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满阳光的午后
摘要:
《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长得一口气念不下来的书名为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小资生活图景:洒满阳光的午后,街角静雅的咖啡屋,啜饮一杯咖啡,在氤氲的巴赫作品温暖的旋律中,捧读余秋雨的《霜冷长河》或《千年一叹》,暂时忘却窗外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上的种种烦恼……千万要记得关掉手机,千万不能打开你的笔记本电脑,让身心在这里轻松一下吧,休息绝对不应该是一件奢侈品。
如果有心享受生命的过程之美,这样的事情都是值得一做的。
“读余秋雨”,“听巴赫”,“看阿莫多瓦”,“观弗拉明戈舞”,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可以去接触,只要能在都市的喧嚣中存一份清淡的心情。这是一本如剪报般素淡的书,不跟你在虚无里兜圈子,有足够的信息量和纵深度。近30篇文章的作者,林怀民、席慕蓉、冯光远,还有编者隐地(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读者应该记得这些名字,尽管如今这些名字已经如褪色的胶片般渐渐淡出了喧闹而势利的出版界),未必都是台湾首屈一指的大家,却至少是懂得欣赏美也懂得把这份欣赏与他人共享的写作人。
“音乐”、“咖啡”、“书”、“美术”、“电影”、“舞蹈”、“旅行”,实际的物质的美学解读与“梦”、“生存哲学”这些虚无的、纯精神世界的漫游在这本书里都有涉猎,而编者最看重的,还是对都市人灵魂家园的关怀。“世界流动着,我们要有一颗安如磐石般宁静的心,在变动的乱世里,诱惑在每一处窥视我们,而我们应该认识我是谁、我在何处、我做什么”。是的,这是一个迷失的时代,编者希望“但愿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及在人间生活,能让我们时时学到智慧,学到在紊乱中有一颗定心,一颗吸住自己找得到自己宁静的心,以及一个充实的生命”。读者们,尤其是小资读者们都不缺乏读这类作品的经验,而这本书里没有那种警句的堆砌,没有耳提面命地要你接受什么放弃什么,只娓娓地诉说,有故事,也有画面。我们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是体裁、风格不拘一格的文字,自始至终都是那种不紧不慢的步法。咖啡只是咖啡,余秋雨只是余秋雨,没有符号或象征。写作者力图把笔的重量减至最轻,观照的视角调校到最小——执著于细节,散淡于行文,境界的高远,却是从背景里透出来,不经意也许看不真切,别过身又不容易忘怀的。
“穿越文字阅读音乐的故事,透过音乐聆听文字的交响,从咖啡里品出电影的画面,在电影里闻到咖啡的余香。”能够在人生的旅程里一路走一路领略风景的人,无疑是有慧根的智者;而懂得享受生命的过程之美,并能在繁忙喧闹的都市里恰到好处地身体力行之,则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资们应该学习的态度。
《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隐地尚海主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9月第1版/19.80