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许多业内人士一致不看好到被中信社做成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先冷后热的命运让人深思;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畅销,虽然不是完全能被出版社和策划人所左右的,但它确实具备了一本超级畅销书的优秀品质:口口相传,遍地开花;
□中国版《谁动了我的奶酪》被斯宾塞称为“全世界最精美”的版本,在成功的背后经过了一番辛苦的再创造。
《谁动了我的奶酪》2001年9月出版,2001年11月,在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非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位列第一,后连续4个月名列榜首。截至目前,已销售150万册,而且热销势头不减。不仅如此,“奶酪”还成了街头巷尾人人谈论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满城争说奶酪,这本小书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一本小书掀起巨浪,形成“奶酪现象”。
业界对“奶酪”的关注不用说,业外人士也给予极大关注。为什么“奶酪”如此成功呢?它成功的秘密何在?
对许多出版社来说,如果说2001年有一本最令人遗憾的书的话,那一定非《谁动了我的奶酪》莫属了。《奶酪》并不是本新书,它1998年就在美国出版了。出中文版之前已经在全世界销售了1200万册,雄据美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达一年多,足以说明它的价值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和认可。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当版权公司将其推荐给国内6家出版社及多个书商时,却没有人接这块“奶酪”。不看好的原因大多是:第一认为这本书内容太简单,随便拿一个中国寓言故事也不比它差;第二此书内容不符合中国国情;第三书太薄,定价太低,利润不高。而事实上,该书作者斯宾塞·约翰逊最初也并不想授权,据说因为台湾的《奶酪》没有做好,精装版做得较差,由此对整个华语市场都丧失信心,不想拓展。
然而《奶酪》的策划出版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他们从搜集到的海外畅销书排行榜的信息中看上了这本书。他们觉得《奶酪》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变化和应对变化。它满足了人们的紧迫需求,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成为时代的基本精神和首要特征,应对变化成为当务之急,它其实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另外,《奶酪》适用于不同的读者群体和层次。所以他们相信这样一本国际畅销书如果成功的本土化,会抓住读者的心,同样会形成热点和畅销。因此,他们开始了与同行背道而驰的长时间的寻找版权的过程。
由于他们不知道版权由哪家公司代理,因此他们直接找到国外《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网站,找到跟作者联系的email地址,发过去了他们的策划思路。写了几次之后,网站就将信转给了相关的代理公司。当代理公司深切地了解他们的思路和能力后,欣然同意了授权。
据悉这本书最早在国际畅销是出现在IT业。这是作者在新经济兴盛的时候为棒喝传统企业而写的一则寓言故事。一年后,IT业泡沫破灭,反而棒喝了IT业。没想到这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特别是中关村中小企业裁员很多,这本书成为中关村下岗者首选的心理自助图书。当问及此书是如何畅销的时,出版社认为,一本真正超级畅销的书主要在于它是否能自发地传播。而《奶酪》就是这样一本书!实际上“奶酪”出版后被读者赋予了更多的实用功能.比如:裁员功能、培训功能、励志功能及文化讨论功能。“奶酪”不仅在普通读者中走红,还为文化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探讨文化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话题。
据了解,该书最初的5万册其实是一种冒险。有很多书店比如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书店要到书后却没有信心,赶着要退货,退到半路却又打消了念头。因为这时市场上已经自发出现了一股疯狂的“奶酪”热。据悉,短短不到半年,全国就有100多家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主动上门要求宣传《奶酪》一书,包括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那台著名的“奶酪上下集”。当时有关领导部门也要求“对话”栏目做一台有关“变化”主题的节目。经多方周折,中央电视台也发现了这本好书,决定找200个企业家,就用“奶酪”作话题,谈入世,谈变化,题目是《中国企业家面对变革》,前后做了2期。经企业家们在媒体上一谈论,终于在全国上下并发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奶酪症”,“奶酪”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体语言,绝大多数媒体都或多或少地用过“奶酪”一词,甚至多家媒体将其作为封面题目。
从上述情况分析,《谁动了我的奶酪》已经具备了一本超级畅销书的优秀品质:口口相传,遍地开花。一书的畅销无疑不简单是出版社和策划人所能左右的,它不是能“炒”出来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除了在形式上具有优势,比如书很薄,许多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看不完一本书的人可以一口气读完等等,它在内容上更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触动,甚至当你重新阅读此书时又是一番心境。失意的人从中看到新的机会;对生活已经麻木的人从中发现潜在的危机;常常责怪上天对他不公的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国企发现自己的奶酪不断地在丢失;外企则通过它鼓励自己的员工要有责任心,要去求取成功。每个人身上都有适合“奶酪”的故事,所以每个人看后都能有所收获,有所震动。这也许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之所以风靡全球的原因。
除了原版书的原创性以外,中国版《谁动了我的奶酪》被斯宾塞称为“全世界最精美”的版本,应该说也是经过了一番辛苦的再创造的。《奶酪》在包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中国版的创新之处首先是将原版的黑白版改造成为彩色版,每页都有五彩的颜色,用的是渲染式的手法,大大增强了视觉上的愉悦性。其次,原版没有插图,中国版根据亚马逊网上的形象在书中配上了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以及迷宫等环境情景图,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还有身临其境的快感。第三,中国版定价16.80元,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你买的这本书是个精品。这个彩色的精装本为此书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和吸引力,成为最适合大众阅读的插画本寓言故事。很符合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需求。
如果说以前主要都是读者自发购买、媒体主动宣传的话,那么下一阶段,出版社的主动营销,将有可能引发新的销售热潮。
据了解,主动营销方面的计划将包括邀请作者到中国来、排演话剧巡回演出,等等。目前该书在全球销售已经超过2000万册。以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情况来看,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是此书在中国至少有500万册的销量。
当我们梳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的成功时,发现有四点是值得思考的:其一是时机把握得好。出版社于2001年7月就拿到了该书的版权,却将图书上市的时间安排在9月,入世的大背景、国际化的前景、中国人的心理准备都为这本书的畅销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其二是书很薄。其文本本身提供了它风靡大众,可以做到人手一册的机会,很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和速度,也证明了现在的文化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其三是内容打动了有心人,读者在消费的同时还能得到启迪。其四则是该书本身具备的媒体效应,它适合宣传,适合被称道。也可以说“奶酪”标志着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正在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