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医学专业图书何时走出教科书笼罩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2/4/16 作者:郝杰
□医学专业图书写作模式单一

□缺乏前沿关注、批评思维、趣味讲述是医学书的通病

□突破教科书模式需要出版社和作者共同努力

目前医学专业图书处在教科书的写作模式、编写方式的笼罩之中,导致医学图书的内在结构僵化,总是按照基础知识、诊断技术、治疗的顺序编写,面貌千篇一律,这对读者来讲,无疑是一种思维的禁锢、学习的枷锁。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多元化的,文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医学专业图书本可以以多种面貌出现的,不一定非要教科书一样的“八股”。在这方面,西方的医学专著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在西方,医学书的体裁可以有不同形式,无论是前沿导向的、批评导向的、人文趣味导向的,都使医学图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多年来,医学专业图书因袭了一种传统的写作定式,几乎每册书都是按照教科书的模式(即二级学科划分式)写作而成,无论是医学教材,还是专业参考书好像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医科学生与临床医生看的医学书在写作结构和文体风格上没什么两样,分科总是基础、临床、内、外、妇、儿等,叙述方式一律是从概论、方法到结论,一成不变。譬如一本高级临床参考书完全是教科书的体系,只是知识的细节稍多一些,缺乏创造性的文本转换是国内医学专著的整体症状。纵观整个图书市场,大概只有少数引进版的医学专业书才能够突破这种写作模式。

当然,对于医学教科书自身来说,采用结构导向的文本方式,倒也无可厚非,一本书有着清晰的内容结构,各个学科的条理、层次清楚,临床诊断、治疗的内在逻辑性强,循序渐进,书中的结论都经过千锤百炼,成为经典,这样的书有助于那些正在学习的医学生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实习医生梳理和掌握正确的医学知识。

但是,这种医学教科书对临床医生并不适合,临床医生经过几年系统的在校学习,一些分科的基础知识已经全然掌握,他们需要的是一本提升业务水平、解决临床难点、疑点的医学书,而不是“大而全”的教科书。

缺乏前沿性关注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其医学专著应该能反映出最新的前沿资讯,以前沿科技为导向,提出对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然而,国内医学专著具有前沿性的还不多。一些出版者认为,尽管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快,但与计算机、电子技术等相比,其发展速度远不如这些新兴工业技术,因而决定了医学书内容的时效性弱,医学专业书的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传播力度强的特点。一般作者或出版社为了防止出现对读者的误导,对于新观点的采纳是非常谨慎的,除非是得到了证实,否则是不会收录书中的。出版社对新观点的“不感冒”根源在于医学专业书是给医学生或临床医生看的参考书,如果其中的某些观点是谬误的话,那将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间接威胁。

不过,医学图书若长此以往,一味缺乏对前沿问题的关注,只是照搬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仅会导致内容与时代的脱节,更会制约科研的发展。即使一些医学书中有少数篇幅的前沿科技的内容,但也只有综述形式,不见述评,而新知只有在述评的引领下,为读者所关注、理解,从而嵌入现行的知识体系中。

目前,一些出版界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出版前沿性医学专著的努力。据人民军医出版社总编姚磊介绍,该社目前推出的“临床新技术系列”、“临床三新系列”,都是以医学的新观点、新技术、新理论为导向的医学专著。

缺少批评性思维“冲撞”

中国古代医书撰写的传统做法是“述而不作”,只着力于文献资料的辑录、整理,很少掺入个人的经验和见解。这种作文的传统延续至今,使得中国人整体缺乏批评意识,对各种概念、知识只有综述,不见评述,对信息收集的多,思辨的少。

国内对于一本新的医学书的出版宣传重点总是过多地纠缠于“比前人增加了多少品种、比前人增加了多少内容”等等,至于作者自身提出了什么新观点,书中引入了什么新技术等内容却很少提及。其实,人类的思维创造就像一座“宝塔”,处在最底层的是各种庞杂的信息,只有将信息提炼为知识,将知识升华为知识的理解,将理解上升为智慧,这才到了“塔”的顶峰。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医学著作还都在底层徘徊。只追求内容的“大而全”,而不考虑内容的实用性。西方的学者曾用“中国式套箱”(chinesebox)来形容中国科技史的衍进,就像魔术师表演的道具,大盒套小盒,中国科技史的进化规律表现为归并式积累,而不是革命性转型。

这与我们多年来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老师很少鼓励、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问一问“为什么”,导致学生成年后仍缺乏批评性思维。而且,现在国内一些作者只是为了职称、学术地位、名声而写作,出书目的很功利,写作自然很浮躁,内容只是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而真正有创见性的医学专著创作需要事业心很强的人才能做到。也许只有作者放弃心中的杂念,才有可能潜心研究学术,国内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导向的专著。

缺少趣味性讲述

医学确实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但这不意味着医学书不能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并举。读者在阅读西方的医学著作时,往往会惊讶作者为什么能够将疾病症状或病理讲得趣味盎然。例如美国著名资深病理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形容炎症“就像生物学意义上得一次意外事故,救火车、救护车、警车、拖车、卡车等撞在一起”,这样生动的语言对那些没有学过医的人也很容易理解,专业人士读起来也会兴趣盎然。

目前,这样以趣味为导向的医学著作在我国实属罕见,大多数医书写得中规中矩,语言平板无味,行文冰冷机械,没有个人的行文风格。医学专业书中常见的是:“水肿是指在组织细胞间隙中液体含量较正常增加,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其目的是将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这样的表述。

国内医学专著总写得干巴巴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国的教育体制的束缚,导致优秀的编写者的罕见。中国的医学生自入校之日,就负担起沉重的学习课程,孤立封闭地接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很少有时间、有机会接触人文文化的熏陶。在这种轨道上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将各种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仅具有片面知识,很难挥洒文笔,将文章变得生动活泼。

缺乏人文关注

诚然,造成目前医学图书编写模式、文体风格单一化、走不出教科书模式的局面,与作者的素质有很大关联,国内的作者大都缺乏独立精神、思想光辉、挥洒笔路、鲜活语言,更缺乏批评意识和人文关怀,在“才、情、趣、”方面还有待多加锤炼。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出版社对这个现象关注不够,医学图书教科书化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出版界足够的重视。一些出版者还认为,医学专业书按照学科分类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可以与在校学习情况一致,而且这种模式延续多年,已成为教学、阅读、出版的惯性。

现在,医生长期处在教科书式的医学书的阅读惯性下,某些后遗症现象已经开始凸现:由于专业图书缺乏人文关怀,医生长期在这种熏陶下,很容易把病人看成某种没有生命的机器,而缺乏对人的感情,导致病人对医生的怨由极大;而接触不到专业知识带来的思考与批评,医生的自我学习和创造欲望将会逐渐下降,对工作也会逐渐丧失兴趣,这种状态对其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决不是笔者的危言耸听。

呼唤多元

花园里只有一种花是不美丽的,只有姹紫嫣红,才能显出满园春色。同样,医学教科书传承知识全面具体,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医学教科书自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医学图书不能都采取这样的模式,读者更需要多元化的阅读。从医学图书出版角度来讲,单一的教科书模式将扼杀医学的创造性思维与医生的人文关怀。

突破这种模式的禁锢,尚需教育者、作者、出版者的共同努力,惟有打开视野,才使是结构导向、批评导向、新知导向、趣味人文导向的写作文体有所呈现。在这些打破禁锢的力量中出版社更要起到中间枢纽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加强作者、编辑队伍的建设,活跃学术,使医学书早日走出教科书模式的“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