未来儿童阅读产业的核心应该还是童书出版,但并不等同于童书出版业。现在童书出版正遭遇着资源的争夺问题,像“作家资源、策划资源、版权资源”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专业化、差异化”,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儿童阅读产业的发展大致有5个方向:第一,作为核心的童书出版做大做强;第二是和动漫结合;第三,应该是紧密地与教育相结合;第四,研发儿童文化用品;第五,儿童阅读推广实现民间与政府的对接。

儿童阅读推广要有三方参与:首先是国家承担,儿童文学作为教育基础工程应该是国家关心的事情,尽管国家规定每个学校都要有图书馆,但藏书怎么样,都有一些什么书,却没有明确规定。其次是通过阅读推广人的推荐,家长购买来推动阅读。最后针对贫困地区,要有民间各种公益基金来赞助。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国家推动,市场同步发展,公益作为补充。

推广本身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不仅仅是儿童阅读,所有的文化事业都有这个问题。8年前,我作为大学教师刚开始做儿童阅读推广时,是因为看到儿童阅读贫乏,希望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些读物。完全是感觉到这个事业很重要,并没有看到这件事情有什么市场性。要推广阅读,那究竟要读什么呢?正是在这种答案的寻找中,我开始创办“亲近母语”,为社会整理资源,给家长老师提供分年级的书目,并介入出版,进行市场运作。在目前情况下,要借助一定的市场行为。但要本着一个推广人的良知和责任。儿童阅读的起步阶段已经过去,远远没有到繁荣的阶段,总体上来说,还停留在民间草根阶段,国家的读书工程跟民间的阅读推广尚未对接。从儿童阅读推广的人群来说,比前几年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尽管如此,但目前大陆阅读文化的现状离“产业”还比较遥远。

总之,我们不管是走哪条道路,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责任,帮助孩子找到健康的人性,拥有快乐的童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陈明俊(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小产业和大使命

我认为童书出版是一个小产业,却肩负着一个大使命。从目前来看,这个产业的经济规模还太小,甚至比不上万科。但我们应该从更重要的层面来强调童书的作用,童书肩负的使命特别大,说它是“精神食粮”一点都不为过,童书能给孩子的童年带来很多快乐,增强他们对幸福的感受能力。现在童书越来越注意市场,而不是童书的本质,这挺危险的。

如果阅读推广纯粹变成个人兴趣的话,推广力度是有限的,必须有机制来保障他们的利益。日本现在有一个“家庭图书馆运动”,发起人叫石井桃子,她把自己家里面闲置的房间当作图书室,家长们如果有事外出可以把孩子托付到这个图书室,而且不用交付任何费用。但事实上,政府给石井桃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她还可以到社区去申请一些资金,可以免税,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机制来保证家庭图书馆的维持,才使得家庭图书馆运动能在日本蓬勃发展。

商报提出的“儿童阅读文化产业”,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儿童阅读就像一个链条,有作家、出版、发行、评论人、阅读推广人、儿童、老师、家长、媒体,还有政府,如何把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聚集起来,推动儿童阅读率的提升,扩展儿童图书的市场份额,这就需要一个组织者。商报作为产业权威媒体,恰恰能扮演这个角色,通过磨合儿童阅读链条上的各个“齿轮”,从而推动儿童阅读的产业化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阅读产业文化论坛”的召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少儿阅读是一个可以放大的蛋糕。经常有人跟我说,中国这么多人口,出版产业规模做到3000亿是很正常的,我也持相同观点。因为出版业是一个创意产业,跟完全依赖于“需求创造市场”的产业完全不一样,创意产业是“供给创造市场”。

夏顺华(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建构阅读产业的框架

出版人必须着眼大框架的阅读产业的建构。所谓产业是几个行业的叠加并且融合,无疑,儿童阅读产业就不能只局限于童书出版。

就以海豚来说:海豚2008年发行码洋达到3.2亿元,今年计划是发行码洋达到4亿元,我们的目标是实现30亿元的产业规模。

毋庸置疑,要完成这个目标,光靠童书出版肯定远远不够。首先是整合出版资源,完善儿童文学、儿童科普、童话古典、幼儿教材、卡通等童书细分市场的产品线;其次,出版要与动漫联动,我们现在正在制作动画片,今年七八月份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动画成形以后,将是儿童玩具和服装品牌的开发;当然,还要进行阅读推广。

商报发表了一个童书市场的调查报告,认为童书出版要占到整个出版业的1/6—1/4,这是必然趋势。在中国,全民阅读风气远远没有形成,许多家庭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父母们以工作忙为由,很少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因此海豚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阅读推广团队,深入学校、社区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们这些推广人员的职责就是尽量营造阅读氛围,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不管是出版人还是发行商,我认为都要具备文化责任,不能光为了利益而卖书。

我认识一个山西太原的图书经销商,他选书的标准就是把最好的图书带到太原,让当地读者第一时间接触最先进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理念。作为一个发行商,具有引领读者思考和学习的职责,这就是一种文化责任。

出版人也同样不能去迎合市场。坦白地说,我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目前的原创图书有一些看法,现在滥竽充数的作品太多,竞争无序,盲目跟风严重。作为出版人,要去传播民族的先进文化,给整个读者带去正面的思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使整个阅读产业进入有序竞争,才能有利于儿童阅读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余治莹(台湾麦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

自下而上的推广方式容易形成良性互动

做文化产业的人一定要有前瞻性地去选书,即使这些书还没有被大众接受。出这种书会有一定风险,但是作为出版人又有责任去传播这种文化。

台湾儿童阅读推广比较成熟。譬如有一家叫汉森的出版社,当时引进了很多国外很好的童话书,像《野兽出没的地方》、《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等经典绘本,他们采取直销的方式。

为什么不在书店零售?

因为当初绘本引进到台湾地区时,比纯粹的一般文字书要贵好几倍,如果放在书店会因为价钱太贵而不太容易销售。没有经济来源,出版社就没法生存,最后汉森出版社决定采取直销组合的方式。组合型一次搭配可能有36本或者72本的图书组合销售,并且做了一些阅读指导,告诉家长们这一页要怎么看,下一页要怎么看,怎么读这个故事,而且由销售员面对面告诉读者,这是推广的第一步。

随着大家开始接受图画书,一些人开始到学校去为孩子说故事,为一些家长介绍故事。我觉得台湾地区的阅读推广与义工热情推广有很大关系。这样一来,孩子开心家长也很开心。所以慢慢有很多故事妈妈出现,并且得到学校的欢迎,现在如果哪个学校没有故事妈妈就太落伍了。

台湾儿童阅读推广的方式是由下而上的,有些人到图书馆说故事,有些人成为学校里的故事妈妈,当这个群体越来越大的时候,就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风气,政府看到这种阅读推广很有用处,也愿意投钱。政府专门拨款用于学校购书,让学校有机会聘请专业讲师教这些故事妈妈和老师,这样相辅相成,形成了台湾地区儿童阅读推广的良性互动。

对于大陆儿童阅读推广,我建议大家首先要有一个爱书的心态,推广者要真正喜欢这些书,愿意把书里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如果自己不喜欢不要勉强,因为会把自己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作为阅读推广人也要保持快乐的心,喜欢阅读,为大家说故事,然后要持之以恒。

阅读推广是一条长久的路,如果半途而废非常可惜。其实长久坚持下来的话,自己会感到开心,孩子也会开心,推广阅读之路才能越走越远。不过,做一个说故事的人一定是件苦事,但是有无数小孩子的微笑和背后的快乐成长作为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