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纵观今年上半年的IT出版,整个市场从上游的IT产业到下游的图书出版,都经历着“寒流”,让经历过淘金热的出版者们连打喷嚏。市场需求的变化反映在图书排行榜上,大众市场表现得相对稳定,但也对出版者的选题策划、图书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市场则比较活跃,C++、软件工程、.Net、Delphi、Java等热点频现。引进版IT书的繁荣为国内读者提供了高水平的著作,但也该引起国内出版界的警惕,毕竟外来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大众普及图书和专业图书的销售渠道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现象。
回归平淡的市场正是优胜劣汰的时机,IT的冬天也正孕育着希望,如何求变、求新仍是IT图书出版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时值盛夏,在成堆的数据与资料中汗流浃背地梳理分析上半年计算机图书市场之后,却感觉寒意阵阵袭来,不由得连打喷嚏。打喷嚏的还有计算机图书的上游——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进入相对平缓的增长期,总销售额比2001年同期增长不到16%,低于2001年将近18%的增长率,而且增长最多的还是IT服务、企业信息化等不太好作为图书选题的方面。与计算机图书出版紧密相关的教育领域也传来坏消息,业界给予厚望的软件学院在高烧之后突遇寒潮,许多学校都传出招生不足的报道;同时,高校的快速扩招也已经结束。整个图书零售市场也在打喷嚏——两位数增长的好日子已然结束,平淡成了市场主旋律。只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出炉的报告还算是激动人心:上网计算机同比增加61%,网民数量则同比增加了72.8%,达到4580万,已经逼近日本,排在世界第三位。
这样的大势之下,本来就处于低潮的计算机图书市场无论是市场总容量,占整个图书市场的比重,在销品种数,还是单品种的销量和效益,都难以令人满意,销售额减少,库存见长,退货增加……也难怪业内人士对下半年的计算机图书市场形势表示悲观了。
缘由——需求变化
目前业界普遍感觉到的寒意,主要还是由于现状与前几年“快速成长期”和“网络泡沫期”的反差巨大所致。但任何市场在高速成长之后,总会进入稳定而小幅调整的平台期,这是严酷而又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
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个技术产业在高速发展过后,必然会进入成熟阶段;与之相关联的图书市场也会有同样的规律,甚至会稍微超前。而且,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不断降低应用技术的门槛,越来越傻瓜化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将使技术图书的需求越来越小。可以想像,当电脑的使用和电灯、电视一样简单、老少皆宜的时候,计算机图书市场将只能与现在电工电子这样的细分市场平起平坐了。
造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供给过度: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凭什么能够让上百种无差异的产品都能够生存,都产生利润呢?另一方面是暂时性的直接市场需求不振:如主要技术领域——网络、软件开发要么处于剧烈转型期,要么方向尚不明朗,这一点在无线标准和Web服务标准上比较明显;初级读者主力都经过了从零开始的阶段,这使得基础类图书的需求大大萎缩;主要软硬件的继续升级很大程度上都非常勉强,缺乏跨越性,图书升级改版的空间大大减少,比如Windows98到ME再到XP,Photoshop5到6再到7,都属于这种情况;此外,中高级读者习惯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对技术含量少的书需求降低。
计算机图书市场淘金热式的疯狂年代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复兴应该还会来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全面信息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计算机图书市场再次兴起的具体时间,将主要取决于新技术成熟和普及的速度,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等等因素,也许,在无线上网、信息家电、数字娱乐、软件网络化等开始大规模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整个IT市场包括图书市场的又一波高潮就会再次来临。
表现——细分市场各有千秋
从产品分类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图书市场分为三个部分:学历教育的教材、大众普及图书和专业图书。这三块市场在上半年的表现各不相同。学历教育教材和后两者存在交集,但是此类图书的销售不依赖零售渠道,而且其销售表现和市场格局比较稳定,清华社、电子社、高教社和机械工业社在此领域的传统优势很难撼动,人民邮电等社作为后来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普及读物和专业图书市场的运行轨迹(包括选题、渠道、销售表现)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差别。
大众市场:“一张不变的脸”
大众类图书的销售总体来看越来越集中在综合性的大卖场,而此中的风向标就是开卷的排行榜。比较从2001年年底到2002年7月的各月开卷排行榜,第一感觉就是“变化太少了”。除了榜首的《电脑报2001合订本》被较新的也是同出于电脑报手笔的《2002电脑应用精华本——软件专辑》所取代,北大社的《电脑学校》被较新的电子工业出版社酷似孪生兄弟的《新电脑课堂》取代之外,其他的几乎清一色是谭浩强《C程序设计》及其配套书、《数据结构》、《Windows98中文版入门与提高》这样的榜上常客老面孔。各种五笔字型图书也是大受欢迎,在排行榜前100名总是有15种到20种。第二个感觉是,大众类图书市场已经成为超级畅销书的纵横驰骋之地。最为典型的是清华社的“入门与提高”丛书,在开卷排行榜中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品种上榜。而且颇耐人寻味的是,同一个系列的不同品种总是能够同时上榜。电子社的《新电脑课堂》5种也全部在前10名(与原来北大的《电脑学校》相似),清华社的高校教材、机械工业的“时尚百例”系列也属于此类。此外,杂志合订本和杂志策划的其他图书在这个市场上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类图书在年初和年末的市场风头更加强健。
与以上市场状况对应的是,低端基础类选题的策划越来越困难。读者对版本升级不再趋之若鹜,全新的选题如果不能独辟蹊径、有超人的实力(如《2002电脑应用精华本——软件专辑》依靠电脑报的品牌和内容资源),或者在营销上下大本钱(如《新电脑课堂》),是很难拼过畅销的老书及其子孙后代的。就算是有光荣家族史的升级新书,也因为现在的软件升级所能留下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早就不能与父辈们同日而语了。当然,这个市场本身仍然很大,近来迅速增加的网民已经明显显现出低龄化和低学历化的倾向。因此,大众类IT图书仍属于小品种能够有大收获的地方,出版社只要有足够的整体营销策划能力,成功的机会就永远存在。
专业市场:“江山代有才人出”
今年上半年,专业图书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繁花似锦。以最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图书销售网站互动出版网每月榜单为例,冠军从《统一软件过程》、《C++语言的设计和演化》、《UML和模式应用》、《C++Primer中文版》再到《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皇登基,整个榜单也是变化极大,充分反映了这一市场目前的活跃态势。
专业市场的一大热点是C++。说来也怪,C++诞生于20多年前,在诸多程序设计语言里怎么说也该算是一员老将了,在中国的普及应用也不是3年5年的事儿了。可是好像各家出版社都提前商量好了似的,偏偏到了2002年,大批的C++好书纷至沓来:3月机械工业出版社《C++语言的设计和演化》、《C++编程思想》(影印版);5月中国电力出版社《C++Primer中文版》、《C++STL中文版》;6月电子工业出版社《高质量程序设计指南--C++/C语言》、人民邮电出版社《C++编码规范》;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至此,讲述C++的“倚天屠龙”(《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C++Primer中文版》),以及另一本C++同级别巨著《C++编程思想》已经齐聚江湖。原创图书不乏引人瞩目之作,如《高质量程序设计指南——C++/C语言》和《C++编码规范》,一个是摩托罗拉公司高手陈世忠的多年心血的结晶,一个则是上海贝尔公司林锐博士的以电子文件形式在网上流传多年后终成正果的新书,虽然这两种书无法与《EffectiveC++》相提并论,但这样水平的原创作者和作品的出现,对IT出版行业的意义不可低估。更令人浮想联翩的是,下半年还会有相当规模和品质的C++好书出笼。
专业市场的第二个热点是软件工程。机械工业社的《UML和模式应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软件需求管理统一方法》都是各自主题的顶级著作。电子社以《快速软件开发》为首的“软件工程系列”、邮电社的“极限编程丛书”也是菁华荟萃。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在百忙之中,通过整理北大讲座的讲稿而成的《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兼谈编码技巧和软件工程,虽然篇幅较小,主题较多,无法和上述专著等同,但是读起来非常贴心,如沐春风,其成功是必然的,该书的成功对业界有极好的启示作用。而清华大学社出版的《UML精粹》,出自南京大学泰山北斗级老教授徐家福的译笔,也是佳作。
影印书成了专业市场的第三个热点,有多家出版社成套推出影印版,阵容之盛,蔚为大观。其中最抢眼的还是在外版图书引进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TCP/IP详解》、《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系统导论》、《Java编程思想》等世界顶级图书原味重现,有力地巩固了华章在此领域的优势,其中有的书甚至压过了大部分中文图书,进入排行榜。高教社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则是挟教育部之威强力入场,风头之劲,一时无两,该社今年上半年新增的《算法导论(第二版影印版)》,是全球各大学采用率最高的算法教材,正好弥补了普通教材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影印版)这部葵花宝典之间的空白。电子社、邮电社和清华社也均有较多品种推出,虽然从量上看无法与前两家相比,但是也不乏《编译原理》、《自动机理论、语言和计算导论》这样的经典著作。
其他热点还不少,首先是新兴的.NET市场走向需要密切关注。清华社由于同时拥有Microsoft出版社和Wrox两方面资源,显得一枝独秀,中国电力则依靠OReilly原版和译者刘基诚的双重质量保证,以《C#程序设计》、《.NET框架精髓》等图书在程序员圈子里受到瞩目。Delphi方面,有来自台湾的业界权威李维所著的《Delphi6/Kylix2SOAP/WebService程序设计篇》,该书的内容恰逢时机,对技术的拿捏又准又狠。还有电子社也推出了老经典的升级版《Delphi6从入门到精通》。
此外,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出自OReilly公司、Sun公司和Wrox公司的三套Java丛书,分别由电力社、机工社和电子社推出,到目前为止均已颇具规模,并覆盖了从入门到提高各个层次。电力社的《Java技术手册》、《Java语言入门》、《Java入门经典》和机械工业的《最新Java2和新技术》、《Java程序设计教程》都是入门级译作,而电力社《Java实例技术手册》、机工社《Java编程思想》影印版则是提高型著作。这类图书除了从总体介绍,也有专门主题,如机工社《Java服务器高级编程》、电力社《JavaServlet编程》、电子社《精通EJB》,阵容已经非常完整。值得提及的是,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Java编程思想》和《EffectiveJava》在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最后分别选定了侯捷和潘爱民担纲翻译,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当属名著名译合璧的佳作。
今年上半年外版图书的引进异常繁荣,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暂时现象,这是在低端市场萎缩之后国内主要IT出版社调整选题方向的结果,同时也是多年来外版书能量的集中释放,像去今两年比较热门的外版书许多原版的出版时间都是四五年之前。而这两年整个计算机图书生物链的日子都不好过。国外出版社受IT业不景气的拖累更加惨重,合并、裁员、整合的消息不绝于耳,整体出书量已经明显萎缩。与此同时,国内出版社对外版资源越来越重视,更多出版社参与IT图书的引进,“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出现。
对策——变法为上
为长远打算,原来过分倚重计算机图书、思路和做法还停留在前几年粗放经营时代的出版社,需要及时调整宏观战略。在这方面,大社已经先行一步:机工社华章公司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图书市场还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大举进入当时还处在预热之中的经管图书市场,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排头兵;今年电子社从IT管理入手积极开拓经管领域也已经初见成效。这些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值得业界学习。同时,希望电子社的动销品种从1200种左右急剧缩减在600种左右,而市场份额几乎未受影响;中国电力社专注于程序设计中高端领域,继续逆势上扬;中国青年出版社也收缩战线,在控制品种的同时份额仍然有所增加。在渠道方面,许多原来只做计算机图书的书店,也成功地实现了向多元化转型。
市场平稳时期往往是优胜劣汰的好时机,也正是出版者苦练内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并为另一波行情和更大的风险做好准备的大好时机。出版社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应该更好地融入IT技术、应用圈,更好地了解读者,更好地为优秀作者译者的涌现创造条件,为市场贡献有差异性的优秀作品。应该说,近来各社在融入业界方面有不小进步,越来越多的编辑策划开始活跃于各种技术和书评网站上,与技术人员和读者交流。
市场销售环节上,大众普及图书和专业图书的策划和销售渠道正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分野,而社会渠道的分销力量成长迅速,出版社在渠道政策上的调整也非常明显。从不同渠道排行榜的明显差异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大众普及类图书市场情况可以以开卷排行榜(数据采集主要来自新华书店和其他综合性书店)作为代表,专业图书则可以通过主要专业书店榜单来分析,而尤以网上书店的数据最有代表性。这两种渠道虽然也会有交集,但是之间的差异却是越来越显而易见了。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中国电力出版社5月推出的《C++Primer中文版》,128元的高价首印8000册一周内就销售一空,而且主要是依靠专业书店完成销售,仅在互动出版网就售出近1000本。而开卷采样的几十家书店第一个月才销售了177本。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当前IT图书市场成熟的本质,也符合国际书业的大趋势。在国际计算机图书市场,比较专业的Amazon和已经被兼并的Fatbrain的销售排行榜,就与巴诺、博德斯这样的传统书店的排行榜大相径庭。在IT图书的销售上,大众图书占据主流综合书店而专业图书越来越倚重网上书店和计算机图书专营店将是大势所趋。
此外,出版社应该在更好地了解图书,更好地在引导、了解读者上下功夫。市场上图书品种之多,不要说读者,就是书店销售人员、出版社的发行人员,甚至编辑策划,都很难在浩瀚书海中轻松地寻找、选择。如何让读者更容易地找到需要的书,如何让好书能够顺畅地被潜在的读者找到,是目前销售中的要害所在。近来网上书店成长迅速,是因为它们对图书的了解较深,又能够采用技术手段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便快捷地让读者选书购书。这对传统书店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读者提供细分领域排行榜、出版社重点书推荐、出版社未来新书预告等信息,在卖场陈列上进一步突出畅销书,及时淘汰滞销品种等。
淘金热过后,也许是漫漫的寒冬。数九天气其实往往也正是孕育希望的季节。但是,对那些为眼前困难吓倒,只顾悲观退缩的人来说,希望只会渐行渐远。而对于那些在逆势中坚持自我修炼而且冷静面对、积极求变的人,寒冬已至,春天不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